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城乡统筹理念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宇  张培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64-10866
城乡统筹理念在规划中的运用已成为解决当前城乡发展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县域作为宏观地域与微观地域的结合点,是有效实施城乡统筹理念的最佳地域单元。针对传统城镇体系规划"重城轻乡"的特点,应重点从城乡功能协调、空间利用协调、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统筹等方面具体实现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忽略了对城乡发展的统筹考虑和城乡空间的协调安排。苏州市自2006年起,就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完善的各级规划体系拓展城乡发展空间,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2008年9月,苏州正式成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围绕"三区三城"建设目标的同时,加快推进苏州  相似文献   

3.
我国县级单元缺乏有效的空间管制手段,现行管制手段多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而忽视乡镇和农村。以"城乡统筹"为视角研究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县域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策略,构建城乡统筹视角下的评价分析和布局规划两阶段的县域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体系框架,提出以发展潜力评价、区位条件评价和约束条件评价为基础进行村庄迁并规划与布局和城乡建设用地指标核算,并以河北省临漳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运行机制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明确指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文章详细解析了作为成都市城乡统筹改革经验之一的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的运行机制,希望能对各地的城乡统筹发展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正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据了解,《规划》重点围绕优化城乡空间,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统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三方面出台系统举措,着力构建城乡协调联动的融合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6.
一是坚持城乡统筹,进一步提升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水平。充分发挥规划对城乡功能提升、资源整合、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优化市域空间格局,强化城市集约发展,确保乡村空间开敞,形成特色鲜明的组团式片区结构。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湖南省祁阳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深入调查,分析了祁阳县政府在科学统筹当地城乡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要科学统筹城乡发展,政府一是要摆正位置,正确处理与市场的关系;二是要克服"城市偏向"思想,树立城乡一体化观念,科学制定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形成县城、城镇、乡村梯极规划体系;三是要切实承担起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7):158-160
西藏"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而城乡物流一体化有利于打破城市和农村的隔阂,实现城乡物流效益最大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西藏城乡化的发展进程、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藏物流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并提出西藏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土地。进行土地确权工作,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有助于城乡资本、信息技术、土地各要素实现合理的配置,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空间,为农村的建设提供资金,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0.
前沿来电     
《农家科技》2011,(6):4-4
国内外专家组团看成都“新农村” 第五届国际中国规划学会OACP)年会日前在成都举行。作为“第五届国际中国规划学会(IACP)年会·成都统筹城乡发展与规划”会议的一部分,会议期间,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及荷兰等国的20位国际重量级城市空间和区域教授及10位国内专家嘉宾,来到成都市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鹤鸣村,以及二王庙、黄龙溪等地参观。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布局分工一体化;统筹城乡生产要素,实现产业积聚一体化;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实现环境保护一体化;统筹城乡人口和劳动,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也成了备受关注的话题。然而近几年各地纷纷开展的城乡统筹规划与实践存在一些误区,传统"城市偏向"的思考角度致使许多农村地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镇农民的生产、生活、城镇化等方面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从农民的城镇化诉求出发,运用推拉阻力模型,总结出博望镇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农业生产落后、农村公共资源匮乏、城镇拉力不足等问题,进而提出规划应以人口转移、空间整合、产业提升为重点,尊重农民的主体诉求,积极恢复农村自身活力,并发挥规划的公共政策效应,促进城乡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尹德志  万远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418-2420,2423
对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不足进行了研究,指出城乡差距仍然在扩大,农民工依然是困扰在城市与农村的一个棘手问题,新农村建设动力不足,城乡统筹发展动力不足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必须通过大力推进城市化、涉农要素市场化和农民"国民待遇"化,破解阻碍城乡统筹发展之症结。  相似文献   

14.
李艳  魏晋  邓良基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47-4650
基于人地协同视角,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诊断成都平原城乡统筹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区域土地利用战略框架。结果表明:成都平原人地关系整体上不协同,人地"剪刀差"负效应有扩大趋势、土地利用总体较粗放、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缺乏有效衔接、部分地域功能模糊、农村生境问题突出和非农就业不畅等,都是区域城乡统筹进程中人地关系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基于此,应通过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战略、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农村土地生态整治修复战略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战略,构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战略体系,促进成都平原人地关系协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中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并妥善处理好其与建设新农村、农村城镇化的关系,把握其发展中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按照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要求,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社会化服务及深化改革时做到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16.
依靠科技创新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统筹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科技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力支撑.本文以四川省为例,从城乡科技资源配置、农业产业化程度、农民科技素质、农业经营方式、农村人居环境、农村非农工业技术创新,分析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科技需求;提出了科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与原则;以集聚创新要素、壮大特色产业链、培养新型农民、探索经营模式、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农村非农工业为抓手,阐述了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7.
张霞  张小力  夏显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206-13210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做出的战略决策。村干部是我国基层政权组织的核心,也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政策措施的关键。文章通过对村干部进行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的调查,分析村干部对城乡统筹发展的认知状况和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同志在4月30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并强调:"我们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统筹进程中农村物流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物流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学者针对城乡物流的二元格局及其成因已基本达成共识,对将城乡统筹引入农村物流发展的积极作用给予肯定,但在将城乡统筹引入农村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中,虽然对策数量较多,但缺乏体系,并且多从城乡统筹的内容或农村物流发展的需求单向出发,未将两者有机结合,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因此,需要进行更为微观、差异化、实证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 统筹城乡发展,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央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性提法,第一次是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来的.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就是要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力度,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统筹城乡发展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加大各种要素向农村转移覆盖.帮助农村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