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MICAPS资料、EC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银川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4—5日发生在吴忠地区的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200 h Pa急流,500 h Pa西风槽、冷涡,700 h Pa切变线、低涡,850 h Pa偏东风以及地面鞍型场是此次降水的有利背景;此次降水以大尺度降水为主,并伴有对流性降水,无雷暴发生。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资料、FY-2E气象卫星云图及各物理量场产品,从环流特征、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特征等对都兰县2014年7月20—21日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大到暴雨过程形成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天气主要受巴湖分裂短波槽携带冷空气自新疆东移南下与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此次大到暴雨的水汽源地在孟加拉湾和南海,湿度场上形成了中下层湿、上干的不稳定层结;此次大到暴雨过程均有强烈的上升运动;大到暴雨发生前高空风向随高度顺转,为暖平流,较小的风切变有利于产生强降水;对流层中低层大气不稳定,为此次大到暴雨过程提供了不稳定的能量条件;大的降水一般出现在云系移动方向前方区的不稳定区内。  相似文献   

3.
2012年7月9日小二沟地区出现了一次较强的降水天气,6h降水量64.8mm,达到大到暴雨。此次降水天气是在东北冷涡形成的前期过程中,西来槽,低层切变和地面气旋东移共同影响所造成的局地强降水天气。文章利用天气图、物理量场、雷达图、单站气象要素等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2015年6月29日海南州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对2015年6月29日发生在海南州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天气系统、各物理量场、卫星云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新疆槽中不断分裂冷空气在海南州交汇是导致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的主要原因,散度、垂直速度的高低空合理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强降雨出现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中尺度对流云团和TBB-53℃区域与大到暴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国栋  葛洪燕  杨扬 《北京农业》2012,(18):171-172
2010年5月2日伊犁地区出现持续降水、雷暴较强天气过程。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系统地分析此次天气中环流背景、物理量场、云图、雷达回波的演变特征。分析得出,这次大降水是西伯利亚至咸海槽区,咸海和巴尔喀什湖之间以南一短波槽这2个系统共同配合的系统性天气;丰富水汽条件并有持续的水汽输送是产生大降水的必要条件;垂直抬升运动与地形的作用是造成这次大降水天气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浙西南地区一次连续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17—21日浙江西南部地区出现了连续大到暴雨过程,造成明显的灾情。对此次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此次过程有以下特征:副高稳定维持,处副高边缘,有低涡东移南下;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南北摆动,对降水落区有重要影响;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和充足的水汽条件利于强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与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5月6日巩义市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属于冷低槽型,由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产生;高空前倾的短波槽、地面冷锋的持续东移以及中低层切变线辐合线共同触发了冰雹天气的发生;中高层干、低层湿的条件为冰雹形成提供了水汽条件及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条件;此次冰雹天气是降水回波内的强对流单体造成的,冰雹天气过程中的最强反射率因子回波强度均在50~55 d BZ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刘海博 《北京农业》2012,(33):129-130
2011年6月27-28日云南省西双版纳机场出现大到暴雨天气过程,通过对中高空天气形势及物理量特征等分析得出,此次降水过程是云南西部、南部地区受到切变线影响,而孟加拉湾低压有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11月11-12日发生在山东省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发现: 此次强降水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开始是典型的回流降水,后期中支槽东移影响;沿海高压的阻滞作用造成降水时间长、强度大;低层冷空气在这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前期持续升温为这次过程积蓄大量能量.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NCEP10°×10°再分析资料等对2014年5月22日发生在广东省深圳市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中低层切变及西南气流的影响下产生的;水汽、散度、不稳定能量等物理量场对暴雨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及卫星云图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7年8月29日发生在青海省大部地区1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北强南弱、东多西少、持续时间长,以稳定性降水为主;500 hPa新疆槽中分裂的短波槽不断东移,同时地面东路冷锋南下至青海东部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与东伸的中东高压形成两高之间明显的切变影响青海省南部与东部;地面小尺度的地面辐合及弱冷空气、午后副热带高压内部的热力抬升和地形抬升对此次降水的产生也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湿层深厚、水汽条件好,具备了强降水发生所需的水汽条件,有利于此次降水天气的产生;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配置加强了上升运动;降水区存在的较强的垂直速度及层结不稳定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2.
结合常规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雷达回波资料等对2015年6月7—9日文山州持续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降水天气过程主要受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西南气流共同影响,冷空气南移,中低层切变线和辐合线共同作用;这次降水天气以积层汇合型降水回波为主,降水回波带对应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文山州上空冷、暖空气交汇,对于降水天气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3.
2017年4月7—10日,由于西南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作用,造成嘉峪关市持续4 d全市范围内出现连阴雨天气。本文运用天气学分析、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此次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各物理量场的变化趋势对于天气系统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13年7月18日20:00~19日08:00,云南省昆明市12 h内区域站共出现44站暴雨以上量级的降水,针对这次强降水过程,从高空形势场、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天气雷达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辐合区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昆明上空有两股水汽输送,且水汽通量散度对流层中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水汽输送条件较好,水汽充沛;昆明上空强降水时段内对流层中低层为正涡度,中高层为负涡度,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为对流的发展、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昆明上空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合并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位置少动是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次降水回波属于混合型降水回波,在大片层状云回波中夹杂一些积云强雨团;此次昆明地区的大暴雨天气,与逆风区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柳戊弼  王康  江鸿  李明  刘火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55-1625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卫星云图、雷达图像资料等,从天气系统、环流形势及物理量分析入手,分析了中尺度系统,对2010年7月8~9日发生在武汉市境内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是由副高减弱南退和低槽东移带动中低层切变南压造成的,属于比较典型的梅雨期强降水天气形势;此次降水虽然强度、范围均较大,但总体上看,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且多阵性降水、多发生局地短时强降水,从精细化预报的角度来看,对降水发生的时间、降水中心位置的预报较难以把握。此次过程垂直速度场、散度场变化过程与降水发展、加强以及减弱的过程对应比较一致,说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水汽的低层辐合起根本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6年5月11日20:00至12日20:00,辽宁省朝阳市普降大雨,局部暴雨.此次降水过程由于地面华北气旋东北上,加之朝阳市处于500 hPa高空槽前、低空切变线以南、低空急流以北,持续时间较长,属于对流性降水转稳定性降水过程,降水量分布比较均匀.水汽、动力条件配合得很好,为朝阳市带来了一场透雨,对大田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基于此,通过对降水过程期间的地面图、高空图、卫星云图等实况图进行分析,总结此次大到暴雨天气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气象流形势和物理条件,对2012年7月下旬河套地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简单分析,得出此次大范围高强度暴雨产生的原因在于:副热带高压位置和流型是此次暴雨形成的初始因素之一;低层正涡度值较大,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发生,是造成此次暴雨的触动机制;刨面区域500 h Pa以下出现水汽辐合使降水范围扩大,且水汽供应充足。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TBB资料等对2016年7月24—25日乌兰察布市大到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属于槽前暖区降水,热力不稳定条件较好;副高边缘偏南气流构成水汽通道,强降水发生在水汽最强辐合前;大到暴雨落区在MCS云顶,TBB在-53~-43℃的冷云覆盖区内,强回波中心始终对应云图TBB低值中心。  相似文献   

19.
采用美国MM5v37非静力中尺度模式对菏泽市2009年7月12~14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利用模式输出的时空分辨率较高的资料,对此次降水的水汽条件、温度条件、不稳定条件、风场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水汽的辐合作用是暴雨天气发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高空强辐散、低空强辐合及对应的强上升运动是造成此次暴雨的动力学机制;低空西南气流对这次暴雨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MM5对这次暴雨过程有较强的模拟能力,细网格输出的物理量能较好地揭示这次暴雨产生的机制。对次级环流分析的模拟表明,高低空急流的稳定维持使高低空急流产生2个独立的次级环流,在高空激流出口区、间接环流的北侧形成上升气流,有利于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模拟出的暴雨降水中心位置基本与实况吻合。  相似文献   

20.
李靖  郭金兰  王国荣  杨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11-22414,22537
2010年8月21日,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总雨量达到大一暴雨。此次降水天气是在副高东退的过程中,西来槽、低层切变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所造成的。利用NCEP1°x1°。格点资料以及雷达、风廓线、自动站等探测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的成因和发生发展做了分析,并结合当时的预报思路,对造成强降水时段预报存在偏差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此次大一暴雨过程是在副高边缘、高空槽前有利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产生的;此次天气过程以暖区降水为主,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和低层偏东风是主要的水汽来源,深厚的湿层为大一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东北方向的冷空气从低层渗透下来,将暖空气抬升,是强降水的主要触发条件。对于西来槽加副高天气形势造成的降水过程,在预报中要特别关注低层暖切变(西南风和东南风的切变)的发展,以便分析其所造成的强降水过程中量和时段的变化;实况天气形势的把握和常规探测资料、加密观测资料的分析应用,对于把握降水的量级和强度,判断短时天气的变化,做好预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数值预报的释用还存在不足,如何取舍有待进一步研究。需要加强对数值预报天气形势的分析,利用天气形势来订正物理量场与降水场,以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