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韩秀君  于晓俐  王桂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26-16827
[目的]研究2010年辽宁省春季低温对农业的影响及成因。[方法]应用天气学分析原理,通过对大气环流形势及卫星云图的分析,探讨2010年4~5月辽宁省春季低温对农业的影响及此次低温天气产生的成因。[结果]高空形势分析表明,2010年4月欧亚大陆高纬度为两槽两脊的形势,乌拉尔山高压脊加强东移,贝加尔湖冷空气沿脊前东南下,并加强成冷涡;辽宁位于冷涡的前锋,受冷涡影响,辽宁地区气温偏低;2010年5月上旬冷空气活动频繁,有2次冷涡影响,气温仍处于低位;中旬后期有暖脊挺进,气温回升。高空槽是产生降水的主要系统,低空急流是降水产生的动力条件;冷涡是此次春季持续低温产生的主要原因;降水多是低温天气产生的次要原因。[结论]该研究为辽宁省春季低温的预防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近3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军彩  周顺武  王传辉  岳艳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44-19646,19680
利用华北地区43个观测站1979~2008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分解、Morlet小波变换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华北地区近30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年和四季降水量空间分布都具有总体一致性的变化特征。年和夏季降水量在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明显偏多,其他时间偏少;春季降水在90年代年际变化较大;秋季降水80~90年代偏多,21世纪初期之后开始减少;冬季降水在80~90年代降水量偏少,21世纪初之后降水量开始偏多。年和夏季降水量在1997发生突变;春季和秋季降水量突变现象不明显;冬季降水量的突变发生在2000年。小波分析揭示了年和四季降水量的周期演变特征,普遍以3~4年年际变化周期为主。  相似文献   

3.
为辽宁省大气降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选择1960-2019年辽宁省62个自动气象站降水监测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辽宁省降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年降水量,辽宁各地年降水量平均为440.9~1084.9 mm,由西向东呈逐渐增大趋势,高值中心平均降水量>900.0 mm,低值中心平均降水量<500.0 mm,各地年降水倾向率平均为-36.88~-0.65 mm/10a,从西北至东南呈逐渐减小,东部山区的凤城、宽甸、丹东和东港一带为降水倾向率负值中心,倾向率≤-20.00 mm/10a,降水量线性减少120 mm以上,年降水量突变点在1975年,突变前后降水量平均减少43.8 mm。2) 季节降水量,春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67.3~148.6 mm,由东至西呈逐渐递减趋势,降水量突变不显著;夏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296.1~709.7 mm,从东南至西北呈逐渐递减趋势,降水量突变点在1968年,突变前后夏季降水量平均减少52.7 mm;秋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68.1~184.5 mm,东南至西北呈逐渐递减趋势;秋季降水量出现2次由多变少的突变点,降水量突变点分别在1965年和1994年;冬季各地降水量平均为5.4~42.1 mm,从东南至西北呈逐渐递减趋势,冬季降水量突变点不显著。随着降水量的减少,未来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西北地区干旱强度与频率增大,东南地区干旱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利用1979—2017年NOAA海温距平场数据、NCEP/DOE风场和大气可降水量场数据以及PREC/L降水数据对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西藏5月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发生年,中南半岛700hPa出现反气旋环流差值,形成下沉气流,大气可降水量偏少,西藏降水偏少;拉尼娜发生年,中南半岛700 hPa出现气旋环流差值,形成上升气流,大气可降水量偏多,西藏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2010年贵州西部1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t检验法等统计方法,对贵州西部春季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西部各地春季降水量差异明显,春季降水量东部最多,中部次之,西北部最少;贵州西部春季降水量有着明显的月际性变化,贵州西部春季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月,4月次之,3月最少,春季降水量85%以上出现在每年的4至5月;春季降水量60、70年代持续偏多,进入80年代后,春季降水量持续偏少,从总的气候趋势看,春季降水量呈波动下降趋势,但春季各月降水量变化存在明显差异,3月降水量从总的气候趋势看,呈增多的趋势,1961年至1984年3月降水以偏少为主,1985年至2010年3月降水以偏多为主,4月、5月降水量从总的气候趋势看,呈减少的趋势。1961年至1984年以降水偏多为主,1985年至2010年以降水偏少为主;春季降水在1985年存在突变现象,表现为降水量的急剧减少,春季降水突变主要由4月、5月降水的突变引起,5月较4月的作用明显,这种突变事实各站具有较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气象局熊岳国家基本气象站1952—2014年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以降水距平百分率为标准,分析熊岳春季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3年熊岳镇春季平均降水量为89.4 mm,2005年春季降水量最多,达176.6 mm;2001年春季降水量最少,仅42.4 mm,极差达134.2 mm。熊岳镇春季降水量呈弱增多趋势,降水变化倾向率为3.64 mm/10年,重点关注2000年以来的降水减少趋势。63年来熊岳镇春季降水量有6年显著偏多,4年显著偏少;4年异常偏多,无异常偏少。有21年春季发生一般旱灾,无重旱灾发生。  相似文献   

7.
王震  王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38-14540,14543
选用辽宁省35个代表站1961~2005年逐日降水量,研究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EOF、REOF、均方差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域极端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辽宁省年极端降水量可分成3个区,分别是辽宁西部山区和北部部分地区、辽东山区、辽河平原的近沿海地区;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极端降水阈值也较大,反之亦然;发生频率较低的极端降水事件对总降水量有较大贡献;辽宁省极端降水量、总降水量以及总雨日变化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极端降水日数在各个季节内变化都不大,在长期变化上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吴玉芳  丁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91-13893
利用菏泽市1981~2010年各县区月、年降水资料,对厄尔尼诺年及其次年降水的特征与旱涝灾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菏泽市年降水量,El Nino年普遍偏少,El Nino次年普遍偏多;不同年份的El Nino事件对菏泽市降水影响不同,1997、2002年强El Nino事件造成年降水量异常偏少;在El Nino次年中1984、1993、2003年年降水量异常偏多;由于受1987年跨年度El Nino事件影响,1988年年降水量异常偏少;四季降水中,El Nino年的春季无异常;夏、秋、冬季降水普遍偏少,3个季节的30年极小值均出现在El Nino年;El Nino次年四季降水均偏多,春、夏、秋季较明显。El Nino年多旱灾,其次年多涝灾。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铜川各区县气象观测站春季逐日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揭示近10年铜川春季降水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铜川全市近10年春季降水量与同期比较属于偏多趋势,各站偏多1成左右,降水时间分布特征呈“一高两低”分布形式,春季透雨出现时间大多在4月份,春季播种期降水量均为正距平,说明播种期降水量与同期相比属于正常偏多年份,对春耕春播、冬小麦及油菜返青、拔节、果树发芽有重要水分补给作用。2011年和2016年中南部出现春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孟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47-16849
[目的]研究我国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与全球海温的相关特征。[方法]利用1979~2008年GPCP全球逐月降水资料和NOAAERSST海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北干旱区30年来降水特征及其与全球海温的相关分布特征。[结果]1979~2008年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量均呈波动增加;15°S~22°N、45°~105°E范围的印度洋海温对西北干旱区春季的降水具有持续性影响,可以作为一个预报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的稳定因子。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地区的海温偏高时,春季西北干旱区的降水有可能偏多;同时前期夏、秋、冬季赤道东太平洋附近的海温若偏高,对于次年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很有利;阿拉伯海、中印度洋以及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场是影响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的关键因素。[结论]该研究为干旱区降水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51 ~2012年三江平原佳木斯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冰雪季节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佳木斯近62年平均降水量为532.1 mm,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减少速率为9.41 mm/10a,主要由于夏季降水减少造成的,冰雪季节、春季和冬季反而呈升高趋势,1、2、3、4、11、12月降水量均呈升高趋势;20世纪50、60和80年代降水比多年平均值偏多,其余年代偏少;冬季和春季50年代和21世纪前12年降水充沛、明显偏多,其余年代均偏少,其中2010年春季春涝增多91.6%,1970年春旱减少87.1%;秋季50、70和90年代偏多,其余年代偏少.各时段不同等级年降水日数气候倾向率≥0.1 mm和≥1.0mm呈减少趋势,大强降水有增多趋势,各年代各等级降水日数距平50年代均为正距平,70年代均为负距平;其余年代变化不大.50 ~ 70年代降雪日数少,但积雪时间长,降雪的初终日数也偏多.  相似文献   

12.
2019年东胜区年平均气温为7.8℃,较常年偏高。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居鄂尔多斯市各旗区降水总量首位。降水量从四季分布来看冬、春季降水量与常年持平,夏、秋季降水偏多。2019年我区大雾天气频发,较2018年偏多4成,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  相似文献   

13.
应用盘锦地区1957~2019年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线性趋势、滑动平均、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盘锦地区春播期(3~5月)降水变化特征,并对盘锦地区春季首场透雨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盘锦春季降水量整体呈略有增加趋势,其中3月、5月为增加趋势,4月份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春季降水偏多偏少交替变化存在准20年和12年的年代际周期,不同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准6年、4年和2年的年际周期变化规律;春播期首场透雨平均出现日期在4月21日,出现日期的年际变化呈偏晚趋势;盘锦地区春季3~5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平均高达20 d,春季无降水日数年际变化趋势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4.
孙桂双  吴春英  张昱  金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54-14956,14983
[目的]研究抚顺市2010年异常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方法]针对2010年抚顺市异常气候特点,对异常气候大气环流特征及异常气候对农业各方面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抚顺市2010年异常气候为:春季气温异常偏低,降水异常偏多,各月降水持续偏多,日照持续偏少;7-8月降水异常偏少,出现5次暴雨天气。主要大气环流特征为:3月极涡明显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4月中旬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东亚大槽偏西、偏强,亚洲中北部锋区强;5月亚洲中高纬度为宽广槽区,北支锋区偏北副热带高压脊线比常年偏北,西脊点位置较常年偏西有利于水汽输送出现多雨天气;7-8月由于极涡异常偏强,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和南方水汽输送。2010年异常气候对农业各方面带来不利影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结论]该研究为提高异常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陕西省自1961年以来的夏季降水资料和对应的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伏旱出现的时段、强度、典型夏涝年和伏旱年的合成环流特征等进行分析,力图寻找陕西省伏旱天气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陕西省夏季降水量存在着明显周期,其中关中地区为2a和5~6a;陕南地区为3a左右和10a周期;欧亚大陆上空槽、脊不明显或有弱脊存在时,无冷空气南下或水汽条件不充分,均易形成伏旱天气;伏旱年份的当年春季降水量可能显著偏多;太阳黑子相对数与陕西省伏旱天气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年度(2019年12月~2020年11月)宣州总的气候特征是:温度偏高,夏季平均气温最为接近常年,7月份因长梅雨影响比常年偏低较多。年降水量偏多,各季降水分布不均,冬、夏、秋季偏多,春季偏少。年度日照偏少,除春季偏多,其余三季均比常年同期偏少。  相似文献   

17.
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产量的变化主要受降水、温度、光照等气象要素的影响,其中,以降水尤为明显。冬小麦全生育期对降水量的需求不尽相同,拔节—抽穗期和抽穗—乳熟期是冬小麦需水最大的时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也最大。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的变化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1985—2008年冬小麦产量和降水的对比分析发现:4月份(拔节—抽穗)降水量的多少对冬小麦产量影响很大,降水量与小麦产量呈正相关,在适宜的范围内,降水量偏多的年份为增产年,降水量偏少的年份为减产年;在冬小麦全生育期,临汾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在春季降水异常的年份中,降水量偏少比降水量偏多对冬小麦减产影响明显;在冬小麦生育后期,降水因素(降水量与降水日数)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61~2008年辽宁气象观测站的降水和气温资料,研究了辽宁年降雨量、季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利用小波变换和一元线性趋势估计对辽宁降水和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年降水呈现减少趋势,各季节变化幅度差异较大,人工增雨在春季的效果比较明显;48年降水量变化是“稳中有降”,平均降水量减少1.3mm/年;平均气温趋于升高,各季节变化不一,平均气温为9.3℃,温度上升速率为0.34℃/10年,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温度上升趋势明显;冬季温度上升速率为0.53℃/10年,对年均温度上升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0~2013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实际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山西地区14年来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以及实际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全年大气可降水量月平均数值较低,其中,夏秋季节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且秋季与春季基本呈反向变化趋势;实际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季节降水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实际降水量总体要多于大气可降水量;降水量年际变化明显,呈总体减少趋势,大气可降水量年变化与实际降水量年变化并不一致,但总体也为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20.
辽宁大暴雪产生的气候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辽宁1961年至今14个地市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辽宁大暴雪个例发生的时空特征、前期异常气候现象、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太阳黑子和大气环流的异常演变,认识到大暴雪出现前辽宁气候已经偏离常态,处于气温偏高偏低、降水偏少偏多状态;中西伯利亚高原或其南部上空冷空气堆积形成强纬向锋区或横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落、强度减弱,东亚槽偏西,北半球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大气环流形势的调整促使冷暖空气在辽宁交绥;太阳黑子峰谷年附近以及拉尼娜(La Nia)和厄尔尼诺(E1 Nio)事件发生年,辽宁容易产生大暴雪。此外,辽宁大暴雪一般出现在2月和3月,落区在辽河中下游及以东地区和辽宁的东南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