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强 《农技服务》2019,(1):53-54
为提高小麦产量节约肥料,通过3414最优的试验设计,得出小麦肥效试验结果及理论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处理6(氮15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6公斤)产量最高,为511公斤/亩。根据试验肥料效应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当地小麦生产施肥指标为氮15公斤、五氧化二磷7公斤、氧化钾6公斤理论产量约550公斤/亩。  相似文献   

2.
采用4因素5水平旋转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江淮地区小麦播期、密度、氮、磷肥4因素的综合效应,并建立以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筛选出小麦品种肖农12,亩产350公斤,籽粒蛋白质含量12%,较经济的综合农艺措施为:10月20—23日播种;基本苗15—16万/亩;施纯氮11.8—13.3公斤/亩;五氧化二磷5.4—7.3公斤/亩。  相似文献   

3.
通过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构成因子影响的研究,探讨了通过调控播期、密度及氮肥运筹方式实现不同品种丰产高效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播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均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播期以10/15 ̄10/22最为适宜,播种密度以120万/km2 ̄240万/km2为宜,氮肥运筹方式以N210(3:5:2)最好,其次为N210(5:5)。保证供试小麦品种实现9000kg/hm2产量的高产途径为主茎和分蘖并重,适宜的产量结构为:4:4:4,即亩有效穗数39.4 ̄44.4万,穗粒数35.3 ̄40.0,千粒重40.2 ̄45.8g。  相似文献   

4.
分析小麦种植过程中不同穗位结实特性及产量在不同播种密度及播种方式影响下的表现,从而确定合理的小麦播种密度与播种方式,保证小麦种植产量。以河南省漯河市农田试验基地作为试验区域,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区为播种密度,副区为播种方式,播种密度设4种,分别为112.5 kg/hm2 (D1)、150 kg/hm2(D2)、187.5 kg/hm2(D3)、225 kg/hm2(D4);播种方式设3种,分别为条播(T)、穴播(X)、宽幅播(K),分析其对小麦不同穗位结实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与播种方式对小麦穗位结实特性及产量有不同的影响,在播种密度方面,表现最佳的为D3和D4,这2种播种密度下的小花数、小穗数及小穗结实率较高。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群体总茎数增加,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则表现为先下降后增加。在播种方式方面,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苗期小麦群体总茎数由多到少依次为穴播、宽幅播、条播,返青期和收获期小麦群体总茎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条播、穴播、宽幅播。在穗粒数和产量方面,穴播要高于宽幅播...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们育成了早、晚两季都能直播的粳稻新品种浙农大104。1997年在长兴县试种,早季产量与同期播种的中熟早籼品种HG13-2(453公斤/亩)相仿,并早熟2天;晚季产量比同期移栽的晚粳品种丙528(320公斤/亩)高13公斤。全年每亩产量达783公斤,可节省成本约90元。种植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早季在4月15日左右播种,晚季杭嘉湖地区于7月27日前播种,宁绍  相似文献   

6.
采菇之后的废培养料条施种小麦,麦收后种大豆,从两茬作物的产量看,废培养料250公斤/亩深施加少量化肥(N3.5公斤/亩,P_2O_51.75公斤/亩)与单施化肥(N7公斤/亩,P_2OP_53.5公斤/亩)相比,差异不显著;较之250公斤/亩废培养料深施不加化肥,大豆增产显著(α=0.05);较之浅施废培养料250公斤/亩和125公斤/亩两处理,小麦分别增产9.1%和11.6%,均达显著(α=0.01)水平。废培养料125公斤/亩与不施肥相比,小麦、大豆产量均未出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适宜都市型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规模化种植的整地方式和播种机型,设置重耙、重耙+翻耕+旋耕2种整地方式,选用约翰迪尔免耕播种机(John Deere 1590)、旋耕条播机(2BFX-9)、固定道式震动深松分层施肥免耕播种机(2BMFZS-12/6)、免耕施肥播种机(2BMFYF-9)、鑫飞达12行小麦施肥播种机(2BMF-12)和鑫飞达9行小麦宽幅施肥播种机(2BMF-9)6个播种机型,研究整地播种质量和小麦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重耙+翻耕+旋耕处理比重耙增产14.75%,该整地方式下选用鑫飞达9行小麦宽幅施肥播种机(2BMF-9型)的小麦产量最高,达555.6 kg/亩,较重耙方式下约翰迪尔免耕播种种机(John Deere 1590)增产40.0%。缺苗断垄比例降低、基本苗及各时期群体增加是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为遵义市红花岗区农民种植水稻施肥提供参考,通过设置不同施氮肥量(0公斤/亩、2公斤/亩、4公斤/亩、6公斤/亩、8公斤/亩和10公斤/亩),分析水稻在不同施氮条件下的经济性状、产量和产值。结果表明:施氮量为6公斤/亩时水稻经济性状最好,产量、产值均达最高,分别为645.0公斤/亩和1 765.1元/亩。说明,当地最佳施氮量为6公斤/亩。  相似文献   

9.
作物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及解决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作物的产量主要来自光合作用。产量的高低决定于作物对光能利用率的大小。从理论上测算,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可达12%,禾谷类作物产量可达1775公斤/亩。美国科学家估算,在最佳条件下,小麦产量可达1400公斤/亩,玉米产量可达2000公斤/亩。我国科学家根据山东的地理纬度及光热资源和小麦的光能利用率,计算的小麦最高理论产量为1200公斤/亩。以上理论产量比现有得到的高产纪录高出1倍以上。是什么原因限制了作物的高产潜力呢?  相似文献   

10.
小麦宽幅匀播技术是对小麦传统条播和穴播技术基础上的革新,通过"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设置的小麦氮、磷、钾肥效试验,获得此播种方式下的肥效函数方程,通过相关分析得出数学模型的拟合性,进而得出最佳施肥量及最佳产量:纯N、P_2O_5、K_2O的施用量分别为20.05、10.48、4.5 kg/亩,最佳产量为670 kg/亩。  相似文献   

11.
为弄清双抗早8号综合配套高产优质栽培技术,通过双抗早8号辣椒新品种不同密度及追肥量裂区试验,分析该品种的最佳密度和追肥量。结果表明:密度和施肥量对双抗早8号产量影响较大,各处理间产量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其中以A3密度8 893株/亩[株行距为20厘米×(90+60)厘米,每穴栽2株]种植最好,在A3密度下以B2追肥量[复合肥(N∶P∶K=15∶15∶15)30公斤/亩]最优,产量最高(干重343.9公斤/亩),经济性状最好。B1追肥量[复合肥(N∶P∶K=15∶15∶15)20公斤/亩]产量次之。  相似文献   

12.
《农技服务》2019,(5):14-16
为吕亭镇中等肥力马肝泥田双季晚稻氮磷钾施用提供依据,设置3414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不同施用水平对双季晚稻经济性状、产量、经济收入与孕穗期叶色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增加晚稻的株高、有效穗、穗粒数,提高稻谷产量;氮(N)、磷(P)、钾(K)肥料的生产率氮磷钾,每公斤纯氮可增产稻谷10.9公斤,每公斤五氧化二磷(P2O5)可增产稻谷3.7公斤,每公斤氧化钾(K2O)可增产稻谷2.8公斤;最高产量(459公斤/亩)施肥量为纯氮14公斤/亩,五氧化二磷10.5公斤/亩,氧化钾11公斤/亩,纯收入17.5元/亩;最高经济收入(174.85元/亩)施肥量为纯氮13.0公斤/亩,五氧化二磷4.9公斤/亩,氧化钾8.0公斤/亩,稻谷产量380.6公斤/亩;叶色级孕穗初期与孕穗末期均以N3P2K2处理最高,孕穗初期以N0P0K0处理最低,孕穗末期以N0P2K2处理最低;最高产量施肥量孕穗初期最佳叶色级为4.8,孕穗末期为3.2。认为吕亭镇中等肥力田双季晚稻生产施肥中以亩基施N-P2O5-K2O=18-12-15的配方肥40公斤、穗期追施尿素10公斤,并采用在孕穗期测量冠层叶色级,调整穗肥施用种类与数量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为探寻黎平县水稻的最适硅肥量,在配方肥的基础上施用不同量的硅肥,分析水稻的经济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施硅后水稻的产量增加,处理2(纯氮12公斤/亩,五氧化二磷7公斤/亩,氧化钾10公斤/亩,基肥施硅钙肥20公斤/亩)有效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14.530万穗/亩,173粒/穗和83%;以处理2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最高,分别为596.7公斤/亩和558.67公斤/亩。黎平县当地适宜硅肥用量为20公斤/亩。  相似文献   

14.
1992年我们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年有效积温3600~3700℃),做了冬小麦下茬复栽玉米的试验,获得亩产小麦500公斤、亩产玉米585公斤双丰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1.前茬冬小麦种前整地做畦,畦宽1.2米,每畦播小麦4幅,于1991年9月25日播种。种子千粒重43克,亩播量为13.5公斤,随播种亩施口肥磷酸二铵15公斤。播后10月2日开始出苗,10月16日进入三叶期。10月22日开始分蘖,冬前亩茎数达97.3万。返青后于小麦拔节期亩追施尿素25公斤,施后结合灌水一次。又于出穗、灌浆期各灌水一  相似文献   

15.
我站于2003年在巴州区清江塘坝村二社示范种植地膜小麦。结果亩(1亩=1/15公顷,下同)平小麦产量375.5公斤,比未盖膜的小麦亩增34.8公斤,增长10.2%。现将操作方法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6.
本田间试验探讨苦荞不同品种、播种方式、播种密度和施肥量对荞麦生长、倒伏以及产量的影响,以形成荞麦抗倒伏栽培技术应用于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品种、播种方式、播种密度和施肥量对产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不同品种中以川荞2号表现较好,春苦荞秋播密度12万苗/亩或24万苗/亩,施45 kg/亩复合肥作底肥,7.5 kg/亩尿素作追肥产量较高;本次试验处理6(川荞2号、开沟条播、12万苗、45 kg复合肥作底肥、5 kg尿素作追肥)产量最高,折亩产171.8 kg,为最优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7.
<正>鲁西南豫北地区轮作制度、地形较为一致,降雨量500-800mm,土壤类型为潮土和砂浆黑土,土壤基础地力低于黄河和海河流域,有效积温带(1300℃-1900℃)。基追结合施肥方案:1产量水平450公斤/亩以下,推荐使用白俄罗45%(18-12-15)复合肥15-20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0-13公斤/亩。2产量水平450-550公斤/亩,推荐使用白俄罗45%(18-12-15)复合肥20-25公斤/亩;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3-16公斤/亩。3产量水平550-650公斤/亩,推荐使用白俄罗45%(18-12-15)复合肥25-30公  相似文献   

18.
《农技服务》2018,(6):38-39
为沼液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沼液浸种小麦种子及植株不同喷施次数试验,结果表明:处理6(基肥+沼液浸种+3叶期喷施沼液+孕穗期喷施沼液+灌浆初期喷施沼液+灌浆中期喷施沼液)产量最高为283.55公斤/亩,每亩比对照增加小麦77.73公斤/亩,增产37.77%。在小麦生长的生育期沼液作基肥、沼液浸种、3叶期喷施沼液、孕穗期喷施沼液、灌浆初期喷施沼液、灌浆中期喷施,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9.
<正>马铃薯与小麦、水稻、玉米并称为四大粮食作物,具有产量高、增产潜力大,营养丰富、粮菜兼用、综合加工用途广泛等特点,是产业链条最长的大宗农作物,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品种选择根据本地区生态特点和不同用途及市场需求,必须选用经过审定的高产、抗病、质佳的种薯。二、种子处理1、用种量:人工播种100~120公斤/亩;机械播种120~150公斤/亩。  相似文献   

20.
宁晋县是河北省农业大县,全县人口74万,辖15个乡镇346个行政村,耕地面积98.9万亩。从2009年以来,一直参加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活动,2013年7个万亩示范片81572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99.2公斤,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县小麦产量的提高。2013年全县小麦80万亩,平均单产达到494公斤,小麦总产39.5万吨,再次刷新了我县小麦生产历史纪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