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探讨在2种密度水平下不同熟性棉花品种花铃期的光合特性,为南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3种熟性品种(早熟、中早熟、中熟)棉花为材料,在常规密度(21.00万株/hm~2)和低密度(5.25万株/hm~2)下研究花铃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低密度下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略高于常规密度,在低密度下净光合速率存在早熟>中早熟>中熟现象,在常规密度下则表现为中熟>中早熟>早熟。在2种密度下3种熟性叶片SPAD值均呈现倒四叶>倒三叶>倒二叶>倒一叶的现象,叶片SPAD值呈现早熟>中早熟>中熟现象。低密度下的单株铃数、单铃重均高于常规密度,但是由于单位面积株数的差异,低密度下的产量依然低于常规密度。2种密度下的产量性状表现为中早熟>中熟>早熟。因此,在南疆自然生态条件下,选择21.00万株/hm~2的常规密度和中早熟品种组合能发挥群体优势,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棉花适宜种植密度及田间小气候条件,以棉花新陆早45号为供试品种,设计5个不同密度,选择棉花郁闭度最大的开花后期,测定群体不同层次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透光率和光照度,收获期测定棉花农艺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群体间温度差异较小,而株间梯度温度差异明显,适宜棉花群体间梯度温度差应小于0.4℃。群体间空气相对湿度高密度处理(27.00万株/hm2)比低密度处理(9.00万株/hm2)高3个百分点。棉株间地面透光率应在5.5%以上才能实现高产。棉花种植密度与株高、茎粗、单株铃数、单铃重均呈显著负相关。在当前栽培管理水平下,北疆早熟棉花品种的种植密度应在18万~22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3.
以早熟棉邯686选系HS901为试验材料,在晚春播、不覆盖地膜的种植模式下,对4个种植密度(6.0万、7.5万、9.0万和10.5万株/hm2)下棉花不同时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在获得较多群体总铃数的基础上铃重没有明显降低,棉花产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密度处理,子棉产量达4867.5 kg/hm2。由此提出在黄淮棉区采用早熟棉花品种,在晚春播、不覆盖地膜的种植模式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使棉花吐絮期躲过雨季,减少烂铃,获得较高产量,节省人力和投入,增加棉田纯收益。其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以常规棉‘国欣3号’与杂交棉‘国欣8号’为试验材料,每个品种设置3个密度水平,2010—2011年连续2年研究了不同密度下活性氧、抗氧化酶、可溶性蛋白等后期主茎叶衰老生理指标及产量与品质的表现情况。结果表明:吐絮后,高密度条件下较其它较低密度条件下2品种主茎叶活性氧含量明显增加,POD、SOD、CAT抗氧化酶活性有明显或显著降低的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也有降低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较低,MDA含量相对较高,叶绿素含量相对较低,且在初絮期单株棉花光合速率明显降低,以及在吐絮中后期,2品种单株绿叶数随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2品种单株铃数逐渐减少,但单位面积铃数逐渐增加(2010年‘国欣3号’趋势不明显);低密度下僵瓣重、僵瓣率相对较低,高密度下平均铃重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同一品种不同密度条件下衣分基本相同。籽棉总产量2年内‘国欣3号’3500密度较高,‘国欣8号’3000密度较高。高密度下单株棉花吐絮后衰老较快是其平均铃重降低的重要原因,适宜密度是棉花高产优质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为了降低机采棉的含杂率,找出适应机采棉的高产种植密度,本试验在新疆阿拉尔南疆试验站研究了5个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6 cm等行距种植条件下,棉花不同种植密度对单铃重影响较小,低密度和高密度种植均不利于棉花单株成铃,从而影响棉花籽棉产量形成,得出中等密度(120 000株/hm~2~180 000株/hm~2)比较适宜76 cm等行距种植方式,中等密度中籽棉产量最高的密度为150 000株/hm~2,其产量为6 578.20 kg/hm~2,比最低籽棉产量高出8.47%。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夏直播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次性见花施肥、固定氮磷钾施肥比例条件下,研究了5个种植密度对夏(麦/油后)直播棉花(Gossypium spp)主要农艺性状、结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直播棉花在种植密度6.75万~7.50万株/hm~2时,对单株成铃数、铃重等产量相关性状有明显影响,烂铃数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因此,该种植密度可作为夏直播棉花高产栽培的参考密度。  相似文献   

7.
抗虫棉常规精细整枝,早衰严重,劳动效率低。低密度下棉花整枝高大松散,单株成铃多,单位面积成铃少;高密度棉花整枝紧凑矮小,底部烂铃多。对此,通过裂区试验研究鲁棉研28号不同密度不同整枝条件对其成铃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密度条件下"四桃"铃数明显高于高密度,差异显著;不同整枝栽培成铃主要集中在伏桃和早秋桃,简化整枝处理的伏桃和早秋桃数略少于其它整枝处理;随密度增加,单株棉花的下、中、上层棉铃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密度和整枝互作对棉铃纵向分布影响更大,密度越高精细整枝、简化整枝处理的下层棉铃越少,在(3.0~4.5)万株/hm~2密度范围内开心整枝处理的下层棉铃出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密度的变化对不同整枝处理的横向成铃影响不大。鲁棉研28号3.0万株/hm~2开心整枝种植,其成铃在时间与空间分布上更加合理,更易结成优质棉铃,提高棉花等级。  相似文献   

8.
播期和密度对早熟棉新品系邯901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熟棉新品系邯901为试验材料,在晚春播、不覆盖地膜种的植模式下,研究了不同播期(5月5日、5月10日、5月15日)和种植密度(7.5万、9.0万、10.5万株/hm2)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且种植密度较小时,有利于棉花单株果枝数和铃数的增加,其中5月5日播种、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指标值最高;早播种且种植密度较大时,有利于棉花总铃数、霜前花率以及霜前籽棉、籽棉和皮棉产量的增加,其中5月5日播种、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时指标值最高,但是在推迟播期(5月15日)情况下通过增加种植密度(10.5万株/hm2)同样可以获得较高产量;晚播种且种植密度较大时,可以减少棉花烂铃,其中播期推迟至5月15日或种植密度增大到10.5万株/hm2时可以有效减少烂铃;试验播期和密度条件下不同水平对棉花铃重和衣分影响不大。因此建议,在黄淮棉区采用"晚密早"的栽培模式,即实行晚春播(5月15日)、增加种植密度(10.5万株/hm2)种植早熟棉品种,可使棉花吐絮期躲过雨季,减少烂铃,获得较高产量,节省人力和投入,增加棉田纯收益。  相似文献   

9.
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植棉高产品种产量及形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盐胁迫环境中进行棉花品种比较试验,研究适宜江苏滨海盐土种植的高产优质棉花品种的产量及其形成特征。结果表明,盐碱地植棉产量主要是单位面积总铃数决定的,盐碱地高产品种的产量结构特点是结铃器官成铃效率高。干物质积累量大(尤其是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大)对提高果枝和果节的结铃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干物质积累高峰期内干物质增长速率高是保证较高干物质积累量的关键,具有明显的生育和结铃高峰是盐碱地高产棉花品种的显著特征。因此适宜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常规棉品种,二是出苗期成苗较好,三是具有突出的生长发育和成铃高峰期。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确定北疆棉花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以新陆早33为供试棉花品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9.0、13.5、18.0、22.5、27.0、31.5万株/hm2)对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棉花生育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延后;种植密度与棉花株高、叶片数、果枝数、蕾数、铃数、铃重、衣分均呈显著负相关;棉花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均呈"S"型曲线,花铃期棉花干物质积累最快;密度为22.5万株/hm2处理棉花的铃重、衣分、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结论]北疆早熟棉花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冀中棉区棉花适宜种植密度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冀中地区适宜的棉花群体结构,在密度1.5万~10.5万株/hm2范围内设置6个水平,调查了不同种植密度处理的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和产量指标。结果表明:在冀中棉区多雨年份和精细整枝条件下,棉花高产优质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9万~8.7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于2008年进行了绿亿棉1O号在不同土壤肥力、密度条件下的对比种植试验,以获得适于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确定最适密度;做好灾害防抗工作;增施钾肥,重施花铃肥;前期化控;应对地方性差异等。  相似文献   

13.
在黄淮海气候生态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棉花不同部位铃重和结铃数的影响,探讨了黄淮海地区棉花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途径。结果表明:在正常气候年份下,低密度1.5万株/hm2与高密度9万株/hm2处理下均不利于群体产量的提高,中等密度6万株/hm2处理下群体产量则能够保持较高水平。试验表明,增加密度能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但密度过高削弱了棉株个体发育,造成单铃重降低,不利于提高棉产量。棉铃在不同密度处理下均集中于3-10果枝,因此提高中部果枝铃重对棉花生产意义很大。农业生产中要注意个体与群体的平衡以获取最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冀南地区麦套条件下杂交棉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以中早熟抗虫杂交棉邯杂9号为材料,在冀南地区曲周示范点研究了种植密度(3.75万、4.50万、5.25万、6.00万和6.75万株/hm~2)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对棉花农艺性状有明显影响,在5.25万株/hm~2处理时,籽棉产量达到最高(4 693.4 kg/hm~2),显著高于低密度处理(3.75万株/hm~2)和高密度处理(6.75万株/hm~2),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不显著。在4.50万株/hm~2时,皮棉产量最高(1 942.6 kg/hm~2),显著高于低密度(3.75万株/hm~2)和高密度处理(6.75万株/hm~2),与其他2个处理相当。在3.75万~5.25万株/hm~2处理时,铃重变化不大,但显著高于6.00万、6.75万株/hm~2处理。[结论]在维持较高铃重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群体铃数,从而实现麦套棉高产。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抗虫棉品种,采取苗后期打顶心、保留棉株底部前三个营养枝并将其培养成为三大主茎的栽培方式——“三茎”整枝,与常规棉花栽培相比,既减少了人工修棉整枝,又能使棉花稳长不早衰、铃多烂铃少、高产品质好。“三茎”整枝栽培密度以不低于21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6.
棉花机采模式下株行距配置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机采棉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调整棉花株行距配置,达到适宜机采、提高产量及改善品质的目的.[方法]选用棉花杂交种鲁棉研24号、常规品种新陆早60号为供试材料,设置适宜机采的一膜3行等行距低密度、一膜6行宽窄行高密度及一膜3行等行双株高密度3种配置方式,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育进程、果枝始节高度、脱叶率、吐絮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等行距低密度下,两种基因型棉花花铃期(开花-吐絮)生长发育较快,其中杂交棉鲁棉研24号果枝始节高度较宽窄行高密度及等行双株高密度高6.3;、2.8;;喷施脱叶催熟剂6d后,棉株脱叶率较宽窄行高密度高9.8;~11.4;,棉铃吐絮率较宽窄行高密度高8.7; ~12.1;;单铃重较宽窄行高密度及等行双株高密度高4.0;~8.0;、6.3;~17.4;;等行距低密度下,杂交棉鲁棉研24号收获籽棉产量最高.[结论]等行距低密度下,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符合机械化采收要求,杂交棉鲁棉研24号能充分发挥单株结铃数多及铃重较高的优势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同密度条件下棉花个体和群体成铃结构、产量因子、冠层结构以及植棉成本和效益分析研究,表明在江苏沿海棉区种植中早熟杂交抗虫棉获得高产的种植密度的变幅较大,在密度1.65万~3.45万株/hm2范围内都可以获得4000 kg/hm2以上的产量,获得最佳产量的密度在2.7万株/hm2左右,但是综合考虑种子、农药、化肥、用工等成本,最佳效益的种植密度应该在2.5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密度条件下棉花个体和群体成铃结构、产量因子、冠层结构以及植棉成本和效益分析研究,表明在江苏沿海棉区种植中早熟杂交抗虫棉获得高产的种植密度的变幅较大,在密度1.65万3.45万株/hm2范围内都可以获得4000 kg/hm2以上的产量,获得最佳产量的密度在2.7万株/hm2左右,但是综合考虑种子、农药、化肥、用工等成本,最佳效益的种植密度应该在2.5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9.
以转基因抗虫三系杂交棉邯杂429为试验材料,设两因素(种植密度、留叶枝方式)三水平试验设计,其中,种植密度水平为2.25万株/hm2、3.75万株/hm2和5.25万株/hm2,留叶枝方式水平为不留叶枝(常规整枝, CK)、留2个优势叶枝和留全部叶枝,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留叶枝方式对棉花产量构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留叶枝能够提高棉花的霜前花率,促进棉花早熟,但在不同的密度种植时棉产量构成和产量效应不同:低密度栽培时,保留叶枝能够显著提高单株铃数和霜前花率,最终使产量略有提高;中等密度栽培时,保留叶枝会显著降低单铃重,最终导致产量降低,其中留全部叶枝的棉花减产显著;高密度栽培时,保留叶枝会降低棉花单铃重,其中留2个优势叶枝棉花的单铃重降低显著,最终导致产量略有降低。在三系杂交棉简化整枝栽培管理中,采用种植密度3.75万株/hm2、留2个优势叶枝方式栽培棉花产量最高,籽棉产量为5383.6 kg/hm2。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通过统计分析棉花不同种植密度下各生育期的果枝数、果节数、蕾铃数、脱落率和烂铃率,并对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采收时期的铃重、衣分以及皮棉产量进行了对比,综合判定适合鲁西北地区的棉花适宜种植密度为(6.0~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