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灌施木醋液对土壤性质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研究以木醋液为研究材料,采用培养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灌施不同稀释倍数的木醋液对土性状(pH、 电导率、 土壤结构、 有机碳)和辣椒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施木醋液后土壤pH随灌施量的增大而降低,EC 值随灌施量增大而升高;灌施木醋液(稀释倍数小于5 倍)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可增加2 mm、 0.25~2 mm 级别土壤团聚体的数量,有利于大团聚体的形成。生物试验表明,稀释 5 倍以下的木醋液对辣椒产生毒害作用,稀释50倍以上的木醋液可以促进辣椒生长,并增加其产量。综合考虑,建议在农田休闲季节灌施木醋液的稀释倍数为35倍左右,在作物生长季节灌施木醋液的稀释倍数为50~250倍。  相似文献   

2.
灌施沼液比例对石灰性土壤性质和辣椒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灌施不同稀释比例沼液对土壤pH值、电导率、有机碳、水溶性碳、土壤结构以及辣椒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施沼液会使土壤pH值和EC值升高,尤其是高浓度(50%)沼液,土壤的EC值达到1.2m S/cm以上;土壤有机碳随沼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水溶性碳在灌施比例为1∶3和1∶4时达到最大,其次是原液、1∶1和1∶2,且这3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灌施沼液有利于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的形成,尤其灌施浓度25%时,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而且灌施沼液可以显著增加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生物实验表明,辣椒株高、叶片数、分枝数、叶绿素值及辣椒产量在灌施稀释比例为1∶2~1∶4的沼液时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而灌施沼液原液和稀释比例为1∶1时,上述各指标相对较低。综合考虑建议沼液在石灰性土壤上的稀释比例应控制在1∶2~1∶4之间,但是其长期施用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木醋液对盐碱土化学性质、酶活性及相关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土壤培养试验,将分别稀释300(M300)、100(M100)、50(M50)、20(M20)和0(未施木醋液设为CK)倍的木醋液灌施到含有盐碱土的盆钵中,研究木醋液对盐碱土化学性质、酶活性及其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木醋液均可显著降低土壤酸碱度p H、电导率EC值,提高土壤易氧化碳、水溶性有机碳氮、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但其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不显著。(2)施用木醋液后,M300、M100和M50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几丁质酶、亮氨酸氨基肽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M20处理提高了土壤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但M20对其他土壤酶活性变化不显著。综合来看,灌施适宜浓度木醋液后,不仅可提高盐碱土酶活性,也会改善其土壤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4.
喷施废菌棒木醋液对小白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废菌棒所制木醋液对蔬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以稀释100、300、500、700倍木醋液进行小白菜叶面喷施试验,测定不同处理对小白菜及土壤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稀释倍数的废菌棒木醋液均能提高小白菜株高和鲜重,提高Vc含量,促进还原性糖的积累和降低硝酸盐含量;稀释500倍木醋液对小白菜品质效果最显著,Vc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31.56%、31.55%,硝酸盐降低37.77%;喷施稀释100倍木醋液对土壤pH值、速效钾、有效磷和碱解氮均有显著效果;废菌棒木醋液中主要有机成分有37种,分别是有机酸类、酮类、酚类、醇类等。  相似文献   

5.
添加木醋液对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薇  朱一波  张晓  耿玉清  林平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3):358-362,368
[目的]探讨沙地添加木醋液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变化,为沙地土壤生物学质量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植草培养法,以添加自来水为对照,对沙地添加不同稀释倍数(200,150,100,50,20)木醋液后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和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向沙土添加木醋液可以显著降低土壤pH值,显著提高土壤易氧化碳、土壤水溶性碳氮、土壤可溶性酚以及无机氮的含量。在添加木醋液稀释高于50倍范围内,随木醋液稀释倍数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增加以及β-糖苷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提高。添加稀释20倍的木醋液,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β-糖苷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有所降低。在高于20的稀释倍数范围内,随着施用木醋液稀释倍数的降低,α-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酸性磷酸酶和酚氧化酶的活性有显著增加的趋势。[结论]添加不同稀释倍数的木醋液会影响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木醋液作为蔬菜叶面肥的应用潜力,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叶施不同稀释倍数(50、100、200、400 倍)的木醋液对青菜和生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两种蔬菜产量随着木醋液稀释倍数的增大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当稀释倍数分别为100 和50 倍时达到最佳生长效果,青菜和生菜产量分别提高了7 和19 倍。当稀释倍数为100 倍时,平均单株青菜维生素C 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较清水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4.8、11.4 和0.65 倍。而木醋液对生菜可溶性糖含量并没有促进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可溶性糖的合成。相反,木醋液稀释50 倍可显著促进生菜维生素C 和可溶性蛋白的合成,其单株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7.7 和276.6 倍。分析表明,木醋液作为新型液体有机材料具有替代一般化肥的潜在优势,一定浓度的木醋液能够促进蔬菜的生长,在提高蔬菜产量的同时调控蔬菜品质,为木醋液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木醋液对植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壤通报》2015,(1):93-98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将木醋液施入植烟土壤和对烟叶进行叶面喷施,研究木醋液对植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木醋液后土壤的p H无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烟草生长的前期是降低的,后期(85 d)则增加,真菌数量则一直被抑制,且根施+叶面喷施的效果优于根施。动态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表明根施木醋液75 kg hm-2的处理,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和代谢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均低于对照,而根施75 kg hm-2+叶面喷施稀释500倍木醋液处理前期(25 d、40 d、55 d)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和代谢活性降低,后期(70 d、85 d)增加,说明叶面喷施木醋液与根施的协同作用能改善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代谢活性。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分级冷凝热解液对盐碱土的改良作用,该研究以三级冷凝方式作为棉秆热解液精制方法,分析分级冷凝对产物组成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盆栽试验,以不同热解温度下获得的棉秆分级冷凝第3级产物稀释不同倍数后施入盐碱土,考察分级冷凝第3级产物对于小白菜生长、土壤pH值、全盐量、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1)分级冷凝可以达到棉秆热解液从源头分离的目的,实现酚类与酸类物质的粗分离,分级冷凝第3级产物的酚类与酸类物质浓度分别为单级产物的0.50~0.55与1.21~1.35倍。2)灌施分级冷凝第3级产物可以显著促进小白菜的萌发与生长(P<0.05),热解温度与稀释倍数均会影响促进作用。中温热解以及较大的稀释倍数对种子萌发更有利,500℃热解获得分级冷凝第3级产物稀释600倍灌施时,小白菜的长势最好,发芽率、株高与株质量分别提高32.12%、95.11%与120.03%,丙二醛含量降低48.39%。3)灌施分级冷凝第3级产物会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除稀释50倍时降低土壤脲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外,其他稀释倍数下土壤中酶活性显著增加(P<0....  相似文献   

9.
污水灌溉对苜蓿生长下土壤部分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污水、再生水等不同灌溉水质对苜蓿三次刈割后土壤部分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清水灌溉,污水及再生水处理能显著降低土壤pH值,增加EC值。第二次刈割时污水、再生水处理与清水相比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增加了63.59%和35.02%,第三次刈割时分别增加了82.18%和30.72%。与清水灌溉相比,污灌处理土壤Cd含量在三次刈割中分别增加了33%,117.65%和138.89%,再生水灌溉处理在三次刈割中分别增加了13.33%,64.71%和61.11%。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表明,在本试验期间各灌溉水质处理未引起土壤Pb污染,但未经处理的污灌处理造成了Cd污染。本研究初步说明污水采用混灌与轮灌方式可适当减缓其不利效应;再生水可作为苜蓿的灌溉用水,但其长期效应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辣椒品种"陇椒10号"栽培基质[基质配方为玉米秸秆∶牛粪∶菇渣∶炉渣=2.5∶2.0∶2.0∶3.5(体积比)]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水氮供应处理[水分处理:W1基质最大持水量的80%,W2基质最大持水量的60%,W3基质最大持水量的40%;施氮肥(N)处理:F0 0 kg·hm-2、F1 1 387.26 kg·hm-2、F2 924.84 kg·hm-2、F3 462.42 kg·hm-2]的固氮微生物数量及基质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在W2F2时最高,施氮量及灌水量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其繁殖,而嫌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及pH值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则减小;施氮量对嫌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无规律性的影响,而铵态氮、有机质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硝态氮含量在生长前期增加,到生长后期变化不明显;施氮量的增加可以降低基质的pH值,施氮量过多可以增加基质的电导率,在W1和W2下,电导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从幼苗期到结果初期,有机质的含量在W2时较高,灌水量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有机质含量的提高。从越冬期到结果末期,有机质含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大而减少。好气性自生固氮菌与EC、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铵态氮和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嫌气性自生固氮菌与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与EC相关性不大。基质含水量为基质最大持水量的60%,施氮肥(N)924.84 kg·hm-2处理的固氮微生物数量较高,基质理化性质较好,生长环境较优,适合日光温室辣椒栽培。  相似文献   

11.
长期单施不同量化肥和有机肥后盐化潮土pH和EC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长期单施不同量有机肥和化肥对华北平原盐化潮土区土壤pH和EC的影响,以期为本地区科学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始于200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有机肥和化肥处理均设置10个氮水平,N 0、60、120、180、240、300、360、420、500和600 kg/hm2,共计19个处理,监测了连续施用不同量化肥和有机肥10年共20季作物后潮土的EC和pH值。【结果】单施化肥N 60、120、180、240 kg/hm2的土壤EC分别为232、280、220和258 μS/cm,与不施肥处理CK的243 μS/cm差异不显著 (P > 0.05);化肥氮量为N 300、360、420、500和600 kg/hm2处理,土壤EC分别为320、403、513、516和570 μS/cm,显著高于CK和N 60~240 kg/hm2处理 (P < 0.05)。10年20季播种作物后,不施肥处理土壤pH基本在7.97上下波动,化肥处理N从60增加到600 kg/hm2,土壤pH分别为7.96、7.89、7.88、7.85、7.83、7.72、7.53、7.51和7.42,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 (P < 0.05)。肥料类型对黄淮海地区盐化潮土土壤EC和pH存在显著影响。化肥氮量为N 60、120、180、240 kg/hm2处理与有机肥氮量N 60、120、180、240处理土壤EC和pH类似,分别相差为9.90、–15.9、26.4、1.76 μS/cm和 –0.04、0、0.03、0.02,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但随着肥料投入量的增加,差距越来越明显,且与施肥量呈显著线性相关 (P < 0.05)。化肥N 300、360、420、500、600 kg/hm2处理比同量有机肥氮处理的土壤EC值分别高42.1、90.5、195、110、188 μS/cm,土壤pH分别低0.08、0.09、0.18、0.18、0.14个单位,差异达显著水平 (P < 0.05)。【结论】在华北盐化潮土上,化肥和有机肥氮投入量不超过240 kg/hm2范围内,连续施用10年20季作物后,均未发现对土壤EC值和pH有不利影响,施化肥和有机肥的土壤EC值和pH差异不显著。然而,氮投入量超过300 kg/hm2后,等养分化肥土壤EC值显著高于有机肥,pH显著低于有机肥。因此,要提高盐化潮土的养分投入,应控制化肥用量,依靠有机肥投入,维持土壤pH和土壤EC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不同稀释倍数的生活污水(污水∶清水,V/V,分别为1∶0;1∶1;1∶2;0∶1)浇灌长春花结果表明,与清水灌溉相比,污灌处理土壤NH4 -N含量由59.01mg/kg提高到64.22~65.89mg/kg,NO3--N含量由2.69mg/kg提高到3.03~4.54mg/kg,速效磷含量由32.29mg/kg提高到37.40~42.41mg/kg;增加了土壤酶活性,其中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及蛋白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10.76%~23.32%、33.41%~103.69%和31.82%~131.82%;植物根系活性由170.25μg/g.h提高到177.88~471.69μg/g.h,叶绿素含量由1.78mg/dm2提高到2.68~2.98mg/dm2,植物干物质量由11.660g/盆提高到12.130~16.577g/盆。且以稀释1倍污水灌溉处理效果最佳。用原生生活污水直接灌溉虽降低污水肥效,造成土壤Cl-的积累,但对长春花生长及干物质积累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施用有机肥是盐碱土改良与培肥地力的有效方式。选鸡粪和木醋液为改良剂,通过土壤培养试验,研究未施肥(CK)、单施鸡粪(CM)、单施木醋液(PA)、鸡粪+木醋液配施(CP)共4个处理对滨海盐碱土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M相比,CP处理的pH值显著降低0.34个单位,电导率(EC)降低14.52%。与PA相比,施用鸡粪处理(CM和CP)的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显著提高。CP的全氮、有效磷、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氮和硝态氮含量较CM分别高出55.32%、103.35%、16.64%、55.68%和45.43%;而土壤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几丁质酶、亮氨酸氨基肽酶、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脱氢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49.58%、67.85%、40.84%、104.94%、17.66%、62.05%和37.50%。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水溶性有机碳、氮含量的增加促进酶活性的提高。综上所述,鸡粪与木醋液配施可显著降低盐碱土的pH值,并能显著提高盐碱土养分含量和酶活性。  相似文献   

14.
改良剂配合水分管理减少水稻吸收土壤中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减少水稻籽粒中镉的积累,选择一中度重金属污染农田,进行了4种改良剂处理(不施改良剂、生物质炭、钙镁磷肥—坡缕石—硫磺粉(比例为100∶50∶1)和石灰—沸石—硫磺粉(比例为100∶50∶1))和2种水分管理模式(深灌和浅灌)的不同组合处理,田间试验研究了改良剂配合水分管理减少水稻吸收土壤镉的效果,改良剂用量为3 t/hm~2。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和采取深灌均可显著减少水稻从土壤中吸收镉,并以二者配合的效果最佳。与浅灌/不施改良剂处理比较,钙镁磷肥—坡缕石—硫磺粉和石灰—沸石—硫磺粉2种复合改良剂配合深灌可分别降低籽粒中镉含量56.53%和55.53%,但施用生物质炭降低水稻吸收土壤中镉的效果相对较差。施用复合改良剂促使土壤中交换态镉转化为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及残余态镉等较为稳定的镉形态,降低了土壤中生物有效态和水溶态镉,减少了水稻吸收土壤镉;深灌有利于硫化镉的形成,并通过"稀释"作用降低水稻吸收土壤镉。研究认为改良剂配合深灌是一种较为方便、有效的技术,适用于农田土壤镉污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用果蔬垃圾制备的环保酵素不同施加比例对改良盐碱土的可行性影响,为内蒙古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环保酵素和水按体积比1∶200(GE_1),1∶500(GE_2)和1∶800(GE_3)进行稀释处理,通过室内土培试验研究其对土壤关键化学性质(pH值、电导率EC和碱化度ESP)以及土壤养分状况(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和DOC)的影响。[结果]施加合适环保酵素比例可以降低土壤盐碱性,提高土壤部分养分含量。环保酵素施用为GE_3时,土壤pH值和碱化度(ESP)分别降低17.51%和38.42%;EC值显著降低42.50%;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56.54%,79.76%,而土壤水解性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降低6.52%,8.48%;土壤DOC增加达34.28%。[结论]在试验条件下采用1∶800为改良盐碱土的环保酵素施用比例,同时对环保酵素的改良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pH值、EC和速效钾是环保酵素对盐碱土改良的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研究在配施底肥条件下,不同浓度有机液肥与灌溉下限协同对温室基质栽培生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生菜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富兰德里”生菜为试材,采用草炭土∶蛭石∶珍珠岩=2∶1∶1的基质配比,每立方米基质中配施20 kg鸡粪。试验设置清水为对照(CK),3个灌溉液处理:N1为营养液(霍格兰营养液配方,EC为1.8 mS·cm-1),N2为低浓度有机液肥(EC为 1.2 mS·cm-1)、N3为高浓度有机液肥(EC为1.8 mS·cm-1);3个灌溉下限处理:G1、G2、G3分别为基质最大持水量的60%、70%、80%,共组合成12个处理。结果表明,在每立方米基质配施20 kg鸡粪的条件下,营养液处理在70%灌溉下限其生菜生长状况最佳。当有机液肥处理EC为1.2 mS·cm-1时可以有效促进生菜株幅、叶面积、生物量及SPAD值的增长,但当EC为1.8 mS·cm-1时,生菜的生长会受到抑制。在70%灌溉下限,营养液处理的生菜产量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次,EC为1.2 mS·cm-1的有机液肥也可以有效增加生菜的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有机液肥可以显著增加生菜中的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含量,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增长;也可以显著降低生菜中硝酸盐含量,在70%灌溉下限,有机液肥EC为1.2 mS·cm-1生菜的硝酸盐含量最低。因此,灌溉下限为基质最大持水量的70%,EC为1.2 mS·cm-1的有机液肥组合处理在保证生菜产量的前提下,相较于其他处理可有效降低硝酸盐含量,提高品质,为生菜的有机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土壤氮淋失及油麦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网室盆栽试验,研究了相同施氮量不同有机无机氮配施比例:0∶4、1∶3、1∶1、3∶1和4∶0对油麦菜产量及土壤氮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0∶4配比(单施无机氮肥)处理土壤渗虑液pH值最低,而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淋失量最高,分别为926.6、648.3和194.7mg;配施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渗滤液pH值和增加油麦菜产量,同时降低土壤氮淋失量,且随有机肥配施量增加,土壤氮淋失量下降明显,而1∶1有机无机氮配比处理油麦菜产量最高;硝态氮是土壤主要的氮淋失形态;油麦菜移栽第5 d和第18 d是土壤总氮、硝态氮淋失高峰期,且无机氮肥追施能够增加总氮、硝态氮的淋失量;土壤铵态氮淋失量随油麦菜生长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兼顾油麦菜产量和减轻氮对环境污染两个角度考虑,有机无机氮1∶1的用量配比较佳。  相似文献   

18.
长期定位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房山)新型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采用田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方法,探讨了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2年的长期定位施肥后,NPK配施有机废弃物肥和NPK配施秸秆可以降低土壤pH值,NPKWN处理降低pH效果最为明显,pH值相较基础土样降低了0.18,而单施化肥的处理土壤pH值均有所增加,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试验地的EC值在11.7~14.5 mS/m之间,各施肥处理与CK处理相比,施肥增加了土壤EC值,差异显著,并且配施有机废弃物肥和秸秆处理的土壤EC值又较NPK处理偏高;长期施用有机废弃物肥和秸秆的土壤肥力明显提高,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变化规律:NPK配施有机废弃物肥NPK配施秸秆化肥CK;土壤中的三大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真菌,单施化肥与CK相比,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都有所提高,化肥与有机废物肥或者与秸秆配合施用的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比单施化肥的增幅效果明显;NPKJG处理土壤中真菌数量最高,达到4.53×10~4个/g,与CK处理相比,增加了67.7%;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介于24.7~44.6 mg/kg之间,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规律为NPKWNNPKLJNPKJGNPKJFNPKMGNPKNPKHSFCK,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80.7%、80.4%、77.2%、72.1%、61.2%、35.7%、23.7%;土壤微生物量氮、细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放线菌数量与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全氮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肥力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硫酸铝对苏打盐碱土中氟迁移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土柱淋洗法,研究不同铝氟摩尔比下苏打盐碱土中氟的迁移过程及pH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苏打盐碱土施铝后,能够明显降低淋洗液的pH值,与空白相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并且随着淋洗次数和铝相对含量的增加,pH值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铝氟摩尔比作用下,氟在碱土中的迁移动态及总淋失率存在较大的差别。随着淋洗次数的增加,1∶1处理的每次淋失率变化较缓,(1∶2)~(1∶4)处理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1∶5)~(1∶7)处理明显下降。与对照相比,苏打盐碱土上施用硫酸铝可以降低氟在土壤中的总淋失量,进而可以减少土体中的氟向地下水中的迁移,降低人畜通过饮用地下水而带来的摄氟量。但是氟总淋失率的降低程度与铝的相对含量有关,其中1∶4铝氟处理的总淋失率相对较高,而1∶1处理的淋失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添加硫酸铝后苏打盐碱土的pH值变化、铝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数量变化、土壤胶体带电性变化及土壤自身铝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探索常规化肥用量下,配施不同用量木醋液对玉米SPAD值、养分吸收积累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方法  以‘迪化159’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进行了化肥配施木醋液对玉米SPAD值、养分吸收积累量、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  结果  与未配施木醋液的对照处理相比,化肥配施不同用量木醋液均能提高玉米的SPAD值,促进玉米植株对大量养分的吸收,提高产量和品质。化肥配施0.3 mL kg?1土木醋液时,玉米植株对氮素、磷素、钾素和总养分的吸收积累量最多,均显著大于对照处理,蛋白质含量亦显著大于对照处理(P < 0.05)。化肥配施0.4 mL kg?1木醋液时,虽玉米植株生物量以及籽粒产量显著大于配施0.4 mL kg?1木醋液(P < 0.05),但与化肥配施0.3 mL kg?1木醋液相比降低了粗蛋白含量(P < 0.05)。  结论  本试验条件下,木醋液用量为0.4 mL kg?1土时,玉米的生物量和产量均最大,且木醋液的用量与玉米籽粒中淀粉含量呈显著(P < 0.01)正相关;通过隶属函数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进行综合分析,木醋液用量为0.4 mL kg?1土时玉米生长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