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旨在确定高丹草‘晋草4号’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适应的施肥量和种植密度。运用群体生理学的方法,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高丹草‘晋草4号’各农艺性状和各光合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山西中部地区,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影响下,‘晋草4号’株高、茎粗、分蘖数、生物产量、干重产量和各项光合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株高、茎粗、生物产量、干重产量、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在F2D3时,表现最好;分蘖数、叶绿素含量和气孔导度在分别在F2D4、F2D2和F3D1时表现最好,F2D3时表现次之。处理F2D3即种植密度为390000株/hm2,施肥量为750 kg/hm2时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寻桂糖32号适宜的种植密度,为在河池蔗区推广桂糖32号提供栽培技术指导。[方法]试验研究5种不同的种植密度(1:7.5万芽/hm2、2:9.0万芽/hm2、3:10.5万芽/hm2、4:12.0万芽/hm2和5:13.5万芽/hm2)对桂糖32号萌芽率、分蘖率、产量构成因子、蔗茎产量及含糖量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种植密度对桂糖32号的萌芽率和茎径影响不大;桂糖32号分蘖率随其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有所降低;有效茎数、产量及含糖量随其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与7.5万芽/hm2相比,9.0万、10.5万芽/hm2种植密度能增产3.99、4.47 t/hm2和增糖0.23、0.74 t/hm2,而12.0万、13.5万芽/hm2种植密度能显著增产7.63、12.01 t/hm2和显著增糖1.57、1.75 t/hm2。[结论]河池蔗区桂糖32号适宜的种植密度在12.0万~13.5万芽/hm2,最佳的种植密度在13.5万芽/hm2左右,在此密度下可获得较高的蔗茎产量和含糖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桂糖30在广西蔗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其推广应用提供配套栽培技术,于2011年分别在广西4个不同类型蔗区对该品种进行了5种不同种植密度水平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桂糖30随着种植密度从7.5万芽/hm2增加到13.5万芽/hm2,单位面积有效茎数、蔗茎产量和蔗糖含量有提高的趋势,分蘖率和茎径则有下降趋势;其中种植密度是10.5万~13.5万芽/hm2,单位面积蔗茎产量和蔗糖含量分别在103.61~109.90 t/hm2和15.50~16.44 t/hm2之间变化,但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为12万芽/hm2时的单位面积蔗茎产量和蔗糖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09.90、16.44t/hm2.桂糖30在广西的适宜种植密度是10.5万~13.5万芽/hm2,最适种植密度为12万芽/hm2,但不同类型蔗区桂糖30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反应存在差异,在实际生产中要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4.
窄行密植对高产春大豆株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黑农41在两种密度(45.0万,60.0万株/hm^2)及3种行距(20,30,40cm)下株型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缩小行距与增加密度均对大豆的株高、茎粗、始荚高度、分枝数、LAI、光合势、干物质积累、根冠比等性状产生明显的影响,导致不同处理间大豆子粒产量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行距的影响小于密度;不同密度有其适宜的株行距配置,在60.0万株/hm^2密度下,20cm行距较30,40cm行距有利于优化大豆群体结构,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桂辐98-296在广西蔗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其在广西蔗区大规模推广种植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年在广西蔗区对桂辐98-296进行4种不同种植密度水平(6.75万、8.25万、9.75万、11.25万芽/hm2)比较试验.[结果]随着种植密度从6.75万芽/hm2增加到11.25万芽/hm2,桂辐98-296出苗率、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和蔗茎产量有提高的趋势,分蘖率和茎径则呈下降趋势.其中,种植密度为6.75万~9.75万芽/hm2时,单位面积蔗茎产量为80 520 ~83 610 kg/hm2,没有显著差异;种植密度为6.75万芽/hm2时,单位面积蔗茎产量达到83 610 kg/hm2.[结论]在桂辐98-296实际生产中要因地制宜才可以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6.
甘蔗基因型苗期叶片形态解剖性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取8个甘蔗基因型进行苗期叶片形态、解剖性状与蔗茎汁糖分关的研究,结果表明,苗期叶宽与叶长、叶脉数之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0.61、0.72),叶脉数与平均叶脉间宽度(AVW)呈显著负相关(-0.85)。上述前3个性状与蔗汁糖分呈负相关,AVW与蔗汁糖分呈正相关,而蔗茎产量与叶宽、叶脉数呈负相关,与叶长、AVW呈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叶长对糖分的直接贡献为-0.5594,对蔗茎产量为0.5771;叶宽对蔗汁糖分的直接贡献为0.4751,对蔗茎产量为-0.2475;而叶脉数对汁糖分和蔗茎产量均为负向作用,研究结果认为,甘蔗苗期表现叶片较窄,叶脉数较少,可作为苗期进行高产高糖性状间接选择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割苗对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基质覆盖免耕播种模式下提高玉米产量提供参考。【方法】以‘惠玉甜 3 号’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 4 种不同种植密度(6.0 万、7.0 万、8.0 万、9.0 万株 /hm2,分别标记为 A1~A4),副区为 4 种不同割苗处理(3~4 叶龄、5~6 叶龄、7~8 叶龄,分别标记为 T1~T3;不割苗为 CK),研究割苗对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生长发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割苗对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的生育周期和灌浆期叶片的 SPAD 值影响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茎秆性状、果穗性状均呈下降趋势。在 A1~A3 种植密度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上升趋势,在 A4 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相对下降。在 A1~A4 种植密度下,割苗使株高、穗位高显著降低,茎粗显著增加,作用效果为 T2 > T1 > T3;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质量和产量显著增加,以 T2 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5~6 叶龄(T2)割苗处理下,A1~A4 种植密度分别增产 13.80%、11.71%、15.49% 和 13.24%;且在 A3 种植密度下,割苗处理产量提升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种植密度,T1~T3 处理分别增产13.53%、15.49% 和 8.98%。【结论】割苗可降低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的重心、增加茎粗,同时促进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单穗质量等果穗性状正向生长发育,有效提高基质覆盖免耕播种玉米的产量,且在 8.0万株 /hm2 种植密度下,于 5~6 叶龄进行割苗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密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设置3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和4种密度的大田裂区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的播期密度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的高产适宜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群体总茎蘖数和穗数随着播期推迟和密度降低而下降;不同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适宜密度并不相同。西农979的适宜晚播期为10月15日,在450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到9.20 t/hm2;小偃22晚播期为10月19日,在密度22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8.29 t/hm2;陕558在10月27日播种,37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为8.16 t/hm2。可见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其适期晚播的基础上通过相适应的播种密度予以调控,同样能够达到适宜的群体结构,并实现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9.
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粤糖60号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探索甘蔗新品种粤糖60号在广东湛江蔗区获得高产、稳产的最佳施肥量和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粤糖60号出苗率、分蘖率、成茎率、茎长对肥料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反应不敏感;茎径和有效茎数对氮肥量、钾肥量和下种量反应敏感,对磷肥反应不敏感;随着施肥量和下种量的增大,蔗糖分会显著降低.各因素中均以水平2(氮肥0.825 t/hm2、磷肥1.875 t/hm2、钾肥0.675 t/hm2和49 500段双芽苗/hm2)时蔗茎产量最高,以氮肥0.600t/hm2、磷肥1.125 t/hm2、钾肥0.900 t/hm2、下种49 500段双芽苗/hm2水平组合时的含糖量最高.因此,氮肥0.825t/hm2、磷肥1.125~1.875 t/hm2、钾肥0.675~0.900 t/hm2、下种量49 500段双芽苗/hm2为粤糖60号在广东湛江蔗区最佳施肥量和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0.
为合理的种植密度可构建良好的群体结构,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高粱品种的增产潜力。以酿造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晋杂23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4.5万株/hm2、7.5万株/hm2、10.5万株/hm2和13.5万株/hm2)对高粱生长、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高粱株高相应增高,而茎粗相应变细;高粱的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和总光合势呈显著性增加,而透光率、群体净同化率(NAR)、群体生长率(CGR)呈现递减的趋势;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现递减的趋势,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性增加。在4.5万株/hm2~10.5万株/hm2密度范围内,籽粒产量随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其中密度在10.5万株/hm2的籽粒产量比4.5万株/hm2增产13.8%。随着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相应增加,穗粒数相应减少,千粒重没有显著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LAI、LAD、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透光率、NAR和CGR呈显著性负相关。本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的影响。酿造高粱‘晋杂23号’的种植密度以10.5万株/hm2为宜,在高粱生产中可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生长,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使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都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移栽密度对超级早稻陵两优268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超级早稻陵两优268在南方双季稻区适宜的栽培密度,于2011年在湖南长沙以陵两优268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比较了不同移栽密度下陵两优268的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特点。结果表明:稀植(18.8万穴/hm2、14.0万穴/hm2、10.8万穴/hm2)可以提高分蘖成穗率,有利于花后干物质积累及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提高,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不足,导致产量不高;与此相反,密植(67.9万穴/hm2、40.1万穴/hm2)因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多而获得较高产量;适宜密度(26.5万穴/hm2)在保证基本苗的同时,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及较小的顶三叶叶基角,并能协调产量构成因子,从而获得最高产量,达8.70 t/hm2。由此可见,在南方双季稻区,陵两优268适宜的移栽密度为26.5万穴/hm2。  相似文献   

12.
种植方式与密度对糯玉米‘沪紫黑糯1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沪紫黑糯1号’不同种植方式(直播、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和种植密度(45 000、52 500、60 000、67 500、75 000株/hm2)时的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沪紫黑糯1号’在产量方面差异显著,相同播期下地膜覆盖产量最高为13 986kg/hm2,熟期比其他种植方式早2d,最佳种植模式为地膜覆盖。不同种植密度下‘沪紫黑糯1号’在产量、茎粗、单株重、单株茎叶重、穗行数、穗粗方面差异显著,适宜种植密度为52 500~60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3.
大豆中黄30栽培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已通过国家审定的大豆品种中黄30,安排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为27.0万株/hm2时大豆产量最高,为4 821.15 kg/hm2;其后产量高低的密度依次为25.5、24.0、21.0、28.5、22.5万株/hm2,可以看出,随着密度增加,产量开始时逐渐升高,在27.0万株/hm2时达到峰值,此后又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主要研究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主要性状表现,选用‘XY696’、‘同力11 号’2 个品种,旨在找出玉米种植密度和玉米品种最佳耦合度,制定高产栽培技术、为玉米栽培提供理论基础。试验采用不同密度和品种的双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设置‘XY696’、‘同力11 号’2 个品种为主处理,密度为副处理,设6 万株/hm2、7 万株/hm2、8 万株/hm2、9 万株/hm2、10 万株/hm2,旨在确定2 个玉米品种与种植密度的最佳耦合度。研究结果表明,低密度条件下,由于单株的营养面积大,通风透光条件好,光合速率高;高密度条件下,由于单株的营养面积小,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光合速率低;2 个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在(6 万~9 万)株/hm2范围内,玉米农艺、产量指标呈正相关,密度达到10 万株/hm2时,玉米农艺、产量指标呈现下降趋势。2个玉米品种与种植密度的最佳耦合度为(8万~9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在景泰大田中进行了三个灌水水平,三个施磷量的试验。为了探讨水磷对复合群体作物生理特征的调控及其产量效应,结果表明:灌溉和供磷对间套群体中作物的生理特征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在充分的磷肥供应和适当的水分灌溉条件下,作物叶绿素含量高,叶片水分状态良好,根系生长旺盛,根冠比例协调,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同时,在所有的处理中,中灌(1 050m3 /hm2)和高磷(纯 P2O5150 kg/hm2)处理的经济产量最高。单作小麦、间作小麦、间作玉米、间作马铃薯在该处理条件下的产量依次是 7 253.8kg/hm2、3 320.5kg/hm2、6 269.3 kg/hm2、13 801.9 kg/hm2。  相似文献   

16.
在“蒜-棉”套作下研究了不同密度(1.80万、2.55万、3.30万株/hm^2)与整枝方式(常规整枝和简化整枝)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05H9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密度下常规整枝处理的产量高于简化整枝处理,以3.30万株/bm。产量最高,籽棉与皮棉产量分别达到4866.5kg/hm^2和1945.0kg/hm2;简化整枝下以2.55万彬hm2产量相对较高,但仍比同密度下的常规整枝处理显著减产。说明鲁05H9在高肥水“蒜一棉”套作下不宜保留叶枝,应进行常规整枝栽培管理,且种植密度不宜低于3.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化半直立扁豆密植技术。[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扁豆品种帮达早红边、交大绿宝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在30 000株/hm~2的密度处理下,帮达早红边产量及综合性状最好;在37 500株/hm2的密度处理下,交大绿宝的产量较高。[结论]在生产实践中,播种密度的安排需与品种的遗传特性相结合,同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肥水、栽培管理等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苏玉20产量的影响,适应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需要。[方法]以苏玉20为供试品种,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开展种植密度和行距试验。采用裂区设计,2个种植密度6.0万株/hm2和7.5万株/hm2为主处理,5个行距配置50、60、70、80、80+40 cm为副处理。通过对10个处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调查分析,研究行距配置对产量的影响。[结果]7.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6.0万株/hm2密度处理,7.5万株/hm2密度处理苏玉20的单产比6.0万株/hm2密度处理增产达1 404.9kg/hm2。60和70 cm行距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的互作效应不明显。行距处理显著影响植株的倒伏率,极显著影响植株的空秆率;在等行距处理中,随着行距的增大,植株的空秆率和倒伏率呈下降趋势。[结论]增加苏玉20的种植密度到7.5万株/hm2,可获得较高的产量;采用60~70 cm等行距种植,既可实现该品种的高产,又能保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基肥减氮增钾对烤烟光合特性及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楚雄烟区基肥减氮增钾对烤烟光合特性和产质量的影响,以K326为材料,设置基肥不同氮钾运筹处理开展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程度减氮增钾均能明显影响烤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和产质量,其中处理N2K3(N减量20%+K增量40%)烤烟生长发育较快,农艺性状优良,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水平,叶片SPAD值最大,各项经济指标均表现最高,产量2 737.5 kg/hm~2、产值83 020.5元/hm~2,化学成分协调。综上,推荐楚雄烟区生产K326基肥氮钾最佳施用量为氮72 kg/hm~2、钾151.2 kg/hm~2。  相似文献   

20.
群体密度对冬油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研究了西北旱寒区大田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冬油菜越冬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角层结构、含油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密度在120万株/hm2~60万株/hm2,越冬率可达到80%以上。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60万株/hm2、90万株/hm2、120万株/hm2、150万株/hm2的产量分别为3 160.05 kg/hm2、3060.00 kg/hm2、2 860.05 kg/hm2、2 431.05 kg/hm2。随着密度的增加,分枝部位增高,单株总分枝数减少,其中二次分枝减少大于一次分枝,主花序长度减少,角长、千粒重、单株产量等均降低。含油率也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60万株/hm2、90万株/hm2、120万株/hm2、150万株/hm2的含油率分别为43.12%、41.91%、41.93、38.9%,以60万株/hm2含油率最高,达到43.12%。在西北旱寒区,冬油菜合理的群体密度为60万株/hm2~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