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干旱区绿洲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各类生态环境问题中,绿洲稳定性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因为绿洲是干旱区所特有的一类景观,是干早区人类生存和生产的核心场所,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绿洲能否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洲的稳定性就是确保绿洲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人流、信息流处在良性循环状态。选择农牧业经济为主的极端干旱区—塔里木盆地南部典型绿洲,按绿洲系统的结构分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又可分为不同层次的指标层,构建优化的指标体系共18个指标,利用绿洲稳定性指数对研究区3个时期绿洲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该项研究对于干旱区绿洲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发展和建设绿洲是实现干旱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也是抑制荒漠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人们在绿洲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绿洲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造成绿洲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文中分析了南湖绿洲现有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以阳关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为例,研究干旱区绿洲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及其减缓...  相似文献   

3.
绿洲作为干旱区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具有重要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功能。数字绿洲是数字地球的一个重要区域层次,数字绿洲的构建对于实现绿洲资源信息的共享、绿洲环境的保护、退化绿洲的恢复、重建与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就新疆数字绿洲系统建立过程中的信息获取、处理及系统建设的核心内容设计做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绿洲及其可持续发展建设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本文以我国干旱区绿洲为对象 ,全面阐述了绿洲对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研究了干旱区地域系统并进行了绿洲区划 ;系统总结了绿洲的类型并从结构及功能上阐明了绿洲的基本特征 ;文章最后从建立高效可持续发展绿洲体系出发 ,探讨了 2 1世纪绿洲的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绿洲发展面临的挑战、目标及21世纪发展研究展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认为 ,当前中国绿洲发展上的主要问题是荒漠化的威胁、资源利用过度、科技含量低下和产业结构失调。未来建设方向是建立知识密集绿洲体系。这一体系由农业科技、工业科技和高新技术组成 ,并从干旱区优势资源出发 ,探讨了如何通过知识产业化设计实现绿洲高效、持续发展的途径。文章指出 ,2 1世纪绿洲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绿洲合理发展规模及其发展空间研究、绿洲知识经济产业化演进过程研究、知识经济下绿洲资源产业结构研究、绿洲发展保障体系调控研究 ,以及知识经济与 PRED协调发展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中国干旱区绿洲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绿洲是地球陆地上干旱区特有的一种生态地理景观。它是干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干旱区生物界生栖、繁衍的主要场所。绿洲的稳定关系到干旱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中国干旱区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因此,绿洲稳定性成为研究干旱区的热点问题。中国干旱区的茫茫荒漠盆地与皑皑积雪高山呈鲜明的对比,是纵横交错的内陆地区。绿洲寓于荒漠,并与荒漠共存,以供人类居住,而不断开发成为人类生活、生产的根本基地。在这里,人们失去绿洲,如鱼失水,难以长期维持生存和发展,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将来也不会改变,这是由绿洲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同时,绿洲一开始就处于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为荒漠所包围,随时受干旱、缺水、风沙和盐碱等侵害。自然条件一般短时期内不会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必将引起有限的绿洲土地与资源发生变化。历史的经验告诫人们,不加强绿洲土地与资源的保护,就会破坏干旱区自然生态地理环境的平衡,威胁干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9):160-160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研究委员会主持下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欢迎有关干旱地区的形成、演变与环境特征,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的途径,特别是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的理论与研究方面的成果及论文,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5):176-176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研究委员会主持下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欢迎有关干旱地区的形成、演变与环境特征,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的途径,特别是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的理论与研究方面的成果及论文,以此促进包括内蒙古地区在内的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9.
拓展中国绿洲研究,促进干旱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申元村 《干旱区研究》2007,24(4):415-415
绿洲是世界干旱区,特别是中国干旱区独特的地理景观。绿洲寓于荒漠,并与荒漠共存。绿洲是干旱区陆面过程的主要形式,是干旱区人类社会文明的摇篮,是干旱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干旱区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文明相互作用的产物。认识绿洲,保护绿洲,开发绿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因此,关注绿洲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干旱区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推动绿洲和绿洲学研究的发展,特邀请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黄盛璋教授、地理学家中元村教授和气象学家王介民教授为顾问,开辟“绿洲可持续发展”专栏。其目的在于借此平台,各抒己见,博采众长,开展深入细致的讨论,欢迎大家积极参与。[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干旱区绿洲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绿洲是干旱区特有的生态景观之一,也是干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空间。绿洲的稳定事关干旱区人类的生存、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绿洲稳定性成为近年干旱区研究的热点。从生态系统、景观、流域3个层次综述绿洲稳定性研究现状,提出在未来应建立高效节水绿洲的同时,还应加强田块、灌区和绿洲不同尺度水效益及其对绿洲水文循环影响的评价研究;加强以流域为单元,开展绿洲稳定性研究;加强人工绿洲建设与天然绿洲稳定的关系、流域内绿洲空间布局、结构与绿洲稳定性关系、绿洲生态用水和生产用水比例与绿洲稳定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和田绿洲的混农林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田地区属极端干旱荒漠区,生境十分严酷。实现农田林网化后,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结合林种和树种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以农田林网为骨架,绿洲边缘或内部夹荒地薪炭养畜林,绿洲内部形式多样的农林复合经营以及庭院经济等构成的混农林业,获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透光率与距树干距离间关系为Y=11.3534+26.2881logx,R=0.9356 ̄()。核桃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范围为树高的0.67倍,冠幅的0.85倍,在此范围内平均减产20,7%,玉米减产范围为树高的0.9倍,冠幅的1.15倍,在此范围内平均减产54.8%。(3)经济效益一条长600m的核桃林带,小麦减产面积14.58亩,玉米减产面积19.35亩,由于核桃系实生苗,品质良英不齐,单株平均产量仅6.54kg,林带产值2943元,而减产总价值为3483.2元,使整个条田产值减少540.2元。这种模式要求单株产量达17kg以上,方可高于单一种植,同时应适当修剪,以增加冠下散射光,减少肋地范围。近几年来,和田地区十分重视对现有低产大核桃树的改造,采用早丰、新丰等优良无性系高接换头,3年后,产量可提高3-5倍。截止1994年已改?  相似文献   

12.
论绿洲、绿洲化过程与绿洲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当前加强绿洲、绿洲化过程及绿洲建设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绿洲、绿洲化过程的定义,并根据我国绿洲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当代绿洲的基本特征与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变化下的绿洲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给出了绿洲的定义,绿洲分布于干旱区,强烈依赖于水源(地表水与地下水),以中生、旱中生植物为优势类群所构成的隐域性绿色景观;提出了绿洲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认为绿洲生态学应以景观以上水平的生态学过程的研究为重点,将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绿洲水文过程和土壤盐分运移变化对绿洲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反馈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还初步探讨了全球变化下绿洲生态学研究的四个主要方面,即:全球变化与绿洲荒漠化;全球变化与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全球变化与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以及全球变化与绿洲生态系统模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绿洲气候资源和绿洲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根据绿洲气候资源的两重性论述了绿洲气候生态的巨大潜力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并根据我国干旱地区气候变化的趋势,提出了我国绿洲建设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5.
绿洲农业节水系统的多目标规划模型——以哈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农业的发展,水起着决定性作用。水土不平衡,水资源的数量与待开发土地之间的尖锐矛盾,使这一地区的绿洲呈串珠状分布,农业在绿洲中求生存,有水则有绿洲,无水则绿洲衰退或消失。近年来干旱区生产中存在的许多经济环境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水资源紧缺。合理用水,发挥水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建立节水型社会生产体系势在必行。新疆节水的重点在农业,无论现在和将来,农业都是用水大户。通过农业节水,一方面提高土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促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和其它较少从属于土地行业的发展,从而为全社会服务。而农业节水的途径就在于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和用水结构的良化。其中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减少灌溉定额又是农业节水的根本途径。基于以上思想,本文试图以典型的干旱缺水区、农业上几乎全靠灌溉的哈密市(不包括兵团哈管局)作为研究对象,从水资源系统、灌溉措施和耗水结构即源、流、汇三大内容去着手研究哈密市的水资源利用问题,通过水资源系统的自我完善,先进灌溉技术的运用和农业结构的调整等多个目标的协调来达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In arid areas,ecological degradation aroused by over-exploitation of fresh water,expansion of artificial oasis and shrinkage of natural oasis,has drawn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and officials.The water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 can b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water consumption of social-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eco-environments.In addition,increase of the water footprint indicates the expansion of artificial oasis,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natural oasis could be reflected by the variation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swer a scientific question that what is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ansion of the artificial oasis and the degradation of the natural oasis in the arid environments of Xinjiang,China.Thus,based on the social-economic data,water consumption data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during 2001–2015,we calculated the water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 to express the human-related pressure exerted on the water resources and arid environments in Xinjiang(including 14 prefectures and cities),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ter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its mechanism by using the coupling analysis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water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Xinjiang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2001–2015,and the increasing rate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was much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water footprint.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the water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 was relatively high at the temporal scale and varied at the spatial scale.Among the 14 prefectures and cities examined in Xinjiang,the greater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such as in Karamay and Urumqi)was associated with the lower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the two footprints.Increases in the water footprint will cause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to increase,such that a 1-unit increase in the consump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ould lead to 2–3 units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reases of the water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s,together with the intensities of water consumption both in the natural and artificial oases of Tarim River Basin,have approved the fact that the formation and expansion of 1 unit of the artificial oasis would bring about the degradation of 2 units of the natural oasis.These conclusions not only provide a technical basi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Xinjiang,but also offer a theoretical guide and scientific information that could be used in similar arid areas arou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点阐述了干旱区绿洲建设的必要性和原则;草业在绿洲生态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以草业为纽带,农牧林草结合,综合发展的绿洲生态农业体系的原理  相似文献   

18.
新疆绿洲防护林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四周环山,形成我国最大的内陆干旱荒漠区,绿洲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53%。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改变绿洲面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经3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已探索出一套适合干旱荒漠地区绿洲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9.
敦煌市水资源及节水型城市建设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地处西北干旱地区的敦煌 ,水无疑是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 ,它不仅是绿洲形成、发展和稳定的基础 ,而且决定着敦煌绿洲的环境状况和环境质量。本文通过对敦煌水资源特征分析 ,论述敦煌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对建设敦煌节水型城市进行初步探讨 ,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