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7个小麦品种开花后不同天数的整穗发芽率、脱粒种子发芽率和切胚发芽率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稳发芽抗性的差异主要是生理性抑制程度的不同,并且在开花20天之前,这种生理性抑制主要存在于颖壳内。由此认为可以在早期通过植物体的其他生理生化测定来判断不同品种的穗发芽抗性。同时筛选出一份抗穗发芽的白位改良品种。  相似文献   

2.
小麦品种抗穗发芽性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两个小麦生长季,22个参试材料在开花后不同天数,采用4种方法测定穗上发芽率和籽粒发芽率。结果表明,小麦抗穗发芽性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并在籽粒成熟的不同时期有较大变化。所以,评定小麦品种抗穗发芽性最好多次进行,并以加权发芽率为评定尺度。多数品种的颖壳浸出液对籽粒发芽有抑制作用,但除少数品种外,大都不够稳定。α-淀粉酶活性和面粉降落值测定表明,α-淀粉酶活性与发芽率呈显著正相关,降落值与同期穗发芽率呈显著负相关。鉴定抗穗发芽性的同时,必须考虑面粉的降落值。种皮色级与降落值的相关不显著,说明选育有一定抗穗发芽能力而品质劣化较轻的白皮小麦品种是可能的。以塑料袋保湿法测定穗发芽率较为简便可靠。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穗发芽的表现特点,本文在温室中采用喷雾控温措施,诱发灌浆乳熟期的水稻穗发芽,结果表明,23个粳型杂交稻和常规粳稻的穗发芽情况在品种(系)间有明显的差异,大部分品种(系)的穗发芽率较低,但也存在穗发芽率较高的品种(系)。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系)的平均穗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迟熟籼粳杂交稻品种的穗发芽率最低,平均值为0.171%,早熟籼粳杂交稻品种的穗发芽率最高,平均值为19.408%。对同一类型不同穗位的穗发芽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品种(系)上部穗位的穗发芽率大于中部穗位,中部穗位大于下部穗位;迟熟籼粳杂交稻穗发芽率与常规晚粳稻和粳粳交杂交稻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说明穗发芽与籼粳成分和穗型大小无关。研究结果可为抗穗发芽品种的筛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春小麦α-淀粉酶及抑制蛋白与穗发芽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降落值法和SDS-PAGE薄层扫描法分别测定31个春小麦品种的降落值和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浓度。结果表明:小麦的降落值与穗发芽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小麦α-淀粉酶活性的高低是造成穗发芽的主要原因。小麦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浓度与α-淀粉酶及穗发芽率无相关性,它不能抑制小麦的α-淀粉酶活性,不能影响小麦的穗发芽抗性。  相似文献   

5.
春小麦α—淀粉知性及其与穗发芽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改进的凝胶扩散法对国内外57个春小麦品种(系)在灌浆后35d进行了穗发芽抗性和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春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及α-淀粉知性存在显著差异。来自黑龙江的大部分主栽品种的穗发芽抗性中等,红粒品种的穗发芽抗性比普通白粒品种强,在白粒品种中也存在抗性极强的品种,穗发芽率与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α-淀粉酶活性可作为鉴定穗发芽抗性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春小麦品种穗发芽的机制,利用整穗发芽率、籽粒发芽率、籽粒+芒发芽率、籽粒+颖壳发芽率、籽粒+穗轴发芽率和籽粒+芒+颖壳+穗轴发芽率6个试验处理,探讨不同抗性春小麦品种穗发芽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整穗发芽率都明显低于籽粒发芽率;参试品种的籽粒发芽率显著高于籽粒+芒+颖壳+穗轴发芽率;籽粒发芽率与籽粒+芒发芽率、籽粒+颖壳发芽率、籽粒+穗轴发芽率,因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表明芒+颖壳+穗轴共同对籽粒发芽有抑制作用,芒、颖壳、穗轴单独对籽粒发芽的作用因品种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7.
抗收获前发芽小麦品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36个普通小麦品种的完整穗卷在纸巾里做发芽试验,测定了穗发芽度和穗发芽率,并在皮氏培养皿里测定了22个品种的种子休眠性。在本研究中,腊熟期种子休眠的白粒地方品种“宜宾白麦子”最抗穗发芽。讨论了影响穗发芽的其它因素。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大麦不同穗数株及5个品种(系)不同粒位(顶部、中部和底部)籽粒的粒重、蛋白质含量和发芽率。结果表明:不同穗数株及品种(系)各粒位间籽粒千粒重的差异表现相同的趋势,即中部最大,顶部和底部较小。不同穗数株主茎穗各粒位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最大值,1穗株为顶部,2穗株为中部,3穗株则为底部;各品种(系)主茎穗和分蘖穗不同粒位蛋白含量加权平均值均以秀麦3号为最大,97-33最小,且主茎穗各粒位蛋白含量以顶部为最高,不同穗数株各粒位籽粒发芽速度均以顶部最快,中部和底部相对较慢;品系99-18的发芽整齐度最好,吕系92-11发芽最慢且发芽率最低。  相似文献   

9.
春小麦α-淀粉酶活性及其与穗发芽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改进的凝胶扩散法对国内外57个春小麦品种(系)在灌浆后35 d进行了穗发芽抗性和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春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及α-淀粉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来自黑龙江省的大部分主栽品种的穗发芽抗性中等,红粒品种的穗发芽抗性比普通白粒品种强,在白粒品种中也存在抗性极强的品种.穗发芽率与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α-淀粉酶活性可作为鉴定穗发芽抗性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整穗、颖壳+整粒、整粒和半粒发芽法鉴定了105个引自国内外普通小麦品种(系)的穗发芽抗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穗发芽差异性较大,穗发芽率为0.72%~100%,平均发芽率为78.09%。从中鉴定出极抗品种1份(ONSY85),高抗品种2份(扬麦16和扬麦11),抗性品种4份(凤麦36、绵阳45、凤麦32、扬麦158),以上品种均为红粒。临麦15、凤麦34、小偃93166、靖麦12、周麦17、云麦29、X9610穗发芽率大于98%,穗易发芽。用K-均值聚类法分为5类。半粒发芽率与整粒发芽率,整粒发芽率与颖壳加整粒发芽率,整粒发芽率与整穗发芽率均差异显著且正相关,表明虽然种皮和颖壳水溶性物质对穗发芽有显著影响,但是籽粒的休眠性起主要作用。4种穗型的穗发芽率没有差异,表明穗型对穗发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粳稻穗发芽的品种(系)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穗发芽的表现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16年9-10月江苏遭遇多次连阴雨的特殊条件,调查了近年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42个粳稻新品种(系)和98个江苏、山东、浙江等省育成的粳稻品种的穗发芽情况,并对影响穗发芽的相关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粳稻品种的穗发芽率存在明显的品种(系)间差异,大部分品种(系)的穗发芽率较低,但也存在穗发芽率较高的品种(系)。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系)的平均穗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中熟中粳稻最高,晚粳稻最低,迟熟中粳稻居中,但同一生育期品种(系)间穗发芽率的变异系数均较大。同一品种(系)先后2次调查的穗发芽率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中粳稻品种第2次调查穗发芽率的提高程度远远高于晚粳稻品种。穗发芽率与叶穗位差、每穗总粒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播种到抽穗的天数和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水稻品种的穗发芽除了受遗传因素控制外,主要与种子的成熟度和造成穗发芽的温度湿度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2.
小麦穗发芽抗性与选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在小麦收获期,对124份材料进行了种子发芽和穗发芽抗性比较,筛选出抗性差异显著的材料196份;2006年在小麦生理成熟期,抗穗发芽鉴定了179个品种及上一年筛选的全部材料.结果表明,品种间穗发芽抗性差异十分显著.不同材料的种子发芽率和穗发芽率在收获期的分布范围分别为20%~100%和18%~100%;在生理成熟期的分布范围均为0%~100%,其中两者均在10%以下的抗性品种占4%.红粒品种整体上的抗性高于白粒品种,但也存在白粒抗性品种.同一品种个体间的抗性差异较大,表明通过筛选可以获得抗穗发芽资源.种子休眠是抗穗发芽的重要因素,品种穗部特征对穗发芽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河南主栽小麦品种抗穗发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南主栽小麦35个品种的穗发芽和籽粒发芽试验表明,抗24h穗发芽品种占77.14%,抗性以穗部抗性为主。籽粒抗性为辅,仅占22.86%。抗48h以上穗发芽的品种较少,仅占2.86%,为穗部抗性。24h籽粒发芽率与以后时间的籽粒发芽率以及48h以后的穗发芽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穗发芽率与黑胚率无相关性,但与籽粒饱满度和外观达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小麦抗穗发芽研究方法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10 6份小麦不同灌浆时期的穗发芽和种子发芽进行了测定 ,7份具不同穗发芽抗性基因型的完整穗、脱粒种子和切取的胚部发芽测试以及抗穗发芽小麦与易穗发芽小麦杂交的F2 单株测定与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①由于不同基因型的灌浆速度、生理成熟和种子脱水速度不同 ,导致不同基因型的发芽高峰值出现在不同时期 ;②不同基因型的胚发芽率随灌浆期延长而增加 ,种子发芽和穗发芽率则呈现各自的高峰值 ,说明不同基因型的穗发芽抗性来源于胚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抑制 ,因而在作遗传分析时 ,F1植株上的种子 (胚 )发芽应视为F1的表现 ,其他类推 ;③由于穗发芽受环境影响很大 ,通过简单的“抗×易”杂交和F2 的单株测试 ,有时不能准确地判定控制基因的数目 ,而单体和双端体分析能够较好反映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或染色体个数和表达的显隐性关系等 ;④由于很难一次性地确定F2 所有单株的真实差异 ,因而在进行分子标记时 ,经过多年测定的稳定株系为对象较为可靠 ;⑤对穗发芽测试所涉及的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5.
1986—1987年研究了16份小麦品种(系)的抗穗发芽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收获前籽粒都可能出现最高发芽率(HGR)或穗发芽危险期(SDP),SDP的长短和出现时间及HGR的大小因品种而异;a淀粉酶只在籽粒临近成熟时才与穗发芽有关;颖壳的发芽抑制物和机械抑制力对籽粒吸水和穗发芽都有重要作用。据此,小麦抗穗发芽可分为三种型式,并且评价了各品种在抗穗发芽中的地位,以万县白麦子、江安油麦和巴州大白麦最抗穗发芽;库尔勒红冬麦、84—1155和81—5最不抗穗发芽。作者认为,选择颖壳中有较多发芽抑制物的材料是抗穗发芽育种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对100个小麦新品种(系)和62个杂交高代品系的抗穗发芽性进行了鉴定,并通过4个抗穗发芽性不同的白皮小麦品种的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抗穗发芽性的配合力,结果表明,抗穗发芽育种,要注意对亲本的抗穗发芽性鉴定与组合选配,根据穗或籽粒发芽率,对杂交后代在早代进行选择,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新品种(系)育成后还要进行鉴定,以诉地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春小麦穗发芽敏感性配合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5个穗发芽敏感性不同的小麦品种进行完全双列杂交,通过穗发芽敏感性遗传效应分析和配合力测定结果表明:小麦穗发芽敏感性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影响,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估计值均较高;亲本品种穗发芽敏感性的一般配合力存在极显著差异,双亲均值与杂种植的相关性全部达极显著水平;在小麦抗穗发芽育种中,双亲都应具有抗穗发芽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白粒、半冬性抗性新种质。[方法]利用田间延迟收获自然鉴定的方法对最新育成的65份新品系开展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同一区组内不同品种间发芽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即不同品种间田间抗穗发芽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经鉴定白粒穗发芽抗性显著优于对照品种济麦22的品种(系)有12个,平均发芽率为3.0%~9.2%,占所有参试品种数的16.9%,主要来源于7个不同组合。[结论]抗性种质的鉴定为下一步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抗穗发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试验对113个小麦品种(其中106个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在开花后25、30、35天分别进行小麦种子发芽及穗发芽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抗穗发芽性存在着极显著差异。红皮品种以资中大红花的抗性最强,白皮品种以渠县光头麦抗性最强。同时本文对穗发芽测定的最佳时期及穗发芽的评定标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从现有小麦品种中筛选抗穗发芽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四个穗发芽抗性有差异的品种(品系)的成熟期穗发芽抗性和种子休眠性进行四年连续混合选择。其中宜宾白麦子的选择群体穗发芽率和A7429-7的选择群体的种子发芽率均较未选择群体低,并且达到显著水平。四个品种(系)的穗发芽率和种子发芽率的变异度均较原始群体增大,从变异的分布范围看,主要是由于发芽率的低值降低引起,其中宜宾白麦子的种子发芽率与穗发芽率和A7429-7的种子发芽率的变异增加达显著水平。而蓬安白麦子和永川白麦子无论种子休眠和穗发芽抗性的选择平均效应及其变异度均与原始群体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些稳定群体(品种和品系)中穗发芽抗性可以通过选择而得到改良,但这种选择改良不是对所有群体均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