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河南棉花种植制度,正处在由传统的单作一年一熟制趋向粮(油)棉间套,复种一年两熟制发展.当前,除仍以一熟制棉田为主外,麦棉套种发展较快,据1981年不完全统计,全省麦棉套种面积达到280万亩左右,约占棉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还有油菜茬棉花、麦茬棉花和箭等豌豆棉花等.特别是中棉所10号的育成,麦茬棉花更有大发展的趋势.因此,根据河南自然气候特点,探讨棉田合理的耕作制度,对进一步发展棉花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1982年全省麦棉套种(以下简称麦套棉)自然面积达392.87万亩.这类棉田在棉麦共生期间,由于争水、争肥、争光矛盾突出,缺苗、迟发、贪青晚熟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品质的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近年大力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初步缓和了这些矛盾,获得麦棉较好产量.1982年又进一步对麦套棉进行地膜复盖栽培试验示范.据周口、开封两地区和新乡、民权、睢县统计,麦套棉地膜示范4686亩.现将试验示范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我县植棉11.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3.8%,为一年一熟或棉麦套种区。常年皮棉产量在百斤左右。在枯霜到来时,往往有20%的棉铃来不及吐絮。尤其麦茬棉、盐碱地及春播晚发棉田,霜后花占的比例更大。霜后花不仅产量低而且品质差,经济收入小。同时,棉花晚收又直接影响下茬小麦播种和油菜移栽。1979年我县有九个公社一百多个大队,  相似文献   

4.
棉田不同间套种方式的模糊聚类分析及综合评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棉田不同间套种方式进行分类,并运用定量方法从投入、效益方面进行了评价,得到最优的高产高效益的问套种方式是:麦、棉、姜、菜间套种和棉、番茄苞菜间套种,为生产上应用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适宜麦棉套种的棉花品种──中棉所2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黄淮海平原麦棉两熟制发展很快,目前麦套棉花已占棉田面积的60%。但该区套种棉花一般迟发晚熟15天,小麦晚播15~20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周年全田持续生产,植棉比较效益下降,尤其近年来,灾害性天气较多,棉花大幅度减产,霜前花率低,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安徽两熟棉区,主要集中在沿长江的安庆、池州、芜湖、巢湖等地区.该区棉田集中,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壤肥沃,劳力充足,平均每人占有耕地面积较少,并有精耕细作,棉麦套种的习惯,有利于发展两熟栽培. 为了实现粮、棉双高产,以棉促粮,以粮保棉,有效地解决两熟矛盾,提高单产,我们对安徽沿江地区麦套棉生产做了调查,并进行了麦棉套种综合栽培技术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郑杂棉4号套作小麦的双丰技术。[方法]在中牟黄河滩地和须水试验场,以相同面积的郑杂棉4号套种小麦与单茬棉花设置对比试验,麦棉套种按照4-1式种植,并对郑杂棉4号套种小麦与单种棉花的综合表现、产量、经济效益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郑杂棉4号套种小麦可减轻病虫为害,利于一播全苗;单种棉花平均产量高于郑杂棉4号套种小麦产量中棉花产量;郑杂棉4号与小麦套作较单茬棉花种植经济效益提高了8 380.5元/hm~2,增益显著。[结论]此套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全年麦棉持续生产,为棉麦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 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粮、棉、油争地矛盾,促进粮、棉、油增产、增收,我们在1951年初试棉麦两熟成功,1958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1976-1982年继续进行麦茬棉(以下简称夏棉)与棉荐小麦两熟连作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根据多年试验研究结果,现归纳如下:一、棉、麦连作两熟制的条件1.棉、麦早熟良种配套:棉花改春棉为夏棉,生产过程缩短70天左右,冬小麦播期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郑杂棉6号套作西瓜的双丰技术,在中牟黄河滩地和须水试验场,以相同面积的郑杂棉6号套种西瓜与单茬郑杂棉6号设置对比实验,棉瓜套种按2-1式,并对瓜棉、单茬棉花的综合表现、产量、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单茬棉花平均产量略高于套种中棉花产量;郑杂棉6号套作西瓜比单茬棉花提高了37 498.5元·hm~(-2),增益显著。此套种模式提高了棉田收入,为瓜棉套种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江汉平原是长江中游的主要粮棉生产基地。在长期棉麦套种耕作下,旱地土壤的板结加重,肥效减低,杂草与病虫害加剧,有碍提高作物产量和降低成本。长期肥稻稻的水田土壤发生滞水,有的则产生潜育化危害,致使肥效下降,产量难以提高。在总积农民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曾进行过水旱轮作(即稻棉轮作)的试验,无论棉田种稻,或是稻田植棉,只要经过水旱轮作,都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在双三制的稻田上,实行水旱轮作,还收到了改善土壤渗透性的效果。一九八四年以来,在研究水旱轮作  相似文献   

11.
比较研究了鲁西南直播棉、蒜套棉、麦套棉三种种植模式棉田中盲椿象的种群数量和盲椿象对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晚播棉——蒜套棉和麦套棉的盲椿象种群数量显著高于直播棉,其中棉田盲椿象发生高峰期,蒜套棉和麦套棉未防区盲椿象百株虫量分别为直播棉未防区的4.56倍和4.45倍;8月份之前化学防治能够有效地控制棉田盲椿象的种群数量,盲椿象发生高峰期,防治区和未防治区的种群数量均在防治指标(20头/百株)之上;棉田播种时间越晚,减产幅度越大,麦套棉、蒜套棉和直播棉的减产幅度分别为38.4%、27.5%、22.1%。  相似文献   

12.
兴化市属里下河稻棉轮作棉区,是我省棉产水平较高的一个重点产棉县(市),近10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棉田种植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麦后移栽棉(简称麦后棉)迅速发展,常规大麦套栽棉(麦套棉)的比例不断缩小。1988年统计,全市麦后棉种植面积占棉田总面积的85%左右,已成为该市最主要的植棉方式。麦后棉田的第一个出草高峰期迟于麦套棉,一般在6月中下旬,与中稻栽插期相吻合,劳力、季节矛盾突出,棉田管理若不及时,容易形成草荒。本调查旨在探明兴化市两种种植制的棉田杂草种类和构成,为合理选用除草剂、制定化除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麦棉两熟制地区,为解决好麦棉常年套种的土壤肥力消耗问题,我们于1982~1984年就麦棉两熟套种两肥耕作制做了定位试验。试验田土壤为粉沙壤土,肥力中上等,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62%,全氮0.103%,速效磷13.4ppm。10月底手扶拖拉机旋耕翻埋秋绿肥,条播盐辐矮早三大麦,麦辐1.4尺(麦套棉4尺组合),麦收后麦茬铺放麦秸300斤/亩。4月中旬套种盐棉48,塑膜地面覆盖,密度3600株/亩,7月上旬翻埋棉花  相似文献   

14.
<正>为稳定棉花面积,保证河北省粮食安全,改棉花单作为棉花与小麦套种两熟种植模式,实现棉麦双丰收,有利于促进稳棉增粮,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河北省增加粮食总产量的一项战略决策。近几年来,我们在曲周县槐桥乡西漳头村建立棉田高效核心示范田500亩,在曲周镇东刘庄等周边村建立示范推广区2 100亩,辐射周边冀中南棉区。对适宜套种品种、套种模式以及配套机械化技术进行了研究与试验,总结出了一套棉麦套种技术  相似文献   

15.
<正>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承担的曲周县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结出了一套棉麦套种技术体系,重点建设了百亩核心区、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片。利用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结合,在棉花产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做到了棉田节水增粮和农民增产增收,实现了向棉田要粮食,向棉田要生态,打造成了河北省渤海粮仓新的  相似文献   

16.
<正>棉麦双丰工程是在邯郸东部植棉区实施棉田间作套种小麦,改传统春棉一年一熟为棉麦一年两熟,解决棉田冬春空闲,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在棉花获得较高产量的基础上,实现棉田亩增粮食400公斤。亩增效益800元,达到棉花、小麦双丰高效的目标。技术要点是突出"双早"核心技术,小麦要早收、棉花要早熟,协调好小麦与棉花的茬口衔接、共生期,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提高机械化程度。主要种植方式为:10月下旬晚播小  相似文献   

17.
遵照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以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为中心的耕作制度改革,在华北平原棉麦产区已初步展开,使单位面积产量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土、肥、水条件逐步改善的基础上,实行棉麦套种,对于促进粮棉增产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8.
天螺(蜗牛)是一种为害棉苗的软体动物,在荆州襄河两岸低洼平坦潮湿的棉田发生较多,近年来有发展加重的趋势。1972年5月在钟祥县南湖农场调查,麦茬花麦林内每平方公尺210头,与1968年同期相比增长6.5倍。第十生产队在180亩棉田中一次捕捉天螺4800斤,每亩平均26.7斤。天螺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食害刚出土的棉苗,造成缺苗断垄,重者补种三次,严重影响棉花生长发育。广大贫下中农长期同天螺作斗争中,采用人工捕捉,中耕暴卵、枝把诱杀、施茶籽饼,施砒酸钙及撒石灰等方法,防效明显,其中用  相似文献   

19.
一要适期移栽套作棉田的移栽适期要以共生期为前提,以床期、苗龄为基础,以天情、地情为关键合理确定,套作棉适宜移栽期为:一般蒜套棉5月上旬末,麦套棉5月中旬,麦茬棉5月底6月初。移栽时间还要掌握“早茬慢、中茬快、晚茬抢”的原则,力争不栽“芒种苗”。二要合理共生期原则是以  相似文献   

20.
据外地报道,夏薯麦垄套种,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一般可增产在20—30%左右。但在郑州郊区,有的麦垄套种红薯发生减产现象。为了摸清红薯麦垄套种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我们在八郎寨、小湖、曹古寺三个大队,对八户社员的麦垄套种红薯,以及相邻的麦茬红薯共16块地,进行了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