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河南三种松树上的疱锈病菌锈孢子表面形态。结果表明,华山松上的锈孢子形态与东北的红松及国外的五针松类疱锈菌形态一致,应定为茶藨生柱锈菌[Cronartium ribicola J.C.Fisch.eX Raben.)。油松和黄山松上的锈孢子形态与马尾松及其他二针松类的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 (Alb.et schw.)wint.)形态一致,应定为同种。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疱锈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病菌的性孢子、锈孢子(0、Ⅰ)阶段发生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枝干上,夏孢子、冬孢子(Ⅱ、Ⅲ)阶段出现在玄参科的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叶背、茎、萼片及果实上。取马尾松病杆上的锈孢子人工接种,只有阴行草转主寄主植物感病,产生与自然状态下相同的典型症状。该病菌性孢子器平展成不规则形,生于表皮下;锈孢子表面塔状疣突的基部两层环纹很厚;冬孢子柱较小,长度很少超过800μm。因此,认为马尾松疱锈病的病原是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Alb.et Schw.)Wint.]集合种的阴行草专化型(C.flaccidum f.sp.siphonostegium)。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疱锈病是重要病害。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阴行草专化型[Cronartium flaccidumAlb.et Schw.)Wint.f.sp.siphonostegium Jing et Wang];其冬孢子寄主为玄参科的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锈孢子器4月初开始出现,锈孢子放散期50天,4月26日至5月20日为飞散高峰期,水平传播距离25米,垂直扩散5米。锈孢子在20—24℃,饱和湿度,pH7时最适于萌发;夏孢子5月初开始飞散,5月22日进入盛期,最适温度25℃,在加入阴行草汁液的2%琼脂膜上萌发最好;5月中、下旬即可形成冬孢子柱,冬孢子当年萌发。用饱和食盐溶液可杀死阴行草,2.4—D丁脂对阴行草灭生效果不理想。用托布津500倍液、粉锈宁500倍液、对氨基苯磺酸500倍液涂干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华山松疱锈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宏观、微观性状观察和超微结构研究,证实云南省华山松疱锈病病原菌如前人所报道,是茶生柱锈菌(CronartiumribicolaFischer).其5种类型的孢子形态和大小与东北红松疱锈病病原和四川华山松疱锈病病原基本一致.但扫描电镜下,其锈孢子、夏孢子表面纹饰与二者有别.人工交互接种已确认在云南省洱源县和东川市两大华山松疱锈病区,病原菌的转主寄主是冰川茶子,病原菌属茶生技锈菌的茶子专化型(Cronartiumribicolaf.sp.ribicoal).四川的转主狭萼茶子在云南不能感病,与冰川茶子同在洱源县华山松林下和林缘生长的尖叶茶子也不感病.华山松疱锈菌转主寄主在云南的确定和其专化性的差异,属首次报道.锈孢子生物学特性研究得知,成熟锈孢子的萌发率较未成熟锈孢子高2~3倍,但总的萌发率偏低,一般不超过10%.4~36℃锈孢子均可萌发,最适温度20℃左右,芽管在20~28℃生长较好;相对湿度>35%孢子才能萌发,又以90%~100%RH萌发率为高;光暗交替有利于萌发;营养条件的作用不明显,但对芽管伸长生长影响较大,又以茶子没汁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5.
从茶麃生柱锈菌的锈孢子堆上分离纯化了3株重寄生拟盘多毛孢,编号cr012、cr013和cr014。它们形态各异,但对茶麃生柱锈菌和石楠锈孢锈菌的锈孢子均有强寄生作用,且对10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抗性。通过台盼蓝染色法筛选出了3株重寄生菌破坏茶麃生柱锈菌锈孢子的最佳产毒培养条件,为毒素的分离及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麦锈病又叫黄疸,有条锈、叶锈、秆锈3种.条锈主要产生在叶片上,有时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夏孢子堆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比秆锈、叶锈的都小,呈现黄色.成株期与叶脉平等排列成条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表皮开裂不明显.冬孢子堆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成条状,表皮不开裂.叶锈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侵害叶鞘,夏孢子堆较小,多成圆形.秆锈在春季发病最晚(多在5月中下旬),主要发生在茎秆及叶鞘上,严重时叶及穗上也可发生.夏孢子堆椭圆形或狭长形,铁锈色,呈浓泡状突起,不规则散生,有时互相合并成为较大的短线条状或成一片.常穿透叶的两面.夏孢子堆破裂明显,向外翻起,散发铁锈色的夏孢子.冬孢子堆常在夏孢子堆附近或原来的部位发生,黑色表皮易脱落.  相似文献   

7.
从河南省各地区采集的各种植物上的锈菌标本约150余份,经初步鉴定,共有锈菌20个属,118种,寄生于130种植物上。其中省内新记录属3个拟三孢锈菌属(Triphragmiopsis Naum.),串孢锈菌属(Frommea Arth.)和夏孢锈菌属(Uredo Pers.);国内新记录种3种桑锈孢锈菌构树变种(Aecidium mori Barcl.var.broussonetia),臭椿鞘锈菌(Coleosprium sp.)和扁担木层锈菌(Phakopsora sp.);省内新记录种24种,本文报道13种,即鞘锈菌(Coleosporium)2种,多孢锈菌(Phragmidium)2种,层锈菌(Phakopsora)1种,锈孢锈菌(Aecidium)3种,夏孢锈菌(Uredo)2种,锈孢锈菌变种(Aecidiu var.),串孢锈菌(Frommea),拟三孢锈菌(Triphragmiopsis)等各1种。并对各新记录种的夏孢子、冬孢子和锈孢子都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绘图。  相似文献   

8.
中国松针锈病病原菌—鞘锈菌研究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中国松针锈病病原菌——鞘锈菌(Coleosporium Le′v.) 已知有48种,除一种短循环型生活史的偃松鞘锈菌(C.pini-pumilae Azb.)外,其余均为长循环型生活史,夏孢子、冬孢子寄主涉及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13个科,57个属。中国鞘锈菌只有9个种的寄主关系和生活史已明确,其余都未经过人工接种,锈孢子寄主关系及生活史未知。由于鞘锈菌对寄主选择不太严格,相近种的寄主又有重叠,使人们对鞘锈菌按形态定属名,按寄主定种的传统分类方法是否完全合理产生了怀疑。我们认为确定鞘锈菌种,不仅要考虑孢子形态等特征,还要考虑不同地区鞘锈菌对寄主范围,从优选择和限定选择等多种情况,通过人工接种试验,结合野外调查,对鞘锈菌进行深入的研究,扭转当今分类上的混乱局面,为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华山松疱锈病发病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华山松疱锈病的病菌系茶生柱锈菌(CronartiumribicolaJ.C,FischerexRabenhorst)的一个生态型或变型,具长循环型生活史。0、Ⅰ阶段生于华山松枝干皮层,分别于8—9月和次年3—6月出现;Ⅱ、Ⅲ、Ⅳ阶段生于狭萼茶子,[Ribesglacialewallvar.Laeiniatum(Hookf.et.Thoms)Clarke]叶片,分别于5—8月和8—9月出现。病菌以多年生菌丝在华山松活体组织内越冬。孢子主要靠风力传播。完成浸染循环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并有侵染重叠现象。锈、夏孢子的散放期分别为60天和70天左右,散放高峰期分别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和7月中旬至7月中旬。锈子器始见期的早迟和持续期的长短分别取决干上年11月至当年锈子器始见期及锈子器发生期>0℃的积温值,幼苗至35年生的华山松均可染病,以幼树受害最重。同一发病年度,林分病情的动态变化不明显,年间呈逐年增加。林分发病率(y)及感病指数(y’)与林间狭萼茶子数量(x)呈显著正相关。扫描电镜观察显著,锈孢子突顶端平截与基部基本等径,具4—5个环纹。夏孢子表生锥形刺。  相似文献   

10.
在杭州和舟山定海采集得海州常山叶(Clerodendron trichotomum)Thunb.鞘锈菌(Coleosporium cler-odendri Diet.),而且有的夏孢子堆上长满米黄色菌丝,从这些颜色不正常的夏孢子堆及其单个夏孢子中一致地分离出一种镰刀菌,通过培养性状及形态的研究,鉴定为Fusarium moniliforme Var.intermedium Neish etleggett(串珠镰孢中间品种). 用分离得的镰刀菌接种海州常山叶上新长出的鞘锈菌夏孢子堆上,结果锈黄色的夏孢子堆渐变米色,其症状和自然界夏孢子堆的变化一样,用新鲜未感染黄色的夏孢子与镰刀菌分生孢子的混合悬浮液,喷雾接种到健康的海州常山新叶上,其发生的夏孢子堆数量大大少于单用夏孢子接种(对照)所产生的数量。  相似文献   

11.
兴凯湖松瘤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凯湖松(Pinut takhasii)瘤锈病,是东北地区树干严重病害,其病原菌为松栎柱锈菌(Cronartium guercuum (Berk.)Miyabe ex Shirai],转主寄主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h]。锈子和夏孢子萌发特性相似,芽管多不分枝,具附着胞,萌发温度4—32℃,最适12℃。冬孢子萌发温度8—28℃,最适16—18℃。担抱子萌发温度8—28℃,最适18—20℃。三种孢子萌发时对光和基质表面自由水均敏感,但不能直接暴露在阳光下。人工接种产生夏、冬孢子的时间分别为6—15日、3—33日。嫩叶感病老叶抗病。用13种杀菌剂试验,松焦油、松焦油+柴油(1:1,1:3,1:5),75%百菌清乳剂,70%代森锰锋乳剂涂干的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鉴定,掌握玉米锈病田间发生情况和病害症状特点,明确引起河西走廊玉米锈病发生的病原种类是玉米柄锈菌(Puccinia sorghi Schw.)引起的玉米普通锈病。本文作者对病原形态进行详细观察与描述,发现了一种介于夏孢子和冬孢子之间的新的孢子形态,即休眠夏孢子,并对夏孢子、休眠的夏孢子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报道了梨锈菌(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sp.)的寄生及形态特征。梨锈重寄生菌寄生于梨锈菌的锈子器及其附近,锈寄生菌的分生孢子座将梨锈菌的锈孢子牢牢地封死在锈子器内最终消解。描述和测量了梨锈重寄生菌在自然条件和人工培养基上产孢结构、孢子等的形态特征及大小。  相似文献   

14.
茶藨生柱锈菌选择性寄生茶藨子植物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转主寄主茶藨子植物的遗传背景与被茶藨生柱锈菌选择性寄生之间的关系.分析了7个五针松疱锈病典型发病区来源的11种茶藨子植物之间的ITS遗传关系,并结合不同来源的寄主与病原之间交互接种实验的结果,比较不同发病区的茶藨生柱锈菌孢子对不同转主寄主的感染亲和特性.结果显示:易被多个发病区的茶藨生柱锈菌孢子所感染的茶藨子植物的ITS遗传关系很接近;茶藨生柱锈菌特异性地选择生活地的茶藨子植物作为寄主;地域分布广泛的茶藨子植物容易被多个发病区的茶藨生柱锈菌选择作为转主寄主.本研究揭示出在茶藨生柱锈菌特异地选择其转主寄主时,对寄主茶藨子植物的遗传结构和地域分布范围有特异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转主寄主茶藨子植物的遗传背景与被茶藨生柱锈菌选择性寄生之间的关系。分析了7个五针松疱锈病典型发病区来源的11种茶蔗子植物之间的ITS遗传关系,并结合不同来源的寄主与病原之间交互接种实验的结果,比较不同发病区的茶蔗生柱锈菌孢子对不同转主寄主的感染亲和特性。结果显示:易被多个发病区的茶蔗生柱锈菌孢子所感染的茶藨子植物的ITS遗传关系很接近;荼蔗生柱锈菌特异性地选择生活地的茶蔗子植物作为寄主;地域分布广泛的茶藨子植物容易被多个发病区的茶蔗生柱锈菌选择作为转主寄主。本研究揭示出在茶蔗生柱锈菌特异地选择其转主寄主时,对寄主茶蔗子植物的遗传结构和地域分布范围有特异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6.
红松松针锈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红松松针锈病是分布广、发病重的长年流行病。人工接种试验和野外调查结果证明病原菌是升麻鞘锈菌(Coleosporium cimicifugatum Th(?)m.),其性孢子和锈孢子的寄主是红松[Pinus koraeinsis],夏孢子和冬孢子的寄主是升麻(Cimicifuga foetide)、单穗升麻 (C.simplex)、燕尾凤毛菊(Saussurea serrata)、东北燕尾凤毛菊 (S.serrate var.amureinsis)、北凤毛菊(S.discolor)和卵叶凤毛菊(S.grandifolia)等六种植物,夏孢子有再侵染力和交互侵染力。  相似文献   

17.
在温室里比较了小麦叶锈菌叶中三号生理小种的夏孢子侵入慢叶锈小麦品种(中引305、中引515、中引709)和快叶锈小麦品种(无沙八号、纳罗)后,菌丝体和夏孢子堆的扩展速度.结果表明,接种后48小时到192小时,菌丝体在叶片组织内扩展长度与时间里幂函数回归关系,慢锈品种是Y=0.0879X~(1.3459);快锈品种是Y=0.1205X~(1.3859)。菌丝平均日增长速率,慢锈是0.169毫米、快锈是0.2535毫米。夏孢子堆面积增加与时间呈直线回归关系,慢锈品种为Y=0.0076X 0.005;快锈品种为Y=0.0182X 0.0142。夏孢子堆面积平均日增长速率慢锈为0.0065毫米~2;快锈为0.0156毫米~2。夏孢子堆面积的扩展呈现两个增长峰。较大的峰出现在夏孢子堆形成初期,另一个是在夏孢子堆形成后的8~10天,峰较小。快叶锈品种的增长峰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了抗扩展是小麦慢叶锈抗病品种的重要抗病特性。  相似文献   

18.
山杨叶锈病广泛分布在欧洲及亚洲各国。病原菌为松山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tremulae Kleb.],性孢子及锈孢子产生于各种落叶松上,夏孢子生在山杨叶背面,冬孢子埋生在叶下表皮下,担孢子萌发后产生次生担孢子,后者还能产生次生担孢子和小型孢子。各种孢子的萌发适温:锈孢子为12℃,夏孢子8—12℃,冬孢子12—15℃,担抱子9—18℃。各类孢子萌发都需100%相对湿度。过冬后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为侵染落叶松的初侵染源,落叶松上产生的锈孢子是侵染山杨叶的初侵染源,过冬后的夏孢子均不能萌发,因而无侵染力。在人工接种的条件下,各类孢子的繁殖期:性孢子为10日,锈孢子10日,夏孢子6—12日。担孢子侵染兴安、长白、日本、华北、西伯利亚落叶松叶,锈抱子侵染白杨派的种和变种、派内杂交后代、以白杨派为母本的杂交后代,但不侵染黑杨派、青杨派以及二派内或派间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测定每平方厘米叶面积夏孢子堆数量,潜育期长短,每个夏孢子堆的夏孢子数目和感染型(夏孢子堆或病斑的大小),在太平洋西北部九个小麦栽培品种幼苗和成株上鉴定了对叶锈菌(puccinia recondita)的两个当地培养物的七个抗病类型。有两个栽培品种对这两个培养物是完全感染的。一个栽培品种对叶锈菌中的一个培养物有过敏的抗病性。其余六个品种有着不同程度的田间慢锈性,通过上述因素的测量,其中两个品种仅仅在成株期表现抗病性,四个品种在成株期和苗期都表现抗病性。这四个品种还显示了培养物×品种对于上述抗病性因素的互相影响,这一点说明它们的慢锈性是培养物一专化的。当品种具有较少的夏孢子堆,较长的潜育期和每个夏孢子堆具有较少的夏孢子时,它们还具有范围从高到低的感染类型(大到小的夏孢子堆和病斑)。感染型的范围和抗病性其它因素之间的结合可能对选育慢锈性品系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高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12-14413
[目的]研究山楂叶悬钩子锈病冬孢子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玻片萌发法。[结果]多孢锈菌属灰色多孢锈菌冬孢子萌发温度为0~36℃,22.5℃为最适萌发温度;在清水中即可萌发且萌发率较高,对C、N源要求不高;pH值范围为4~12时均可萌发;光暗交替利于孢子萌发;孢子密度越小萌发率越高;36℃为冬孢子致死温度。[结论]为锈病病原菌的其他孢子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