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以四川省成都及17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结合四川省实际,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度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对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度整体偏低,区域差异明显;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由西南向东北呈现出低-高-低的特征;地形、城市地均GDP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度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了提高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进行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了解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原因,提出土地集约利用对策建议,对于挖掘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莱州工业园区为研究区,采用物元模型评价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莱州工业园区的土地开发程度、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监管绩效和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集约度高,而用地结构状况集约度一般,土地利用强度和产出强度集约度低。整体来看,莱州工业园区土地利用集约度较高,但其集约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评价结果,提出立足企业内部潜力挖掘、提高园区土地利用强度,增大用地投入产出强度、提高用地效益,推进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对策建议。物元分析方法客观地反映了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可较好地用于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4个方面建立江西省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因子,采取层析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因子权重,根据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计算模型求得江西省的土地利用集约度,运用轶相关系数法和聚类分析法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度。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鹰潭市与萍乡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时间规律特征显著,其中,鹰潭市土地集约利用度显著上升,萍乡市土地集约利用度显著下降,其他地区的变化并不十分明显;从空间来看,省会城市南昌市为一般集约,赣州市为低度集约,其他各地级市都为适度利用。  相似文献   

4.
摸清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规律,是制定科学有效土地利用策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重要前提。以广西区县为研究单元,基于土地集约度模型,测算2008~2016年广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与重心模型,探讨广西土地集约利用在空间尺度分布特征,分析空间格局演变和重心转移特征。研究表明:(1)广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异格局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与空间稳定性,呈现东部高西北低的稳定态势;(2)区县尺度下广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聚集格局与广西地形地貌特征空间上具有吻合性,低~低聚集模式主要分布在喀斯特石山遍布的西北地区,高~高聚集模式未呈现出明显的成片集聚特征;(3)广西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差异主要发生在南北方向上,东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各经济区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区域经济发展等不同主导因素的影响,重心移动轨迹有所差异,其中,西江经济区移动轨迹与广西总体轨迹差异较为显著。研究明确了积极协调人们需求与土地利用潜力之间的关系,因势利导地制定差别化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有利于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测算其土地利用集约度和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对城市圈土地利用集约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和脱钩模型对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研究表明:2002-201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是提高的,2010年为0.8051,年均增长2.06%,但其内部城市单元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异明显;2002-2010年城市圈土地利用平均碳排放强度逐年增加,2010年为0.1008万t/km2,年均增长10.42%,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呈高度正相关,总体上处于未脱钩状态,但已有明显脱钩趋势,说明城市圈土地利用正朝着高水平、低排放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典型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AHP、集约度综合评价模型等方法,对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和测算。结果表明,洋浦土地利用集约度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其中管理绩效分值为100,说明土地供应已完全实现了市场化,土地利用监管有力;用地效益分值为90.45,说明工业用地投入产出强度高;土地利用状况分值为69.64,是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所在,其主要通过提高土地利用强度、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开发区的用地门槛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正确认识其内涵,建立科学的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城市土地管理决策的必要前提。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对城市土地利用集约要素直接和间接投入的双重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任何能够增加土地投入水平、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城市土地利用行为或措施均应纳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范畴;同时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从城市建成区、城区用地类型区、宗地3个空间尺度,由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率3个方面的指标共同构成,较好地体现了城市土地不同空间层次的区位特点和不同用地类型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叶刚  王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716-8720
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城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4个方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突变评价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辽宁省14个市2003~2011年的土地集约利用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辽宁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是上升的,但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表现为以沈阳、盘锦、大连为中轴线向东西两侧降低,且东部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西部;②从经济区域规划来看,沿海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已进入一般集约利用阶段,其次为沈阳经济区处于粗放利用水平,最差的为辽西北地区,一直处于高度粗放利用水平;③运用基尼系数判断辽宁省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距变化,结果显示辽宁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距整体上减小,但分布曲线呈"U"型,从2009年开始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中国全域为研究区,从经济发展因素、社会发展因素、生态保障因素3方面构建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2001—2015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04年,土地利用不集约情况下集约度日益下降;2005—2015年,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升,在2015年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达到峰值。(2)在15年的研究时间中,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从Ⅳ级优化为Ⅱ级。2001—2010年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Ⅳ级,即土地利用不集约;2011—2012年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为Ⅲ级,即土地利用基本集约;2013—2015年中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为Ⅱ级,即土地利用集约。(3)综合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在评价中起主要作用,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支出、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中国土地节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甘肃省34个省级开发区汇总数据,从土地利用综合集约度和相对集约度两方面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综合集约度能反映开发区内部的发展状况,而土地利用相对集约度侧重反映开发区之间的差异;开发区土地利用综合集约度和相对集约度没有呈现同高同低的一致性,河西走廊区配置开发区效率最高,但集约度有待提高,陇中黄土丘陵区和陇东陇南区配置开发区效率相对较低,但集约度较高;部分开发区发展范围与评价范围不一致,导致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开发区实际,应考虑调整部分开发区划定的四至范围开发区土地利用综合集约度和相对集约度相结合,能形成互补并客观反映开发区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该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生态因素3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确定江苏省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运用GIS软件进行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区域性差异评价,得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土地集约利用呈现由江苏南部至江苏北部递减的状态,并且江苏省各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A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应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供求越来越紧张,迫切需要实现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分析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整体城市结构有效率低,结构效益挖掘潜力空间较大;(2)江苏城市用地结构调整方向具有区域趋同性;(3)苏南城市用地结构有效率高于苏中,苏中高于苏北;(4)江苏省城市用地结构逐步趋于有效。最后,提出比较适合目前阶段江苏省经济发展情况的江苏省城市用地结构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以2009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状况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分析计算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9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度平均水平为0.1417,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各县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县市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I为0.14,县域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集聚特征;耕地利用集约度高区域主要集中在主要地级市(包括加格达奇区)及其周边县市,三江平原以及松嫩平原的南部和东部;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主要受区位条件、自然特征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韩书成  李冬梅  濮励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41-12243
以县(市)为基本分区单元,选择反映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变化、土地供给与需求及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相关综合性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江苏分成南部适度控制供给优化开发利用区、西南及中南部引导供给重点开发利用区、北部刺激需求扶持开发利用区和中部环湖及沿海控制供给重点保护区四大战略区,并提出了各区土地利用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省启东市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区位条件是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态发展趋势总体良好,但是拥有"开发区"和"园区"的区域,其二、三产业增加值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较其他区域低,表明其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过程中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从耕地变化的角度,分析江苏省粮食生产地域分化过程:1990~-2009年,在总量相对平衡下,江苏省粮食生产格局从地区平衡自给转向粮食余缺不均高度分化状态。耕地数量减少和耕地用途变更,直接导致苏南地区粮食生产急速衰退;耕地集约化利用度的不断提高,强化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全省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对于江苏粮食生产区域分化的调控,提出要维持苏南主销区基本粮食生产、强化苏中和苏北部粮食主产区的生产优势,通过虚拟耕地贸易方案协调好产销区粮食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城市用地效益水平综合测度及障碍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江苏省13个市2004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障碍度诊断。结果表明,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显著,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的主导障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高,区域经济障碍因子各具特色。因此,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科学规划与管理、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重视城市环境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魏菁华  许皞  邓红蒂  左玉强  苏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48-11851
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引入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江苏省20个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SR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及主成份分析方法,能较好地适应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需要;江苏省国家级开发区主要受土地资源条件、土地利用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及经济效益影响,开发区所在母城经济状况及区位条件也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不仅要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的产出效益,还要特别重视土地使用面临的压力和反馈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选取苏南五市人口承载、经济投入和经济产出三方面因素层的指标,围绕建设苏南现代化创新示范区的大背景,结合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分析各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情况,根据各市目前土地利用的是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苏南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