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浅谈人造薄木生产中单板的漂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阐述了木材颜色的成因及漂白机理,重点介绍了人造薄木生产过程中单板漂白工艺。研究表明,经漂白处理的单板,颜色明显变浅,色调也比较均匀,而且还消除了板面污染,对单板的染色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2.
导电胶合板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毓坤  傅峰 《林业科学》1995,31(3):254-259
脲醛树脂中分别添加三种导电剂压制导电胶合板,可使胶层面积电阻率降至100Ω以下。导电胶合板外加低电压时,板面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主要来自电极处的高温区和板子边角处的低温区,小粒度的导电剂可以改善这一不均匀性,研究表明:在添加HF-2型导电粉和混加MG型稀释剂的条件下,板面温度分布均匀,中央区域的温度极差小于4℃,变异系数小于6%,并有利于改善板子的胶合强度。  相似文献   

3.
详细介绍了单板饰面中密度纤维板生产过程中单板剪切下料、单板的等宽对称拼接、单板片的堆垛和储存、单板饰面中密度纤维板的压贴及板面透胶等缺陷的改进、板面离、裂缝缺陷的修补、板面砂光等生产工序的具体要求,并对生产中板面出现的叠板、离裂缝、透胶等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粘虫板诱杀温室白粉虱成虫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室番茄中的温室白粉虱黄板诱杀技术进行了研究,分别对粘虫板的颜色、方向、高度做了筛选。结果表明:温室白粉虱对所选10种颜色,中黄色趋性最强。粘虫板悬挂高度20cm最佳,粘虫板面朝不同方向挂置诱虫量无明显差异,温室北面(靠后墙)诱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青山白化问题存在的危害性及其根源,提出了治理青山白化要从思想上加以认识、政策法律上加以规范、管理上加以配套服务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对刨花板生产中常见的翘曲变形、板面露出大刨花、板面局部出现“麻面”、刨花板“松软”等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扩散杯法研究了定向结构板内水蒸气稳态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定向结构板内平行于板面的水蒸气稳态扩散系数约是垂直于板面的水蒸气稳态扩散系数的10倍左右。定向结构板内水蒸气稳态扩散系数随着板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并且与密度成二次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木质材料的导热性能,获得一种板面温度分布均匀、节能降耗的地面采暖材料,选取木质材料为基材,碳素材料为导热材料,采用碳纳米技术和人造板技术相结合的工艺制备木基电热材料,并对其电热性能和板面温度进行分析和模拟。研究分析了碳素材料的涂覆形式、功率对木基电热材料的电热性能和板面温度的影响,并借助fluent软件模拟木基电热材料板面温度均匀性以及板面升温的情况,并对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功率情况下,不同涂覆形式碳素材料发热情况不相同,碳素材料S型涂覆的电热材料发热性能最好,板面温度分布较均匀;不同功率情况下,通电15 min左右材料表面温度均达到35℃以上,所以优选碳素材料S型涂覆形式作为电热材料的内置发热层形式。在此基础上,采用Fluent软件对木基电热材料板面的升温过程的动态仿真进行了模拟,且模拟仿真结果与试验测试数据差值百分比在5%以内,所以仿真模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对桢楠白化苗与正常苗的AFLP谱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有两对引物(P6和P11)能在正常苗和白化苗中产生差异条带。其中引物P6在白化苗样品中扩增的条带比在正常绿苗少一条,即白化苗缺失一条带,缺失的这条带大小为230 bp左右。而引物P11在白化苗样品中扩出的条带比正常绿苗多一条,多出的这条带的大小为200 bp左右。差异条带的出现说明白化苗与正常苗在DNA序列上是有差异的,发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碱基突变,缺失还是插入,还需进一步的测序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版纳省藤实生白化苗与正常苗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化苗是植物的一种变异,它不能正常生长,在农林业生产上应尽量避免白化苗的出现。研究人员在多种植物的实生苗或组培苗中发现了白化苗,包括树木和农作物,如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苏铁(Cycas revoluta Thunb.),大麦(Hordeum vulgare L.),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相似文献   

11.
白桦木材在自然和人工干燥过程中易受真菌类微生物的侵染产生色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白桦木材的加工利用价值。本文针对白桦木材侵染菌侵染试材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白桦木材生物变色防治提供参考。首先对白桦木材侵染菌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确定侵染白桦试材的侵染菌的基本类型,然后进行白桦试材接菌,最后对白桦侵染菌侵染木材的化学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未侵染素材相比,侵染菌侵染试材中苯醇抽提物含量、1%NaOH抽出物含量、热水抽出物含量和多戊糖含量均较高,而纤维素及木素含量较低。这表明侵染菌在适宜的条件下会侵蚀白桦木材细胞壁组织,造成纤维素和木素等主要成分含量的降低,导致木材组分的破坏。同时,侵染菌的存在会造成白桦木材抽提物组分中的显色及助色物质的含量变化,以致木材产生不同程度的变色。  相似文献   

12.
采用分光光度计分析用于表面装饰的木纹纸与PVC贴面纸分别受自然光和紫外光辐照后,其色品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木纹纸颜色基本没有变化;深浅两种PVC贴面纸都发生颜色改变,但色品指数变化有所不同,颜色的改变与辐照时间呈非线性变化规律,且短波成分对黄蓝轴色品指数b*影响较大,特别是浅色PVC贴面纸,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以植物嵌合体花叶假连翘全绿叶、花叶、全白叶3种叶色表型叶片为试验材料,测定并比较了其光合色素含量、叶片解剖结构、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研究不同叶色表型叶片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光照强度对叶片叶色表型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叶假连翘3种叶色表型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显著,均表现为全绿叶>花叶>全白叶。叶片细胞层间叶绿体分布不均,是导致不同叶色表型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色存在差异的原因。全绿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暗呼吸速率(Rd)和初始量子效率显著高于花叶;花叶的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显著高于全绿叶;全绿叶的光合能力(Amax)、光呼吸速率(Rp)和初始羧化效率(CE)显著高于花叶;花叶的CO2补偿点(CCP)和CO2饱和点(CSP)显著高于全绿叶。3种叶色表型叶片的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表现为全绿叶>花叶>全白叶,全绿叶和花叶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大而升高,到达最大值后趋于平缓,而全白叶变化不大;胞间CO2浓度(Ci)表现为全白叶>花叶>全绿叶,全绿叶和花叶的胞间CO2浓度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大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全白叶变化不大。3种叶色表型叶片的光合特性与叶绿素含量显著相关,全绿叶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强,而花叶利用强光的能力较强,因此,可将花叶假连翘栽种于光照强度较大的环境中,以此来保持花叶性状和诱导形成更多的花叶表型。  相似文献   

14.
在100℃、50%相对湿度的无光条件下,对虫胶涂层和基材进行288 h的老化试验,采用扫描仪、积分球式分光度谱仪、傅里叶红外光测谱仪检测其老化过程中物理和化学变化,从表面颜色、附着力和耐冷液体性能三方面研究高温老化对涂层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老化后,虫胶涂层颜色变深,附着力下降,但耐冷液体性能有所提高。红外光谱表明:虫胶中部分游离羟基发生内脂化反应导致涂层性能变化;基材颜色加深,红外光谱中3400 cm-1和1645 cm-1两处峰强有微弱变化,说明高温环境下半纤维素有部分降解。涂层颜色的变化是由涂料和基材颜色变化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基于直方图和颜色矩方法的木材表面颜色特征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彩色图像处理中颜色空间的选择,分别用直方图和颜色矩方法表达木材表面的颜色特征。从H分量直方图可知,H分量在色彩上有较好的分类性,反映出木材彩色特征的变化。用颜色矩特征值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对东北常见树种按颜色进行了分类,分级正确率达到了96.7%。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再生纤维素气凝胶对碘蒸气的吸附去除能力,用天然竹纤维制备再生纤维素球形气凝胶(RCSA),然后通过银氨络离子在纤维素表面的吸附和反应,得到Ag2O/再生纤维素球形复合气凝胶(Ag2O/RCSA),以127I作为放射性131I的同位素研究了复合气凝胶对碘的吸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BET比表面积等检测手段对制备的Ag2O/RCSA样品的形貌、晶型、孔隙结构和碘吸附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纳米Ag2O粒子的引入使RCSA颜色由白色变为棕色,RCSA原始的三维网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纳米Ag2O粒子均匀分布在纤维素骨架中,并与纤维素紧密结合;Ag2O/RCSA与RCSA一样都表现为Ⅳ型吸附/脱附等温线,BET比表面积、BJH孔体积比RCSA明显减小,平均孔径大小变化不大;Ag2O/RCSA对碘蒸气的吸附是气凝胶孔隙的物理吸附和Ag2O转变为Ag I的化学吸附共同作用,总吸附量为87.8 mg/g。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硅铝无机防腐处理对竹材表面颜色的影响,以毛竹为材料,采用不同热处理溶液浓度(0、25%、50%、100%)、处理温度(140、160、180℃)和处理时间(1、2h)分别对其进行处理。依照标准色度系统指定表征防腐处理前后竹材表面颜色,通过颜色总色差、明度、红绿色指数、蓝黄色指数的变化,探讨防腐处理工艺参数对竹材表面颜色的影响。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衍射光谱分析防腐液与竹材结合方式,并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对比处理前后防腐液在竹细胞腔内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防腐液浓度对竹材色差变化影响较大,随着浓度的增大,竹材色差也随之增大。热处理工艺的处理温度与处理时间对竹材表面颜色的影响也符合传统木材热处理色差变化规律。微观检测发现,防腐剂不仅与纤维有化学键结合,也通过物理吸附以分子团聚形式附着填充在细胞腔内部。  相似文献   

18.
浅谈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根据色彩对人生理与心理所产生的作用,分析了暖色、冷色、同类色、对比色、金银色及黑白色对人的视觉感受,并结合实例论述了这些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黄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是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森林中的主要伴生植物,是我国的优良商品棕榈藤种,为中国特有种(许煌灿等,1994a)。天然分布以海南岛为中心,延伸至23°30'N以南的广  相似文献   

20.
Only recently have efforts begun to address how management might prepare currently healthy forests to affect the outcome of invasion by established non-native pests. Cronartium ribicola, the fungus that causes the disease white pine blister rust (WPBR), is among the introductions into North America where containment and eradication have failed; the disease continues to spread. Ecosystem function is impaired by high rust-caused mortality in mature five-needle white pine forests. This paper evaluates five proactive management options to mi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impacts caused by white pine blister rust in threatened remote high-elevation five-needle pine ecosystems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 They are: reducing pest populations; managing forest composition; improving host vigor; introducing resistant stock with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and diversifying age class structure to affect the natural selection process for resistance. Proactive intervention to manage and facilitate evolutionary change in the host species may sustain host populations and ecosystem function during pathogen natura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