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朝阳地区石质山地夏季大苗造林灌草覆盖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朝阳地区薄层土石质山地,在遭受百年不遇大旱的2009年,开展夏季栽植7年生侧柏和5年生油松大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灌草覆盖技术的试验区与对照区比较,侧柏和油松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61%~72%;对照区成活率和保存率为36%~11%,需重新造林。试验区灌草覆盖层下形成的绿肥对新植幼树生长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对白榆家系生长指标的影响,以5个白榆家系为试验材料,在东营地区4个不同土壤类型试验区,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2014年春天栽植1年生白榆家系苗,2015年10月测量各个单株的胸径、株高,调查成活率,计算材积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类型对白榆家系的各项生长指标具有很大的影响,胜大(壤土)试验区白榆家系各项生长指标分别较丁庄(盐土)试验区高63.72%、41.28%和805.85%生;此外,不同品种白榆对环境的适应性存在较大差异,家系3号的适应性最广,其在胜大(壤土)、龙居(沙土)、广北(黏土)试验区的生长发育均较明显优于其他家系,家系2号和本地家系耐盐碱性强,适宜在丁庄(盐土)试验区种植。试验结果为东营地区白榆家系的引种和驯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为试验区,应用营养袋育苗和抗旱造林配套技术进行斑克松不同造林密度、不同苗龄、不同整地方式造林试验的结果表明:营养袋平均出苗率达82.5%,造林密度对斑克松造林成活率几乎没有影响;机械带状整地成活率较高,适用于斑克松造林;4年生营养袋的造林成活率比3年生的高。  相似文献   

4.
毛竹主要经营技术对新造竹林竹鞭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取耕种(松土)、施肥、疏笋及组合经营技术措施,对毛竹母竹、3年生和1年生实生苗新造林地竹鞭的生长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耕种(松土) 施肥 疏笋”的组合经营方式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条件,竹鞭生长快、质量高、分布均匀;该试验区3年生实生苗竹鞭延伸范围最大,竹林郁闭速度最快,依次为1年生苗、母竹。经过4 a培育,3年生实生苗竹林新竹平均胸径达2.7 cm,而同期栽培母竹新竹的平均胸径为5.1 cm.  相似文献   

5.
试验区迳流系数和固体迳流为0.074%与0.902t/ha·a,降水输入养分69.941kg/ha·a,同期迳流(包括固体迳流)输出养分29.143kg/ha·a,生态系统净增养分占输入量的58.33%。土壤有机质流失24.02kg/ha·a,与此同时杉木生态系统归还有机质985.35kg/ha·a,净增有机质约为流失量的41倍。试验区光能利用率平均为4.64%。5年生杉木生态系统生物量和养分积累,分别达到51.6t/ha与1078.704kg/ha。  相似文献   

6.
湿地松人工林生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测定资料,分析了广西华山林场11年生湿地松(Pinus ellottii)松脂原料林的生长过程及林分结构。结果表明:湿地松胸径生长高峰出现在第3年,6年生前为速生期,随后胸径生长量快速下降;胸径分布随年龄的增加由左偏逐步转为右偏,在6年生时趋于正态分布;林分树高连年生长量波动大,无明显变化规律,连年生长量均值为0.62 m,8年生前为速生期,树高分布为右偏,优势木相对较少,林相较为整齐;自然整枝在8年生时最强烈,枝下高年上升1.20 m,适宜在7年生时进行适当修枝间伐抚育;单株材积生长率在11年前均大于10%,处于速生期。湿地松在该试验区适应性良好,若以8.0、10.0、12.0 cm作为最小起始采脂胸径,则在湿地松林分5~6年生、7~8年生或11年生以后采脂即可获得较高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一、试验区的基本情况试验区位于株洲县朱亭林区,属低山丘陵,海拔250~300米,坡度在25°~30°之间,气候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水量1423毫米,主要土壤为板页岩红壤,土层厚度80~120毫米,造林前主要植被为灌木林。标准地杉木林是1994年冬用1年生优质种源种苗造林,初植密度为3000~3600株/公顷,成活率在95%以上,栽植后每年进行2次抚育。二、试验地设置与处理试验区一共设标准地9块,3个重复,每块面积666.7平方米。其中度间伐3块;强度间伐3块;对照3块,间伐方式全部采用下层疏伐。三、不同间伐强度的结果与分析1.对直径生长量的…  相似文献   

8.
麻栎不同种源幼林生长和生物量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种源试验研究麻栎生长动态变化及不同种源生长差异,为麻栎炭用林高效培育提供优良种植材料。[方法]以安徽省滁州市红琊山国有林场麻栎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35个种源的存活率,以及1年生、4年生、7年生和11年生麻栎生长和地上生物量变化,分析种源间林木生长差异,并对生长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种源麻栎1年生幼苗平均成活率为89.50%,11年生林分平均保存率为72.82%,不同种源间变异系数为13.70%。不同种源树高、胸径(地径)、地上单株生物量的差异随林龄增加逐渐减小,总体上地上单株生物量变异最大,其次为胸径(地径),而树高变异程度相对较小。聚类分析发现,四川、贵州等地种源在试验区幼林期具有较高的保存率和生长优势,而山东、湖北等地的种源表现较差。[结论]麻栎种源间生长量和生物量差异随林龄增加呈动态变化,试验区以云贵高原地区种源的生长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9.
巨尾桉组培苗引种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巨尾桉组培苗引种造林试验,调查试验区(南安市A区、B区、C区)6年生巨尾按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的生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与我省南部长泰县、北部顺昌县引种的巨尾桉生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经验,为今后大面积推广造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出材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间伐对人工林生长及木材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浙江开化开展了间伐强度(强度、中度和对照)和间伐方式(间伐1次,间伐2次)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出材量等的影响研究,第1试验区大径材培育林分在第7年和第14年进行了2次间伐,第2试验区中径材培育林分仅在第12年时进行1次间伐。结果表明:22年生大径材培育林分和19年生中径材培育林分不同间伐处理之间树高、总断面积的差异均不显著。间伐显著增加了林木胸径的生长,大径材培育林分强度和中度间伐处理的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13.78%和9.69%,中径材培育林分强度和中度间伐处理的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12.28%和7.02%。间伐显著促进了林木单株材积的增加,2组试验林分活立木材积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第1试验区22年生林分不同间伐强度之间活立木材积的差异不显著(P>0.05),第2试验区强度间伐活立木材积显著低于对照(P<0.05),中度间伐林分活立木材积与对照和强度间伐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2组试验林分总蓄积和出材量也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二者在3种间伐处理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间伐强度不能有效增加林分活立木材积和林分出材量,间伐次数对林分出材量及出材规格有重要影响。试验区杉木大径材培育以2次间伐,总间伐强度50%左右较为适宜,而中径材培育则以1次中度间伐(约25%)为宜。  相似文献   

11.
大山雀Parus majof(Linne)又名白脸山雀,属雀形目、山雀科。据观察,白脸山雀在森林里数量多,分布范围广,食虫量高,全年均可捕食害虫。为了加强对此鸟的保护和利用,1984年我们在浏阳县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设计及方法标准地概况: 沙市试验区——5—10年生马尾松稀疏纯林,郁闭度0.2—0.5,地被物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地势平坦,属未封山林地。焦桥试验区——10—20年生马尾松纯  相似文献   

12.
<正> 为探索杨树速生丰产林追施化学肥料的效果,于1980年在辽宁省盖县徐屯公社龙湾大队营造了一片沙兰杨速生丰产试验林。初植密度33株/亩(株行距4×5米)。林内区划了两个追肥试验区,第一试验区连施3年;第二试验区连施2年。试验情况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的主要采脂树种之一。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马尾松的不同个体分泌松脂的能力有明显的差异。为探讨马尾松本身的形态特征与产脂量的关系,1979年在江西崇义县桐梓松脂林场采脂试验区对17个试验组50年生的524株树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广西融水杉木种源引种早期栽培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年生和3年生广西融水杉木种源林分与1代种林分、普通商品种林分为对象,研究了广西融水种源引种早期栽培效果。结果表明造林后第2年广西融水种源的良种性开始显现,3年后得以明显体现。广西融水种源树高生长明显优于福建省杉木速生丰产林标准,优良种源生长优势明显,且适应性强,可以满足试验区造林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5.
杉木、马尾松人工林径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亚热带人工林的水文效应,1984~1990年,在江西省分宜县山下林场22年生杉木和马尾松林中,对降雨、径流等进行定点测定,结果表明:试验区林地的年平均径流量为15.648~31.148 mm,年平均径流系数为1.245%~2.537%。降雨量与径流量的较佳回归模型为y=ab。  相似文献   

16.
人工落叶松林间伐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人工落叶松林13年的间伐试验结果,探讨了间伐对林分直径、森林收获量、产值、成熟龄和立地环境的影响。一、试验概况 (一)试验地试验地位于吉林省寒葱岭林场东山。该地区年均温为2.6℃,年均降水量为621mm,平均无霜期为110—115天。土壤为山地暗棕壤。 1958年春在撩荒地上栽植2年生落叶松苗,初植密度为6660株/ha。1965年进行过一次生产性间伐。1971年冬设置10块间伐效益试验区。其面积除6、7号区为0.05ha外,其余均为0.10ha。试验区概况见表1。  相似文献   

17.
杨平 《绿色中国(A版)》2009,(Z2):114-115
<正>被列为四川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的成都市大邑县,充分利用成都市作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配套改革试验区拥有的"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积极探索、大胆突破、统筹推进,在推进生态公益林补偿、促进林业生  相似文献   

18.
杉木二代优良种源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杉木第二代种子园优良种源的种子育苗,在永春县营造二代杉木示范林,开展杉木良种推广应用,并在一都镇和坑仔口镇分别设置调查试验区,调查分析二代杉木幼林的遗传增益和集约造林的速生丰产效应。试验结果:1)杉木第二代种子园优良种源在永春推广造林具有较高的遗传增益,与普通种源的杉木相比,3年生树高生长量增长31.0%,胸径生长量增长52.1%;4年生树高生长量增长31.5%,胸径生长量增长45.2%。2)二代杉木幼林集约造林速生丰产效应明显,4年生幼林施肥比不施肥树高生长量增长33.3%,胸径生长量增长53.3%;高密度造林5年生二代杉木幼林蓄积量达到87.75 m3/hm2,年平均材积生长量达到17.55 m3/hm2,年平均产值达到15 795元/hm2。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概况,主要包括自贸区的定义、试验区范围覆盖、负面清单以及战略意义;介绍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苏州机遇。为苏州服务业发展、苏州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机遇,为苏州新一轮改革开放提供方向和经验借鉴,再现"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效应;介绍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苏州的挑战以及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0.
<正> 一、试验地概况和研究方法本试验对两个不同地域类型杉木人工林生物产量进行间伐对比研究,第一试验区设于杉木中心产区湖南会同,第二试验区设于杉木扩大栽培区湖南朱亭。在自然区划上,两个地域均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会同试验区位于相对高度150m以上的丘陵山地,年平均气温16.8℃,1月平均气温4.4℃,7月平均气温26.3℃,年降水量1332mm,土壤为中有机质厚层黄壤;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