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随着网箱养鱼发展规模的扩大,饲料来源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高温季节尤甚,成为网箱养鱼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为此,县水产技术部门采取了“以青为主,青精结合”多途径的办法解决了网箱养草鱼的饲料来源,保证了网箱养草鱼的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箱养鱼和池塘高密度精养的发展,对于人工饲料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特别是动物性饲料,来源甚感缺乏,是养鱼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为了广辟饲料来源,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笔者于1982年在上海市淀山湖联营养殖场网箱区采用“高压黑光灭蚊灯”诱集各种昆虫,作为网箱养鱼的补充饲料。试验材料为鳊鱼,历经128天的饲养,取得了一些效果。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吴县水产局承担的农业部水产司重点技术推广项目“网箱养鱼高产技术”最近通过专家鉴定。他们通过采取以草鱼和团头鲂为主养鱼类、增加鱼种放养量、调整饲料结构和加强防逃等技术措施,网箱养鱼面积  相似文献   

4.
网箱养鱼是提高养殖产量的一项新技术。我县渔业发展正处在以网箱养鱼为主要形式的精养型渔业代替以池塘精养渔业的变革时期。以它具有收获大,周期短,品质优良等特点,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全县有池塘水面1.2万亩,河道2万余亩,废旧窑坑1万余亩,这些水面可设置网箱几百亩,可形成一个相当规模的养鱼形式。  相似文献   

5.
<正>种青养鱼是指在养鱼水体及其周围种植各种青饲料、绿肥,利用其作为养殖鱼的饲料或肥料,结合人工配合饲料进行投喂的生态养殖技术。此种模式中的“青”指的是青草、蔬菜、作物等绿色植物,“鱼”主要指的是草鱼等草食性鱼。该模式以主养草鱼等草食性鱼为主,充分利用了天然饵料的生态性和商品饲料的高效性特点,在保障鱼较快生长的商业基础上,以青饲料代替部分商品饲料提升鱼体免疫力和鱼肉品质,并节约了养殖成本、提升了池塘养殖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昭平县富裕乡富裕街卢理明,从1990年开始从事江河网箱养草鱼生产。1992年在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指导下,实施种草养鱼,租水田2.8亩种植美国矮象草。网箱120m^2,放养草鱼4200尾,罗非鱼、鲤鱼及其他鱼2800尾。饲料以青草为主,精料为辅,实行科学养殖。经过1992年4月~1993年3月的饲养,产鱼5105kg,平均42.54kg/m^2。  相似文献   

7.
简讯     
南阳市强力推进五大特色水产养殖 第一,发展莲田养鱼,明年争取莲藕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莲田养鱼达到4万亩。第二,网箱养鱼实行总量控制和局部大力发展的政策,重点以发展天然网箱为主,控制投饵网箱的发展数量。明年网箱总数控制在4.5万箱左右,其中天然网箱4万箱,投饵网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丹江口市依托丹江水库,大力发展网箱养鱼,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网箱养鱼基地。尤其是在均县镇一带,形成了百里万箱的壮观场面。发展网箱养鱼,已成为厍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培值地方财源的重要途径。 丹江口市拥有水域面积76.7万亩,其中丹江库区52万亩。丹江厍区流域面积大,水体交换快,为网箱养鱼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和优良的水质条件。1979年,丹江口市试验推广网箱养鱼,1985年之后得到迅速发展,网箱养鱼面积每年以50~80亩的速度增加,近两年平均递增150亩以上。1993年,全市网箱养鱼面积发展  相似文献   

9.
河道网箱养鱼主要特点是箱内外水交换速度快、水溶氧量高、单位体积载鱼量大,对发展网箱养鱼有利,但也给鱼病防治工作带来困难。藤县河道网箱养鱼始于1989年,1992年共有24只1015m^2网箱,以养草鱼为主,占95%以上。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和调查,将常见的河道网箱养鱼鱼病防治技术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10.
一、主养鲢、鳙模式鲢鳙为主养鱼,鲤、鲫、草鱼、团头鲂为配养鱼。适用于淤泥较厚的池塘,比如精养鲤、草鱼2~3年之后的池塘,改变思路,主养滤食性的鲢、鳙。以发酵过的人畜粪便配合化肥肥水,大量繁殖天然饵料,不投喂配合饲料,少量投喂青饲料,草鱼、团头鲂的粪便可以做为肥料充分利用。该养殖模式投资少,风险低,效益好,易管理。具体放养模式见表1。表1亩产500千克混养模式二、主养草鱼、团头鲂模式适用于新挖或淤泥较少、注水方便的池塘。草鱼、鲂为主养鱼,鲢、鳙、鲤、鲫为配养鱼。以投青饲料为主,不施肥。该养殖模式投…  相似文献   

11.
<正> 磁县渔业自1985年以来发展较快,产量连年突破千吨大关,成为省、地重点产鱼区之一,他们的成功经验是: 1.综合利用水库资源优势,于1985年开始进行网箱养鱼试验并初步获得成功。从养殖单一品种(鲢鱼)几个箱,发展到1989年网养鲢、鲤、罗非、草鱼共241箱,计10.03亩,总产29196.5kg,产值255.4万元。此外,还大面积推广了网箱培育大规格鱼种、人工投饵、成鱼养殖、沉箱越冬等系列技术,使网养鲤成鱼平均亩产突破7万kg,亩纯效益10万余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为充分利用可养水面,挖掘渔业生产潜力,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江西省萍乡市加大池塘高产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技术、网箱养鱼技术,名特优新品种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目前已显现成效,渔业生产全方位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据统计1-8月份该市渔业生产产量达9000多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6%;稻田养鱼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养鱼面积5万余亩;网箱养鱼今年就新增网箱1000余0,名特优新水产品种的开发和技术推广工作也有新的进展,到目前为止,在萍乡安家落户的水产良种有:彭泽鲫鱼、荷包红红、美国大口胭脂鱼、建鲤、南方大口鲶、淡…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开发利用湘江、沫河水域资源,增强我县渔业发展后劲.从1987年起,我站连续四年在洙河。湘江开展围栏养鱼.网箱养鱼、种植湘莲的开发性生产试验和推广工作。以养殖草鱼为主,采取节粮型养殖方法,获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效益。1990年,围栏养鱼543.5亩,网箱养鱼115口,3.97亩,湘莲1000亩,产鲜鱼50.16吨,围栏亩平55.2公斤,  相似文献   

14.
芦苇养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淡水养殖的迅速发展,池塘养鱼面积日益扩大,如何开辟鱼类饲料来源,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特别在我们闽北山区,因限于水质条件,一般以养草鱼为主。这样,如何解决草鱼饲料相对不足,就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利用闽北丰富的芦苇资源,开展芦苇养鱼试验,对芦苇养鱼的整个过程做了较系统的试验,并在同等条件下,做了青草养鱼的对比。本试验从1993年3月3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历时近7个月。现将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县网箱养鱼发展迅速。县水产站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分别在县三门滩电站及马江旺坪电站建立青饲料基地进行网箱养草鱼成鱼及鱼种的试验。以种植黑麦草,象草、黄草和培育细绿萍、浮萍等青饲料来喂养草鱼,从而达到降低成本、保证鱼类在生长各阶段的青饲料需求。几年来的种草养鱼经验表明,建立青饲料基地要合理搭配青饲料品种,这对于网箱养草鱼有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水库、河坝网箱养草鱼,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易推广的高密度集约化养鱼方式。近两年我县的网箱养草鱼发展较快。28平方米面积的成鱼网箱,单箱产鱼高达800公斤,利润2500元以上,这是开发大、中型水域渔业资源的可靠方式之一。在开展网箱养草鱼时,技术上要把握五关:  相似文献   

17.
我县有养鱼水面4万亩,可养鱼稻田12万亩。塘、库养鱼以草鱼为主,草鱼种放养量占总放养量的10%以上。由于草鱼病多(烂鳃病、赤皮病、出血病、肠炎)和由寄生虫(中华鳋、指环虫、车轮虫等)  相似文献   

18.
三中全会以来,农民养鱼积极性很高,普遍要求多养草鱼,增产增收,促进了社员群众利用冬闲田培育草鱼种的发展.1981年全县利用冬闲田培育草鱼种的面积有1,460亩,生产大规格鱼种110万尾,1982年发展到2,630多亩.由于多养了草鱼,塘鱼的产量有了较大提高,1982年全县塘鱼产量达到56.5万担,其中草鱼占8万担,比1981年增长了14%. 去年县委在四届八次扩大会议上要求全县动员起来,充分利用冬闲田培育草鱼种,为“主攻草鱼”,提高塘鱼产量,增加收入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沛县栖山镇蒲庄村农民刘吉华.利用闲置上地种草养羊,羊粪喂鱼,摸索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刘吉华是个养鱼专业户,拦河养鱼近30亩,每年收入在2万多元。1997初、在县多管局的指导帮助下.他从中科院兰州畜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引进了耐寒、耐采割、再生能力强、营养价值高的黑麦草、美国牧草王、苏丹草等优质牧草.在自己的果园地及沟、渠、坡等闲置地15亩上试种.并一举成功,亩产量在2万斤以上,填补了该县无专用牧草、冬季缺青的空白。这几种牧草宜制作高档青贮饲料和晒制优质干草是草食家畜、草鱼的优等饲料、粗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四川农民充分利用溪河、水库、渠道等水利资源、革新水产养殖方式,大力发展网箱、流水高密度集约化养鱼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眉山县农民刘定全去年利用网箱养成鱼12197公斤,每平方米净产85.7公斤,该县去年推广集约化养鱼面积13.38亩,产成鱼21万公斤,平均亩产1.57万公斤,亩均盈利2.7万元。今年四川省集约化养鱼面积已发展到8万平方米,每平方米最高净产已突破100公斤。此法有三大特点: 一是突破传统养殖方式,密放、精养、高产、经济效益显著。投放鱼种规格为100—250克之间,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0公斤左右,投喂人工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