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染色体分带技术是一种能显示染色体结构分化的实验技术,又称“染色体解剖学”技术.植物染色体分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远比动物杂色体分带落后,但至今也有四、五十年的历史.大麦染色体分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起步比其他植物更慢,到七十年代才开始.一、大麦染色体分带类型大麦染色体分带就类型而言,包括冷诱导带、荧光分带和Giemsa分带,Giemsa分带中又包括C带、N带和G带.大麦染色体冷诱导带是1973年Mckenzeis等将大麦很尖在低温(3℃左右)处理48小时后,按常规方法固定压片得到的。一般认为导致产生冷诱导带的原因是DNA在低温下…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李振声、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胡含和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那桑联合发起的首届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讨论会于10月20日-25日在西安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来自美、英、苏、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和中国等十五个国家共103名,其中国外代表39名,国内代表64名.会议就植物染色体工程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新经验?进展作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涉及  相似文献   

3.
早在1968年Caspersson首先用荧光染料奎吖因芥2HCl(Quinacrine mustard 2HCl)对老鼠和人身上的细胞进行处理,发现在染色体上可以清楚地显出很多荧光带,把这个带叫做Q带。不久(1970)Parclue和Gall发现用Giemsa染料显带更明显。直到1972年法国人Vosa和Marchi才把这项技术应用在植物上。近年来我国先后报导了张自立的蚕豆,洋葱,姚珍的黑麦,以及谷明光的玉米等的Giemsa染色体显带的技术研究。 染色体是遗传密码的载体,使其分带是借助于酶、碱、酸、盐、温度等各种处理,再用染料染色,使其不同部位显出深浅不同的条纹,以此可更深入地研究染色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自1970年Giemsa分带技术问世以来,发展迅速,在人类和动物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Trypsin-Giemsa分带技术,大大推动了人类和动物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发展。Yamasaki张自立的工作,证实植物应用Trypsin-Giemsa分带技术的可能性。徐道觉、施立明也用放线菌素  相似文献   

5.
现在,植物育种很少应用染色体分析。只在多倍体及远缘杂交工作中必须计算染色体数。最明显的例子是甜菜三倍体品种的育种和种子繁育,没有染色体分析就无法进行。我们认为,这决定于许多原因。其一是采用通常的细胞学方法制片和染色鉴别单个染色体难度大,往往是不可能的。在多数研究中,即使采用现代染色体分带染色法,但作物品种间的染色体结构表现不出差别来也是较大的障碍。还表现在分子细胞遗传学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不  相似文献   

6.
自1970年Giemsa分带技术问世以来,发展迅速,在人类和动物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Trypsin-Giemsa分带技术,大大推动了人类和动物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发展。Yamasaki张自立的工作,证实植物应用Trypsin—Giemsa分带技术的可能性。徐道觉、施立明也用放线菌素D(aotinomycinD,  相似文献   

7.
植物染色体分带是七十年代兴起的一项细胞学新技术,这项新技术对于植物细胞学,植物细胞遗传学,植物分类学和农作物遗传育种等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普通小麦×提莫菲维小麦杂种后代中抗病染色体代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于染色体染色分带方法C-带法,对四倍体提莫菲维小麦和密利提奈小麦参与杂交的普通小麦的渗入杂交系进行染色体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杂交品系均含有提莫菲维小麦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数2n=6x=42,并且染色体组份稳定.被研究的品系基因代换数目控制在1~3个.同时还观测到染色体代换的光谱差异.品系146—155T、CMT3O、CMT34、CMT37和CMT45的抗白粉病和时锈病的染色体组型发生部分6B(6G)染色体代换.这表明在普通小麦品系的代换基因中有抗病原体的提莫菲维小麦6G染色体存在.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产麻最多的国家之一,主要麻类作物的产量,苎麻、麻居世界首位,大麻、黄麻分别居世界第二、三位,其他如亚麻、红麻、热带麻也占相当大的比重。但是,麻类作物的细胞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国内还涉及不多,更没有见到有关染色体组型分析的资料,在国外文献中,也没有查阅到各麻类作物完整的染色体组型分析报导,至于近年来新兴的染色体 Giemsa 分带研究,用于麻类作物的则更少见。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茶树有丝分裂染色体核型、C带、G带、银染与小孢子减数染色体的制片技术及其关键步骤,其中包括作者创新的高温G带诱导系列法和小孢子染色体改良涂片法。所有这些技术的特点是制片成功率高,稳定性好,技术不复杂。此外,还介绍了观察染色体数目的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11.
普通小麦-簇毛麦1V染色体系的选育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转移和利用簇毛麦1V染色体上的优质基因,用中国春和硬粒小麦-簇毛麦双倍体杂交,再用中国春回交,综合运用染色体C-分带、荧光原位杂交、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和分子标记分析,从BC1F1~BC1F3代中检测到1V染色体系,在BC1F3、BC2F1代中选育出分别涉及簇毛麦1V染色体长臂和短臂的四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系,包括1VS.W易位系、W.1VL易位系、1VS单端体系和1VL端二体系,为小麦育种创造了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烟草单倍体技术中的染色体加倍率,以K394×云烟87的F1代花药组培单倍体烟苗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对烟草单倍体苗的成苗率、大田移栽成活率和染色体加倍率的影响;以浸苗法为对照,在植物无根的情况下,研究了秋水仙素对烟草单倍体苗的成苗率、大田移栽成活率和染色体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秋水仙素浓度降低,成苗率和大田移栽成活率会升高而染色体加倍率会降低;无根系烟苗在加倍时染色体加倍率普遍比有根的烟苗低。  相似文献   

13.
小麦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项技术的革新使小麦染色体组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第一项革新是分带技术的应用,它使人们能够区分异染色质区和常染色质区,还能逐一鉴别中期染色体。第二项革新是原位杂交程序的发展,它使人们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分析染色体结构,并且可以对单个染色体上的特定的DNA序列进行物理定位。本文主要讨论分带和原位杂交技术在细胞遗传,植物育种,基因定位分析和鉴定外源染色质导入方面的应用。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的  相似文献   

14.
一、在数目水平上的染色体工程二、在结构水平上的染色体工程(以上内容分别载于本刊1987年第1、2期)037 用物理和遗传标志重绘小麦染色体图(英国剑桥植物育种研究所,J. W. Snape, B.B.Parker, C. N. Law;美国密苏里大学,A. J. Lukaszewski, J. P. Gustagfson)利用染色体操作程序发展了小麦遗传分析技术.采用这些技术都有可能对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随着单染色体重组体品系的进一步创造,可以把各个基因确定在与物理和遗传标志有关的染色体节段上.因此可以绘  相似文献   

15.
据最近有关信息获悉,“七五”期间我国在杂交水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不久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生所、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浙江农科院、湖南农学院、复旦大学遗传所、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湘潭师范学院等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制定了合作研究计划。他们围绕“七五”期间杂交水稻高产、优质、多抗的育种目标将开展一系列基础理论协作研究,主要研究课题包括:杂种优势的早期预测,早衰及后健生理,空壳生理,超高产育种及超高产栽培生理,抗性生理,杂种优势遗传规律,染色体分带及基因定位。有利基因鉴定应用,杂种…  相似文献   

16.
染色体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染色体的添加、削减和代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亦融入到染色体工程技术,赋予染色体工程以新的内容,不仅包括在染色体组、染色体和染色体片段水平上所进行的染色体遗传操作,而且涵盖了染色体原位杂交、染色体微切割和人工染色体等新技术。本文阐述了染色体工程技术在小麦雄,巨不育研究和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其主要有:(1)育性基因的定位,如育性基因的单体、缺体、端体和缺四体分析等;(2)外源育性基因的染色体鉴定;(3)核型雄性不育的染色体保持技术;(4)育性载体染色体的定向替换等。本文还对染色体工程技术研究应用进展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茶树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茶树染色体研究简史及茶树染色体研究主要进展。茶树无性系良种三倍体占相当比例,有性系栽培品种二倍体占绝对优势。目前在茶树染色体研究的显带技术中C带发表的文献较多,其次为G带,其它显带技术尚未见报道。已有的方法作为标准化流程还有待深入研究。今后茶树遗传研究的核心是染色体工程技术、基因定位技术探索,绘制茶树遗传图,尽快定位茶树生物碱基因,茶氨酸基因和茶多酚基因,选育天然低或无咖啡碱、风味殊异的  相似文献   

18.
用染色体组原位杂交技术对含有I■y■ws ■ltiolis Tzvelev、Thi■pyr■essar(?)icum Love染色体的普通小麦品系染色体切片进行了外源染色质鉴定,并对含有Hordeum chilense Rvem和Shll.、H.vulgare L.与Se■le oereuleL.异源种质染色体群进行了分析。以导入外源染色质的全套染色体组DNA为探针,与来自小麦的过量未标记的块植DNA进行DNA原位杂交。其方法是将外源染色质标记成黄绿色,而小麦染色体则表现为DNA复杂的桔红色荧光。细胞核选自幼苗根尖和药壁组织.鉴定外源染色体和染色体臂的染色体组探测方法.可以在细胞核分裂周期的所有时期进行计数,在前期和间期,二体系的大多数细胞核中,可以看到两个标记区,而单体系仅有一个标记区。在中期,可以直接看到异源染色体或其片段的形态,从而鉴定出异源染色质与小麦染色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两项技术的革新使小麦染色体组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第一项革新是分带技术的应用,它使人们能够区分异染色质区和常染色质区,还能逐一鉴别中期染色体。第二项革新是原位杂交程序的发展,它使人们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分析染色体结构,并且可以对单个染色体上的特定DNA序列进行物理定位。本文主要讨论分带和原位杂交技术在细胞遗传、植物育种、基因定位分析和鉴定外源染色质导入方面的应用。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的应用是和E.R.Sears开创性的贡献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他的贡献.就不可能有小麦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丁海燕  訾晓雪 《麦类作物学报》2016,36(12):1629-1634
为探索一套适合本科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操作并且效果良好可用于后续的分带、原位杂交方面研究的减数分裂染色体标本制作技术,使用卡宝品红、醋酸洋红对黑麦花药材料进行染色,采用叔丁醇脱水揭片法和冰冻揭片法对制作好的临时装片进行揭片,明确不同染色方法及不同揭片方法对标本制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卡宝品红染色制得的标本颜色饱满鲜艳,适合本科实验教学使用;醋酸洋红染色获得的标本颜色浅红,更适合原位杂交等研究使用。叔丁醇脱水揭片法在脱水过程中花粉材料易与载玻片分离,材料易丢失;低温冷冻揭片法保证材料完好,操作简单。使用卡宝品红染色与冷冻揭片法制得的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永久标本,染色体图像清晰,分裂相动态连续,可用于实验教学,也可用于原位杂交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