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牧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崔崴  何京丽  荣浩  席荣 《草业科学》2009,26(1):40-44
水土流失是我国牧区所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是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依靠自然本身的功能恢复植被,加快防治水土流失步伐的重大举措。从牧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各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经验出发,着重说明了牧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对于牧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意义重大,同时,必须正确分析掌握生态系统内在关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地开展牧区草原生态修复,为今后牧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对绕城高速公路北段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和沿线水土保持措施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宫胁法生态修复原理,提出绕城高速公路北段水土保持生态修复3个原则,分5个功能区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体系,以实现高速公路“点、线、面”水土保持综合防护目标,对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监测重点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草原与草坪》2008,(4):F0002-F0002
水土流失拟是母亲身上患有一种“疑难病症”,如果说传流的水土保持理论是“西医”,那么当今的水土生态保持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中医”理论。水土流失是我国最大的生态环境屏障,水土生态保持是我国其领域进入新的历史条件下由深圳市大自然生态园林技术有限公司孙发政率先提出的观点和理论。  相似文献   

4.
依靠自然力量修复生态、治理水土流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敏 《草业科学》2004,21(10):67-67
水土流失一直是困扰我国的重要生态问题,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2004年9月初,水利部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在京举办的全国首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费省效宏的水土流失防治途径,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宁夏盐池县实施生态修复3年后,全县植被覆盖率由25%提高到50%以上,草场产草量由1 020 kg/hm2提高到2 250kg/hm2.内蒙古、青海等一些地方实行季节性休牧、轮牧的效果也十分明显,锡林浩特市休牧区牧草平均高度比非休牧区增加4~9 cm,平均盖度提高10~30个百分点,产量提高270~600 kg/hm2.江西省赣州市通过生态修复,全区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土壤侵蚀量每年下降100万~150万t,中轻度水土保持面积基本降为轻度或无明显流失,许多河道的河床以每年2~5 cm的速度下降.  相似文献   

5.
《草原与草坪》2008,(6):F0002-F0002
水土流失拟是母亲身上患有的一种“疑难病症”,如果说传统的水土保持理论是“西医”,那么当今的水土生态保持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中医”理论。水土流失是我国最大的生态环境屏障,水土生态保持是在我国其领域进人新的历史条件下由深圳市大自然生态园林技术有限公司孙发政率先提出的观点和理论。  相似文献   

6.
《草原与草坪》2008,(5):F0002-F0002
水土流失拟是母亲身上患有的一种“疑难病症”,如果说传统的水土保持理论是“西医”,那么当今的水土生态保持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中医”理论。水土流失是我国最大的生态环境屏障,水土生态保持是在我国其领域进入新的历史条件下由深圳市大自然生态园林技术有限公司孙发政率先提出的观点和理论。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以及土壤的可持续运用中,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给生态系统减少压力,使其呈现健康稳定的状态,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分类与技术方法进行了相关探讨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而这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对于地处江河源头、自然生态又极为脆弱的甘孜州来讲,保持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突出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方针,为实施生态战略指明了方向。州委、州府又明确提出创建生态经济第一州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松嫩草地自然环境及其特点的剖析,进一步认识到它是东北西部的天然生态屏障。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使生态环境受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修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出了3项修复措施:①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地,是修复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②不同类型退化草场,采取相应改良措施,建立半人工草地,③充分利用秸秆饲料资源,减缓天然草地负荷,促进“三化”草地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0.
石漠化是广西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治理形势十分严峻。桑树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广西栽培广泛,且在石漠化土地利用中表现出较强的生物学生长优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生态优势,以及投资回报快、经济效益好的经济优势。因此,在广西石漠化的严峻形势下桑树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盐池县自2002年在全县实施禁牧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以来,草原植被覆盖度从生态修复前的30%提高到目前的65%,每667m2产草量达147kg,是生态修复前的3倍多。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实施生态修复前的1580元增加到了3682元,在农村形成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模式,有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为盐池县生态修复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桑树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生长优势,是一种功能多样的经济作物,种桑不仅可以养蚕,而且可发挥对恶劣生态环境的治理作用。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石漠化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发展空间缩小的局面,基于广西种桑养蚕的悠久历史,利用桑树开展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目前建设的生态桑园不仅用于发展蚕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明显改善了石漠化土地的水土保持功能,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治理作用。今后还应选育抗性、耐旱性较强的桑品种以适应石漠化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建立适宜的桑园管理技术体系,并加强生态桑园的桑树高值化开发利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其生态修复与植物景观营造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带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内蒙古黄土丘陵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对象,应用遥感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采取人工植被修复措施后生态修复区治理前后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植被覆盖度、生态脆弱性指数以及水土保持能力随修复状况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取人工植被恢复措施使得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逐渐增强。经过10年的治理,两个修复区NDVI 0.5的平均面积占比从0.61%增加到34.52%;植被覆盖度>60%的平均面积占比增加了52.46%;微度脆弱区域面积占比平均上升至76.20%,水土保持能力较好的面积平均占比提高到59.07%,生态系统自恢复能力呈变好态势。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发表在《生态学报》2001年第1期上的“中国生态区划方案”一文,对于我国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非常必要。但文中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研究,尤其是在“分区系统”中还存在一些具体错误。为了尽可能完善我国生态区划方案,防止对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政策制订有所误导,就有关内蒙古草地生态区划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5.
发表在《生态学报》2001年第1期上的“中国生态区划方案”一文,对于我国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非常必要。但文中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研究,尤其是在“分区系统”中还存在一些具体错误。为了尽可能完善我国生态区划方案,防止对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政策制订有所误导,就有关内蒙古草地生态区划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6.
昝文枭 《山东饲料》2015,(6):280+288
水土流失问题作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进行重视,必然给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带来深刻影响,通过科学的生态修复办法,对已经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人为修复,保证生态环境的良好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草原应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有10多处论述,对草原工作者来说,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发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8.
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长江上游被列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并开始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金沙江下游、嘉陵江中下游、三峡库区等地开展“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如今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取得显著效益。川、滇、渝三省市最近的卫星遥感调查表明,这一流域长期以来持续加剧的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已初步得到遏制,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的侵蚀强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治理,是我国提出的旨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退化草地修复和矿山生态恢复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当前草地退化严重区的治理难点主要集中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两个阶段。种子丸粒化作为一种种子管理技术,在促进种子萌发、增强出苗率和提高播种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丸粒化机将种子与丸粒化配方粉剂相结合,制成不同倍数的丸粒化种子,以改善土壤与种子的接触面和生存环境,为生态恢复提供充分的基础保障。前期通过查阅大量有关种子丸粒化相关文献和专利等资料,本研究综述了可被使用在退化高寒草地治理、高寒矿区修复,以及退牧还草等生态恢复领域的种子丸粒化材料,包括填料、黏合剂和活性成分等。以期为我国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进而为种子和草种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种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桑树生态产业与蚕丝业的发展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全球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森林休戚相关,这也为桑树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随着桑树作为生态林树种在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盐碱地治理、退耕还林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桑树生物资源作为家蚕饲料以外的多用途开发价值被认识和发掘,桑树产业具有良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特点逐渐崭露。发展桑树生态产业,开展桑树生态产业工程的建设,不仅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以延伸和丰富蚕丝产业链,培育循环经济模式,以此带动我国脆弱生态区的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认识和发掘桑树的生态功能,正确把握桑树生态产业和传统蚕丝业的关系,建立各种类型桑树生态产业模式以及相应的蚕丝业生产与经营模式,开展适应生态产业的桑树科学研究,对推动桑树生态产业及蚕丝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