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2016年1—2月湖南安化地区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暴发大规模死亡,死亡率接近80%,发病鱼体重为1.5~2.0 kg。本研究从患病濒死鱼肝、脾、肾分离到1株致病菌,对其进行常规理化特性、分子生物学、人工感染实验以及药敏性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理化特性与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特征相符,与NCBI中登录的鲁氏耶尔森氏菌的16S rDNA基因同源性达99%以上,在系统发育树上与鲁氏耶尔森氏菌聚为一族。人工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并能够从发病鱼组织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病原菌,表明鲁氏耶尔森氏菌为斑点叉尾鮰该病病原菌。该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及新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本研究为斑点叉尾鮰暴发性出血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开展斑点叉尾鮰疾病种类调查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践经验,总结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来,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流行,造成鱼苗100%死亡;咸鱼的损失也高达30%~80%不等。为了确定该病病原,本试验对患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结果从南宁和合浦两地分离到NN和HP两株G短杆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腹腔注射感染可引起健康斑点叉尾鮰100%死亡,浸泡感染可引起30%-55%死亡,并且感染发病的斑点叉尾鮰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两株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均与国外报道的鮰爱德华氏菌参考菌株(JCM1680)相同;两株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JCM1680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为99.3%。以上研究证实,NN和HP两株细菌为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其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为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本研究首次对国内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证实了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的流行及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国内该病的控制及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斑点叉尾鮰 链球菌病的发生与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6月到9月,广西横县西津水库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暴发了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发病一周左右时间内就造成了大批斑点叉尾鮰死亡,病害波及4000多口网箱,造成经济损失上百万元。2007年6月5日,广西横县西津水库某养殖户300箱斑点叉尾鮰中10箱出现死亡,3天后波及到80个网箱,死亡率高达90%,至12日死亡达10吨以上。与此同时,同一水域其他养殖户的斑点叉尾鮰也相继发病,  相似文献   

5.
2006—2007连续两年广西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暴发一种流行性传染病,该病波及面广,传染性强,死亡率30%~100%。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浮头、转圈、狂游及发病后期单边眼睛浑浊、突出及伴有全身大面积弥漫性出血。作者先后从症状较为典型发病班点叉尾鮰分离到CMS003~CMS005、CMS009~CMS012共7株代表性菌株,经人工感染实验表明分离菌株对健康斑点叉尾鮰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出现症状与自然发病斑点叉尾鮰症状相同。通过常规形态、生理生化及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特异性PCR诊断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7株细菌均为海豚链球菌。研究结果表明,海豚链球菌已成为广西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的高致病性病原菌。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池塘网条养殖斑点叉尾鮰的高产技术,探索出池塘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最佳放养模式。我们于2005年在沈高夹河进行了同规格网箱中放养不同规格同一密度与同一规格不同密度的斑点叉尾鮰养殖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7.
夏开来 《水产养殖》2006,27(6):16-16
滁州市水库众多,其中大中型水库达48座,占安徽省的50%,并且水质清新无污染,适宜开展大规模水库网箱斑点叉尾鮰养殖,滁州市渔业主管部门2004年首次引进斑点叉尾鮰进行养殖。为解决斑点叉尾鮰苗种本地化的问题,我站进行了斑点叉尾鮰池塘苗种培育示范养殖试验。1养殖方法1.1池塘条  相似文献   

8.
2005年4月至2007年12月,在漳州市漳浦县马坪镇杨美水库淡水网箱养殖基地,进行斑点叉尾鮰无公害养成及示范推广试验.养殖期间,根据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斑点叉尾鮰相关标准,分别经福建省渔业环境监测站及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进行环境检测,认定了斑点叉尾鮰无公害养殖产地.养殖产品分别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厦门)、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检验,认定为无公害产品.形成规范化的斑点叉尾鮰无公害养殖模式,并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9.
采用试管稀释法对鮰爱德华氏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腹腔注射,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检测洛美沙星对斑点叉尾鮰的毒性作用;结合体外抑菌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配制一定浓度的洛美沙星,对人工感染鮰爱德华氏菌的斑点叉尾鮰进行浸泡治疗,检测该药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治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洛美沙星对体外鮰爱德华氏菌的M IC为7.57×10-5mg/mL,对斑点叉尾鮰未表现出明显的毒性作用,其对由鮰爱德华氏菌引起的肠道败血症的最佳浸泡治疗浓度约为1.14×10-3mg/mL。  相似文献   

10.
由鮰爱德华氏细菌引起的肠败血症(ESC,又称爱德华氏病)是影响斑点叉尾鮰养殖最大的疾病。为快速和准确的诊断该疾病,本研究以NCBI公布的妇爱德华氏细菌eip基因(GeneBank登录号为AF037441)为模板序列,设计种特异性诊断引物,成功建立了用于斑点又尾鮰肠败血症病原菌的PCR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直接从发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脾和肾组织中检测到妇爱德华氏菌,检测的最低量为21个细菌;同时,该诊断方法与Ⅰ型荧光假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鳗弧菌、温和气单胞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拄状黄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孤菌、豚鼠气单胞菌及海豚链球菌等常见水产病原菌无交又反应。临床样品检测证明。本研究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斑点又尾鮰养殖产业化,我们自2007年始在湖北省长阳清江水库进行了网箱斑点叉尾鮰生态养殖试验研究和技术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水体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容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水库网箱养殖容量模型及有关参数律定,计算了湖南省几大水体斑点叉尾鮰的养殖容量、养殖面积、投饵量以及总磷的负荷量与沉积量。结果表明:与计划相比,各水体均还有一定的容量空间。水质要求高、水域面积小的水体养殖容量相应要小。提出了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后水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河道网箱无公害饲养斑点叉尾鮰高产技术,2003年以来,我站开展建设标准化示范网箱,积极开展研究探索。结合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开展,建成了经农业部认定的广西梧州市西江船形网箱健康养殖示范区,主要产品斑点叉尾鮰、草鱼获得了无公害产品认证,现正着力打造斑点叉尾鮰出口基地。目前,健康示范区养殖斑点叉尾鮰单产达到了203 kg/m~2,个别高产网箱单产达400多kg/m~2。现将主要养殖技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从斑点叉尾鮰的生物学性状出发,介绍了池塘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和发病症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及斑点叉尾鮰的综合病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斑点叉尾(鮰)含肉率高、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市场上颇具竞争力,尤其是无肌间刺,适宜加工,为出口欧美国家的首选水产品.为适应加工出口(鮰)鱼片的要求,于2007年1月至2007年10月中旬在湖南省沅江市浩江湖进行了斑点叉尾(鮰)网箱规模化健康养殖,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甘露寡糖对斑点叉尾鮰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辨非  徐海 《渔业现代化》2010,37(3):34-36,47
在水库中选用8个网箱进行斑点叉尾鮰的养殖试验,网箱分为试验箱和对照箱2个组,每组设4个平行.在试验组的斑点叉尾鮰饲料中添加甘露寡糖进行投喂,甘露寡糖添加量为鱼体重的0.15‰,对照组不添加,试验时间60 d.结果表明,试验组斑点叉尾鮰成活率为94.51%,对照组为87.01%,高出7.5个百分点.随着投喂时间的延长,试验组斑点叉尾鮰的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至试验结束时的第55~60天,死亡率比对照组的同一时间段下降了10倍;试验组斑点叉尾鮰体重的增加比对照组快16.5%,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7.
张建军  黄鹤军 《水产养殖》2005,26(2):32-32,9
斑点叉尾鮰也称沟鲶,属鲴科。2003年江苏省金湖县渔政站在过水性湖泊黎城湖进行了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技术试验,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8.
班点叉尾鮰是我国引进的新的养殖品种。本文作者对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作扼要概述。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池塘和水库网箱两种养殖模式下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特性,利用生化分析、物性分析方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分别对斑点叉尾鮰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系水力、质构特性及肌肉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池塘和水库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含肉率都在65%以上;池塘组的贮存损失和失水率显著低于水库网箱养殖组,而冷冻渗出率显著高于水库网箱养殖组;水库网箱养殖组的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池塘组,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池塘组;两组中矿物元素含量都比较丰富,水库网箱养殖组肌肉中钾、磷、钙、镁、锌、铁六种元素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池塘组;池塘组肌肉的凝聚性和回复性显著高于水库网箱养殖组,而肌肉硬度、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低于水库网箱养殖组。研究表明,池塘养殖的斑点叉尾鮰肌肉具有较好的系水力,而水库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肌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矿物元素更丰富、肉质硬度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刘广根 《内陆水产》2005,30(5):28-28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河鲶、美国鮰鱼。隶属鲶形目、鲶科。原产于美国,是一种大型的淡水经济鱼类。斑点叉尾鮰肉质细嫩。营养丰富。体表无鳞,无肌间刺,加工、食用方便,在国际或国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探索斑点叉尾鮰在我县水库小体积网箱养殖的可行性.我站于2004年5月16日至2004年10月20日进行了水库小体积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