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基于系统GMM方法的安徽省16个城市2010—2018年动态面板模型研究表明,金融发展规模对贫困减缓的影响要大于金融贷款效率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同时,贫困具有持续性,金融发展能够有效减缓贫困,而经济增长也能起到减缓贫困的作用。金融扶贫作为扶贫攻坚尤其是农村扶贫措施的一部分,在促进我国农村产业发展、减缓贫困的进程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发展视角来看,今后亟待积极地扩展金融发展规模,进一步着力于完善征信体系,并切实提升对金融扶贫的有效管控。  相似文献   

2.
李翠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956-5959
利用FGT贫困测度指数,采用Datt和Ravallion贫困变动分解方法分析了1995~2007年间新疆农村贫困状况及其变动原因。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期内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率、贫困距指数与平方贫困距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但自2004年以来,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缓慢,贫困距指数相对稳定,平方贫困距指数从2004的1.00%上升到2007年的1.38%;影响新疆农村贫困变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3.
尽管改革开放开始与农村,而且20多年来农村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成败的关键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又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农民的贫困问题。本文从农民经济贫困、政治贫困和文化贫困综合分析了农民的贫困,并对如何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0—2014年广东农村五等份居民收入分组数据,采用GQ模型和Beta模型拟合洛伦兹曲线,分别计算绝对贫困线下和相对贫困线下广东农村居民的贫困规模,进而采用三因素Shapley值分解方法实证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及贫困线变动对贫困变动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以相对贫困线对广东农村贫困规模进行测度更为合理;经济增长在2000—2014年间对减贫一直起正向作用;收入分配在不同时期对贫困减少起不同作用,2000—2004年收入分配不利于贫困减少,2005—2014年收入分配结构改善,对减贫起着正向作用;贫困线变动则一直对减贫起负向作用,物价变动和生活成本的提高抵消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结构改善的大部分减贫成效,阻碍了广东农村减贫的进程。由此,要持续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维持广东经济的稳定增长,抑制通货膨胀,才有助于广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农村贫困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济增长是贫困率下降的主要推动力。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减贫的速度和效果出现明显递减的趋势,扶贫成本大幅度上升,贫困存在形式出现了明显不同于过去的新特点。本文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组织农业生产;加快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多元化扶贫机制,积极推动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扶贫;把贫困地区妇女的扶贫作为重点;积极采用和推广新型的扶贫模式;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对策与措施,以此达到消除贫困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前,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了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由于"马太效应"的影响,农村经济与信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且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加大,农村信息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最新农村信息贫困的研究成果。从农民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农民信息素质和农村信息贫困现状。最后针对通川区安云乡的信息贫困现状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加快农村地区信息脱贫。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对于建设小康社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直接关系着农业的发展。所以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当中,必须 探索出一个适合农村发展的资金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从当前现状来看,财政支农资金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对于扩大农村资金供给,提升资金利用率具有明确作用。  相似文献   

8.
《天津农业科学》2017,(10):39-43
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我国农村扶贫创新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人力贫困和知识贫困的角度着手,研究作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均衡效应,从而对我国农村扶贫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理论模型表明,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人均产出受到金融教育的影响,其传导机制是金融教育促进了人力资本的提升,而人力资本又对人均产出产生影响;但金融教育的发展是否存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其对经济增长是否存在临界点,需进一步分析。最后对未来我国农村扶贫创新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消除农村贫困,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政府的长期奋斗目标。当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呈现出总体大幅度下降,相对贫困突出,返贫现象严重,并有向城市蔓延的态势等特征。本文分别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贸易自由化、农村劳动力流动以及财政支农投入等方面,对农村贫困状况进行了经济学解释。提出了要进一步扩大内需,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强化教育培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及支农方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依据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实际数据,构造和使用金融相关率、金融支农程度等指标,依次使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朗杰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检验,进而明确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农村商业性金融要多种类型并存与竞争,农村合作性金融要构建纵向合作金融体系,农村政策性金融应拓宽业务与经营范围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山西贫困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山西贫困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重点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除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等共性因素外,贫困地区自身还存在特殊原因: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县域经济发展缓慢、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只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加快贫困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山西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本文从自然、经济、社会特征方面,介绍了山西贫困地区分布状况。从经济与农民收入水平、城镇化率、城乡经济发展,分析了山西贫困地区推进"三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统筹推进"三化"的途径选择是: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拓展农业功能,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着力县域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以特色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发挥贫困区资源优势,增强经济实力。提出了实现"三化"同步发展的对策:推进农业依法行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实施片区扶贫开发战略;用政策导向加快贫困区整体脱贫致富;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境内的吕梁、太行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本研究以该片区所辖4市21个国家级贫困县作为研究对象,从山西省统计局统计年鉴及国务院扶贫办获取研究区内2008—2018年共11年农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内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探讨山西集中连片特困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贫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大片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地域差异性,随着时间推移,农业经济发展有所好转,但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落后的农业机械削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农业总产值降低,在农业种植中施用过多化肥造成土壤贫瘠、土壤质量下降,引起农作物产量减少,进一步导致贫困加重。因此,在集中连片特困区进行精准脱贫时,要“依地施策、依时施策”,改变该区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走绿色、包容、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以实证分析为主,对陕西扶贫开发过程考察表明,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陕西省“五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陕西扶贫开发工作成绩显著,但贫困面仍然很大,全省尚有50个贫困县和近400万农村贫困人口。建议政府在“九五”期间采取5方面的措施,继续强化扶贫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15.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网站2020年2月28日讯,永和县达到贫困县退出相关指标,符合退出标准符合,正式退出贫困县。总结永和县脱贫经验,就业扶贫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而农村就近就业作为就业扶贫的一种形式,既可以满足农村贫困户在本村从事农业生产种植,还可通过务工丰富收入来源,是一种适合永和县脱贫户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文章以在永和县评估调查中收集的数据和观察的现象,分析永和县贫困户农村就近就业现状,总结就近就业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刘景章  谢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762-13763
采用Lorenz曲线和Shapley贫困分解规则,对中国农村贫困规模进行测度和分解。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在弱绝对意义上益贫,而在相对和强绝对意义上非益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并不能自动缓解贫困,在今后发展中政府部门需更多地关注贫困、分配不平等和通货膨胀,让经济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  相似文献   

17.
李仙娥  马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357-8359
基于对山西省10个古村镇样本村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山西省古村镇贫困发生特点:古村镇贫困发生率偏高,减贫速度缓慢;贫困区域特征显著;住古宅与非住古宅居民收入差异明显;减贫呈现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提出了山西省古村镇减贫的对策:一要完善古村镇贫困的瞄准机制;二要加快古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三要推进古村镇内部"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四要加强古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五要提供公平有效的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差异;六要提高古村镇居民应对贫困脆弱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区域贫困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综合分析县域相对贫困度对更好地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经济发展水平测量河北省县域相对贫困度,并采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空间特征,基于此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测区域贫困影响因素,为加快县域脱贫步伐、精准脱贫建议的提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河北省县域相对贫困度空间分布差异显著,相对贫困度较高的县主要分布在冀西北、冀中和冀中南地区,且区域内有少数潜在贫困县分布,相对贫困度较低的县主要分布在冀东和冀中部分地区;②地理探测器分析发现,地区生产总值、固定社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7个因子对县域相对贫困度影响显著,且因子之间交互作用明显;③区域发展过程中,在结合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实际状况下,应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扶贫策略,逐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农村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农民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结合山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指出了转型发展中山西农民权益保护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分别从政策制度、法制和保障机制3个层面深刻剖析了山西农民权益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和完善山西农民权益保护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