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林业产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林产品生产规模快速扩张和国际竞争力日益提高, 中国正面临着林产品贸易摩擦加剧的态势。欧美各国纷纷建立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以限制中国林产品出口的增长, 中国林产品贸易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压力。文中首先分析中国林业产业遭受贸易壁垒的现状及特点, 得出当前林产品贸易壁垒的格局主要有3个特点:传统贸易壁垒大量存在, 技术性贸易壁垒正在逐步增强, 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主流; 其次, 从正反2个方面理论分析贸易壁垒影响林产品贸易的作用机理; 再次, 以中日人造板贸易为例实证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林产品贸易影响的程度, 结果发现日本有关甲醛释放量标准的颁布意味着技术壁垒的加强, 对中国出口日本的人造板贸易额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最后, 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3个层面提出中国林产品贸易应对贸易壁垒的战略措施, 以构建林产品贸易壁垒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2.
文中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出发,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对亚太地区主要林产品贸易国的林产品贸易利益和竞争力进行测算,以此来测度并比较亚太地区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下的真实获利情况,并为未来我国林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决策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4个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位置、竞争力和贸易利益高于中国和马来西亚,在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中居于有利地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延长国内价值链,提升参与国际分工水平,增强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控制力,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文中选取中国—东盟自贸区、中韩自贸区和中日韩自贸区3个典型中国自贸区案例,回顾和总结其建设进程和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重点梳理现有中国相关自贸区建设对林产品贸易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不足。现有研究主要从关税政策、环境政策以及非关税壁垒政策角度探究自贸区建设对林产品贸易的影响,并从贸易规模、国际竞争力、潜力测评3个角度分别讨论中国自贸区林产品贸易现状,尤其是基于自贸区关税配额、分类减让和系统例外3种降税政策分析和比较自贸区建设对林产品贸易的影响。现有研究表明,目前对自贸区背景下的林产品贸易研究缺乏,尤其关于自贸区建设对中国林产品贸易流量和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研究明显不足,且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今后可以重点开展不同自贸区政策下的我国林产品在出口贸易结构和流向上的差异性比较研究和潜在自贸区对中国林产品出口贸易影响的预测与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4.
应对国际林产品贸易面临的新挑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伴随着林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 中国林产品贸易环境面临不断恶化的风险。金融危机、森林认证和雷斯法案构成了中国林产品贸易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如何应对林产品贸易面临的新挑战成为制约中国林产品贸易发展的首要问题。文中首先分析中国林产品贸易环境的构成因素并简要介绍各个因素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在此基础上, 结合中国林产品贸易的实际情况, 对不同因素的影响分别予以分析; 最后, 针对贸易环境不同层次的特点, 提出应对国际林产品贸易环境变化的系统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中从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2个层面对中国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现状进行概述,运用贸易强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与沿线各国木质林产品贸易联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沿线各国木质林产品贸易规模处于逐年上升趋势,经贸联系也在逐年增强。中国应继续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深化对沿线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实现区域林产品贸易和产业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6.
瑞典是林业发达国家, 林业财政政策是瑞典用以增加森林资源、鼓励林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文中介绍瑞典林业投资、税收、补贴和补偿等林业财政政策, 分析其对瑞典林业发展方向、生态保护、林产品有效供给和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提出对我国林业财政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文中采用Khandelwal提出的Nested-Logit模型测度2001—2015年中国等15个主要林产品贸易强国的出口林产品质量指数,随后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影响出口林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出口林产品质量发展态势相对一致,总体呈现为稳步增长;发达国家出口林产品质量发展趋势分化明显,存在缓慢增长、小幅波动、缓慢下降等几种态势;国家间出口林产品质量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中国家出口林产品质量受技术水平和出口规模影响更为显著,发达国家受出口国国际贸易自由度和出口目的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为显著。中国木材加工企业应通过紧跟国内消费需求、谋求国际市场多元化、重视设备技术提升等手段提升木质林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以质量和品牌实现差异化的国际竞争战略,进而谋取更大的国际市场和更高的利润空间。  相似文献   

8.
文中在分析2008-2017年中国与东盟木质林产品贸易规模和结构的基础上,测度双方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而运用社会网络结构分析法建立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结构关系网络.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各国木质林产品的贸易关系网络密度有所提高,且中国处于网络中心位置;随着双方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贸易竞争性有所增强而互补性有所下降,但中...  相似文献   

9.
木质林产品跨境交易下碳储量核算方法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贸易行为使得储存于采伐后木质林产品中的碳汇在各国间发生流动, 又由于对采伐后木质林产品的使用方式和最终用途的差异, 使得产品中碳汇的存续时间出现巨大的差异。如何对国际木质林产品跨境交易下的各国碳储量变化进行全面量化, 合理判断各国基于木质林产品消费方式的差异而对环境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从而明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下各国的责任划分,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所提供的4种采伐后木质林产品碳储量核算方法, 分析各国对不同核算方法的立场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指出我国应该积极开展木质林产品跨境交易下碳储量核算方法的前沿跟踪研究, 以便未来在木质林产品碳汇计量谈判中掌握主动权从而有效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0.
亚太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中国与亚太地区主要国家林业经贸合作前景十分广阔。文中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对2006—2015年中国与亚太主要国家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亚太主要国家相比,中国木质林产品竞争力较弱,但与其贸易互补性很强。中国应积极加快木质林产品结构转型,提升产品质量以增强竞争力,并利用贸易互补性扩大与亚太主要国家的林产品贸易规模,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1.
林业团体标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现代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日本通过林业团体标准化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和林产品国际贸易。文中总结了日本林业团体标准制修、发布、实施、认证、评价和监管中的规范做法,归纳了实践经验,并探讨了启示,提出了我国林业团体标准的建设路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对于推动我国林业团体标准建设、提高林产品质量与国际竞争力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非法采伐及相关贸易被认为是导致毁林和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全世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国是全球第1大林产品贸易国,进口木材已占我国木材来源的50%以上,而其中很多来自非伐采伐风险比较高的热带国家/地区,倍受国际舆论压力。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正在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以加强对进口木材合法性的管理。文中采用静态GTAP模型模拟了出台进口材合法性管理政策法规背景下企业选取不同合规机制对中国和全球林产品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加强进口材合法性的管理将改变中国木材进口格局,其产生的主要福利损失由中国和被判定为非法采伐高风险的国家/地区承担,而低风险国家/地区则实现了福利增加。  相似文献   

13.
莫桑比克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在非洲的主要热带木材及原木来源地。在利于两国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中莫两国林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由于莫桑比克毁林和森林质量下降的问题,中国企业林业投资又面临国际上的质疑和批评,迫切需要改进两国林业合作与发展方式和策略。文中介绍了莫桑比克森林资源、林业管理体系、森林采伐、木材加工、流通与贸易等发展现状,提出了促进中莫两国林业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森林保险市场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保险在森林资源保护、林业生产和保障林农收入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现有研究认为,我国森林保险市场起步较晚,依然存在法律法规缺失、费率厘定粗略、保险险种单一等诸多问题。通过进一步梳理文献,文中从法律法规、保险设计、参与意愿、保险费率、再保险制度等方面总结我国森林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分别从供给方、需求方和政府的角度归纳了对应的政策建议。未来研究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进行框架设计和制度规范,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设计有差异的保险费率和保险产品,从将林业碳汇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角度思考林业碳汇保险实施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木质家具出口在中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对1996-2015年中国与15个主要木质林产品贸易伙伴的木质家具出口数据进行二元边际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的增加几乎完全来自集约边际的贡献;集约边际与目的地市场规模和多边阻力呈正相关,与可变贸易成本和相对劳动生产率负相关;加入世贸组织对集约边际的提升有促进作用。文中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木质家具贸易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缅甸是东南亚林业大国,尽管近年来森林资源总量下降,但竹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十分巨大,竹产业被列为该国政府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方向。但是缅甸竹产业整体开发水平落后,且面临竹材综合利用率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及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亟待以科技为主的全方位提升。中国在竹林经营和产业开发方面经验丰富,但也存在资源短缺、与周边国家交流不足等问题。因此,推动和深化两国竹业合作既有助于提升缅甸竹产业综合实力,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竹产业纵深发展的某些瓶颈问题。文中通过对缅甸竹子资源和产业的梳理,包括竹子资源与竹林经营、竹子利用与产业发展状况、竹产品国际贸易,提出了中缅竹业合作的初步设想,以期为深化两国林业合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东北亚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木质林产品出口市场,但近年来中国对东北亚地区木质林产品出口增幅日益减小。文中选取2000-2015年中国对东北亚地区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利用三元边际模型分析中国对东北亚地区木质林产品的出口增长模式。结果表明,在2000-2015年中国对东北亚地区木质林产品的出口增长驱动因素中,出口数量始终是最主要的。为刺激中国对东北亚地区木质林产品出口再增长,应加强国内森林认证体系的发展,坚持林产企业供给侧改革,实现"数量价格双驱动"的出口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8.
Over the last decade, while the size of China's economy more than doubled, China has simultaneously become a major producer and exporter of forest products. Although China's domestic supply of wood is significantly constrained both by a limited natural supply and by conservation-oriented policies, the country is increasingly regarded as the world's “wood workshop.” Furthermore, China is the largest driver of demand for the trade in tropical logs and is becoming a significant driver of demand for trade in coniferous logs.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a 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adapted to study forest sector markets and policies that affect them. We present the model and the result of two alternative future scenarios. The first scenario analyzes the impact on global forest products markets of a US recovery in wood markets. The second scenario examines the effect on global forest products markets of decelerating growth in Chinese demand for wood products. Through these two scenarios, the modeling output sheds light on the role China's wood products markets have on resource supply and trade around the world. The trade model shows substantial potential changes in global prices, production, and trade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the recovery in domestic demand in the USA.  相似文献   

19.
文中运用2002—2016年中国对20个国家(地区)木制家具出口贸易数据,引入制度距离作为变量,构建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制度距离对于中国木制家具出口贸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制度距离对于中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有显著影响,且不同类别的制度距离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不同;中国木制家具出口贸易潜力指数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属于“潜力再造型”,对西班牙、比利时和菲律宾等属于“潜力巨大型”,而对英国和德国等属于“潜力开拓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