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黑牛河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诊断方法探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模式,在分析东北低山丘陵区黑牛河小流域现状及特征的基础上,对该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定量诊断评价。选择31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诊断指标体系;运用熵技术支持下的AHP法确定指标权重,选用模糊隶属函数进行指标量化,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各级诊断模型,诊断评判出小流域系统健康水平;引进“障碍度”“优势度”等概念进行病理障碍和优势诊断,并针对主要障碍因素和优势提出了小流域健康发展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调查分析浙江小流域特点,总结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小流域治理上、中、下游统筹,预防、治理、开发、管理度举的规划思想;研究制订了浙江省小流域治理规划提纲、管理办法、治理标准等一系列技术管理文件,制定了小流域治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和相应的配套治理措施;系统地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小流域治理标准的指标体系;规范地确定治理项目建设程序和管理体制。结合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实践,对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类型、经济开发  相似文献   

3.
黄丘一副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输沙过程预报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黄丘—副区小流域暴雨洪水特性,应用霍尔顿(R·E·Horton)下渗理论和河网汇流理论建立小流域降雨径流概念模型,采用相关分析提出输沙过程预报模型,并用该区一些代表小流域实测洪水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指出了模型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4.
保护水环境,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昌平区在继承传统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基础上,结合出现的新问题,经过实践探索,总结出了构筑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新模式,对今后水土保持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介绍了北京市昌平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成效,指出了今后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建立流域现状诊断系统;建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标准系统;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进行归纳细化;出台有关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5.
实施生态清洁流域治理 全力打造永康绿水青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康市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经验包括:一是科学规划,绘就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蓝图;二是因地制宜,通过水源保护、村庄建设、河道水环境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全面展开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三是多管齐下,通过充实领导力量、加大投入保障、建立长效机制,统筹做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循环GIS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小流域水循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研究和构建:其中包括GIS在水文水资源系统中的应用模式,小流域水循环地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的原则,系统架构设计和系统功能设计。应用组件式技术,采用新一代组件式GIS开发平台ArcObjects与可视化开发语言VB,以黄土高原六道沟小流域为例,设计建立小流域水循环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小流域水循环地理信息系统。系统能够采集、表达和输出小流域水循环过程各类数据,系统还提供实现水文模型与系统的集成接口,为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循环过程研究提供数据采集、表达和分析支持。  相似文献   

7.
川中不同类型小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川中小流域为研究对象,2004年第5期小流域竣工验收报告为基础数据,以流域土地利用方式面积比例为指标进行聚类,将小流域分为不同类型,然后分别建立以不同类型小流域的土壤侵蚀量为因变量,用地面积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从而比较区域内部小流域之间的差异,分析不同类型小流域的土壤侵蚀特征,以期更有针对性地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和实际依据。研究表明:(1)根据其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区小流域分为4类;(2)不同类型小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及最大来源、侵蚀模数等特征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小流域水土保持优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如何建立符合当地自然和经济规律的优化模型,以体现综合效益,是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黑龙江省克山县兴隆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规划中的目标函数综合法为例,探讨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应用此一方法,使该小流域综合治理建模时选定的四项目标:1.纯收入最大;2.投资最省;3.有效保持水土;4.粮产量最高,均达到满意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小流域土壤侵蚀动态过程模拟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建立流域土壤水蚀预报模型将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利用规划等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小流域水土保持效果有效评价提供参考。通过对小流域侵蚀动态过程的分析,在水流连续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及泥沙质量守恒方程基础上,对坡面-沟道及各沟道间土壤侵蚀时空关系进行合理耦合,建立了流域系统土壤侵蚀动态模拟过程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土壤侵蚀模拟模型进行数值离散,建立了小流域系统数值离散模型;在确定流域时空离散方法基础上,采用VC++语言编制流域水蚀模拟程序;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对模型小流域50 mm/h降雨强度,5 min降雨历时情况下土壤侵蚀情况进行模拟,在得到流域内典型点处径流流量、径流含沙量及各沟道流速动态过程的同时,将流域内各沟道出口处模拟结果与测量结果比较,径流流量、径流含沙量、流速模拟精度均高于80%。研究结果表明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拟模型的建立是可靠的,模型的数值离散方法及编制的计算程序是完全可行的。这一模型的建立将为小流域土壤侵蚀动态过程的模拟预报及实现由小流域向中大流域的侵蚀动态模拟预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明确生态清洁小流域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对生态屏障型、农业生产型和清洁宜居型等三种类型的5条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治理模式、治理成效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通过保障生态安全、建立生态屏障、助推"治理有效",生态经济并行、培育"产业兴旺"、助推"生活富裕",以及生态融入生活、培育"乡风文明"、助推"生态宜居"等途径,可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在今后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过程中,应强化以下几方面工作: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政府重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建立坚强有力的群众基层组织;加大资金投入和生态补偿力度;进一步加强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定西地区重点治理小流域抗旱减灾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水土保持》1996,(1):53-56
1995年,定西地区遭受了1928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全区粮食减产幅度达45.5%,有102个乡、52万人、19万头大牲畜、37万头(只)猪羊无粮草可食。定西水保所对官兴、里仁等四条重点治理小流域及其相邻的对比小流域进行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与正常年相比,尽管重点治理小流域与对比小流域小麦产量均有大幅度减产,但对比小流域的产量仅为相应重点治理小流域的37%~70%,重点治理小流域所产粮食、"三料"加上上年结余,基本可以满足需求,对比小流域缺口较大;重点治理小流域人畜饮水可基本得到解决,而对比流域发生了水荒。建议各级人民政府切实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推广聚流集水技术,稳定解决人畜饮水,正确引导脱贫群众的消费趋向,使群众有一定的粮草储备,真正做到逢灾不见灾,以保证经济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2.
岩溶地区石漠化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由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4个准则层17项指标组成的简单、实用的岩溶地区石漠化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金沙县5条小流域(水井湾小流域、小洋溪小流域、楠木溪小流域、伍所河小流域、干沟小流域)为例,采用2010年统计数据,运用改进的阂值法进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运用线性加权评价模型计算可持续发展度,对岩溶地区石漠化小流域进行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结果表明5条小流域均未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指出石漠化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贡献指标,并分析各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以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促进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黄土高原地区选择6条典型小流域,开展侵蚀沟形状特征、发育程度、形态变化等监测,对侵蚀沟稳定性进行分析,初步构建侵蚀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在雨季前后2次对6条典型小流域主沟道代表性断面、支毛沟代表性断面、支毛沟的沟头进行亚米级精度测量。[结果]获得了6条典型小流域各等级侵蚀沟数量和各流域沟道主断面、支毛沟沟道断面、支毛沟沟头变化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初步构建了侵蚀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结论]影响沟道形态变化的因素基本总结为:降水因素、水保措施、植被覆盖因素、汇水面积、坡度、地表组成物质等。  相似文献   

14.
 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流域综合治理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产能力高、天蓝、水清、地绿、景美小流域的方法;介绍发展小流域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多种循环经济模式;分析黄土高原小流域现有治理状况,总结出8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认为可持续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应该促成工农兵学商全社会参与,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外资等多元化、多渠道投资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从优化土地利用配置入手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是保护区域水土资源、防治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途径。在分析构筑小流域"三道防线"与区域水土资源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小流域内土地利用现状、社会发展的空间差异性角度,讨论了在上游区实施生态修复、中游区实施生态治理和下游区进行土地利用配置优化、实施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改进流域内生态补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两步聚类、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省"长治"工程涉及的212条小流域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状况进行分类并分析其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聚为四类,以坡耕地、梯田和经果林为主的三类、四类流域条数占流域总条数的59.9%;土壤侵蚀聚为四类,以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为主的四类、一类流域条数占流域总条数的74.6%。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为:以林地和难利用地为主的流域侵蚀程度最轻,强烈及强烈以上的侵蚀主要发生在以坡耕地为主的流域内。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山区小流域生态清洁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北京市山区小流域的发展要求和建设实践,按照坡面、沟道和村庄3个部分构建了小流域生态清洁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确定了各项指标的调查和评价方法。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及其调查方法已在北京市各区县应用,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思路与实践   总被引:28,自引:15,他引:28  
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的实际 ,提出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 ,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 ,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思路 ,并结合实践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点、目标和效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地形复杂区小流域划分方法进行研究,为区域生态小流域建设、规划等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湖北省为例,其地形涵盖山地、丘陵和平原,且多河流、湖泊分布。首先基于DEM自动提取全省小流域,然后辅助沟道、遥感影像、居民点数据人工修正山区小流域,在平原区采用高精度水系替代常规沟道进行人工修正,并对适宜集流阈值、小流域面积频率、精度以及河网密度进行分析。[结果]湖北省共划分小流域5 806条,面积在30~50km2的占60%,且划分精度高;面积小于20km2划分精度低,在平原区分布密集;总体上,山区小流域的划分精度高于平原区,但其小流域平均河网密度低于平原区。[结论]对任何地形进行小流域划分,都必须使用人机交互修正,才能获得较好的结果;平原区小流域自动划分的精度低于山区,需辅助高精度水系资料进行修正才能提高精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对水土保持工程进行效益评价,为小流域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后评估依据。[方法]综合分析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特性和影响水土保持工程效益的关键因素,识别和选取水土保持工程效益后评价的13项关键指标,建立小流域工程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改进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评价指标数据和指标评价标准应用改进的集对分析模型开展工程效益后评价研究。[结果]改进的集对分析模型结果表明,评价指标体系中水保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总体处于2级水平,流域治理的成效显著、可供开发的空间和潜力较大。[结论]该方法是一种有效地针对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的新方法。在构建水土保持工程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该方法运用到水土保持工程效益后评价中,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