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为分析离子束介导大豆DNA获得的小麦高蛋白、低蛋白和雄性不育变异株系中性蛋白水解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变化,采用复性电泳技术对变异株系幼苗的根系、叶鞘和叶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在根中检测到的蛋白水解酶带型差异较大、酶活性强;高蛋白变异株系中检测到28、45、55和100 kD四条新带;在雄性不育变异株系中检测到113 kD一条新带;在叶鞘中,所有的变异株系都没有检测到100 kD的酶带.(2)过氧化物酶在根中检测的酶带数较多、酶活性强;在低蛋白变异株系的叶片中检到31 kD一条新带;在叶鞘中,对照和变异株系间酶活性也有一定的差异.(3)小麦幼苗期蛋白水解酶和过氧化物酶从叶片到根系酶带增多、活性增强.由此推测,外源大豆DNA导入受体后某些片段可能插入受体基因组,导致基因突变或受体基因表达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离子束介导大豆DNA的小麦变异株系在返青期、起身期和拔节期的蛋白水解酶变化.采用复性电泳对新乡9号和筛选出的高蛋白变异株系05—10-1和低蛋白变异株系05—6-1,做不同酸碱条件下的蛋白水解酶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变异株系05-6—1在返青期酸性条件下少检测到一条29kD酶带;在起身期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少检测到一条49kD酶带:在拔节期碱性条件下多检测到一条154kD新酶带.而少检测到158kD的酶带:而变异株系05~10—1在这3个生理时期和对照的蛋白水解酶酶谱带型基本一致.主要在某些酶带的酶活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利用低能离子束介导法将大豆DNA导入小麦种子胚中,通过复性电泳技术分析了受体小麦幼苗叶片中蛋白水解酶的变化,结果表明:(1)离子束介导大豆DNA片段的小麦幼苗叶片的蛋白水解酶酶谱有明显变化,出现45和280kD两条新的酶带;(2)小麦幼苗叶片中45和205kD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受环境影响较大;(3)68和72kD两条酶带在各处理的不同 pH条件下均具较强活性;(4)不同pH条件下蛋白水解酶酶谱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4.
耐盐锻炼小麦幼苗的抗盐性及蛋白质和POD的表达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小麦幼苗耐盐锻炼的最适浓度和抗高盐胁迫能力及高盐条件下相关蛋白质和POD的表达差异,对新麦9号小麦幼苗进行5种盐浓度耐盐锻炼处理,然后再进行3.75 g NaCl/kg沙的高盐胁迫,在高盐胁迫第7 d取样,采用SDS-PAGE技术和复性电泳技术分析高盐胁迫条件下蛋白质和POD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1)耐盐锻炼能够提高小麦幼苗抗高盐胁迫能力,以2.50 g NaCl/kg沙耐盐锻炼的小麦幼苗抗盐胁迫能力最强;(2)经2.50 g NaCl/kg沙耐盐锻炼的小麦幼苗,受到高盐胁迫时,被检测出225和233 kD两条新的蛋白带;(3)耐盐锻炼的小麦幼苗,受到高盐胁迫时,均比对照多检测到57、59和84 kD三条新POD酶带, 而缺失52、55和60 kD三条POD酶带.说明耐盐锻炼的小麦幼苗抗高盐胁迫能力增强;受高盐胁迫的小麦幼苗发现有新的蛋白带和POD酶带表达.  相似文献   

5.
蔗糖是高等植物光合产物的重要存储方式,而转化酶和蔗糖合酶是水解蔗糖的主要酶。研究基于橡胶树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采用 RT-PCR 技术克隆到一个中碱性转化酶基因 HbNIN8 的全长 cDNA。该基因预测编码 630 个氨基酸。同源和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HbNIN8 属于 α 类中碱性转化酶,叶绿体定位。应用毕赤酵母真核表达获得其重组蛋白,分析了其酶活性特点,HbNIN8 在毕赤酵母中重组蛋白的最适 pH 为 7.5,最适温度为 45 ℃。实时荧光定量 PCR分析表明,HbNIN8 主要在叶片中表达,其表达量随着叶片的成熟而逐渐增加,在稳定期叶片中达到最大,在成熟叶片中,HbNIN8 的表达呈现明显的昼夜差异,晚上的表达水平相对高于白天。因此,HbNIN8 很可能是负责将叶绿体中的蔗糖水解为单糖,从而调控橡胶树叶绿体内蔗糖和淀粉的分配。  相似文献   

6.
蔗糖是高等植物光合产物的重要存储方式,而转化酶和蔗糖合酶是水解蔗糖的主要酶。研究基于橡胶树的基 因组和转录组数据,采用 RT-PCR 技术克隆到一个中碱性转化酶基因 HbNIN8 的全长 cDNA。该基因预测编码 630 个氨 基酸。同源和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HbNIN8 属于 α 类中碱性转化酶,叶绿体定位。应用毕赤酵母真核表达获得其重组 蛋白,分析了其酶活性特点,HbNIN8 在毕赤酵母中重组蛋白的最适 pH 为 7.5,最适温度为 45 ℃。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表明,HbNIN8 主要在叶片中表达,其表达量随着叶片的成熟而逐渐增加,在稳定期叶片中达到最大,在成熟叶片 中,HbNIN8 的表达呈现明显的昼夜差异,晚上的表达水平相对高于白天。因此,HbNIN8 很可能是负责将叶绿体中的 蔗糖水解为单糖,从而调控橡胶树叶绿体内蔗糖和淀粉的分配。  相似文献   

7.
用水稻孕穗期、开花期总mRNA为探针与含有2200个独立基因的cDNA阵列杂交,以检测开花期群体基因的表达谱。结果发现,在所获得的1720个有效克隆当中,有472条基因表达下调(占27.44%),892条为持家基因(占51.86%),356条基因表达上调(占20.70%)。表达上调的基因中有250个功能已知(占14.53%),106个是功能未知的新基因(占6.16%)。其中S 腺苷甲硫氨酸还原酶、查尔酮合酶、酰基载体蛋白Ⅱ基因、过敏反应蛋白、醇溶蛋白、3-酮脂酰载体蛋白合酶Ⅲ和β-D-(1→3)-葡聚糖外水解酶等基因参与水稻开花和胚胎发育过程。为了进一步验证它们与开花过程的相关性,选取查尔酮合酶、酰基载体蛋白Ⅱ、醇溶蛋白、S-腺苷基甲硫氨酸还原酶和过敏反应蛋白等5个基因为探针,与755个水稻RNA斑点阵列进行杂交。结果证实醇溶蛋白和过敏反应蛋白基因受发育调节在乳熟成穗中高表达,查尔酮合酶和S-腺苷基甲硫氨酸还原酶基因在叶片中受光诱导、在根中受缺氮胁迫时高表达。在所有表型中,查尔酮合酶、S-腺苷基甲硫氨酸还原酶和酰基载体蛋白Ⅱ基因有相近的表达趋势,过敏反应蛋白和醇溶蛋白基因的表达趋势也相近。  相似文献   

8.
茶树秋梢芽、叶间几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秋梢从芽到第五叶,表现出3种酶谱共有15条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表达。酶带PX2为1至4叶的特异性酶带,PX13带的活性及总活性,随新梢的老化而递增。PX15带的活性在2和4叶中出现两个最高峰值。芽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各叶片比较,均达极显著水平。多酚氧化酶在芽叶中表达出6条酶带、两种酶谱。多酚氧化酶活性以芽和第三叶最低,而芽又比各叶片显著地低。在各部位间活性变化较大的酶带有 PL1、PL3、PL6等。秋梢中的酯酶同工酶谱共有9条酶带,各部位的酶谱均相同。但是酶带 ES13、ES14的活性表现出随叶片老化而递减  相似文献   

9.
4PU-30延缓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生理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汕优63连体和离体叶片为材料,研究了4PU-30对水稻叶片衰老进程及叶片内蛋白质、核酸含量和相关酶活力的调控效应。4PU-30能显著地延缓水稻叶片衰老,保绿效果明显。叶片中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及相关酶活力的变化表明,4PU-30控制叶片衰老过程中蛋白质水解酶和核糖核酸酶比活上升,减缓蛋白质和核酸的降解,是其延缓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主要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0.
4PU-30延缓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生理基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汕优63连体和离体叶片为材料,研究了4PU-30对水稻叶片衰老进程及叶片内蛋白质、核酸含量和相关酶活力的调控效应。4PU-30能显著地延缓水稻叶片衰老,保绿效果明显。叶片中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及相关酶活力的变化表明,4PU-30控制叶片衰老过程中蛋白质水解酶和核糖核酸酶比活上升,减缓蛋白质和核酸的降解,是其延缓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主要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干旱胁迫下小麦蛋白质表达的变化,选取旱地品种烟D27、 陕优225和水地品种新麦18、小偃22、1031为材料,在小麦三叶期,用18%和35%两种浓度的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待试小麦24 h后,用TCA丙酮法提取叶片全蛋白,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小麦在干旱胁迫后的蛋白质带谱,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新麦18的35.0 kD干旱敏感蛋白条带。结果表明,PEG6000胁迫后分子量28.0 kD蛋白在水地品种中消失,在旱地品种中正常表达或诱导表达。此外,干旱胁迫使抗旱品种烟D27诱导产生33.0和23.0 kD干旱应答蛋白条带,导致抗旱性弱的水地品种新麦18的35.0 kD蛋白条带消失。对新麦18的 35.0 kD蛋白条带进行液相色谱分离结合质谱分析后发现其含有17种与基本生命活动有关的蛋白,这些蛋白与小麦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代谢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小麦在正常情况和干旱胁迫下的蛋白质表达变化,选取旱地品种烟D27、 陕优225和水地品种新麦18、小偃22、10-31为材料,在小麦三叶期,用18%和35%两种浓度的聚乙二醇(PEG-6000)干旱胁迫,处理待试小麦24 h后,收获处理的叶片。TCA丙酮法提取叶片全蛋白,通过SDS-PAGE分析小麦在干旱胁迫后蛋白质的表达变化。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新麦18的35.0kD水分敏感诱导蛋白条带。结果表明,PEG-6000胁迫后分子量28.0 kD蛋白在水地品种中消失,在抗旱品种中正常表达或诱导表达。此外,抗旱品种烟D27诱导出33.0kD和23.0 kD干旱应答蛋白条带;水地品种新麦18的35.0kD蛋白条带消失。对新麦18的 35.0kD蛋白条带进行液相色谱分离结合质谱分析后发现其含有17种与基本生命活动有关的蛋白,这些蛋白与小麦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代谢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3.
RE种衣剂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杂粮作物》2009,29(3):220-221
研究表明:RE种衣剂处理有抑制玉米苗期地上部伸长生长,缩短叶片、叶鞘长度;促进地下根系生长,使根数增多、根长增长;促进茎加粗生长,起到控长壮苗作用。电镜观察显示,处理后叶片叶绿体中基粒数量增加,叶鞘机械组织增强,输导组织发达。  相似文献   

14.
RE种衣剂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RE种衣剂处理有抑制玉米苗期地上部伸长生长,缩短叶片、叶鞘长度;促进地下根系生长,使根数增多、根长增长;促进茎加粗生长,起到控长壮苗作用.电镜观察显示,处理后叶片叶绿体中基粒数量增加,叶鞘机械组织增强,输导组织发达。  相似文献   

15.
以吉林省玉米早熟、中早熟区种植的4个玉米品种及其亲本为材料,对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等3种防御酶活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防御酶PAL、POD和PPO与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关系非常密切,玉米植株受大斑病菌侵染后,防御酶活性比对照明显增高。防御酶的作用受品种遗传背景的影响,不同品种中不同防御酶对其大斑病抗性的贡献有差异。受大斑病菌侵染后,抗病性强的品种,PAL和PPO或PAL和POD酶活性发生协同增强,且从抽丝期到灌浆期酶活性协同增强的防御酶不发生酶活性衰减或衰减微弱;感病的品种,从抽丝期到灌浆期存在2种或3种防御酶活性同时衰减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以玉米进行C4光合的全展第5位叶片为材料,分析从叶基部到顶部的解剖结构和叶绿素含量变化,研究玉米C4光合叶片"花环"结构随叶片发育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第5位叶从基部到顶部都具有完整的典型"花环"结构,维管束鞘细胞(BSC)和叶肉细胞(MC)的体积在叶片发育过程中具有渐变性,从叶基部到顶部BSC和MC均呈先增大后变小的趋势,而且叶绿素a、b和a+b含量呈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BSC和MC细胞体积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具有相关性。叶绿素a/b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玉米第5叶基部到顶部的光合途径存在C3向C4转变的过程。玉米第5叶不同部位C4光合途径发育的渐变性比前3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夏玉米LAI估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多个角度研究夏玉米LAI与冠层反射光谱的相关性,探索不同光谱波段在夏玉米LAI预测中的优势互补。结果表明,可见光波段对品种差异较敏感,而近红外波段对品种差异敏感性不大;预测效果最好的LAI估算模型是由多个单波段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次是由近红外与绿光波段的比值R1050/R550建立的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然后是由RVI建立的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8.
以玉米品种农大108为试验材料,当玉米幼苗2叶1心时,一部分在常温下(25℃/18℃)培养,另一部分在低温下(10℃/4℃)培养,以叶片喷施0.4 mmol/L亚精胺为处理组,喷施蒸馏水为对照组,研究亚精胺在玉米幼苗冷胁迫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抑制了幼苗生长,加剧了叶片中超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产生,提高了膜脂过氧化水平,降低了叶绿素含量。叶片喷施亚精胺,显著缓解了冷胁迫导致的生长抑制、叶绿素含量下降、活性氧积累和膜脂过氧化,提高了幼苗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使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此外,亚精胺处理提高了冷胁迫条件下幼苗热激蛋白HSP70和HSP90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外源亚精胺能提高玉米幼苗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9.
硅对NaCl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培法研究盐胁迫下不同浓度硅对玉米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保护酶活性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硅(1mmol/L)能有效促进玉米生长,抑制叶绿素含量降低,降低细胞膜透性,提高玉米叶片和根系中的SOD、CAT和POD活性。叶片中SOD、CAT、POD活性均以Na2SiO3浓度为1mmol/L时活性最强;根系中三种酶活性以Na2SiO3浓度为2mmol/L时最强,表明硅对叶片和根系中的酶活性调控并非完全同步,也可能是硅在叶片和根系中作用途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