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福建诏安湾贝类养殖容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现场对诏安湾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生态效率、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养殖贝类有机碳含量及其含壳重与鲜组织重比值、养殖贝类和野生滤食性动物滤水率、潮间带和潮下带及吊养区附着滤食性动物现存量等的调查获得模型参数,应用营养动态模型、沿岸能流模型估算贝类生态容量,进而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形成贝类的养殖容量,同时采用贝类能量收支模型估算贝类养殖容量。3种模式估算的贝类养殖容量分别为58469t,288260×104ind;60275t,297167×104ind;61532t,30336×104ind;平均60092t,296263×104ind。并且采用统计分析法估算贝类及其各品种的适养面积。贝类适养总面积为2755hm2,其中缢蛏25hm2,牡蛎1560hm2,翡翠贻贝215hm2,菲律宾蛤仔120hm2,泥蚶30hm2,凸壳肌蛤95hm2,波纹巴非蛤710hm2。  相似文献   

2.
通过现场对湄洲湾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养殖贝类滤水率和有机碳含量及其含壳重与鲜组织重比值、潮间带、潮下带底栖滤食性动物和吊养区附着滤食性动物的现存量等生态参数的调查和检测,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沿岸海域能流分析模型估算该海域贝类生态容量,进而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估算贝类养殖容量;同时应用方建光模型估算贝类的养殖容量;还采用统计分析法估算贝类及其各养殖品种的适养殖面积,目的在于控制该海域贝类的养殖量和对各种贝类养殖量进行优化配置。三种模型估算的贝类养殖容量为235487~263676 t,平均247116 t,906104×104个~1014567×104个,平均950850×104个;贝类适养面积为6867hm2,其中牡蛎(O streidae)5420hm2,缢蛏(Sinoncvacula constricta)880hm2,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20hm2,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olippinarum)460hm2,泥蚶(Tegillarca granosa)7hm2。1999年贝类养殖面积已超过了估算的适宜养殖面积815hm2,应予以削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围头湾的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潮下带、潮间带和吊养区非养殖滤食性动物现存量、养殖贝类有机碳含量及其含壳重与鲜组织重的比值等模型参数的调查测定和检测分析,并参照邻近大嶝岛海域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养殖贝类的滤水率和参照附近深沪湾的生态效率,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沿岸海域能流分析模型估算了该海域贝类生态容量,进而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估算贝类养殖容量;同时应用方建光模型估算贝类的养殖容量;还采用统计分析法估算贝类及其各养殖品种的适养面积,目的在于控制该海域贝类的养殖量和对各种贝类养殖量进行优化配置。3种模型估算的贝类养殖容量分别为111 720 t,508 246×10~4 ind;112 072 t,509 849×10~4 ind和114 504 t,520 789×10~4 ind,平均112 765 t,512 991 ind;适养面积为3 905 hm~2,其中牡蛎2 956 hm~2,缢蛏359 hm~2,菲律宾蛤仔489 hm~2,翡翠贻贝11 hm~2,凸壳肌蛤90 hm~2。1999年贝类养殖总面积1 894 hm~2,尚有2 011 hm~2可再扩大养殖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大嶝岛海域面积91.1 km2,系厦门市贝类主要养殖基地.为了合理和充分开发该海域生物资源,使贝类养殖业持续、高效、健康发展,课题组对该海域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潮下带、潮间带和吊养区非养殖滤食性动物生产量、养殖贝类的滤水率、有机碳含量和贝类含壳重与鲜组织重的比值等模型参数等进行调查、测定和检测分析,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沿岸海域能流分析模型估算该海域贝类生态容量,进而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生产量,估算贝类养殖容量;同时应用方建光模型估算贝类的养殖容量;还采用统计分析法估算贝类及其各养殖品种的适养殖面积,目的在于控制该海域贝类的养殖量和对各种贝类养殖量进行优化配置.三种模型估算的贝类养殖容量为35248~39990 t,平均37488 t,140008~158850万个,平均148903万个;适养面积为2145 hm2,其中牡蛎(Ostreidae)1900 hm2,缢蛏(Sinoncvacula constricta)81 hm2,泥蚶(Tegillarca granosa)20 hm2,凸壳肌蛤(Musculista senhousei)144 hm2.2000年贝类及其各养殖品种的养殖面积已超过了估算的适宜养殖面积,应予以削减.  相似文献   

5.
大港湾贝类养殖容量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统计分析法估算了大港湾贝类的适宜养殖面积,同时采用Tait模式和营养动态模式估算贝类自然生产力,根据调查潮间带非养殖区底栖软体动物、吊养区非养殖滤食性附着动物及浅海底栖软体动物的现存量计算贝类可养殖量,估算结果适养面积为346.67hm^2,贝类自然年生产力为31024t和29829t,海区滤食性软体动物现存量7731t,养殖容量为23293t和22098t。1996年后的实际养殖面积和养殖量已超过了估算的适养面积和养殖容量。  相似文献   

6.
为调查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养殖容量,为养殖规划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海区叶绿素α、初级生产力、生态效率、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马氏珠母贝有机碳含量、滤水效率及其含壳重与鲜组织重比值等的调查和检测,应用Parsons T R和Takahashi M营养动态模型、Tait沿岸能流模型计算贝类生产量,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来计算贝类养殖容量,并通过食物限制性指标法进行检验。结果是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的百亩马氏珠母贝养殖容量(含壳重)为16.41t,两种模型计算结果一致,对模型结果进行食物限制性指标分析,该养殖容量不会对生态系统构成显著性压力。营养动态模型和沿岸能流模型适合作为养殖容量的计算方法,进行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养殖规划时可以16.41t/百亩作为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对海洋滤食性贝类生长模型和贝类养殖容量评估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四种贝类生长模型和三种滤食性贝类的养殖容量评估方法及其特点,对模型的繁简进行了扼要评述,提出动力学模型和野外现场综合观测实验是此领域内研究近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浅海养殖滤食性贝类生态容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全球贝类养殖强度和规模日趋增长,在追求海域养殖产出最大化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生态容量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尽管中国是世界上贝类养殖的第一大国,但是在贝类养殖的容量研究方面起步较晚,数值模型的研究也相对滞后.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生态容量的概念和国外生态容量研究现状和进展,介绍了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2个生态容量评估模型(DEPOMOD模型和ECOPATH模型)及其优点和局限性,列举了中国目前贝类养殖容量和生态容量的研究现状与实践,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展示了近海养殖生态和生态容量的研究思路.旨在为建立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管理的健康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厦门大嶝岛海域紫菜、海带养殖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域无机氮(N)和无机磷(P)输入与吸收的平衡原理,通过2000~2001年对厦门大嶝岛海域海水交换、沉积物释放、陆地和江河径流排放、养殖动物和野生海洋动物排泄等项无机氮和无机磷输入量的调查、检测,浮游植物、潮滩微型藻类、野生大型藻类、养殖和野生海洋动物对无机氮和无机磷吸收量的调查和检测,估算可供养殖海带和紫菜的无机氮和无机磷数量,进一步以海带和紫菜有机氮和有机磷的含量,来衡量海带和紫菜的可养殖量。估算结果表明,无机氮平衡法估算大嶝海域紫菜和海带养殖容量(淡干品)分别为5·43×104和32·84×104t,单位面积可养密度分别为7·21和43·61t·hm-2。无机磷平衡法估算大嶝海域紫菜和海带养殖容量分别为1·97×104和12·22×104t,单位面积可养密度分别为2·62和16·23t·hm-2。模型的实用性分析以无机磷供需平衡法为佳。  相似文献   

10.
2010-2011年每2个月对河南南湾水库悬浮物进行了采样和分析.悬浮物现存量干重平均为11.93mg/L,有机碎屑是水库悬浮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占76.04%,浮游生物占24.96%.悬浮物无灰重为10.00mg/L;其中,有机碎屑无灰重的比例占80.45%,浮游生物无灰重占19.55%.悬浮物碳含量为7.43mg/L;其中,有机碎屑碳占84.70%,浮游生物碳占15.30%.悬浮物周年变化明显,其中7月和1月悬浮物的量最高;水平区域内,上游和库汊悬浮物量较大,中游和下游次之;垂直区域内悬浮物的变化不显著.悬浮物可以作为判断水库营养类型的指标,用悬浮物碳量估算的滤食性鱼类渔产力为49.5t.  相似文献   

11.
王在文 《福建水产》2013,(5):391-394
近年来,罗源湾松山围垦区内虾塘大面积被征用后,罗源县南美白对虾养殖户不断向县外、省外拓展发展空间,除了省内沿海县(市)外,省外主要养殖地区有江苏、浙江、广东、广西4省.据统计,2012年罗源县在县外、省外白对虾养殖面积达7 666 hm2,总产量46 575 t,产值达11亿元.成为罗源县养殖产业经济向外发展的新亮点,也是养殖产业向外转移发展的新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罗源县沿海乡镇劳动力转移,成为群众增收新渠道.本文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一些发展对策,以期为福建省在省外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胶州湾是我国重要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基地,为探究湾内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及其碳汇功能,本研究采用Ecopath模型法评估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并利用Ecosim模块动态分析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潜在影响,同时估算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个体及种群水平的碳收支情况。结果显示,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为239.9 t/km2,虽然整体水平尚未达到生态容量,但局部养殖区域已远超出了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当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生物量从当前增加至生态容量时,生态系统总流量、容量、优势度和循环指数分别提高了16.0%、3.9%、47.1%和103.0%,而熵值降低了10.4%,表明此时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成熟度与稳定性,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至生态容量10倍时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崩溃;菲律宾蛤仔个体在1个养殖周期内约摄取3 310.1 mg C,其中约46.2%的碳沉降至海底,约13.2%的碳通过收获移出,如按菲律宾蛤仔生物量达到生态容量时计算,胶州湾每年将有1.5万t碳以生物沉积形式沉降至海底,有0.6万t碳以收获形式移出。研究结果为指导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阐明菲律宾蛤仔的碳汇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福建诏安湾贝类产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划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9年3、5和9月福建诏安湾贝类产区海水、底质和养殖贝类体中有毒有害物质(铜、铅、镉、汞、砷、石油类、有机碳、硫化物、滴滴涕、多氯联苯、大肠菌群、腹泻性贝毒、麻痹性贝毒)的同步调查资料,采用海水质量评价指数(Swj)、底质质量评价指数(Ssj)和贝类质量评价指数(Soj)以及贝类产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SI),对福建诏安湾贝类产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划型。结果表明,海水质量、底质质量和养殖贝类质量水平范围均为2~6级,平均值分别为3级、4级和2级,贝类产区生态环境质量为2~6级,平均值为3级。总体上,贝类产区海水质量处于较好水平,底质量处于一般水平,养殖贝类质量处于良好水平。贝类产区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其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大肠杆菌、滴滴涕和多氯联苯。福建诏安湾贝类产区无1类区,属自然本底区;2类区共15个,占贝类产区总数的88%,其中2a类区6个,占贝类产区总数的35%,属清洁区,2b类区5个,占贝类产区总数的30%,属较清洁区,2c类区4个,占贝类产区总数的24%,属轻度污染区;3类区共2个,占贝类产区总数的12%,其中3a类区和3b类区各1个,均占贝类产区总数的6%,分别属中度污染区和重度污染区。福建诏安湾贝类产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和划型的结果与诏安湾贝类产区污染现状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对象山港南沙岛不同养殖模式(贝类养殖、藻类养殖及网箱养殖)表层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共获取136个OUT。其中,贝类养殖区、藻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OTU分别为58、48和57个。各站位OTU分布差异明显,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基于16S rDNA序列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分析表明,网箱养殖区丰富度指数ACE为739,香浓指数H?为3.8,均为最高值,丰富度指数Chao为245,略低于于贝类养殖区。贝类养殖区丰富度指数Chao为303,在各养殖区中最高。藻类养殖区丰富度指数ACE为174、Chao为89,香浓指数H?为3.6,均为最低值。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南沙岛各养殖区的优势种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但是藻类养殖区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他养殖区域相比,16S rDNA克隆文库差异显著,其中根瘤菌属(Rhizobium)及其他光合细菌在藻类养殖区分布较多。网箱养殖区沉积物表层微生物群落中出现了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菌群,如志贺氏菌属(Shigella)、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和ε-变形菌纲的微生物种群,揭示网箱养殖对底质沉积物环境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为比较文蛤红壳色选育系与江苏野生群体在不同条件下滤水率的差异并找出文蛤最佳滤水率条件,采用了试验生态学方法和响应面法对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幼贝进行滤水率的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文蛤幼贝滤水率随盐度、温度和藻类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超过一定范围,幼贝滤水率随盐度、温度和藻类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同等条件下,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幼贝与野生群体滤水率无显著差异,但文蛤红壳色选育系生长速率显著高于野生群体;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幼贝的最佳滤水率条件为:盐度21.82、温度27.40℃、藻类密度9.96×10^4个/mL,此条件下滤水率的预测值为1.62 mL/(个·min)。  相似文献   

16.
王美珍 《海洋渔业》2006,28(1):48-54
在杭州湾南岸滩涂,设计7种贝类养殖模式:平涂单养泥螺(Ⅰ)、平涂单养彩虹明樱蛤(Ⅱ)、蓄水单养青蛤(Ⅲ)、平涂混轮养泥螺和彩虹明樱蛤(Ⅳ)、平涂混养缢蛏和彩虹明樱蛤(Ⅴ)、蓄水混养缢蛏和斑节对虾(Ⅵ)和蓄水混养缢蛏和青蛤(Ⅶ),经养殖试验对它们的养殖效益作了比较。结果表明,7种养殖模式的产值/投入比值差异不显著,在1.43~1.55之间;而其效益(利润)差异较大,在2.94~21.04万元/hm2,其中以模式Ⅵ最高,是模式Ⅰ的7倍多和模式Ⅲ的4倍,模式Ⅳ比Ⅰ高86.1%,模式Ⅴ比Ⅱ高62.66%,模式Ⅲ比Ⅰ或Ⅱ高70%左右,模式Ⅳ比Ⅴ高9.81%,模式Ⅰ与Ⅱ、模式Ⅶ与Ⅲ等效益相差不大。按生态及经济效益评价这7种滩涂贝类放养模式的结果揭示,以蓄水混轮养不同栖息习性和不同食性种类(贝虾混养),充分利用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者为最佳;对无法蓄水的平涂以螺蛤或螺蛏混轮养为好。  相似文献   

17.
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和死亡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mpes philippinarum)底播增殖区进行了逐月定点采样,将样品带回放于实验室内水族箱暂养,每站随机取样,共对3269个个体进行了基本生物学特性测定,研究了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生长、死亡等渔业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底播增殖菲律宾蛤仔苗种的平均个体质量0.26g、平均壳长11.1mm;底播蛤仔与野生蛤仔在生长规律上基本一致,春末至秋初(4~9月)是其主要生长期;1~3龄期间个体生长速度较快,1~2龄、2~3龄,个体质量分别增长3.88g和4.02g;1~2龄生物量增长最快,2~3龄由于死亡率增大,其生物量增长缓慢;1~3龄蛤仔软体部的生长速度快于贝壳,5~6月是菲律宾蛤仔的繁殖肥育期。根据个体生长特性,3龄为最佳采捕年龄;根据目前的养殖状况,2龄蛤仔已达到商品规格,从生物量上分析,采捕2龄蛤仔收益最高;6月是最佳的捕获时期。蛤仔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温是影响菲律宾蛤仔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42—649]  相似文献   

18.
为评估文蛤生态容量,实验根据动态能量收支理论,基于R语言构建了文蛤动态能量收支模型,采用线性与非线性回归法估算模型参数,通过对比围塘环境下文蛤壳长、湿重、软体部湿重的实测值与模拟值验证模型,并应用于模拟黄海海域滩涂区文蛤的生长过程。结果显示,文蛤模型主要参数形状系数、阿伦纽斯温度系数和单位体积结构物质所需能量分别为0.57、9 278 K和2 056 J/cm3;实测与模拟的文蛤壳长、湿重和软体部湿重相关系数R2平均为0.996,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误差为3.58%;如东沿海区域6月实测文蛤软体部干重为0.48 g,壳长3.12 cm,模型模拟的软体部干重、湿重和壳长分别为0.476 g,6.6 g和3.2 cm。研究表明,实验构建的文蛤动态能量收支模型的准确度较高,可真实地反映出文蛤在自然水域中的生长过程,为评估文蛤生态容纳量及构建文蛤相关的生态系统模型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