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灵芝菌丝体进行液体深层发酵培养,用响应面法对其产β-葡萄糖苷酶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在筛选碳源、氮源种类及浓度、单因素对灵芝产葡萄糖苷酶影响的基础上,利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获得灵芝菌株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的最佳培养基为麦芽汁7.10%,豆粕煮汁1.62%,酵母浸粉1.93%,KH2PO40.3%,MgSO40.15%,VB10.005%,p H值5.5,酶活3.18 U/mL,生物量可达3.01 g/100 mL。优化后的培养基与基础培养基相比,β-葡萄糖苷酶酶活和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87%和160%,为利用灵芝菌丝体的微生物转化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产漆酶菌株的筛选及其对烟秆降解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烤烟秸秆中木质素降解提供理论依据,丰富降解木质素的真菌资源。从腐殖质中分离高产漆酶的木质素降解真菌1株,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并对其液态发酵产漆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和对碳、氮源和Cu2+进行正交试验,最后测定了该株菌对烤烟秸秆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1)该株真菌形态学鉴定为半知菌亚门,粘头霉属(Moniliales Gliocephalias sp.)命名为Z-1。基础培养基中产漆酶的最大值出现在液态发酵第4天,酶活为2.72 U/mL。(2)单因素试验中Z-1最适宜产酶发酵条件为:麦芽糖25 g/L、酵母膏10 g/L、Cu2 +浓度2.5 mmol/L。(3)正交试验中,培养基麦芽糖30 g/L、酵母膏12 g/L、Cu2 +浓度2.5 mmol/L处理产酶最高,酶活为3.24 U/mL,较基础培养基中高出18.89%。(4)液态发酵菌株对烟秆粉末降解30天后,失重率50%、木质素降解率39.39%、纤维素降解率36%。该株真菌产酶较高,对烤烟秸秆降解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3.
响应面优化绿色木霉产胶霉菌素培养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响应面法旨在优化绿色木霉产胶霉菌素培养基。试验选用Min Run Res IV设计对基础培养基的6个影响因子的效应进行评价,筛选显著影响因子,利用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其取值中心、中心组合试验确定其最佳取值,从而获得优化培养基。Min Run Res IV试验筛选出4个显著性影响因子:葡萄糖、豆粕、 磷酸二氢钾和硫酸锌,经过最陡爬坡和中心组合试验,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佳培养基组合为:葡萄糖26.54 g/L、酵母粉10 g/L、豆粕15.72 g/L、磷酸二氢钾0.452 g/L和硫酸锌0.0582 g/L、硫酸亚铁0.1 g/L,在最佳培养基下胶霉菌素效价较优化前提高了59.71%。  相似文献   

4.
以黑曲霉为发酵菌株,研究其β-葡萄糖苷酶液体发酵的最佳培养基组成。通过对不同碳源、氮源、磷酸盐、金属离子、氨基酸、表面活性剂等单因素研究,发现麦麸、(NH_4)_2SO_4和KH_2PO_4对产酶有促进作用。3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得到该菌株产β-葡萄糖苷酶的优化培养基组成为:麦麸28.4 g/L,(NH_4)_2SO_41.2 g/L,KH_2PO_42.0 g/L,发酵液β-葡萄糖苷酶酶活达到(1 493.90±12.09)U/mL。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漆酶高产菌株,优化其液态发酵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利用平板筛选获得菌株,通过测定漆酶活力优化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从自然界中筛选出一株产漆酶活力较高的白腐真菌,命名为J-1;菌株J-1适宜的发酵培养基为:麸皮4%,蛋白胨1.5%,CuSO4 1.0 mmol/L,对羟基苯甲酸10 mmol/L,氯化镁10 mmo...  相似文献   

6.
旨在提高纳豆激酶发酵水平,扩大其作为新型的纤溶药物的生产应用。利用常温室压等离子体(ARTP)技术对一株产纳豆激酶的野生菌株P进行诱变;筛选获得一株具有稳定遗传性能的纳豆激酶优势突变株P501,纳豆激酶活力比野生菌株提高了1.02倍,通过单因素实验、响应面实验对P501产纳豆激酶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30 g/L、玉米粉40 g/L、豆粕粉30 g/L、Na2HPO43 g/L、K2HPO40.3 g/L、MgSO40.6 g/L、CaCl20.63 g/L、丝氨酸0.07 g/L、豆油0.61 g/L,经过验证实验,纳豆激酶活力最高为9691 Fu/mL,较基础发酵培养基提高了6.68倍。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酶活较高的酶液用于农药污染的修复,探讨阿魏侧耳(Pleuratus ferulae)产漆酶的条件。对碳源、氮源、pH诱导剂和金属离子这5个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对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阿魏侧耳产漆酶的最佳培养时间为9天,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培养基最适的初始pH 6.0,0.1 mmol/L愈创木酚和1 mmol/L Mn~(2+)对阿魏侧耳产漆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使酶活分别提高了32.2%和30.8%。对阿魏侧耳产的漆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其最适反应温度为45℃,在40、45℃下酶活相对稳定,48 h后能保持较高酶活。最适反应pH 6.0,在pH 4.0~7.0时,漆酶均有较高活性,在pH 5.0~7.0时有较高稳定性,48 h后相对酶活保持在70%以上。阿魏侧耳在发酵条件优化后具有较高的产漆酶能力,所产漆酶的最适温度相对较高,最适pH为中性偏酸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解淀粉芽孢杆菌Y11的产淀粉酶能力,研究了其培养基成分(碳源、氮源、无机盐),及发酵培养条件(温度、pH值、接种量)对产生淀粉酶活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试验、正交试验,以酶活为响应值,确定了微生物培养的最佳培养基成分及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的改变可以显著提高酶活,得到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最佳培养基组成如下:淀粉16.29 g/L,酵母膏16.04 g/L,Mg SO_40.42 g/L;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5℃,pH值7,接种量1.5%,得到最高酶活为70.2 U/m L,较初始发酵培养酶活提高1.8倍。  相似文献   

9.
考察发酵培养基组分对纤维杆菌X4-9发酵产葡聚糖内切酶、葡聚糖外切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影响。应用DPS软件的二次回归旋转中心组合实验设计方法,对纤维杆菌X4-9的发酵培养基(花生秸杆粉、蔗糖、尿素、(NH4)2SO4、硫酸镁、磷酸二氢钾)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试验数值范围内,花生秸杆粉、蔗糖和(NH4)2SO4对酶活均会产生极显著的正效应,而尿素、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的用量则具有明显的负效应;在优化的发酵培养基配方(花生秸杆粉30 g/L、蔗糖20 g/L、尿素2.5 g/L、(NH4)2SO4 10 g/L)下,葡萄糖内切酶、葡聚糖外切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酶活分别达到2.705163,5.723014和3.614921 I U/mL,比初始发酵培养基配方下的各酶活分别提高了123.66%,146.32%和186.40%。纤维杆菌X4-9均能同时产生葡萄糖内切酶、葡聚糖外切酶、β-葡萄糖苷酶等纤维素降解复合酶系,且这些酶高产的培养基条件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0.
于海洋污泥中筛选得到的Aeromonas sp.F3所产的胞外酶对胶原蛋白有水解作用,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对Aeromonas sp.F3的发酵条件及培养基组分进行全面优化,提高该胶原酶生产菌的产酶效率。经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时间24 h,温度40℃,初始pH为8,装瓶量80~100 mL/250 mL;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3 g/L,酵母浸粉9 g/L,NaCl 5 g/L,MnSO4 10 mg/L。经优化试验明显提升了该菌株的产酶能力。  相似文献   

11.
蜡蚧轮枝菌V3450是榕管蓟马防治的高效菌株,为实现该菌株的放大培养,以盆栽榕树出口使用的主要栽培基质椰糠和单一固态发酵培养产孢量最多的麦麸为主载体,开展该菌株的固态发酵基质一般组合配方和正交组合配方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一般组合固态发酵基质配方5(椰糠+麦麸+磷酸盐+酵母粉=7.5 g+7.5 g+0.2 g+0.5 g)为最好的初筛配方,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固态发酵培养所需基质的4个基本组分因子为麦麸、椰糠、磷酸盐和酵母粉;正交组合固态发酵基质配方8(麦麸:椰糠:磷酸盐:酵母粉=3:2:3:2)为最佳的组合配方,麦麸、椰糠、磷酸盐和酵母粉等4个基本组分因子的最佳质量配比为3:2:3:2。正交组合配方8(麦麸:椰糠:磷酸盐:酵母粉=3:2:3:2)是蜡蚧轮枝菌V3450菌株的最佳固态发酵基质配方,放大培养的真菌孢子对榕管蓟马成虫具有很强的侵染力。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工业生产中利用廉价的原料发酵绿色木霉生产孢子的问题,以稻壳粉、麦麸及玉米粉为主要载体,对影响绿色木霉固态发酵产孢子的条件进行筛选,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固体载体的比例、碳源、氮源、无机盐对绿色木霉固态发酵产孢子的影响。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优化出最佳培养基配方。研究发现,绿色木霉固体发酵产孢子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8℃,接种量15%,料水比1:0.70,pH值自然;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麸皮50%,稻壳粉30%,玉米粉20%,硫酸铵1%,玉米浆干粉2%、黄豆饼粉2%、碳酸钙0.5%。发酵7天,孢子量可达7.62×10 9个/g,自然晾干至水分10%以下,孢子量为1.286×10 10个/g。  相似文献   

13.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温度、湿度、光照强度、CO2浓度等组培物理微环境对组培苗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探讨在组培微环境控制的条件下,培养基成分对大豆(Glycine max L.)组培苗生根的影响以促进其生根并完善大豆再生体系。大豆外植体选用鲜重约85 mg的大豆组培单茎节移栽到添加了70 ml培养基的方型培养容器中。培养容器的容积为380 ml,其顶部留2个直径为10 mm的圆孔并覆盖高分子透气膜用来与容器外进行气体交换。试验区根据MS培养基中有糖、无糖和植物生长激素NAA与IBA 的不同浓度设置了六组,培育环境控制在温度23±1℃、湿度65±5%、光合有效光量子束密度70±9 μmol/(m2·s)、光周期16 h/d, CO2浓度未控制。在该可控环境下培育21d后,试验区S20-IBA1.0的大豆组培苗生根较好,净光合速率较高,显示出良好的生长趋势。试验表明:在该可控环境条件下利用添加20 g/L蔗糖和1.0 mg/L IBA的MS培养基有利于大豆组培苗生根,同时控制CO2浓度可期待大豆无糖组培生根能取得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杏鲍菇液体菌种培养基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以菌丝生物量为主要指标,对杏鲍菇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进行研究。试验表明,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蔗糖3%,玉米面3%,麦麸3%,酵母粉0.4%,KH2PO4 0.25%,MgSO4 0.1%,ZnSO4 0.05%,CaSO4 0.05%,起始pH值为6~7。最适摇瓶培养条件为装液量80 mL/250 mL,摇床转速150 r/min,接种量10%,培养周期为6天。  相似文献   

15.
响应面法优化苏云金杆菌固态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法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基于压力脉动周期刺激的苏云金杆菌固态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利用SAS软件对以啤酒糟为主要基质的培养基中影响苏云金杆菌毒力效价的主要因子进行了评价,响应面法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的组分(m/m)为:啤酒糟:玉米粉:豆粕粉:KH2PO4=100:2.19:15.41:0.22。在优化培养基中,生物农药的毒力效价可达到8563IU/mg,验证值与预测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6.
裂褶菌是一种药食兼用的珍贵食用菌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提高裂褶菌液体培养效率,通过摇瓶培养对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液体培养的培养基和培养参数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结果表明:适合裂褶菌菌丝生长的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6%,葡萄糖5.5%,玉米粉4%,小麦粉3%,黄豆粉1%,酵母膏0.6%,蛋白胨0.6%,KH2PO4 0.1%,MgSO4 0.05%,VB1 0.001%;优化培养参数为温度24℃、接种量10%、一级菌种种龄为120 h,培养周期为120 h。优化后菌丝生物量由起初的2.04 g/100 mL提高到7.04 g/100 mL。  相似文献   

17.
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幼胚愈伤组织是目前小麦遗传转化中最常用的转化受体系统。以小麦幼胚为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中的不同基因型、基本培养基、激素、碳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材料、不同基本培养基的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西农1376和小偃22两个基因型小麦的组培特性较好,MS培养基适于作为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基本培养基。在MSD培养基中加入1.0mg/LABA或0.2mg/L6-BA能明显改善愈伤组织的生长状态,并以ABA的效果更为显著。将MSD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从30g/L降为15g/L,同时加入15g/L山梨醇,可显著提高愈伤组织的质量。选择适宜的基因型和合理的培养基构成是改良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为快速大量地得到生防菌Serratia proteamaculans NC-5,并且提高菌株的生防效果,本文对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并对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先对其培养基组成成分包括碳源、氮源、二价金属离子及NaCl、KH2PO4、酵母粉进行单因素试验,再通过Plackeet-Burman实验设计方法可知发酵培养基对NC-5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麦芽糖、胰蛋白胨和CaCl2·2H2O。根据重要影响因素的效应大小设定爬坡方向及爬坡步长进行最陡爬坡试验。最后,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试验。结果显示麦芽糖、胰蛋白胨的最佳质量浓度和CaCl2·2H2O的最佳浓度组成分别为7.68 g/L、32.88 g/L、4.672 mmol/L。经过优化后的菌株NC-5的增殖培养基的组成成分为:麦芽糖7.68 g/L、胰蛋白胨32.88 g/L、KH2PO4 0.25%、NaCl 0.50%、4.672 mmol/L CaCl2·2H2O、MgSO4·7H2O 2 mmol/L、MnSO4·1H2O 1 mmol/L、酵母粉1 g/L。采用以上最佳培养基进行培养,培养后菌株NC-5的吸光值OD600为0.821(比色时菌液稀释4倍),基本与预测的吸光值0.81652接近,并是基础培养基培养菌株后菌悬液吸光值0.675(比色时菌液稀释2倍)的2.432倍,即发酵液菌体的细胞数量提高了184.444%。以上实验说明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函数模型与实际数据较为拟合,经过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可为该生防菌的工业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