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53年湖南高温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3年湖南74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高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湖南近53年的高温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湖南大部分地区高温初日呈提前趋势,每10年提前2 d以上,并且呈现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1世纪以后高温初日提前明显;高温日数呈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2 d左右,湘北高温日数增加趋势显著;总体上湘中以南大部高温最长持续日数呈弱的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0.5 d左右,湘中以北则呈较强的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1 d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高温天气显著增多、增强的同时,农业干旱灾害损失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2.
统计咸宁市近50年(1960—2007年)气温和降水数据,对两者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等基本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2007年,咸宁市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上升尤为明显,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上升趋势更加明显。降水量在20世纪60—90年代呈增加趋势,90年代达到峰值,21世纪初的8年明显减少,且这8年,春、夏、秋3季均减少;暴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呈减少趋势,21世纪初的8年减少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对1961—2010年淖毛湖气象站沙尘暴资料的分析表明,沙尘暴主要出现在3—5月,4月份最多;沙尘暴天气主要集中在白天,占总次数的83%,夜间相对较少,只占17%。50年内淖毛湖出现沙尘暴天气过程804次,以西方和西北方冷空气入侵为主,集中发生在3—5月;50年来淖毛湖沙尘暴日数呈减少趋势,按线性拟合其减少率为0.711 d/10 a。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沙尘暴日数呈现急剧增加趋势,1974年沙尘暴日数多达54 d,20世纪80年代后沙尘暴日数呈现急剧下降趋势,年日数减少到1 d,甚至个别年份未出现沙尘暴天气,该时期大风日数减少、风力强度减弱是主要原因外,生态环境改善,局地植被增加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MODIS-NDVI数据,分析2000—2021年安徽省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2000—2021年安徽省月均NDVI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8月NDVI最高,2000—2021年安徽省年均NDVI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增率为0.003 4/a,在2021年达最高值(0.61);在空间分布上,2000—2021年安徽省NDVI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地区,NDVI低值区域集中分布在江淮丘陵及沿江平原地区,2000—2021年安徽省大多数地区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NDVI显著增加区域占比为73.20%,NDVI显著减少区域占比为3.99%。这表明2000—2021年安徽省植被状况呈现明显改善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重庆北碚地区1953~2010年雾的变化特征及预报因子。[方法]利用1953~2010年北碚地区雾的观测资料,对雾日数的年代际、年际、季节和月变化特征以及雾的生消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分析了雾的气象条件及预报因子。[结果]北碚地区雾日分布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80年代雾日数最多,60年代最低),其持续时间呈缓慢增加趋势;年际特征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并呈现9年周期振荡特征;多雾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冬,其中,雾的形成多在夜间(20:00~08:00),消散多在白天(08:00~13:00)。影响北碚区大雾的气象条件有水汽与层结、风场、温度、相对湿度等。[结论]该研究为北碚地区雾的科学预测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珊  孟小荣  金丽娜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3,(7):1037-1040,1048
利用1960~2012年西安区域7个气象站的历史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安地区雾日、轻雾日及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2年西安区域雾日分布呈近山区多、平原区少的特点;轻雾日的分布呈城区多发、郊区少发的特征;霾日在城区为高发区,近郊次之,远郊最少。西安地区年平均雾日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轻雾日数以9.0d/10a的速率呈波动性显著增加趋势,霾日以-7.7d/10a的速率呈波动性显著减少趋势。西安地区雾日数在年内呈单谷型分布,全年最低值出现在夏季6月(0.2d),冬季12月出现最高值(3.8d);轻雾日数在年内呈"V"型分布,全年轻雾日数最低值出现在6月(7.6d),冬季12月份出现最多(17.4d);霾日数在年内呈"U"型分布,春末(5月)~初秋(9月)霾日出现频率在年内变化曲线上表现为一个宽广的"U"型底部,在冬季1月份上升至最高值(6.1d)。  相似文献   

7.
西安雾日和霾日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0~2012年西安区域7个气象站的历史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安地区雾日、轻雾日及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2年西安区域雾日分布呈近山区多、平原区少的特点;轻雾日的分布呈城区多发、郊区少发的特征;霾日在城区为高发区,近郊次之,远郊最少。西安地区年平均雾日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轻雾日数以9.0 d/10a的速率呈波动性显著增加趋势,霾日以-7.7 d/10a的速率呈波动性显著减少趋势。西安地区雾日数在年内呈单谷型分布,全年最低值出现在夏季6月(0.2 d),冬季12月出现最高值(3.8 d);轻雾日数在年内呈"V"型分布,全年轻雾日数最低值出现在6月(7.6 d),冬季12月份出现最多(17.4 d);霾日数在年内呈"U"型分布,春末(5月)~初秋(9月)霾日出现频率在年内变化曲线上表现为一个宽广的"U"型底部,在冬季1月份上升至最高值(6.1 d)。  相似文献   

8.
为了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利用柳州气象站1951-2016年降水、大风、冰雹、雷暴、大雾等资料,对柳州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日数年代变化较明显,20世纪60年代、90年代,21世纪00年代为相对多发期,20世纪70-80年代相对较少,柳州市年平均暴雨日数为5.4 d,多集中出现在4~8月,以6月最多;柳州市年平均雷暴日数61.2 d,3~9月雷暴日数较多;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7 d,最多月份为7月,月平均大风日数为0.5 d;年平均冰雹日数为0.1 d,主要出现在每年的3-4月份;年平均雾日数为5.3 d,主要出现在1-4月份;从年变化趋势看,柳州市年平均雷暴、大风、冰雹,雾日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0年以后,雾日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滨州市大雾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东省滨州市1971~2000年大雾资料,分析山东省滨州市大雾的空间分布以及年际变化、日变化特征和大雾的持续时间变化特征,分析近10年11月~次年2月的地面风场、相对湿度以及连续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雾的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增多趋势;11月~次年2月为大雾多发期,多发期大雾覆盖范围大,持续大雾天气比较容易出现;6月大雾次数最少,出现于凌晨到上午9时,其持续时间也最短。在11、12、1月中,以6时~9时出现大雾的次数最多,5~6时是大雾形成的高峰期。1、2月份以局地性大雾为主,连续出现的几率较小;而11、12月出现持续性大雾天气的几率较大,最长连续出现日数达9d。绝大多数雾日08时的风速在3m/s或以下,雾日前1天20时相对湿度大多≥70%。  相似文献   

10.
利用海东市6个台站1956—2015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霾、浮尘、扬沙、轻雾、雾天气,结果表明:浮尘和霾是影响海东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天气,轻雾和扬沙次之;这些天气从中东部民和、乐都向西呈阶梯状递减;20世纪60—70年代属于多发时期,21世纪20年代初5年有所增加;其中霾、浮尘和扬沙冬、春季较多,霾冬季最多,浮尘和扬沙春季最多,轻雾和雾集中在夏、秋季,秋季最多;近年来海东市雾霾和沙尘天气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淮安地区6个观测站1961—2010年5—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全地区夏季高温天气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淮安地区夏季高温基本上呈现东北-西南向逐渐递增的区域分布特点。全区高温日数年际变化(倾向率)是-2.45 d/10年,酷热日数年代际变化(倾向率)是-1.95 d/10年,都是负值,呈现减少趋势。总体而言,淮安地区异常多高温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异常少高温年集中在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淮安地区夏季高温主要出现在每年的7月至8月中旬,以7月中下旬最多。  相似文献   

12.
原源  周显信  王栋 《山西农业科学》2015,(3):310-313,323
利用晋中11个气象站1960—2008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连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8 a来,晋中平均年及夏、秋季降水日数以及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变化将导致连阴雨气候发生改变;年连阴雨次数的空间分布与年降水日数的分布相似,东部山区多于平川,发生连阴雨最多的区域为东山北部。连阴雨的月季特征表明,夏季连阴雨过程最多,秋季次之,春季最少;秋季连阴雨相对而言强度大,春季连阴雨强度小。晋中连阴雨的年代际变化非常明显,20世纪60—90年代连阴雨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其中,60—70年代连阴雨最多,80年代开始减少,90年代连阴雨出现次数最少。2000年开始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3.
利用重庆地区1973-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重庆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重庆雾日与气候变化 的关系,结果表明:重庆雾日时间上秋冬多,春夏少;空间上中西部多,东南东北少,西部以北多于西部以南.重庆 (34个气象站)雾日的时间演变分成Ⅰ区(包括中部、主城、西部和西南部地区,20个站,代表站北碚)、Ⅱ区(包括 东南部和东北部以西地区,9个站,代表站万州)、Ⅲ区(东北部以东地区,5个站,代表站云阳).全区平均与Ⅰ区 和Ⅱ区的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与Ⅰ区一致性好于Ⅱ区,而与Ⅲ区的变化趋势基本不一致.近38年来全区、Ⅰ 区、Ⅱ区平均年雾日整体呈显著线性减少趋势,分别为-2.9d/10a、-3.2d/10a、-3.9d/10a.全区平均年雾日 的阶段变化为先增后减,在20世纪90年代转为减少趋势.全区平均四季雾日的阶段变化与年雾日比较一致,总体 都呈线性减少趋势,夏季减少相对最显著.温度和湿度变化与重庆地区雾日变化的关系密切.气温越高雾日越少, 平均气温升高1℃,重庆大部分地区雾日减幅在1~30d,中北部减幅相对大,东北部减幅相对小;全区平均将减 少8d.湿度越大雾日越多,平均相对湿度增加1%,重庆大部分地区雾日增幅在1~6d,西北部和中北部增幅相对 大,东北部和东南部增幅相对小;全区平均将增加3d.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4~2012年修文县逐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5年滑动平均、线性倾向等方法,对修文县雷暴天气的年际变化和雷暴发生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修文县各月均有雷暴天气出现,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3~9月,其中8月最多,12月最少。一年四季也均有雷暴天气发生,且雷暴天气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雷暴发生的概率非常低。雷暴天气发生最为频繁的是20世纪80年代,其次是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60年代和70年代相对较少。从总的气候趋势来看,雷暴天气总日数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3.17d/10年。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辽宁省营口市的能见度、相对湿度、降水资料,对雾—霾天气的年、月、日分布特征和各等级雾—霾所占比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营口市近年来雾—霾天气的年际变化特征不明显,雾—霾天气以轻雾和轻微霾为主,雾占9.1%,年平均雾日为7 d,重度霾和中度霾很少,平均每年约为0.25、0.58 d。雾主要出现在9月至次年4月,轻雾和霾主要出现在7月至次年1月,轻雾和霾在1月和8月出现双高峰值,轻雾在8月最多,霾在1月最多,春冬季霾明显比轻雾多。雾在8:00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是2:00,14:00最少;霾在8:00出现的次数最多,14:00次之,2:00最少。  相似文献   

16.
基于呼伦贝尔市1971~2015年1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对呼伦贝尔市极寒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环流形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的极寒天气出现在11月中旬至翌年的3月中旬,近45年中,发生极寒频次最高的是1月(占57.5%),其次是2月(占22.6%);该地区的极寒天气空间分布在日平均气温低于1℃的区域,并在时间序列上存在3个变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极寒多时期(平均65.8站次/年),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为极寒较多时期(平均39站次/年),20世纪90年代为极寒较少时期(平均26.8站次/年);该地区的极寒强度是从2000年以后的15年中呈明显加强趋势。  相似文献   

17.
周凤芸  陈星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388+1430-1388,1430
利用烟台市1981—2010年雷暴日数据,从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烟台雷暴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及中部丘陵地带相对较多,海岛长岛地区最少;20世纪80年代开始,雷暴日的年代际变化呈现减少趋势,到21世纪初开始呈现增多现象;近30年年均雷暴日为21.37d,属于多雷暴区。  相似文献   

18.
王月兰  莫瑶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089-18090
利用滨州市1961~2000年4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滨州市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连续大雾分布特征,研究发现3~6月是大雾低发期,11~次年1月是多发期,夏季南部较多,秋冬季中北部较多,最长连续雾日达6d,且40年来大雾呈逐渐增多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较60年代增加了近1倍。利用2001~2008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最近8年大雾变化特征,发现年平均大雾日数较常年偏多2.9d,尤其是2006年以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曾子馨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6):139-140,149
该文利用1961—2012年南京逐日日最高气温资料,对南京夏季(6—8月)高温热浪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京高温日数从7月初开始急速增多,峰值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1961—2012年南京夏季≥35℃的高温总日数为721d,年均13.9d,≥38℃的危害高温总日数为51d,年均1d,≥40℃的极端高温总日数为2d。南京高温日数的年际变化呈现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以来南京夏季高温热浪事件偏多、高温强度强,而20世纪80年代高温热浪事件偏少、高温强度弱。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晋中市的11个县市1974~ 2003年雾日数的统计分析,总结晋中市雾天气气候特征和发生规律结果表明,晋中市雾日数年际变化大,雾出现最多是1994年,达27.8 d,最少的是1981年,仅为7.6d;雾月(季节)分布明显,夏末和秋季雾多,而春季少;雾的日变化分明,多数出现在05:00 ~09:00,消散在07:00 ~ 12:00;空间分布与地形、地理密切相关,东山出现的最多,占65.6%;雾受当地气象要数影响较大,雾常发生在晴夜、微风、降水停止后,天气转晴的凌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