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中西结合治疗绵羊痘病李国栋宿之屏(甘肃省会宁县畜牧服务中心,730700)绵羊痘是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绵羊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由呼吸道感染。一旦羊群发病,1~2周内往往蔓延全群羊只感染发病。1995年12月以来,本县绵羊发生痘病,笔者对发...  相似文献   

2.
鸽痘由鸽痘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接触传染,一般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灰尘经过创伤及黏膜感染。以夏秋季节多发,主要通过蚊蝇叮咬而感染发病。该病各种鸽及各年龄的鸽都可感染。鸽痘病的发生分为皮肤型鸽痘和黏膜型鸽痘,一般皮肤型鸽痘多呈良性经过,而黏膜型鸽痘发生严重,多因黏膜肿胀及痘痂阻塞咽喉造成呼吸困难而窒息死亡。  相似文献   

3.
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和黄腹锦鸡(Chrysolophusspp.)属于鸟纲(Aves)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野禽,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90年8月重庆动物园这两种野禽发生了一种以在身体无毛或少毛部位出现丘疹状结节为特征的疾病,确诊为痘病,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绵羊痘病,是各种家畜痘病中最为典型和最严重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皮肤和粘膜上发生特异性的痘疹为特征。常在冬末春初流行,传播迅速,流行广泛发病率高,使病羊死亡、妊娠母羊流产及丧失生产性能,经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流行特点所有的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绵羊均可感染,羔羊较成羊敏感,病死率高。本病主要流行于春季。天气寒冷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促进本病发生和加重病情。病羊是主要传染原。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皮肤和粘膜的痘疤中,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粘膜侵入机体而感染。污染的空…  相似文献   

5.
1流行特点鸽痘由鸽痘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接触传染,一般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灰尘经过创伤及黏膜感染。以夏秋季节多发,主要通过蚊蝇叮咬而感染发病。该病各种鸽及各年龄的鸽都可感染。鸽痘病的发生分为皮肤型鸽痘和黏膜型鸽痘,一般皮肤型鸽痘多呈良性经过,而黏膜型鸽痘发生严重,多因黏膜肿胀及痘痂阻塞咽喉造成呼吸困难而窒息死亡。2发病症状潜伏期一般为4~10d,典型性感染的病鸽,其症状因感染部位不同而表现有差异。皮肤型的鸽痘容易看到,主要在眼睑、喙、脚趾上形成灰白色的小结节,以后形成痘痂,如不及时诊治,多因细菌感染而继发化脓,痘…  相似文献   

6.
鸡痘在全世界广泛分布,集约化鸡场更易出现流行。其危害主要表现为鸡生长迟缓,产蛋率下降,易继发其他传染病,如葡萄球菌病、支原体感染、传染性鼻炎等,严重时可以导致鸡群死亡率上升。1病原特点鸡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鸡接触性传染病。痘病毒属双股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复式对称,有囊膜。各种动物的痘病毒虽然形态结构相似,但对寄主的感染严格专一,禽痘病毒致鸡痘病、鸽痘病,马痘病毒致马痘病,牛痘病毒致牛痘病。  相似文献   

7.
绵羊痘病又名绵羊“天花”,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严重的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可发生于全年任何季节。病羊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被病羊污染的场所、草地,与病羊接触过的用具、饲养管理人员,以及蚊、蝇等吸血昆虫和体外寄生虫也可成为传播媒介。一般情况下,感染羊自身可产生免疫力,并逐渐康复,但由于饲养环境不良或饲喂不当,也可引起继发感染,导致生长停滞或死亡,母羊易流产或出现死胎。2010年5月23日朝阳县根德乡根德村某养羊户饲养的绵羊发生绵羊痘病,现将发病经过及诊治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痘病是由痘病毒引起的畜禽共患、接触性传染病。,死亡率较高,羔羊最易感染,近年来此病在本县几年来有2次发生,造成经济损失较大。笔者采用全身与局部相结合疗法,共治疗绵羊痘病27000例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鸡痘在全世界广泛分布,集约化鸡场更易出现流行。其危害主要表现为鸡生长迟缓,产蛋率下降,易继发其他传染病,如葡萄球菌病、支原体感染、传染性鼻炎等,严重时可以导致鸡群死亡率上升。1病原特点鸡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鸡接触性传染病。痘病毒属双股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复式对称,有囊膜。各种动物的痘病毒虽然形态结构相似,但对寄主的感染严格专一,禽痘病毒致鸡痘病、鸽痘病,马痘病毒致马痘病,牛痘病毒致牛痘病。  相似文献   

10.
1鸡痘 鸡痘由鸽痘病毒引起,一般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等经过创伤及黏膜感染,以夏、秋季节多发。皮肤型鸡痘主要在鸡眼睑、喙、脚趾上形成灰白色的小结节,以后形成痘痂,如不及时诊治,可继发化脓,痘痂下有脓性分泌物,4天后痘痂自行脱落,留下疤痕。黏膜型鸡痘主要发生在鸡喉部,病鸡表现采食困难,张口呼吸,开口后可见黏膜上有白色假膜形成,有恶臭,严重者喉部肿胀,致使呼吸困难,数天后因窒息或饥饿而死。剖检可见患为黏膜型鸡痘的病鸡在喉部可见到灰白色结节,病程长的可见融合性白色、淡黄色假膜,剥落后可见到出血性溃疡面。  相似文献   

11.
鸡痘是一种急性、高热、接触性传染病。通过皮肤或粘膜的创伤感染,不会经健康皮肤感染,也不会经口感染,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吸血昆虫库蜢、蚊、蝇是其主要传播媒介,在传染鸡痘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蚊虫吸吮过病鸡的血液之后,它的带毒时间可长达10-30d,其间遇有易感性的鸡,经带毒的蚊虫刺吮后而传染。  相似文献   

12.
(一)流行特点 鸽痘由鸽痘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接触传染,一般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灰尘经过创伤及黏膜感染。以夏秋季节多发,主要通过蚊蝇叮咬而感染发病。该病各种鸽及各年龄的鸽都可感染。鸽痘病的发生分为皮肤型鸽痘和黏膜型鸽痘,一般皮肤型鸽痘多呈良性经过,而黏膜型鸽痘发生严重,多因黏膜肿胀及痘痂阻塞咽喉造成呼吸困难而窒息死亡。  相似文献   

13.
鸡痘的防治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触性传染病。8月下旬以来,此病在我地的养殖户中时有发生,应引起广大养殖户的注意。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都可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有蚊子的夏秋季节多发。成年鸡感染本病.多为皮肤型鸡痘,即在鸡冠、肉髯部、皮肤上见有鸡痘.虽然出现严重的外观,但没有太多的死亡。如幼雏感染本病,多出现黏膜型鸡痘,即在咽喉部,气管黏膜上见有鸡痘,多呈呼吸困难,引起死亡。近年来.由于鸡痘疫苗的普遍应用,本病发生有所减少,即使发生,以轻微发病而耐过,典型的较少,仅在不及时接种鸡痘疫苗的地方,可见到鸡痘的严重发病,感染本病的耐过鸡,可获得终身免疫。一些疫苗接种不正确的养殖户,此病也常有发生。  相似文献   

14.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临诊上通常表现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鸡对鸡痘的易感性很高,不分龄期、性别和品种均易感染,鸡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每年5~10月最易流行。地处江汉平原水网地带的养鸡场、养鸡专业户饲养的鸡几乎每年都有鸡痘发生。鸡痘虽然使病鸡生长巡缓、产蛋减少,但因其传播缓慢、死亡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禽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体表无毛或少毛处皮肤发生痘疹,或在口腔咽喉部黏膜形成纤维素性坏死假膜。根据病鸡的症状和病变,可以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鸡群感染禽痘后,幼龄鸡影响生长、发病严重的甚至死亡,蛋鸡产蛋率下降,种鸡产的种蛋孵化率降低,严重的危害养鸡业。下面我结合一例禽痘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浅谈我对禽痘病诊治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6.
痘猪肉即含有猪囊尾蚴(Cysticercuscellulosae)的猪肉,为人有钩绦虫病的感染源。据有关部门规定,轻度感染的痘猪肉必须经冬冻、高温和盐腌等无害处理后,方可减价出售;而重度感染的痘猪肉只能用于工业炼油。  相似文献   

17.
鸽痘,又称禽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鸽痘亦可感染鸡、火鸡、鸭、鹅、鹌鹑,并呈穿插感染。随着养鸽业的发展,鸽痘的发生和流行也日益严重,造成病鸽生长迟缓和形成外观次品,在伴发全身感染时还可引起大批死亡,是影响养鸽业效益的主要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18.
鸡痘是由症病毒科的禽痘病毒引起的,主要表现有皮肤型、粘膜型(白喉型),亦有两者在同一鸡群中的混合感染。现将我地区两群不同日龄的产蛋鸡群爆发皮肤、粘膜型鸡痘混合感染的病例及诊治体会介绍如下。发病情况一:某养鸡户饲养罗曼白鸡1800只,在60~70日龄时陆续发病,鼻端、眼睑部形成明显痘痴,部分鸡张嘴伸颈、呼吸困难,并发出异常“咯咯”声,打开口腔,可见病鸡喉头,有一层乳白色伪膜布于喉头表面。诊断:依据皮肤及喉头伪膜的典型病变诊断为皮肤、粘膜型鸡痘混合感染。治疗:及时隔离病鸡,全群鸡用病毒灵拌料连续用药5天,并于…  相似文献   

19.
鸡痘各种年龄、性别和品种的鸡都能感染,但以雏鸡和青年鸡最常发病,雏鸡死亡率高.鸡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为多,特别秋末和初春最易流行.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这两种病混合感染危害较为严重.现将一例蛋鸡感染鸡痘继发大肠杆菌病诊疗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羊痘包括绵羊痘和山羊痘。侵害绵羊的为绵羊痘.侵害山羊的为山羊痘,山羊、绵羊互不传染,绵羊比山羊更容易感染。绵羊痘是由绵羊痘病毒引发。是多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典型病理过程.以在无毛或少毛的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征性痘疹为特征。山羊痘的病原为山羊痘病毒.该病较少见.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绵羊痘相似.但症状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