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张领先  李鑫星 《蔬菜》2017,(8):50-55
为提高设施蔬菜病害诊断的准确率,研究了设施蔬菜病害识别诊断与预警物联网技术。基于温室环境信息,采用案例检索与模糊推理结合的方法,设计了监测视频采集方法;集合病害产生的环境机理,采用径向基核函数支持向量机,构建了病害预警方法;采用融合视觉显著性与在线聚类的算法对监控视频进行分析处理,针对蔬菜监测视频的特点,修改了传统的IG显著性计算方法生成帧图像视觉显著图,并利用在线聚类和像素帧平均的方法,实现监控视频的关键帧病症图像特征提取;选择图像的颜色与纹理特征作为叶面病害识别的病症图像信息特征,计算出对应的特征值,通过核FISHER判别完成病害识别诊断过程。从理论上,探究设施蔬菜病害发生机理及识别诊断、预警算法,为病害诊断、预警提供新的方法;从实践上,构建设施蔬菜病害识别、预警模型,提高诊断和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有效降低蔬菜病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为提高蔬菜产量、质量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快速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建立了根据番茄叶片颜色特征确定其叶绿素含量的一元二次拟合模型。在计算机视觉图像采集系统中采集番茄叶片图像,利用MATLAB图像处理工具提取图像的颜色特征参数,对颜色特征参数和番茄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做相关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RGB颜色系统的R/G、(G-R)/(G+R)、G-R、色度坐标r、r-g及HIS颜色系统的H值均与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非线性相关性,可用于测定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从建立的6组模型中筛选出拟合度较高的3组模型进行检验,预测误差在0~22.22%之间。用预测精度最高的G-R颜色特征预测叶绿素含量的模型为Chl.a = 0.0926 + 0.1208 (G-R) - 0.0009 (G-R)2,Chl b = - 0.0252 + 0.0397 (G-R) - 0.0003 (G-R)2和Chl.(a+b) = 0.1271 + 0.1600 (G-R) - 0.0011 (G-R)2。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光照不均匀导致的番茄表面出现块状的高光区域而干扰视觉算法识别精度的问题,采用图像分割、图像滤波和图像融合相结合的高光去除方法。通过试验验证,该方法在单个番茄与多个番茄情况下都表现较好,并且峰值信噪比(PSNR)和结构相似性(SSIM)两个指标的平均值为0.954和28.91。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去除番茄表面的高光,研究结果对指导番茄加工流水线改造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敬红 《吉林蔬菜》2003,(4):35-35
番茄斑枯病又名白星病、鱼目斑病,是番茄上发生普遍而危害严重的病害。在番茄各生育期都可以感染此病,尤以结果期危害严重,此时破坏叶片组织造成早期落叶提前拉架、对产量影响很大。 〔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叶片,茎和花萼,尤以叶上发生最多。下部叶先发病并逐渐向上蔓延,病叶  相似文献   

5.
水分运输过程中,导管内水柱断裂易出现植物声发射现象,其可以反映植株水分状况。通过负水头灌溉下的番茄盆 栽试验,采集番茄植株顶端生长点以下第5 叶位置的茎秆部位(上部)、根部倒数5 叶位置的茎秆部位(下部)、上部与下部 之间中心点位置的茎秆部位(中部)共3 个部位的声发射信号,并对其时域波形图、特征参数和频谱参数变化进行分析。结 果表明:番茄各生育期随着茎秆自上部至下部的高度变化,声发射信号的时域波形图振幅、振幅变化持续时间、特征参数和 频谱参数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番茄茎秆下部的声发射信号最为活跃。因此,将番茄茎秆下部确定为声发射信号采集的最佳 位置,可为番茄植株水分状况快速获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柑橘种植过程中黄龙病检测不及时、检测成本较高的问题,初步探寻基于深度学习的柑橘黄龙病远程诊断方法。通过架设在田间的设备采集柑橘植株图像信息,利用深度学习相关算法构建柑橘黄龙病病害识别模型,在柑橘生长过程中实现黄龙病在线实时监测与病害远程诊断。目前已在试验地初步开展柑橘黄龙病远程诊断试验,结果表明,田间远程诊断准确率为77.1%,已初步实现针对柑橘黄龙病的远程病害诊断,提高了实际生产过程中黄龙病的识别效率,降低了黄龙病检测成本,为柑橘黄龙病田间诊断方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及时、准确识别危害荔枝叶片病虫害的方法,做好防护和治理工作。【方法】以常见荔枝叶片病虫害图像为研究对象,针对荔枝病虫害图像的病斑分布区域广、面积大小不一等特点,对ShuffleNet V2模型进行相应改进。首先,采集荔枝5类叶片病虫害制作数据集,采用数据增强操作构建更加丰富的数据集;其次,在网络特征提取模块采用混合空洞卷积,避免传统卷积在下采样过程中造成图像分辨率降低及信息丢失;然后,通过嵌入轻量型通道注意力模块ECA(efficient channel attention),增进特征图之间相互依赖关系。此外,删减模型中不必要的层数和通道数,降低模型的参数量及运算量。【结果】研究所改进模型在5类荔枝病虫害图像(毛毡病、炭疽病、煤烟病、叶瘿蚊、藻斑病)中达到了99.04%的识别准确率,比原网络ShuffleNet V2高出2.55%。相较于经典网络AlexNet、ResNet-18、DenseNet和MobileNet V2等,改进模型不仅有着更高的识别准确率,并且改进后模型参数量仅为0.059×106,为原模型的4.92%,浮点运算量仅为0.183×1...  相似文献   

8.
李翠玲  姜凯  马伟  王秀 《蔬菜》2020,(9):9-13
为了提高辣椒种子品种鉴别效率,实现辣椒种子品种快速无损鉴别,研究了一种基于荧光光谱的辣椒种子品种快速无损识别方法。选择同一系列相似辣椒种子的杂交品种卓椒3号、卓椒4号和卓椒5号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辣椒种子的荧光光谱56份,对原始光谱进行Savitzky-Golay(SG)卷积平滑和一阶导数(first derivative,FD)预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提取主成分,实现数据降维;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方法建立辣椒种子品种识别模型。结果显示:采用荧光光谱建立判别模型时,卓椒3号辣椒种子的品种识别正确率达到92.9%,卓椒4号、卓椒5号辣椒种子的品种识别正确率均达到100.0%,整体识别正确率达到97.6%;采用荧光光谱的一阶导数光谱建立判别模型时,卓椒3号、卓椒4号、卓椒5号辣椒种子的品种识别正确率均达到100.0%,整体识别正确率达到100.0%。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叶绿素荧光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能够有效识别辣椒种子品种。  相似文献   

9.
10.
番茄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琳 《北方园艺》2008,(4):146-146
番茄晚疫病又名番茄疫病,是番茄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1症状 一般先从叶尖和叶缘开始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同时也能危害茎部.一般从叶尖和叶缘开始发病,出现不规则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斑扩大后变为褐色,在潮湿的条件下,病势发展迅速.在叶背面病健交界处有一圈白色霉状物.病斑由叶片迅速向茎蔓延,在接近叶柄处的茎部呈黑褐色腐烂,造成植株上部萎蔫或折断.  相似文献   

11.
熊艳  周常勇    李茵  王春艳  孙现超  青玲 《园艺学报》2014,41(2):268-273
 从四川攀枝花市田间采集36份表现严重矮化、黄化和曲叶症状的番茄病株样本,利用双生病毒简并引物PA/PB从所有样本中均扩增得到约500 bp的片段,经全序列测定及分析,检测出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Papaya leaf curl China virus,PaLCuCNV)和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这两种双生病毒的复合侵染率达97.2%。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这两种双生病毒分别与已报道的PaLCuCNV河南番茄分离物(PaLCuCNV-[HeNZMI])及TYLCCNV云南元谋烟草分离物(TYLCCNV-[Y295])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9.1%和97.9%。检测发现,所有分离物均伴随有卫星DNA β分子,全序列测定表明所得9个DNA β分子均为TYLCCNV的卫星TYLCCNB,且与其四川番茄分离物(TYLCCNB-[SC65])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87.7% ~ 94.5%。本文首次报道PaLCuCNV与TYLCCNV/TYLCCNB病害复合体复合侵染番茄引起更严重的番茄黄化曲叶病。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行数字化、标准化、无损伤定量识别植物病害,运用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对生产中两种常见的黄瓜病害(黄瓜炭疽病和黄瓜褐斑病)进行研究。利用图像的颜色统计特征对来自不同时期的病害样本图像进行分类和识别。采用逐步判别分析,选取显著性较大的特征参量,建立起黄瓜炭疽病、黄瓜褐斑病和无病区域的分类器模型。结果表明,对黄瓜炭疽病、黄瓜褐斑病和无病区域的正确回判率分别达到96.67%、93.33%和100%。测试集中, 黄瓜炭疽病、黄瓜褐斑病和无病区域的正确识别率分别达到83.33%、80.00%和100%,说明利用彩色图像颜色统计特征对植物病害进行识别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番茄353份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番茄353份种质资源的13个质量性状和16个数量性状进行变异水平评价、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质量性状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生长势(1.50);数量性状中最高的是叶片长(2.07)和叶片宽(2.07),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裂果率(73.08%);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前9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64.83%,包含了全部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基于表型性状,采用系统聚类组间聚合的方法在遗传距离为17.5处将供试的353份资源划分为6个组群,第5组群包含138份资源,主要特点为果实圆形,生长习性为有限生长;第6组群包含203份资源,主要特点为单果质量小,生长习性为无限生长。  相似文献   

14.
两种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复合侵染番茄及重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丽玲  钟静  尹跃艳  丁铭  张仲凯 《园艺学报》2016,43(7):1305-1314
由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引起的番茄曲叶病严重制约着世界范围内番茄的生产。自然条件下复合侵染引起的重组或假重组可能产生新株系、新种或新的病害复合体,导致致病性增强或减弱。从云南红河地区表现叶片黄化并伴随植株矮化的一株番茄中,获得了Y3080-32和Y3080-40两个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分离物以及Y3080-1和Y3080-2两个beta卫星分离物。序列比对表明,Y3080-32属于红河赛葵黄脉病毒(MaYVHoV)分离物,Y3080-40属于云南辣椒曲叶病毒(PepLCYnV)分离物。重组分析显示,分离物Y3080-32是重组病毒,由MaYVHoV和PepLCYnV(Y3080-40)重组产生。Y3080-1和Y3080-2是赛葵黄脉beta卫星(MaYVB)分离物。MaYVHoV/MaYVB复合体和PepLCYnV复合侵染番茄,表明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的复合侵染为重组和假重组的发生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5.
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烯肟菌胺与丙森锌按照不同配比(质量比1∶1、1∶3、1∶5、1∶7及1∶9)复配对番茄早疫病菌的联合毒力,并验证了60%烯肟菌胺·丙森锌(质量比1∶9)水分散粒剂(WG)对番茄早疫病的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烯肟菌胺与丙森锌单剂对茄链格孢菌的EC50值分别为1.5140mg·L-1和11.9888mg·L~(-1),烯肟菌胺与丙森锌按1∶1、1∶3、1∶5、1∶7及1∶9混配时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效效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番茄早疫病发病初期间隔7d连续喷施2次60%烯肟菌胺·丙森锌WG对番茄早疫病具有较好防效,推荐剂量为480~960g·hm~(-2)。  相似文献   

16.
采用普查和定时系统调查的方法对十字花科(大白菜、青花菜、甘蓝、萝卜)、茄科(番茄、辣椒、茄子)、葫芦科(黄瓜、冬瓜、南瓜)等10种主要设施蔬菜苗期病害种类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进行鉴定,并对疫病、猝倒病、枯萎病、立枯病等4种主要苗期病害进行化学防治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从10种蔬菜上采集的864份苗期病害病样中共分离出736株菌株,共计16个种,其中致病病原有13种,在各类蔬菜上可分别引起8~9种苗期病害,以传统病害猝倒病和立枯病为主,其次为根腐病、疫病、灰霉病;筛选出对立枯病防效显著的杀菌剂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和2.5%咯菌腈悬浮剂,对防治枯萎病有效的药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和3%甲霜·噁霉灵水剂,对疫病防效显著的药剂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25%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50%氟啶胺悬浮剂、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10%氰霜唑悬浮剂,以及防治猝倒病有效的药剂50%氟啶胺悬浮剂、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10%氰霜唑悬浮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和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等。  相似文献   

17.
张勇  李晓军  曲健禄  范昆  杨建明 《园艺学报》2010,37(11):1745-1750
对我国桃树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进行了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测定及分析,确定该病害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叶枯病,病原菌rDNA-ITS区序列已在GenBank上登录(GenBank登录号:GU270581)。病原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 ~ 30 ℃,适宜pH 5 ~ 7,适宜碳源为蔗糖,适宜氮源为酵母。  相似文献   

18.
在温室基质栽培条件下,以番茄材料A20为试材,采用2因素5水平响应面中心复合设计,研究不同的氮钾营养组合处理对番茄单株产量、果实品质及叶片碳氮代谢产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营养的增加(74~414 mg · L-1范围内),番茄叶片碳氮代谢产物和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随着钾营养的增加(101~525 mg · L-1 范围内),番茄叶片糖含量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活性呈增加趋势,而氮代谢产物和蔗糖合成酶(SS)、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通过建立各指标与氮钾二因子的二次回归方程发现,氮钾营养是影响番茄叶片氮代谢和碳代谢的主要因子,氮钾互作对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影响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番茄产量、品质与叶片碳氮代谢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氮钾共同作用于番茄叶片的碳氮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综合分析试验结果,当营养液氮营养为300~350 mg · L-1、钾营养为370~520 mg · L-1 时,番茄叶片碳氮代谢旺盛,产量和品质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利用扫描仪获取标准图形,对ImageJ软件测定番茄叶面积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发现不同的扫描分辨率(100、200和300DPI)对图形面积没有显著影响,200DPI的分辨率为较好的扫描参数。以番茄叶片为试材,对剪纸法与图像处理法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差异不显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扫描仪结合ImageJ软件测定番茄叶面积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利用从世界各地收集的182份野生种醋栗番茄(Solanum pimpinellifolium L.),采用喷雾接种法接种我国晚疫病主流生理小种T_(0,1)和T_(1,2),旨在筛选出抗晚疫病的遗传资源。结果表明,182份种质资源中有25份种质对T_(0,1)小种表现稳定抗性,占总数的13.74%,其中免疫(I)1份,高抗(HR)5份,中抗(MR)19份;对T_(1,2)小种表现抗性的种质资源为22份,占12.09%,其中高抗种质3份,中抗19份。通过分析抗性种质的地理位置,发现抗性种质分布相对集中,主要来源于秘鲁首都利马。利用18个SNP分子标记对抗性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将抗性种质分为两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群包含13份种质,地理分布相对集中,抗性水平差异较小;第Ⅱ类群包含9份种质,地理分布相对分散,抗性水平差异较大。试验获得的抗晚疫病种质资源,尤其是高抗种质PI390730、LA1604、L03707,可作为优异抗源应用于番茄抗晚疫病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