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黄鳝(Monopterus albus)胃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本实验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虾塘散养、蟹塘散养、网箱投喂鱼浆和网箱投喂水蚯蚓4种养殖模式下黄鳝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群落结构。Alpha多样性分析和Venn图结果显示,网箱投喂水蚯蚓组黄鳝胃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均较高,而蟹塘散养组最低。除蟹塘散养组黄鳝肠道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其余3种养殖模式黄鳝胃肠道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推测黄鳝胃肠道微生物的核心菌群为厚壁菌门。在属水平上,网箱投喂水蚯蚓养殖模式中黄鳝胃的优势菌群为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与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其余3种养殖模式中黄鳝胃的优势菌群都为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而虾塘散养组黄鳝肠道的优势菌群为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其余3种养殖模式的优势菌群中都有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结果表明:网箱投喂水蚯蚓组黄鳝胃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均较高,且益生菌群占比高,潜在致病菌较少,是比较健康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客观综合评价养殖水体质量,利用熵确定水质指标权重,结合物元分析理论及贴近度的概念,构建养殖水质复合模糊物元模型,对2015—2019年监测的上海地区635批次养殖水样进行地表水环境质量等级分类。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池塘水体的pH、总磷、高锰酸盐指数、As(砷)和叶绿素a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引水河道的(P<0.05),硝酸盐氮、Zn(锌)和石油类的平均分布显著低于后者(P<0.05),其他指标的平均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养殖品种池塘水体间,淡水鱼塘水体中氮、磷、有机质等相关指标的平均含量最高,蟹塘水体pH均值最高。熵权法模糊物元模型评价结果表明,在养殖水体水质指标中pH的权重最高,其次为高锰酸盐指数、总氮和氨氮,这4项合计权重超过0.5;89.29%的鱼塘、87.91%的虾塘和75.83%的蟹塘水样水质类别属于或优于地表Ⅲ类,相关河道水样水质满足地表Ⅲ类水质标准的样品占比达98.72%。整体上,上海地区的养殖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3.
分析采煤塌陷水体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水体水生态系统管理、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在淮南潘谢矿区选择潘集和谢桥2个采煤塌陷湖泊,于2016年逐月采集浮游甲壳动物并同步采集水样分析水质。2个湖泊共观察到浮游甲壳动物10属16种,潘集8属13种、谢桥9属12种,其中象鼻溞属、秀体溞属、中剑水蚤属、温剑水蚤属在这2个湖泊中出现频率均较高并成为主要优势种。潘集、谢桥浮游甲壳动物年均密度分别是5.5、4.9个/L,其丰度在生长季(春、夏、秋)较高。潘集和谢桥TN浓度分别为2.0、1.9 mg/L,TP浓度分别为0.08、0.07 mg/L,总体上位于IV~V类水质;叶绿素浓度分别为16.8、14.9 mg/m3。高密度渔业活动可能是导致浮游甲壳动物丰度远低于一般的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的重要原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可能是导致2个湖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淡水养殖水体中氮、磷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查明上海市淡水养殖水体中氮、磷分布现状,选取上海市典型的淡水养殖场进行引水和池塘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上海市淡水养殖水体中总氮、总磷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53 mg/L和0.294mg/L;引水和池塘水体中总氮平均质量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池塘水中总磷平均质量浓度为0.370mg/L,显著高于引水;不同养殖品种池塘中氮、磷年均质量浓度有所差异,淡水鱼塘中总氮、总磷平均质量浓度最高,凡纳滨对虾塘次之,中华绒螯蟹塘最低;养殖生产使池塘水体中有机态氮、磷在总氮和总磷中的占比以及氨氮在无机氮中的占比较引水均有所增加;引水中总氮在春、冬季含量相对较高,总磷在夏、冬季含量较高。养殖过程中淡水鱼塘中氮、磷含量因有机质的累积在秋季养殖后期较高;凡纳滨对虾塘中氮、磷含量在5月养殖初期相对较高;中华绒螯蟹塘内氮含量因水草的净化作用随养殖进程逐渐降低;70%以上的引水样品水质综合污染指数高于1.0,淡水养殖的引水质量不容乐观。整体上,淡水鱼的养殖显著增加了水体的综合污染程度(P0.05),凡纳滨对虾和中华绒螯蟹的养殖对水体综合污染程度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于2011年1-12月对汤浦水库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及现存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汤浦水库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52种,其中枝角类27种,桡足类25种;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春季最多,其次是夏秋季,冬季最少;枝角类年均密度为7.93个/L,最高值出现在7月,为20.60个/L,桡足类年均密度为13.51个/L,最高值出现在11月,为36.13个/L;水平分布上,枝角类和桡足类年均密度最高值均出现在双江溪,分别为12.55个/L和21.70个/L,库中心最低,分别为4.51个/L和6.67个/L;浮游甲壳动物Margalef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与种类变化规律类似,最大值出现在5月的春季(5.32),最小值出现在2月的冬季(1.76);多样性指数的水平分布范围为3.97~4.96,均值为4.53,以取水口最高(4.96),王化溪最低(3.97)。根据浮游甲壳动物Margalef多样性指数及前人研究成果判定汤浦水库应属于β中污-寡污型水体。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宁夏地区夏季不同模式养殖池塘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特征,采集了当地棚塘接力养殖(PT)、稻渔种养(DY)、土池养殖(TC) 3种模式的池塘水体样品,分析了其浮游微藻群落组成及其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微藻5门27属,总数量为1.52×104~2.39×108 ind./L,生物量为0.16~97.78 mg/L,数量多样性为0.03~3.31,生物量多样性为0.29~3.58。不同模式池塘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T模式池塘的微藻群落无明显共性特征,蓝藻(Cyanophyta)、绿藻(Chlorophyta)和硅藻(Bacillariophyta)占优势情况均有出现,如拟鱼腥藻(Anabaenopsis sp.)、鱼腥藻(Anabaena sp.)、颤藻(Oscillatoria sp.)、盘星藻(Pediastrum sp.)、卵囊藻(Oocystis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等;TC模式池塘的微藻优势属单一,分别以盘星藻、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微囊藻(Microcystis sp.)占优势;DY模式池塘的微藻多样性丰富,以小球藻、栅藻(Scenedesmus sp.)、盘星藻、卵囊藻、刚毛藻(Cladophora sp.)等绿藻和小环藻、菱形藻(Nitzschia sp.)等硅藻为优势藻。蓝藻生物量与水体中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宁夏地区夏季温度高、光照时间长,池塘水体中C、N营养高,易形成以微囊藻、拟鱼腥藻等有害蓝藻优势种群;调控池塘水质时应将其作为关键控制点之一,防控有害藻华暴发而导致减产降效的不良状况发生。  相似文献   

7.
云龙湖水库沉水植被重建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富营养化水体云龙湖水库利用小型围隔系统研究了沉水植被的重建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沉水植被重建后,围隔内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得到提高。栽种沉水植物的围隔浮游甲壳动物平均密度为124.3个/L,平均生物量为1.46 mg/L;对照围隔浮游甲壳动物平均密度为93.5个/L,平均生物量为1.20 mg/L;大库浮游甲壳动物平均密度55.7个/L,平均生物量为0.48 mg/L。围隔内生物多样性也有所增加,出现了大库中消失的物种,如奇异尖额溞和透明溞。  相似文献   

8.
农田生态拦截沟中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5-10月,对安徽省巢湖市炯炀镇西宋村示范基地农田生态拦截沟中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到浮游甲壳动物21属、27种,其中枝角类11属、13种,桡足类10属、14种.结果显示,生态拦截沟能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浓度,浮游甲壳动物的优势种类也由拦截前的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和中华窄腹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转变为拦截后的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 cornuta)、隆线溞(Daphniacarinata)和台湾温剑水蚤,生物量由拦截前的44.90 μg/L上升到拦截后的912.50 μg/L;此外,浮游甲壳动物平均体长与水体中总溶解磷对数(lgTSP)和氮磷比(TN/TP)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而浮游甲壳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Simpson)在水生植物生物量最高的生态拦截沟中段最高.研究表明,农田生态拦截沟中的水生植被具有拦截农业氮磷营养盐面源污染和庇护浮游甲壳动物的能力.浮游甲壳动物可以通过吸收和储藏水体中的磷造成水体中生物有效利用磷含量的下降和氮磷比的上升,进而影响藻类生物量并净化水质.  相似文献   

9.
在富营养浅水湖泊中,水体光照强度减弱将导致水生植物严重衰退和一系列理化指标的变化,为了探究这些变化对沿岸带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5年5-11月通过覆盖不同层黑色遮阳布建立4个光照梯度(L1-L4),透光率分别是40.5%、17.1%、7.1%和2.8%,并在每个系统中移植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模拟自然条件下沿岸带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对低光压力的响应,分析水体理化指标、苦草和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从L1至L4处理组,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随光照强度减弱而减少,其平均值分别为1.27 mg/L、0.99 mg/L、0.95 mg/L和0.45 mg/L,且浮游甲壳动物的丰度和多样性也随光照强度减弱而降低;(2)与其他3个处理组相比,L4组中锯缘真剑水蚤(Eucylops serrulatus)的生物量百分比有所上升(从5%升高至25%),其他大多种类的生物量百分比都有所下降,其中晶莹仙达溞(Sida crystallina)下降最为明显,由50%降至9%;(3)浮游甲壳动物平均生物量秋季(1.28 mg/L)大于夏季(0.54 mg/L),平均丰度夏季(83.79个/L)大于秋季(53.59个/L)。统计分析表明,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与光照强度、溶解氧和p H值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溶解氧和p H的变化与苦草的生长紧密相关。研究显示,光照除了可以直接影响浮游动物的摄食外,还能通过影响浮游动物的栖息环境间接影响其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淡水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藻类大量生长导致水体光照强度减弱,水生植物严重衰退。为了解水体光照强度减弱对生活在沿岸带草丛中的浮游甲壳动物分布情况的影响,本研究于2015年5月至2015年11月在水族箱中通过移植苦草并覆盖不同层黑色遮阳布来建立4个光照梯度(L1- L4),其透光率分别是40.5%、17.1%、7.1%和2.8%,来模拟自然条件下沿岸带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对低光压力的响应,分析了水体理化指标、苦草和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从不同的光照处理来看,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随光照强度减弱而减少,其平均值分别是1.27 mg/L、0.99 mg/L、0.95 mg/L和0.45 mg/L,丰度和多样性也随光照强度减弱逐渐降低;(2)与其他3个处理组相比,L4组中除了锯缘真剑水蚤相对生物量百分比从5%升高到25%,其他种类都有所下降,其中晶莹仙达溞从50%降至9%;(3)浮游甲壳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在秋季(1.28 mg/L)大于夏季(0.54 mg/L),而夏季(83.79 ind./L)平均丰度大于秋季(53.59 ind./L)。统计分析表明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与光照强度和苦草生长引起的水体理化的变化显著正相关,主要是溶解氧和pH值。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湖北省三道河水库2007年8月至2008年4月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及现存量的时空变化。三道河水库6个采样点(Ⅰ~Ⅵ)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8科、13属、21种,其中枝角类5科、9属、14种,优势种为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和透明溞(Daphnia hyalin);桡足类3科、4属、7种,优势种为广布中剑水蚤(Microcyclops leuckarti)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浮游甲壳动物年平均密度为92.6个/L,枝角类和桡足类分别为36.9个/L和55.7个/L;平均生物量为1.126mg/L,枝角类和桡足类分别为0.737mg/L和0.389mg/L。浮游甲壳动物现存量的季节变化明显,密度和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浮游甲壳动物密度的水平分布差异明显,采样点的密度和生物量由高到低为Ⅱ>Ⅵ>Ⅲ>Ⅰ>Ⅳ>Ⅴ。  相似文献   

12.
崇明地区蟹种培育池水草栽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几年,国内外一些从事蟹种养殖的地区已开始坚持"分布均匀、品种搭配、密度适当"的池塘种植水草原则。简单来说即是池塘中水草至少两种,而且在栽种模式、时间和密度方面以适应蟹种生长为主,最大地发挥水草在蟹种生态养殖中的作用。但崇明地区蟹种养殖池塘中栽种的水草一直为传统模式,即主要是空心莲子草(俗称水花生),且移栽时间、密度等随意性很大,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河蟹隐藏躲避场所和水体降温  相似文献   

13.
《淡水渔业》2021,51(3)
为了解曝气联合投加菌藻对湖泊水体的生态效应,于2019年7月24日-10月16日,在白洋淀沟壕中开展了曝气联合投加菌藻的水体生态修复试验,对比分析了修复水体和未修复水体的理化指标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试验期内,曝气联合投加菌藻修复技术对水体总氮(TN)、总磷(TP)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但能显著降低水体亚硝态氮(NO~-_2-N)浓度,同时明显减少了上下水层的溶解氧差异,对打破水体上下分层具有明显效果;进行生态修复的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逐渐由枝角类的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向桡足类的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sp.)、桡足幼体(Copepodid)和无节幼体(Copepod nauplii)转变,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趋于小型化;生态修复区内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有明显降低的趋势。综合结果来看,曝气联合投加菌藻修复技术能显著降低湖泊水体的亚硝态氮浓度,打破水体上下分层状态,同时使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明显降低,使其物种趋于小型化。  相似文献   

14.
在家鱼池塘中分别进行了套养丁鱼鱼种和商品鱼的试验。①鱼种混养 :在三个塘中分别进行丁鱼的鱼种单养、与白鲢鱼种混养和与草鱼鱼种混养 ,每个塘中平均每 6 6 7m2 放养的总鱼数为 3万尾。到年底时 ,三个塘中的收获结果如下 :成活率次序是草鱼塘 >白鲢塘 >单养塘 ( 90 .55% >88.1% >83.95% ) ;规格大小依次为草鱼塘 >白鲢塘 >单养塘 ( 41.8g>38.15g>32 .0 g)。②成鱼混养 :在白鲢主养塘和草鱼主养塘两种类型的池塘中平均每 6 6 7m2 放养 52 g左右的丁鱼 4 0 0尾 ,经 12个月的饲养 ,在上述两种类型的池塘中混养丁鱼的产量的高低次序依次是草鱼塘 >白鲢塘 ( 2 2 2 >198.3kg/亩 ) ;成活率次序为草鱼塘 >白鲢塘 ( 97.9% >95% ) ,平均规格大小的次序依次是草鱼塘 >白鲢塘 ( 0 .6 2kg>0 .599kg)。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环鄱阳湖区典型养殖水体夏季富营养化状况,于2014年7月和8月对环鄱阳湖区48个标准化精养池塘水体的物理化学指标及浮游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随机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总氮污染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养殖水体最为严重,总磷污染最严重的水体主要养殖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高锰酸盐指数与Chl-a含量均以泥鳅养殖水体最高;所调查的精养池塘水体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0纲16目40科61属95种,各养殖水体中均以蓝藻门(Cyanophyta)为最优势种群,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为次优势种群;不同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53~63.98)×10~6 cells/L和9.24~55.04 mg/L,其中中华鳖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密度最大,而泥鳅养殖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最高;不同养殖类型水体浮游植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为1.12~2.78,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普遍偏低,且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单一优势种,其中中华鳖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最为简单、不均匀;评价结果表明环鄱阳湖典型养殖水体已经达到严重富营养化程度,且处于重度污染水平;除此之外,随着水体中各类污染物质浓度升高,浮游植物群落丰富度随之下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将趋于简单和不均匀,从而出现单优物种。  相似文献   

16.
采用前置库技术及生物绳与湿地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对无锡市亲水河进行生态修复。为了研究生态修复过程中水环境因子与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水质改变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对2014年6-12月生态修复期间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出浮游甲壳动物24种,其中枝角类10属、11种,桡足类11属、13种,主要优势种类为角突网纹溞(Creiodaphnia cornuta)、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爪哇小剑水蚤(Microcylops javanus)和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亲水河生态示范区内浮游甲壳动物的最大密度和生物量(1005.00个/L、8617.1 μg/L)均出现在8月份,最小值(1.80个/L、11.4μg/L)出现在11月和12月。生态修复后,亲水河中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由前置库区的892.6 μg/L上升到生态修复区的1018.5 μg/L。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温度(r=0.530,P<0.01)、营养盐[磷(r=0.365,P<0.01)与氮磷比(r=-0.477,P<0.01)]和叶绿素a(r=0.450,P<0.01)含量等对浮游甲壳动物总丰度有显著影响。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期间,亲水河不同修复阶段的浮游甲壳动物的丰度差异较大,并且表现为生态修复区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前置库区。相关分析发现,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与水体中总磷和叶绿素含量、温度以及氮磷比等显著相关,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不显著。研究表明,亲水河前置库、生物绳与湿地植物联合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有效消减河流中营养物质含量,提升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值得在类似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家鱼池塘中分别进行了套养丁(鱼岁)鱼鱼种和商品鱼的试验.①鱼种混养:在三个塘中分别进行丁(鱼岁)鱼的鱼种单养、与白鲢鱼种混养和与草鱼鱼种混养,每个塘中平均每667m2放养的总鱼数为3万尾.到年底时,三个塘中的收获结果如下:成活率次序是草鱼塘>白鲢塘>单养塘(90.55%>88.1%>83.95%);规格大小依次为草鱼塘>白鲢塘>单养塘(41.8g>38.15g>32.0g).②成鱼混养:在白鲢主养塘和草鱼主养塘两种类型的池塘中平均每667m2放养52g左右的丁(鱼岁)鱼400尾,经12个月的饲养,在上述两种类型的池塘中混养丁(鱼岁)鱼的产量的高低次序依次是草鱼塘>白鲢塘(222>198.3kg/亩);成活率次序为草鱼塘>白鲢塘(97.9%>95%),平均规格大小的次序依次是草鱼塘>白鲢塘(0.62kg>0.599kg).  相似文献   

18.
养殖池塘水质理化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Biolog Eco微板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循环水养殖池塘水质理化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性的关系。结果显示:水质理化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循环塘与对照塘具有不同的水质理化特征;池塘水体总氮TN、总磷TP、细菌总数BN与微生物代谢活性正相关,TN、BN与微生物代谢多样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正相关;冗余分析表明,循环塘的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与对照塘具有明显的差异,且TN、化学需氧量COD Mn、总溶解固体TDS、TP等环境因子对养殖池塘微生物群落代谢的差异性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9.
对虾工厂化养殖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掌握对虾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浮游动物的变动规律,有效管理水体环境质量,提高养殖效益,于2018年8月17日~11月3日,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演替规律及其与养殖水体弧菌、浮游微藻和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从实验塘鉴定出21种浮游动物,隶属于4大类,种类最多的为原生动物,共13种,占总数的61.9%;其次为轮虫和桡足类,均为3种,占总数的14.3%;枝角类最少,占总数的5%。整个养殖期,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约为0.71×103 ind./L,平均生物量约为11.72 mg/L。养殖过程中优势种由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物种逐渐演变成单一的原生动物物种。实验塘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0.52~1.64之间波动,前期先降低后升高,后期有所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浮游动物数量和浮游微藻数量显著负相关(P<0.05),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显示,温度、pH、营养盐等是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演替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正>试验把五个池塘作为研究对象,两个生态塘作为养殖池塘污水的处理塘,另外三个作为养殖池塘,由测到数据可知,生态塘对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氨氮(NH_3-N)每日平均去除率达到40.9%,去除率差异显著(P0.05),亚硝酸盐(NO_2-N)每日平均去除率达到36.2%,差异显著(P0.05),达到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作用。经过处理后的养殖池塘,氨氮和亚硝酸盐出现递减,没有上升的趋势,由此可知,生态塘处理后的养殖水体对养殖鱼塘氨氮和亚硝酸盐质量浓度有去除作用,可达到净化养殖水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