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组成对茶黄素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来源(茶叶、苹果、梨、蘑菇和漆酶)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酶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具有相似的酶带,但对酶带数目、Rf值及分子量均存在种间差异。梨有11条同工酶带,苹果4条,茶叶有2条,蘑菇5条,而漆酶只有1条。PPO同工酶带Rf值集中于0.40~0.70的区间内。茶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相对分子量大于9.4×104,而梨、苹果、蘑菇和漆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相对分子量介于4.5×104~9.4×104。同时研究了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同工酶组成对茶黄素合成的影响。梨果实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带最多,酶活性最大,合成茶黄素的能力最强。合成茶黄素能力大小顺序为:梨PPO,茶叶PPO,苹果PPO,漆酶PPO,蘑菇PPO。  相似文献   

2.
梨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组成及其对茶黄素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品种梨(丰水梨、贡梨、雪梨、水晶梨、香梨)果实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酶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梨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具有相似的酶带,但酶带数目、Rf值及相对分子质量均存在种间差异.丰水梨有11条同工酶带,贡梨7条,雪梨5条,水晶梨和香梨分别为6条和4条.PPO同工酶带Rf值集中于0.40~0.70,其相对分子质量集中于4.5×104~9.4×104.同时研究了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同工酶组成对茶黄素合成的影响.丰水梨果实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带最多,酶活性最大,合成茶黄素的能力最强.多酚氧化酶合成茶黄素能力大小顺序为:丰水梨,贡梨,雪梨,香梨,水晶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IPPO催化氧化EGCG的催化特性。[方法]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为原料,对固定化多酚氧化酶催化氧化形成儿茶素低聚物进行了探讨,并且研究以EGCG作底物时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的催化特性。[结果]固定化多酚氧化酶酶促氧化EGCG能够生成一种非茶黄素类的聚合物,此聚合物在pH值6.5、温度50℃、底物浓度1.5%、反应时间10min时生成量最大。[结论]在此条件下,其反应动力学符合米式方程,测得Vmax值为0.108OD/min,Km值为2.565mg/ml。  相似文献   

4.
以龙井43号茶树鲜叶为材料,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对茶树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进行分离纯化,最终分离出1个单一同工酶(PPO V),该同工酶亚基大小约为80ku。  相似文献   

5.
以云南大叶种代表性品种勐库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对以硫酸铵沉淀制备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粗酶进行部分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勐库大叶种PPO最适反应p H为4.4,最适反应温度为37℃,对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有催化活性,而对间苯二酚、对苯二酚基本无催化活性。以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为底物时,勐库大叶种PPO的米氏常数(Km)分别为4.2 mmol/L和36.5 mmol/L,最大单位酶活力(Vmax)值分别为2 000 U/m L和5 000 U/m L,且对焦性没食子酸的催化效果优于邻苯二酚。抑制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亚硫酸钠、抗坏血酸和L-半胱氨酸对勐库大叶种PPO的抑制效果均随抑制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其中亚硫酸钠的抑制作用最强。在终浓度为0~10.00 mmol/L范围内,除Na+对勐库大叶种PPO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K~+、Cu~(2+)和Mg~(2+)对勐库大叶种PPO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不同来源的茶树PPO酶学性质有着明显的区别,可能与品种适制性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不同品种鲜叶生化成分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茶树品种闯鲜叶生化成分的差异及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方法]以42个茶树品种鲜叶为材料,通过鲜叶发酵性能测定,进行鲜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发酵效果的相关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样品遗传距离远近关系,将供试茶树品种分为具有生化成分差异的类群。[结果]42个茶树品种间,儿茶素总量、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试验,儿茶素总量,特别EGCG、EGC、ECG等酯型儿茶素及咖啡碱与发酵效果呈极显著高度相关。运用聚类分析把42个品种划分为3个具有不同生化成分遗传差异的类群,其归类与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结果基本对应。[结论]该研究为对红茶制作的品种选择和发酵性能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铜对华北落叶松体内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多年生华北落叶松林及三年生换床苗铜元素及多酚氧化酶在体内的变化规律以及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同器官中PPO酶的含量和活力差异极为显著,同一器官不同时间的多酚氧化酶的含量和活力差异也极为明显,多酚氧化酶是华北落叶松的抗寒性基础条件之一。(2)PPO酶活性的变化与Cu含量变化有关,铜处理处理后PPO酶活性增加。(3)铜处理华北落叶松能合成新的PPO同工酶蛋白,可以增加原有同工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固定化多酚氧化酶氧化儿茶素制取茶黄素(TFs)的最佳反应条件,初步确定了酶法生产高纯度茶黄素的四个重要因素pH值、通气量、底物浓度和反应时间的最佳参数范围,即酶与浓度为0.1%的底物按1:1.25(Active unit/ml)pH=5.0,37℃=水浴通氧20L/min,加金属辅酶的情况下,反应2小时得率最高,最高得率可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9.
茶多酚氧化酶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pH 5.6)匀浆浸提法和硫酸铵沉淀法,从茶鲜叶中提取多酚氧化酶,并通过分光光度法研究pH,温度,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邻苯二酚为底物,茶多酚氧化酶PPO的最适pH为5.6,最适温度为50 ℃,亚硫酸钠、半胱氨酸和V-C为PPO的抑制剂.  相似文献   

10.
以龙井43号[Camellia sinensis(L.)O.Ktze.cv.Longjing 43]鲜叶为材料,经分离纯化获得多酚氧化酶-同工酶(PPOⅡ),对其部分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POⅡ最适反应pH为6.0;抑制剂抗坏血酸、亚硫酸钠和L-半胱氨酸对PPOⅡ的抑制作用随抑制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强;Cu~(2+)浓度在0.25×10-7mol/L时,PPOⅡ活性最高;PPOⅡ的Km为13.05 mmol/L,v_(max)为0.019 OD_(460)/min。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类抗生素广泛地用于畜禽养殖,经动物代谢后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代谢物通过沼气工程处理后,得到的沼液又多用于灌溉,使得抗生素进入环境被农作物吸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对人体产生危害。因而沼液中抗生素的去除尤为重要。采用Fenton氧化技术去除沼液中的三种四环素类和三种磺胺类抗生素,通过设置单因素实验考察了pH值、H_2O_2浓度、摩尔比n(H_2O_2)/n(Fe~(2+))对抗生素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pH=4,H_2O_2浓度为0.4 mol·L~(-1),n(H_2O_2)/n(Fe~(2+))=10∶1,在此条件下,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去除率分别为91.83%、92.38%、80.52%,磺胺甲恶唑、磺胺甲基嘧啶、磺胺嘧啶去除率分别为93.60%、91.97%、91.60%。同时TN、TP、TK的保留率分别为96.0%、97.7%、97.2%。可见,Fenton氧化法对沼液中抗生素的去除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又保证其养分的保留,为沼液中抗生素的去除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农田土壤中Cu2+的迁移转化对生物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水稻土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OM)与Cu2+的结合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动态光散射、三维荧光、同步荧光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探究水稻土中DOM的粒径、光谱和结构特征及其与Cu2+的结合过程及机制。结果表明,土壤DOM的SUVA254值为(3.25±0.07)L·(mg·m)-1,低于4 L·(mg·m)-1,其亲水性较高同时芳香性偏低,并且其芳香结构中含有较多的含氧官能团。水稻土DOM的构成以类富里酸和类腐植酸为主,Cu2+与类腐植酸络合稳定常数(lgKM=5.07)高于类富里酸(lgKM=4.81)。表明稻田土壤DOM中的类腐植酸组分与Cu2+优先结合,尤其以短波类腐植酸中的酚基、羟基和酚羟基等含氧基团对Cu2+的添加表现得更为敏感。另外,DOM表面疏松的介孔结构、负电荷和羟基、酚羟基以及氨基等官能团对Cu2+吸附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茶多酚氧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进行茶多酚酶(PPO)促氧化、碱性氧化、酸性氧化试验,结果发现:茶多酚在3种氧化条件下均可氧化并形成茶黄素(Ts);酶促氧化形成茶黄素的含量比化学氧化形成量低。在双液相体系中茶多酚进行碱性氧化和酸性氧化,茶黄素形成量较接近。并就儿茶杯素氧化方法对茶色素制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网箱养鳝模式下空心莲子草和麦饭石对水体中Cu2+的吸附效应和共生体系中黄鳝、鲤鱼存活率,增重率及肌肉Cu2+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黄鳝12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分别放养于网箱内;鲤鱼24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分别放养于网箱外水泥池中。饲养56 d。检测空心莲子草、麦饭石、水体Cu2+含量和黄鳝、鲤鱼的存活率,增重率及肌肉Cu2+含量。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和麦饭石对水体中的Cu2+均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水体Cu2+浓度明显降低;随水体Cu2+浓度升高,黄鳝和鲤鱼的存活率、增重率明显降低,肌肉中Cu2+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5.
16.
盐胁迫下赤霉素对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外源GA3对盐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质量浓度GA3的各处理,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显著高于NaCl胁迫处理,其中以100mg/L GA3处理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最高,幼苗的叶面积、根长、根冠比也最大,同时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最高,幼苗叶片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摩尔分数(Ci)及蒸腾速率(Tr)等均达到最大;而当赤霉素的质量浓度为50mg/L时,叶片中的POD活性为2 005U/(g·min),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17.
中亚热带丘陵区茶园和林地土壤春季N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热带地区春季降雨频繁,茶园施肥量大,该季节茶园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量较高,研究春季茶园土壤N_2O排放及其影响因子有一定意义。以中亚热带丘陵区土壤为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两种植茶年限茶园和林地土壤春季N_2O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茶园N_2O排放量明显高于林地,50年茶园N_2O排放量明显高于20年茶园,林地N_2O的排放量最少;50年茶园、20年茶园和林地土壤春季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07、1.39、0.22 kg·hm-2。两种植茶年限茶园土壤N_2O排放通量均与土壤NO_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林地土壤N_2O排放通量则与土壤NH_4~+-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茶园和林地土壤N_2O排放通量均与5 d累积降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茶园土壤N_2O排放通量受土壤温度和NO_3~--N含量影响,共同解释其48%~49%的变化;林地土壤N_2O排放通量受土壤温度和NH_4~+-N含量影响,共同解释其55%的变化。这项研究显示施肥对春季茶园N_2O排放的促进作用与降雨有关。  相似文献   

18.
尿素和生物质炭对茶园土壤pH值及CO2和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生物质炭对酸化茶园土壤改良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利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在施氮(N1)和不施氮(N0)条件下,不同小麦秸秆生物质炭添加量(B1,10 g·kg~(-1);B2,30 g·kg~(-1);B3,50 g·kg~(-1))对茶园土壤pH值、CO_2和CH_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质炭显著提高了茶园土壤pH值(P0.05),生物质炭施加比例越高,土壤pH值提高幅度越大,处理组N0B1、N0B2和N0B3土壤平均pH较对照组CK(氮和生物质炭都不施)分别提高了0.18、0.53、1.06个单位,生物质炭添加量为3%(B2)时,短期内可达到提高土壤pH值、改良酸化土壤的效果;CO_2和CH_4的累积排放量随着生物质炭添加比例的升高而增大,且显著高于对照组CK(P0.05)。施加尿素短期内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P0.05),并促进了CO_2的排放,但对CH_4的排放无显著影响。与单施生物质炭相比,生物质炭与尿素共施时土壤pH提高幅度更大,CO_2累积排放量提高程度也更为显著,而CH_4的排放得到抑制,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CK(P0.05)。生物质炭的添加在提高土壤pH值的同时也会增加CO_2和CH_4的排放量,增大环境风险,但当土壤酸化程度较轻时,可适当施加低量生物质炭,在缓解土壤酸化状况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9.
添加生物黑炭对茶园土壤CO2、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黑炭施用量对两种茶园土壤(红壤和黄壤)CO2、N2O排放特征的影响。生物黑炭用量设5个水平:H0(0 g·kg-1)、H1(3.56 g·kg-1)、H2(7.11 g·kg-1)、H3(14.22 g·kg-1)、H4(28.44 g·kg-1).结果表明:红壤茶园土壤CO2排放量显着高于黄壤,N2O排放总量则低于黄壤;与H0处理相比,施用低量的生物黑炭(H1)对两种茶园土壤CO2排放无显着影响;高量的生物黑炭处理(H3、H4)则显着增加土壤CO2排放量,增幅为20%~47%(P<0.05).生物黑炭施用后(H2、H3、H4)明显降低两种茶园土壤N2O释放速率及反硝化损失率,土壤N2O排放总量降幅为37%~63%(P<0.05),反硝化损失量降幅22%~54%(P<0.05),且均随着生物黑炭施用量增加而增大。此外,从土壤pH值、无机氮含量和硝化率角度,探讨了生物黑炭影响茶园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OECD Guideline 106为基础,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不同Ca~(2+)强度(0.01、0.03、0.05、0.08、0.1 mol·L-1)以及不同阳离子类型(0.01 mol·L-1KCl、ZnCl_2、CaCl_2、Al Cl3)对土霉素在3种菠萝皮渣生物质炭(BL350、BL500、BL650)中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溶液中Ca~(2+)浓度的增加,土霉素在生物质炭中的吸附参数lg Kf逐渐减小趋于稳定,且lg Kf值与CaCl_2浓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此同时,Ca~(2+)浓度的增加对低浓度土霉素溶液的吸附影响与高浓度时相比不明显。不同阳离子条件下,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均能较好地对吸附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平均R2分别是0.922 1、0.946 3。除了土霉素在BL650的Al Cl3介质中1/n接近1,吸附趋于线性外,其他介质条件下的吸附等温线均呈"L"型。4种阳离子对土霉素在3种生物质炭中吸附行为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K+与Al3+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Zn2+与K+、Al3+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与其他阳离子相比,K+的存在显著降低溶液中土霉素在生物质炭上的吸附强度(1/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