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于翔 《河北渔业》2011,(7):1-4,45
从本院试验场患竖鳞病鲤鱼鳞囊、肝、肾中分离出病原菌3株,对其中2株进行分类鉴定,分离自病鱼鳞囊的菌株为鲶爱德华氏菌(Edzuardsiella ictaluri ),分离自病鱼肾脏的菌株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卡那霉素、氧哌嗪青霉紊对三株菌均有较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畜禽业》2017,(12):9-10
在对鸭疫里默氏菌进行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主要是具有明显输卵管炎的病死鸭中挑选的有疑似鸭疫里默氏菌的死鸭。并且使用细菌分离的方法从死鸭脑中分离出3株细菌。经过对这3株细菌进行形态鉴定、生化试验、血清型鉴定以及细菌16S rRNA的PCR的鉴定后,基本可以证明被分离出的3株细菌是血清型1型鸭疫里默氏菌,这种病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然后根据不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对这3种病菌进行分类,经过进一步的检测试验发现,这3株病菌对先锋霉素、氧哌嗪青霉素以及美满霉素有较高的敏感反应。对致麻鸭输卵管炎的鸭疫里默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和实验观察,有利于完善对鸭疫里默氏菌的研究资料,有助于鸭养殖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暗纹东方tun“脱粘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患“脱粘病”河tun的体表粘膜及内脏器官中共分离到3株细菌(HT1、HT2、HT3),动物实验显示HT1和HT2 2株细菌为致病菌,HT3株细菌为非致病菌。进一步对HT1和HT2株细菌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抗原性系统鉴定,确定HT1株菌为温和气单胞菌,HT2株菌为假单胞菌,但之2种致病菌在“脱粘病”致病过程中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药敏试验表明:2种致病菌仅对卡那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3种抗菌素敏感,而对其它抗菌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金鱼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方法对患病金鱼(Carassius auratus)内脏组织(肝脏、肾脏、性腺)中致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共分离了8株优势菌,经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其中3株细菌(菌株LK-T、PL-R和PK-T)具有致病性。ATB细菌鉴定仪鉴定结果显示,菌株LK-T和菌株PL-R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菌株PK-T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subsp.caviae)。这3株致病菌的主要特征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状,对奈替米星、头孢呋肟、头孢拉啶、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新霉素、先锋必等药物均高度敏感。其中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新霉素等常规渔药可作为防治用药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草鱼池塘精养、山塘养殖以及鱼菜共生养殖3种养殖模式下气单胞属细菌群落特征差异,2017年5—7月(养殖投喂旺盛期)用采水器在池塘两端和中部采集表层15 cm处水样,混合均匀后,装入灭菌塑料瓶中,低温保存;在池塘两端和中部用采泥器采集表层底泥,现场各无菌称取5 g底泥,置于装有135 mL的无菌生理盐水的塑料瓶中,振荡混匀,低温保存。水样和底泥样4 h内带回实验室,利用RS平板分离法分离水体和底泥样本中的细菌,通过16S rDNA测序方法鉴定、分析分离细菌。试验结果表明,共分离细菌54株,为10属22种,其中气单胞菌属23株,假单胞菌属8株,柠檬酸杆菌属6株,肠杆菌属7株,泛菌属、沙雷氏菌属各3株,果胶杆菌属、沙门氏菌属、克吕沃尔菌属、勒克氏菌属细菌各1株。按细菌种类分,维氏气单胞菌数量最多,为12株,嗜水气单胞菌次之,为10株,烟粉肠杆菌6株,弗氏柠檬酸杆菌5株,其他细菌1~2株不等。不同养殖模式下细菌种类和数量分析表明,鱼菜共生养殖系统细菌种类和数量最多,达到12种21株,潜在致病菌占比较少,草鱼精养殖池塘细菌种类最少,为5种13株,致病菌占比较高。细菌环境分布特征表明,维氏气单胞菌多分布在水体,嗜水气单胞菌多分布于底泥中。  相似文献   

6.
耐盐红螺菌对水产养殖病害细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宏端 《水产学报》2003,27(1):69-74
为探明光合理细菌对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功能,对病鳖、鳗及南美白对虾动物体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人工感染健康动物检测致病性;探讨耐盐红螺菌对病害细菌分离株的仰菌效能,和有效抑菌作用时细胞所处的生长期。试验结果表明,水产动物病害细菌分离株为孤菌属,气单胞菌属和假单胞菌属菌株;耐盐红螺菌的代谢产物对商害细菌分离株均有抑制作用,其平坂柳菌圈为1.2-1.4cm,最低抑菌浓度多为4-8倍稀释液;耐盐红螺菌的拮抗物质随细胞对数生长过程中生成,至细胞衰亡期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7.
对从海水中分离的3株噬菌蛭弧菌Blb-1、Blb-2、Blb-3在不同条件下的裂解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进行了Blb-2裂解水体哈维氏弧菌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在盐度为0~30时均能良好生长,具有广盐性;3株菌对灭活后的宿主菌具有更强的裂解作用,形成噬菌斑的时间普遍提前,且噬菌斑较大;3株蛭弧菌的裂菌谱试验以及不同蛭弧菌菌龄的裂解效果试验表明,3株菌对气单胞菌属和弧菌属细菌均有很好的裂解能力,而对水产益生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等裂解能力很弱;应用试验表明,噬菌蛭弧菌对水体中的哈维氏弧菌具有较强的的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8.
鲫鱼出血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翔  宋文华  富丽静 《水利渔业》2007,27(3):109-110
自患出血病的2龄鲫鱼肝、肾、脾中分离出3株细菌,肌肉注射感染,均能复制出原始症状。经鉴定,分离自肝的细菌为解藻朊酸弧菌,分离自肾、脾的细菌为维罗那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其中解藻朊酸弧菌的毒力更强。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头孢西丁等抗生素对2种致病菌均较敏感,氨苄西林对2种菌耐药。  相似文献   

9.
苗种供应一直是黄鳝规模化养殖的制约因素,为提高黄鳝苗种培育成活率,本试验对黄鳝卵孵化过程中出现死卵和健康黄鳝卵及池水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死亡的黄鳝卵与健康黄鳝卵及池水所含细菌为研究对象,对疑似病原菌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溶血和攻毒试验,然后进行生化鉴定,采用药物敏感试验测定病原菌分离株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的5株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血平板上均有明显β溶血环,其中有2株菌溶血环特别明显;通过腹腔注射小白鼠和浸泡黄鳝的动物实验发现致病能力非常强,经生化鉴定表明5株菌均为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显示5株菌均对庆大霉素表现高度敏感,对恩诺沙星和诺氟沙星等敏感,对阿莫西林不敏感。  相似文献   

1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临床上具有严重呼吸道症状的的广东某猪场进行了细菌的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的生化、生物学特征进行鉴定。该株细菌在菌落形态、染色镜检、"卫星现象"、CAMP试验、V因子依赖试验、生化试验及PCR的鉴定结果都与App趋于一致,可以判定分离的细菌即为App,在此基础上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为生产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明丽  王辉 《黑龙江水产》2006,(3):36-36,38
1、竖鳞病 病原体: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流行情况:该菌是水中常在菌,是条件致病菌,当水质污浊、鱼体受伤时经皮感染。主要危害鲤鱼、鲫鱼、金鱼、草鱼,鲢鱼有时也会患此病。该病主要发生在春季,有时在越冬后期也有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中华鳖爱德华氏菌病的病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为民  王宇 《内陆水产》2000,(11):11-13
从患白底板症和肝肿大的病鳖腹水、肝和肠道分离到5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中3株为致病菌,生理生化试验鉴定为爱德华氏菌。药敏试验表明病原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呋喃妥因等药物高度敏感;中草药和开发的新药“菌毒宁”能较好地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13.
张红见 《畜禽业》2010,(4):40-42
应用常规细菌分离法对西宁市某几个农贸市场采集的70份仔虾样品进行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经细菌形态观察、嗜盐性试验、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和生化特性测定,鉴定为副溶血性弧菌。结果检出阳性菌株4株,阳性率为5.7%(4/70),同时通过致病性试验证明4株分离菌对小白鼠有致死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修复因白洋淀网箱养殖而污染的水环境,采集试验网箱底部、试验网箱周围、待用网箱及对照点四个泥样,经过富集培养,共分离到174种细菌,通过其对鱼饵料COD去除率的测定,筛选出10株有机污染降解菌,这些菌株能以鱼饵料作为生长的唯一碳源和氮源.1株细菌对鱼饵料的COD去除率约70%,5株菌的COD去除率超过60%,4株菌C...  相似文献   

15.
戴礼泽 《畜禽业》2007,(3):16-18
从平武某猪场发生仔猪黄痢病死猪的心血、肝脏、脾脏分离到一株细菌,染色镜检革兰氏阴性,细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呈红色菌落。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对葡萄糖、乳糖、麦芽糖产酸产气,不分解尿素,无硫化氢产生。小白鼠接种实验,小白鼠全部死亡,证实所分离菌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头孢噻吩、头孢曲松、先锋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万古霉素、复方新诺明等高敏。将分离菌制成蜂胶灭活苗,在该猪场进行免疫,显示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6.
小杂鱼携带细菌与大菱鲆疾病发生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水病是工厂化养殖大菱鲆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常造成鱼类大规模的死亡。2006年6月山东某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养殖场发生大规模腹水病,通过对病鱼细菌的分离、纯化和培养,对养殖井水、养殖池水和所用饵料小杂鱼进行细菌追踪调查,将从该养殖场所用小杂鱼中分离得到的细菌RF-1与鱼体分离的细菌FS-1进行比较,并对其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明这2株菌对健康大菱鲆都具有很强的致病性,而且感染症状完全一致。进而对这2株菌进行了API—ID32E鉴定、传统的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分析,发现小杂鱼携带细菌RF-1与病原菌FS-1具有一致性,均为溶藻弧菌(Virio alginolyticus)。最后对这2株细菌进行了药敏试验,为控制疾病的发生和蔓延提供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17.
从贵州乌江库区某渔场发病的斑点叉尾中分离出4株细菌。经形态学、染色特性、溶血性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分离到3株嗜水气单胞菌。实验接种到鲤和小白鼠分别于48h和72h全部死亡,并从实验鲤鱼和小白鼠中回收到分离菌。药敏试验表明,它们对常用抗生素呈不同程度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从患病蝶尾金鱼(Butterfly)肝脏中分离获得的1株病菌,为金鱼疾病防治提供参考。分离纯化获得1株细菌,编号为DW-1,通过细菌形态观察、理化特性、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DW-1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可发酵葡萄糖产气,赖氨酸脱羧酶、硝酸盐还原等为阳性;进一步通过PCR方法扩增16S rDNA序列,测得长度为1 385 bp,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相似性为99%~100%;构建系统发育树与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A.veronii biovar sobria)模式菌株ATCC9071聚为一支。最终鉴定该菌株为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对斑马鱼半数致死量(LD_(50))为1.17×10~6CFU/m 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头孢克肟、头孢哌酮、链霉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左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23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水产动物引发的病害频繁发生,严重阻碍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和形态学观察手段自人工饲养发病的大黄鱼肝脏内分离到1株疑似致病菌KPLYC2,并进行鉴定,通过回归感染试验发现,分离株KPLYC2可引起与自然发病大黄鱼相似的症状及致其死亡,分离株KPLYC2对大黄鱼的半数致死密度为6.8×106 cfu/mL,而且可引起大黄鱼的肝脏、肾脏和脾脏发生明显组织病理性损伤。分离株KPLYC2还可感染小鼠引发全身多系统性病理损伤。经过生理生化特征检测及16S rRNA序列分析和构建进化树发现,分离株KPLYC2与肺炎克雷伯菌的基因相似度超过99%,因此将分离株KPLYC2鉴定为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KPLYC2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和四环素等不敏感。笔者首次自大黄鱼体内分离出1株肺炎克雷伯菌并研究其致病性和耐药性,获得的数据将对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11年4月,从海南工厂化养殖的患病方斑东风螺体内分离得到3株优势菌,经感染实验确定菌株DFL11-01为该暴发性疾病的致病菌,其对方斑东风螺注射感染的LD50为2.6×106CFU/g。采用常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对菌株DFL11-01进行鉴定,并以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法对所有3株分离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3株细菌均为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DFL11-01对阿洛西林、利福平等15种药物耐药;对头孢他啶、四环素等3种药物中介敏感;对氨苄西林、恩诺沙星、头孢三嗪、哌拉西林、左旋氧氟沙星等5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