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出发 ,对其基本形式的 5种演进形式进行了探讨 ,为理解实践唯物主义是现代形态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从主体的、活动的、关系的、功能的形式来理解 ,从而产生了现代形式的唯物主义 ,其“唯物”特征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认识、人类社会以及整个人类世界的基础、根本和“永恒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任何真理性认识一般包括目的价值取向判断、政治理想判断、实践层面判断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以人为本思想就是包括上述三个基本判断的真理性认识。以人为本强调人是发展的最终受益者,这是对发展目的终极价值判断;以人为本提出要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样,党再次向全世界宣布了自己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党对社会最终发展状态的政治理想判断;以人为本把发挥人的主体地位放在重要的位置,回答了发展“依靠谁”问题,是党对社会发展所做的实践层面判断。  相似文献   

3.
商务人士现在进入了一个不接手机的时代。如果你在一个公共场合听到某人手机响了,凭如下的举动你可以判断他的身份。 拿起电话,“喂你好,请问是哪位?”一般是业务代表或推销员。拿起电话,“喂,我现在不方便,回头再说吧。”身份难以判断,但对方的身份肯定是老婆、老公或者情人。你既然不方便,就不能不接这个电话吗?不能。因为老婆和情人会借题发挥,“连我的电话都不接了?!”  相似文献   

4.
场有哲学体系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相对相关性”和以此为方法的“根身性相学”。“相对相关性”是场有哲学的场性,非实体主义是其基本的特征;“根身性相学”是“泰古人自我反省其根身(肉体形躯)生长变化的基本情状和性相的学问”,人的意义世界正是通过其“形上姿态”得以开显的。“道”是“无相的实有”,是人类经验的原始混沌,从足、从首,故“道”的原始意义是会直立行走、会说话、会思想的人。道体是有与无、蕴与徼一体之两面;有无、蕴徼、始德和元德等,都是超切的关系。从上述关系和特征切入,“道”与“无”“有”、“道”与“一”、“道”与“德”等关系及诸多命题都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这些方面把握老子的道论,不仅能重新认识和发现老子,且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自然界与世界上各种事物都是由性质不同的大大小小的“系统”所组成。所谓“系统”就是由许多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一个综合体系。农业也是一个大的系统。农业作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是一个“生态系统”;作为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是一个“经济系统”。从它整体说则应是“生态经济体系”。所谓农业生态系统就是“农业生物(农作物、林、牧、渔)——农业环境(气候、土壤等)——农业技术”这三方面组成的综合体系。而农业各部门即农、林、牧、渔之间也存在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通过论证实践的本质,即主体和客体间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揭示其客观现实性、主体能动性、双向创造性、社会历史性等特点,提出了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服务、消费、调整关系4种实践划分形式。阐明了科学的实践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原则界限,它科学地解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明确提出并论证了人和世界、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的生命泉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观点是自己全部理论的基础,原因就在于:“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要改变世界,实现“世界革命化”,就必须正确理解实践的主体与实践的客体及其关系。这是理解实践的本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以及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寓言”对“教与学”的启示李淑霞“教与学”的核心内容讲的是对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从本质上讲,‘’教与学”讲的则是主体的认识能力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把握的问题。更抽象地讲,就是人与外界的关系,它研究的是人的认识能力。我们考察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9.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5,(4):222-224
《深圳商报》侯军先生是我天津的同乡,他写的《拚命陈郎》中:“在中国茶文化界,你如果说不认识陈文华先生,那只能说明你还‘不够文化’,至少说明你对茶文化的认识程度还欠着火候。差不多的意思换到陈文华嘴里,说出来就成了:你说你喜欢茶文化,可是你连我的《中国茶文化》杂志都没读过,那也只能说明你对茶文化的了解很有限。就我个人而言,足以验证他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相似文献   

10.
美丽的森林     
今天读到他的随笔《需要一场风暴》,又一次让我震撼,他说:“如果你对所处的环境不满,那么请尽早改变吧,不要留恋那棵快要枯萎的小树,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得更坦然。让你的内心来驱使你前进,内心的风暴让你走出困境,从而找到那片属于你的森林。”细细品味那一字一句背后的含义,仿佛在娓娓叙说一个故事,阐释一个哲理。我知道这是他用真诚、智慧书写出来的文字。他的开明、直率、勇敢、真诚又一次力透纸背,他是我认识的作家中表里如一的人之一。  相似文献   

11.
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说明“实践一元论”的过程中提出了“绝对历史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的“绝对历史主义”思想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把自然仅仅看作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一种表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摒弃葛兰西的“绝对历史主义”思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基本矛盾是指贯串事物过程始终并决定事物和事物过程基本性质的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或在事物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上,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发展阶段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它们是从不同方面揭示矛盾运动的哲学范畴。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比较复杂,大致存在五种情况;但在一般情况下,它们的关系往往是一般与特殊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事物以及事物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由基本矛盾决定,这是毫无疑义的。关于主要矛盾是否也决定事物及事物发展过程性质的问题比较复杂,就总体而言,主要矛盾往往是在不同的程度上与基本矛盾一起,共同参与对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性质的决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区别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基本矛盾决定事物和过程的基本性质并贯串始终,而主要矛盾则不然或不尽然。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续课程,它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系密切;“自然辩证法”课程又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的基础课,但两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4.
从哲学上说,价值是一种人与对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价值”中掺杂着人的主观好恶的意识。因此,价值依人而存在。价值观是人们作出价值判断和确定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人们追求价值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发展,因此,是否以人为本就成为判定一种价值观是否正确的标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应该凡事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突出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突出人的核心地位。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坚持对立统一的认识观;二是坚持克己中庸的道德观;三是坚持和谐发展的社会观。  相似文献   

15.
开心     
《农家科技》2014,(11):80-80
面熟 两个醉汉在路上走着,其中一个看到路边有一面镜子,便走过去捡了起来,对着镜子说:“这是怎么回事?这个人好面熟啊!”他的同伴走了过来,说:“让我来看看……笨蛋,你怎么连我都不认识了?”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说:“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我搞蔬菜品种选育,不考虑品种和外界环境的关系,几乎把早熟高产的杨行黄瓜品种淘汰,这正是——  相似文献   

17.
老庄哲学语境中的“德”含义复杂且深邃,比如说“玄德”概念及其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由来已久的德的观念,可谓思想史进程中“哲学突破”的重要标尺。围绕着老庄哲学的“德”,有若干问题值得深入探究:第一,道与德之间的关系能否归结于“德者,得也”的训诂解释,或者说道与德之间是否有那种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分有关系?如果考虑到“德”实际上意味着“性”或者更深意味的“性之性”,那么德就具有两层含义:万物殊性且自得其性的性;万物玄同意义上的“性之性”。第二,老庄往往通过宇宙论模式阐发道物关系,同时也展现了探究德与物之间关系的多元思考,后者隐含了一种心性论的旨趣。第三,作为价值判断语词的“德”,足以提示出超越于伦理规范的原初伦理,即更高理论层次的德性伦理学(含政治哲学)。这几个问题的新思考有助于加深对老庄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认识对象从具体到抽象,人们对于对象的认识从抽象列具体,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遵循这个规律,广义唯物论把客观世界的一般共同性“存在”作为研究对象,并把认识论的唯物论主义原则应用于对这个对象的研究中,使对于“存在”的认识走向了具体。  相似文献   

19.
叔本华是西方以非理性为基础企图消解主客二分的第一人,他通过创建非理性主义哲学体系,用带有人本主义的“表象”、“意志”等概念确立了人类认识的基础是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试图对主客二分进行消解,从而摆脱近代哲学陷入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故事     
《农家科技》2014,(8):80-80
瞎子打灯笼 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还给我打个灯笼照路,不是嘲笑我吗?”他的亲戚说:“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错误了,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