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建立高脂动物模型,探究牛磺酸对肥胖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0只5周龄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3%牛磺酸组和5%牛磺酸组,每组5只,试验期为15周。空白组小鼠饲喂对照饲粮,模型组饲喂高脂饲粮,其余两组在模型组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3%、5%的牛磺酸。试验结束前2周分别进行口服葡萄糖耐受实验(OGTT)和胰岛素耐受实验(ITT)。试验结束后乙醚麻醉眼球取血,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采集肝脏、肾脏、脾脏、附睾脂肪组织并称重,计算脏器/脂肪系数。测定血清中各项生化指标及瘦素(LEP)、脂联素(ADPN)含量,以及肝脏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含量,采用油红O染色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别观察肝脏脂滴分布和脂肪组织形态变化。【结果】①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极显著增加(P<0.01),血糖(GLU)及血脂指标出现异常,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耐受的曲线下面积极显著升高(P<0.01),符合肥胖模型的特征。②与模型组相比,添加牛磺酸后小鼠总增重、肝脏系数和脂肪系数均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GLU含量显著下降(P<0.05);肝脏中TG和TC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ADPN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耐受的曲线下面积均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中的脂滴数量减少,脂肪细胞的细胞截面积极显著减小(P<0.01),细胞数量极显著增多(P<0.01),脂肪细胞分布较均匀。【结论】牛磺酸可通过调节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糖脂代谢水平,改善其肝脏及脂肪的组织病理形态,可能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白藜芦醇(RSV)对玉米赤霉烯酮(ZEA)中毒小鼠肝脏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试验将40只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生理盐水)、ZEA组(40 mg/kg)、不同浓度的RSV (50、100或200 mg/kg)与ZEA (40 mg/kg)共处理组,每组8只,各组均灌胃给药,试验期12 d。试验结束后采集小鼠肝脏样品,计算肝脏系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各组肝脏病理变化;检测肝脏NF-κB蛋白表达;比色法检测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β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ZEA组小鼠肝组织发生明显病理学变化;与ZEA组相比,不同浓度RSV与ZEA共处理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都有所减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ZEA组肝脏NF-κB蛋白表达增多;与ZEA组相比,不同浓度的RSV与ZEA共处理组肝脏NF-κB蛋白表达均有下降。与对照组相比,ZEA组肝脏系数和肝脏组织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肝脏组织SOD和CAT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血清中AST、ALT和LDH活性,IL-6、TNF-α和IL-1β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ZEA组相比,不同浓度RSV与ZEA共处理组肝脏组织CAT活性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血清中AST、ALT和LDH活性及IL-6和IL-1β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50 mg/kg RSV与ZEA共处理组肝脏组织SOD活性和血清中TNF-α含量分别显著升高(P<0.05)和极显著降低(P<0.01);100和200 mg/kg RSV与ZEA共处理组肝脏系数和肝脏组织MD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结果表明,ZEA对小鼠肝脏有严重的氧化及炎症损伤作用,RSV对ZEA中毒的肝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尤其以100 mg/kg RSV保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地菍粗多糖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0.025 mg/g奥利司他)及高、中、低剂量地菍粗多糖(1.2、0.6和0.3 mg/g)处理组,每组12只。空白组小鼠喂食普通维持饲料,其余各组小鼠喂食高脂饲料,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阳性组给予0.025 mg/g奥利司他,高、中、低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分别给予1.2、0.6和0.3 mg/g地菍粗多糖,每天灌胃1次,连续给药30 d。给药结束,称量小鼠体重、附睾及肾脏周围脂肪和肝脏组织的重量;HE染色法观察脂肪和肝脏病理变化;生化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及肝脏TC、TG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肝脏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高、中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小鼠体重、Lee's指数、摄食量、肝脏及附睾和肾脏周围脂肪的重量均显著降低(P<0.05),低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小鼠体重、脂肪重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阳性组小鼠摄食量、肝脏重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阳性组、高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小鼠的脂肪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阳性组、高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小鼠血清TC、TG、LDL-C及肝脏TC、TG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HDL-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中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小鼠血清TC、TG及肝脏T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阳性组及高、中、低剂量地菍粗多糖组小鼠脂肪细胞均不同程度变小,肝细胞内脂滴小空泡明显减少,且ACC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分别降低了20%、42%、15%和11%。[结论] 地菍粗多糖可通过调节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脂代谢水平,从而干预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饲养方式对滩羊羔羊肌肉及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饲养方式对滩羊羔羊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择24只健康且体重相近(14.16 kg±0.58 kg)的2月龄滩羊羔羊随机分成舍饲组和放牧组,每组12只,于4月龄屠宰取其背最长肌、股二头肌、膈肌、皮下脂肪、肾周脂肪、尾部脂肪,用气相色谱仪测定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①在肌肉组织饱和脂肪酸中,与放牧组相比,舍饲组滩羊羔羊股二头肌丁酸、棕榈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膈肌辛酸、月桂酸、肉豆蔻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在肌肉组织不饱和脂肪酸中,与放牧组比较,舍饲组滩羊羔羊背最长肌棕榈油酸、花生四烯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γ-亚麻酸、α-亚麻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二十碳五烯酸(EPA)、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极显著提高(P<0.01);股二头肌花生四烯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十七碳一烯酸、α-亚麻酸、EPA、n-3 PUFA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膈肌棕榈油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②在脂肪组织饱和脂肪酸中,与放牧组比较,舍饲滩羊羔羊皮下脂肪十一碳酸、十五碳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十三碳酸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肾周脂肪葵酸、肉豆蔻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丁酸、硬脂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尾脂十一碳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在脂肪组织不饱和脂肪酸中,与放牧组比较,舍饲滩羊羔羊皮下脂肪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肉豆蔻油酸、棕榈油酸、γ-亚麻酸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肾周脂肪十八碳一烯酸、α-亚麻酸、n-3PUFA含量显著提高(P<0.05),肉豆蔻油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十七碳一烯酸、二十碳二烯酸、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尾脂肉豆蔻油酸、棕榈油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综上,不同饲养方式对滩羊羔羊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酸含量存在一定影响,舍饲滩羊羔羊股二头肌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肾周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放牧滩羊羔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乳炎宁"水提物的抗炎作用,为其临床运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二甲苯致耳廓肿胀试验、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角叉菜胶致足肿胀试验、棉球致肉芽肿胀试验及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检测进行"乳炎宁"水提物抗炎作用研究。取60只健康昆明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即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阳性对照组(阿司匹林组)、"乳炎宁"水提物低(4 mg/g)、中(8 mg/g)、高(16 mg/g)剂量组,12只/组。各组小鼠每天固定时间灌胃,每天1次,连续10 d。后续按照不同试验具体操作,试验结束后分别测量各组小鼠耳廓重量、腹腔洗液D590 nm值、足重量、棉球肉芽肿重量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含量。【结果】 二甲苯致耳廓肿胀试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药物处理组均可极显著降低二甲苯导致的耳廓肿胀(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乳炎宁"水提物高剂量组耳廓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药物处理组对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均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乳炎宁"水提物各剂量组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角叉菜胶致足肿胀试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药物处理组对小鼠足肿胀度均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乳炎宁"水提物各剂量组足肿胀度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棉球致肉芽肿胀试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药物处理组对小鼠棉球肉芽肿胀抑制均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乳炎宁"水提物低、中剂量组差异极显著或显著(P<0.01;P<0.05),"乳炎宁"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作用相当(P>0.05)。小鼠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除"乳炎宁"水提物低剂量组外,药物处理组血清中TNF-α和IL-1β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乳炎宁"水提物低剂量组血清中TNF-α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乳炎宁"水提物中、高剂量组血清中IL-1β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中剂量组血清中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TNF-α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乳炎宁"水提物中、高剂量组血清中2种细胞因子均差异不显著(P>0.05),低剂量组血清中2种细胞因子均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 "乳炎宁"水提物在小鼠上显示出了良好的抗炎效果。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罗汉果总皂苷改善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致2型糖尿病大鼠的作用,以高糖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大鼠灌胃给予罗汉果总皂苷(100、200、400 mg/kg)或二甲双胍(268 mg/kg),每天1次,连续给药4周后,记录"三多一少"指标(24 h内尿量、饮水量和采食量,体重);检测生化指标,分析空腹血糖值(FB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INS)、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BUN)和肌酐(Cr)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观察胰腺的病理学改变。与模型组比较,罗汉果总皂苷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均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采食量、饮水量、尿量,血液指标FBG、INS、MDA、TC、TG、BUN和Cr水平、以及AST和ALT活性(P<0.05;P<0.01),而CAT、SOD活性和HDL-C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胰腺组织中,胰腺细胞数目明显增多,胰腺病理性损伤明显减轻。罗汉果总皂苷及二甲双胍均具有明显改善糖代谢紊乱的作用,同时可明显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强机体抗氧化应激的能力和改善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黄连解毒汤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对其体内白色念珠菌的清除作用。分别采用水煎煮和乙醇回流提取法,随后乙醇提取物用3种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萃取(正丁醇、乙酸乙酯、石油醚),以最小抑菌浓度为指标优化出最佳抑菌效果的提取工艺;观察给药前后系统性感染白色念珠菌小鼠肾脏、肝脏的真菌负荷量及活性氧(ROS)含量水平的变化,并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β、白细胞介素-1β前体(pro-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显示,黄连解毒汤抑菌效果最优的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0,乙醇浓度60%,温度80℃,提取时间1 h,提取次数2次,测得乙酸乙酯萃取物MIC90为0.3125 mg/mL。与模型组相比,黄连解毒汤乙酸乙酯提取物(EAHD)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小鼠肾脏真菌负荷量(P<0.05),完全治愈率达40%,并明显高于氟康唑组;EAHD低、中和高剂量组(50、100及200 mg/(kg·d))均能显著降低肝脏真菌负荷量(P<0.05),其中中剂量组和氟康唑组降低肝脏真菌负荷量效果接近。同时EAHD高剂量组能显著或极显著降低感染后小鼠肾脏和肝脏ROS含量(P<0.05;P<0.01);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血清中IL-6、IL-1β和TNF-α的含量(P<0.05;P<0.01),同时降低pro-IL-1β含量。综上所述,通过优化后的提取工艺得到的EAHD具有降低模型小鼠肾脏和肝脏ROS含量和调控炎症因子的作用,进而降低炎症反应,起到保护组织和抵抗白色念珠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在基础饲粮中添加牛磺酸复合添加剂对免疫低下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旨在为提高动物免疫机能的营养调控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将8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C和M组小鼠饲喂基础饲粮,H和MH组小鼠给予含有8.8%的牛磺酸复合添加剂的基础饲粮,试验期51 d。M和MH组小鼠于试验第31天起连续4 d腹腔注射70 μg/g BW环磷酰胺(CTX),制备免疫低下模型,其余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统计整个试验期的日采食量,每周称量小鼠体重,并计算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试验结束后,采集小鼠血清及胸腺和脾脏,检测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血清中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与C组相比,M组小鼠ADFI、耳肿胀度、血清溶血素水平、免疫球蛋白G (IgG)水平显著降低(P<0.05),ADG、胸腺指数、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抗体生成细胞量、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白介素6(IL-6)和免疫球蛋白A (IgA)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脾脏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碳廓清指数和免疫球蛋白M (IgM)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与M组相比,MH组小鼠的ADFI、ADG、胸腺指数、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耳肿胀度和IgM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血清溶血素水平、抗体生成细胞量、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IL-6和IgA水平均极显著提高(P<0.01),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碳廓清指数和IgG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该牛磺酸复合添加剂能够改善由CTX所致免疫低下小鼠的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改善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水平,起到增强小鼠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试验旨在研究早期断奶转群对仔猪行为、生长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探寻适宜的断奶转群模式,为改善仔猪福利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体况良好、体重相近(6.98 kg±0.63 kg)的21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216头(公母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6窝,每窝12头。Ⅰ组为对照组,仔猪不断奶不转群;Ⅱ组为断奶转群组,仔猪既断奶又转群;Ⅲ组为断奶非转群组,仔猪只断奶不转群。21日龄时实施早期断奶,试验期14 d。试验期间观察、统计仔猪行为表现、皮肤损伤、死亡率和腹泻率,采集仔猪血液,测定血清皮质醇和免疫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Ⅱ和Ⅲ组仔猪采食、休息、玩耍行为极显著下降(P<0.01),探究、独处、哀叫、抱团、攻击和恐人行为极显著上升(P<0.01)。试验处理后第3~5天,Ⅱ组仔猪的皮肤损伤程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Ⅱ组仔猪35日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腹泻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Ⅲ组(P<0.01)。各组仔猪死亡率由低到高的顺序为:Ⅰ组(0)<Ⅲ组(1.32%)<Ⅱ组(4%)。在试验处理当天,Ⅱ组仔猪的皮质醇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Ⅲ组皮质醇浓度在等3、5天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极显著低于Ⅱ组(P<0.01)。Ⅱ和Ⅲ组仔猪在第7天免疫球蛋白A (IgA)和免疫球蛋白G (IgG)浓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白介素-12(IL-12)和干扰素-γ(IFN-γ)浓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早期断奶转群不仅影响仔猪的行为表现、皮质醇浓度和免疫力水平,而且导致生长性能下降,皮肤损伤程度、死亡率和腹泻率上升,但早期仅断奶不转群仔猪的应激反应相对较低,可减少对仔猪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原花青素(PC)是否对玉米赤霉烯酮(ZEA)中毒的小鼠肝脏及肾脏具有保护作用.选取40只日龄为8~9周、体重约为45 g的健康清洁级雄性昆明系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灌喂生理盐水,PC组灌喂100 mg/kg PC,ZEA组灌喂40 mg/kg ZEA,PC+ZEA组灌喂100 mg/kg PC+40 mg/kg ZEA,眼球采血,颈椎处死后采取肝脏样本.测定肝脏组织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血清中尿酸(UA)、尿素氮(BUN)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C组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提示肝脏及肾脏没有明显的氧化损伤;与对照组相比,ZEA组的小鼠组织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及丙二醛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尿酸、尿素氮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提示肝脏及肾脏有严重的氧化损伤;PC+ZEA组的小鼠各项指标(除超氧化物歧化酶外)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ZEA组(P<0.05;P<0.01),提示其肝脏及肾脏氧化损伤程度低于ZEA组,PC对ZEA中毒小鼠的肝脏及肾脏氧化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药联合益生菌对大肠杆菌性小鼠腹泻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筛选中药联合益生菌最佳因素配比。取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益生菌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每组12只。空白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模型组、中药组、益生菌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均先腹腔注射分离菌悬液1×107 CFU/kg,然后中药组按10 mL/kg灌胃中药液(其中蒲公英提取物浓度为0.25 g/mL,黄芪总黄酮和黄芪多糖浓度均为0.05 g/mL),益生菌组按4 mL/kg灌胃枯草杆菌悬液(菌含量5×107 CFU/mL),中药联合益生菌组按上述量灌胃中药液和枯草杆菌混合液,每天定时灌胃给药1次,连续3 d。每日记录小鼠腹泻、体重、采食量等情况。末次给药12 h后分离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肺脏,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血液分析法检测血液学指标;取粪便及小肠内容物检测粪便隐血情况并进行细菌计数;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和小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中药联合益生菌最佳因素配比为A1B2C2D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腹泻率100%且无自愈现象,症状和剖检病变明显,腹泻指数极显著上升(P<0.01),体重、采食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肝脏、脾脏器官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淋巴细胞比率(LYM)、中间细胞比率(MID)均显著下降(P<0.05),粒细胞比率(GRAN)极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腹泻指数极显著下降(P<0.01),体重、采食量显著上升(P<0.05),中药组肝脏、脾脏器官指数显著下降(P<0.05),中药联合益生菌组脏器系数极显著下降(P<0.01),中药组、益生菌组及中药联合益生菌组LYM显著上升(P<0.05)、GRAN显著下降(P<0.05)。粪便隐血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检测呈强阳性;中药组、益生菌组呈弱阳性,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呈阴性。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均极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小鼠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中药联合益生菌可降低腹泻指数、肝脏和脾脏器官指数,增加体重、饮食量,使粪便隐血转阴并降低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从而对大肠杆菌性小鼠腹泻产生协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26~45日龄竹丝公鸡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为此生长阶段粗蛋白质精准供给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1 625只26日龄竹丝肉公鸡根据体重一致原则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5只鸡,各处理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依次为18.5%、19.5%、20.5%、21.5%和22.5%,试验期20 d。每个重复于试验结束当天挑选接近平均体重的2只鸡屠宰,制备血清和分割屠体,测定胴体性状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①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极显著影响肉鸡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P<0.01),随着粗蛋白质水平的升高,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升高(P<0.01),料重比呈线性和二次曲线降低(P<0.01)。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平均日采食量和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②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肉鸡屠宰率(P<0.01)、半净膛率(P<0.01)和全净膛率(P<0.05),但对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无显著影响(P>0.05),且屠宰率和半净膛率随粗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线性和二次曲线降低(P<0.01或P<0.05)。③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极显著影响肉鸡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胆固醇(TC)含量(P<0.01),且TC含量随粗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线性降低(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血清尿素氮(BUN)和甘油三酯(TG)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饲粮21.5%粗蛋白质水平可改善肉鸡生长性能,19.5%~20.5%粗蛋白质水平可改善胴体性状,18.5%粗蛋白质水平可调节脂代谢。根据二次曲线模型估测,建议此生长阶段竹丝鸡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21.41%~21.83%,可获得最佳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猪圆环病毒3(Porcine circovirus 3,PCV3)对仔猪生长相关激素及其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索PCV3导致仔猪消瘦的机制。【方法】 以8头23日龄的健康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PCV3感染组(感染组)、DMEM组,分别从颈部注射3 mL PCV3病毒液(109拷贝/mL)和3 mL DMEM,并于注射前(0 d)及注射后3、7、14、21 d称量仔猪体重,观察其临床表现,采集各组仔猪血清、口腔拭子、鼻腔拭子和肛拭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样品中PCV3病毒载量;ELISA法测定各组3、7、14、21 d仔猪血清中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4(thyroxine,T4)的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背最长肌、腿肌、脾脏、肝脏组织中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receptor,IGF-1R)等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感染组仔猪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低于DMEM组(P<0.01),感染组血清、口腔拭子、鼻腔拭子、肛拭子病毒载量均在14 d达到最高;感染组T3表达量在感染的第14和21天均极显著高于DMEM组(P<0.01),T4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与DMEM组相比,背最长肌中IGF-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腿肌和脾脏中GHR、IGF-1、IGF-1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肝脏中GH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IGF-1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 仔猪感染PCV3后可导致机体代谢异常,降低IGF-1对背最长肌的促生长、促细胞分裂作用,从而导致仔猪消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代谢能水平对13~17周龄雄性雉鸡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代谢率、能量利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明确该时期雉鸡适宜的饲粮代谢能水平。【方法】选取13周龄、体重相近(734.63 g±18.03 g)的健康雄性雉鸡2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雉鸡。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各组饲粮代谢能水平分别设定为11.30(Ⅰ组)、11.72(Ⅱ组)、12.14(Ⅲ组)和12.56(Ⅳ组) MJ/kg,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结果】①饲粮代谢能水平极显著影响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1),其中Ⅳ组ADFI极显著低于Ⅰ和Ⅱ组(P<0.01)。料重比(F/G)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Ⅱ组最低。②饲粮代谢能水平对干物质(DM)表观代谢率和粗脂肪(EE)表观代谢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粗蛋白质(CP)表观代谢率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Ⅱ组最高。③各组间摄入总能、排泄物总能和代谢能摄入量(MEI)均无显著差异(P>0.05)。Ⅱ、Ⅲ和Ⅳ组总能表观代谢率均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其中Ⅱ组最高。④各组间血清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葡萄糖(GLU)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甘油三酯(TG)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1),Ⅱ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Ⅱ和Ⅲ组血清中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白蛋白(ALB)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P<0.01)。【结论】比较4个试验组,Ⅱ组雉鸡平均日增重(ADG)最高,F/G最低,且Ⅱ组雉鸡营养物质表观代谢率、摄入能量水平及能量利用率也较高,故Ⅱ组饲粮代谢能水平(实测值为12.30 MJ/kg)对13~17周龄雄性雉鸡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饲喂蒸汽压片玉米对新疆褐牛增重、瘤胃发酵及微生物的影响,旨在探索提高肉牛增重性能和饲养效益的饲喂方法。【方法】将16头年龄(18月龄)和体重相近(436.87 kg±17.29 kg)的健康新疆褐牛公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8头牛。试验组精料使用蒸汽压片玉米,对照组使用普通破碎玉米,预试期15 d,正试期180 d。记录试验牛初始体重、终末体重并计算平均日增重。于试验第180天采集新疆褐牛饲喂前(0 h)和饲后1、3、5、7、9 h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指标;取0 h瘤胃液利用16S rRNA分析瘤胃微生物菌群组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褐牛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瘤胃液pH在1 h显著降低(P<0.05),在3 h极显著降低(P<0.01);瘤胃液乙酸和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在3 h均显著提高(P<0.05),丙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在各采样时间点,瘤胃液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两组褐牛瘤胃液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门水平上,试验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螺旋菌门相对丰度极显著提高(P<0.01),而厚壁菌门、脱硫杆菌门、疣微菌门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P<0.05),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极显著降低(P<0.01);在属水平上,试验组理研菌科RC9、普雷氏菌属UCG-003、毛螺旋菌科XPB1014和毛螺旋菌科NK3A2相对丰度均显著提高(P<0.05),而克里斯滕森菌科R-7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饲粮中使用蒸汽压片玉米能显著提高新疆褐牛公牛平均日增重,改变瘤胃发酵速度,提高发酵效率,显著增加与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相关的微生物丰度,降低了纤维降解相关和可致病的微生物丰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1,TGF-β1)/Smad通路在肉鸡腹水综合征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复方中药水提物的防治机理。【方法】 选取健康Ross肉鸡258只,常规饲养至7日龄后,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C);模型组(M),低温、高脂和高蛋白饲料、高钠饮水的多因素法造模;复方中药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T1、T2、T3),在模型组基础上,每天饮水中分别添加2.0、1.0、0.5 g/kg复方中药水提物。观察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通过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肉鸡肝脏组织结构变化与胶原纤维沉积,计算15、25、35、45日龄体重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日龄肝脏中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Ⅰ(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receptor Ⅰ,TβRⅠ)、Smad2、Smad3和Smad7基因相对表达量;利用ELISA法检测各日龄肝脏中TGF-β1、TβRⅠ蛋白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肉鸡腹部膨大、触压有波动感;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液体,肝脏充血肿胀、质脆,表面有瘀血点;肝脏组织结构紊乱,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大量沉积,肝脏发生纤维化;体重极显著降低(P<0.01);除15日龄TβRⅠ蛋白外,肝脏中TGF-β1、TβRⅠ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蛋白含量均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1;P<0.05),Smad2、Smad3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Smad7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复方中药水提物组的肉鸡上述结果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高剂量组作用效果最显著。【结论】 肝纤维化参与了肉鸡腹水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机制与TGF-β1/Smad通路相关;由黄芪、当归、丹参、茯苓等制成的复方中药水提物可以调控TGF-β1/Smad通路,抑制肝纤维化的发生,可有效防治肉鸡腹水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