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试验旨在研究1~28日龄乳鸽嗉囊中鸽乳粗蛋白质和矿物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36对种鸽,每对种鸽哺育2只乳鸽,于乳鸽1、3、5、7、14、28日龄采集鸽乳,每个时间点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乳鸽,在种鸽哺喂后通过挤压嗉囊的方式采集乳鸽嗉囊内鸽乳。分别在乳鸽1、7、14、21、28日龄时称重,并记录种鸽每周的采食量。【结果】 乳鸽体重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增加(P<0.05),在1~21日龄乳鸽体重随日龄增加而增加(P<0.05),之后维持稳定。种鸽颗粒料和原粮以及总采食量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增加(P<0.05),原粮和颗粒料采食量以及总采食量均于7日龄后显著增加(P<0.05),并在15~28日龄维持稳定。不同日龄鸽乳的粗蛋白质和矿物元素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质含量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减少(P<0.05),1~5日龄粗蛋白质含量维持稳定,在7日龄显著降低(P<0.05),在14~28日龄维持稳定。钙含量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增加(P<0.05),磷含量呈显著的线性减少(P<0.05),钙磷比呈显著的线性升高(P<0.05)。铜、锰、锌含量均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和二次增加(P<0.05)。铁含量随日龄增加呈显著的二次增加(P<0.05),铜、铁、锰、锌含量均在1~3日龄维持稳定,铜含量在5日龄显著增加(P<0.05),之后维持稳定,于14日龄显著增加(P<0.05),随后于28日龄显著降低(P<0.05)。铁、锌和锰含量均于5日龄显著增加(P<0.05),在5~28日龄维持稳定;硒含量随日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乳鸽在21日龄前生长速度快,21~28日龄乳鸽体重维持稳定,种鸽颗粒料和原粮采食量以及总采食量均随乳鸽日龄增加而增加。鸽乳中粗蛋白质和磷含量均随日龄增加而减少,而钙、铜、铁、锰、锌含量均随日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人工饲喂乳鸽净化种鸽毛滴虫技术可行性,以白羽王鸽为试验鸽,以毛滴虫感染阳性率为评价指标开展饲养试验。选择人工孵化、种鸽哺喂的乳鸽192只作为对照组并设2个重复组,每组96只;选择人工孵化、人工饲喂的乳鸽192只作为试验组并设2个重复组,每组96只。检测试验鸽不同生长阶段及成年后哺育的后代乳鸽毛滴虫感染阳性率。结果显示:对照组毛滴虫感染阳性率,21日龄63.0%,留种后2、7、12、18月龄分别为72.9%、42.7%、36.5%、28.1%,哺育后代21日龄乳鸽为70.7%;试验组21日龄及其后续留种各阶段、哺育后代21日龄乳鸽均为0.0%,试验组毛滴虫感染阳性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表明人工饲喂乳鸽培育种鸽可实现净化种鸽毛滴虫阳性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饮用磁化水对羔羊生长、消化代谢和屠宰性能的影响。选择12只20日龄、平均体重(5.57±0.36)kg的断奶小尾寒羊公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只。在自由采食相同日粮条件下,试验组饮用磁化水,对照组饮用普通水。在95~110(试验前期)和215~230日龄(试验后期)分别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并在240日龄进行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表明,在试验前期,磁化水组羔羊的干物质自由采食量,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纤维素、半纤维素、钙、磷的表观消化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25.5%(P>0.05)、15.2%(P>0.05)、14.4%(P<0.05)、13.5%(P<0.05)、66.3%(P<0.05)、52.3%(P>0.05)、16.4%(P<0.05)和1.3%(P>0.05);在试验后期,分别提高15.3%(P>0.05)、9.0%(P<0.05)、8.8%(P<0.05)、7.7%(P<0.05)、20.6%(P<0.05)、33.5%(P<0.05)、9.8%(P<0.05)和14.5%(P<0.05)。在20~240日龄期间,磁化水组羔羊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提高40.8%(P<0.01)。磁化水组羔羊的屠宰活体重、胴体重、胴体净肉率、胴体瘦肉重比对照组分别提高40.8%(P<0.01)、52.3%(P<0.01)、8.8%(P<0.01)和66.2%(P<0.01)。综上所述,饮用磁化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羔羊日粮表观消化率和日增重,改善羔羊的屠宰性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试验旨在研究饲喂水平对多胎萨福克公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内脏等器官发育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选择体况健康、体重相近(20.00±1.50 kg)的多胎萨福克公羊18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试验Ⅰ组自由采食,试验Ⅱ组饲喂自由采食量的60%,试验Ⅲ组饲喂自由采食量的40%。当试验Ⅰ组试验羊平均体重达到35 kg时,将所有试验羊屠宰,测定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内脏器官重量和发育情况。预饲期7 d,正试期50 d。【结果】 ①随着饲喂水平降低,试验羊平均干物质采食量(ADMI)、终末体重、净增重、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Ⅰ、Ⅱ组料重比(F/G)均显著低于试验Ⅲ组(P<0.05)。②试验Ⅰ组胴体重、胴体净肉重和脂肪重显著高于试验Ⅱ和Ⅲ组,各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试验Ⅰ组净肉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试验Ⅰ组骨重、肉骨比和腹脂重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5);试验Ⅲ组腹脂率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③试验Ⅰ组瘤胃重量最高,试验Ⅲ组最低,且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Ⅰ组网胃重量和肠道总重量最高,试验Ⅱ组次之,试验Ⅲ组最低,3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④试验Ⅰ组心脏、肝脏、肺脏和肾脏重量最高,试验Ⅱ组次之,试验Ⅲ组最低,各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⑤试验Ⅰ组头蹄重量最高,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5),与试验Ⅱ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皮毛、血重量最高,试验Ⅱ组次之,试验Ⅲ组最低,3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 不同饲喂水平可不同程度影响多胎萨福克公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主要生理器官发育。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北京、河北及山东部分地区鸽毛滴虫感染情况,以毛滴虫感染阳性率及携虫密度指数为指标,选择多家规模鸽场对生产种鸽、乳鸽、童鸽、青年鸽,及同窝对应的种鸽和乳鸽进行检测调查。采集样本2 676个,其中种鸽393只、乳鸽689只、童鸽344只、青年鸽333只、同窝种鸽和乳鸽461只和456只。结果显示:毛滴虫感染阳性率种鸽为30.0%,乳鸽为77.8%,童鸽为67.4%,青年鸽为62.5%,同窝种鸽为28.9%,乳鸽为52.4%;携虫密度指数,种鸽为1.58,乳鸽为1.85,童鸽为1.61,青年鸽为1.76;同窝种鸽和乳鸽分别为1.41和1.82。种鸽毛滴虫感染阳性率最低,乳鸽、童鸽、青年鸽随鸽年龄增加阳性率呈现降低趋势,同窝乳鸽阳性率显著高于种鸽,且种鸽与乳鸽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研究初生机会猪(体重<1.20 kg)灌服不同水平牛至精油和初乳复合物(EC)对其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为促进机会猪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选择128头体况相近、胎次相近(2/3胎)的大长二元母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32头,所有母猪饲粮配方一致。对每组母猪所产仔猪中的机会猪在出生后分别灌服0 mL(对照组,CON)、2 mL(EC2组,1次灌服)、4 mL(EC4组,连续2 d灌服)和6 mL(EC6组,连续3 d灌服)牛至精油和初乳复合物。试验期从出生到断奶共21 d,试验期间记录所有仔猪的初生重和结束体重,用于计算机会猪的平均日增重(ADG),并在试验结束后采集机会猪血清用于测定抗氧化和免疫相关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初生机会猪灌服EC显著提高了断奶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且各腹泻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EC4和EC6组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EC4组各腹泻指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EC2组(P<0.05)。EC6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球蛋白(GLB)、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高于CON和EC2组(P<0.05)。【结论】 初生机会猪灌服EC可提高其生长性能,且连续灌服2 d可显著减少腹泻和死亡;连续灌服3 d可提高免疫性能和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饲粮蛋氨酸对肉鸡高密度饲养下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396只,1~21日龄统一饲喂,于21日龄末选取体重相近的肉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对照组肉鸡饲养密度为14只/m2,蛋氨酸水平为0.40%;4个试验组肉鸡饲养密度为20只/m2,饲粮蛋氨酸水平分别为0.35%、0.40%、0.45%和0.50%。试验期21 d,于42日龄采集血浆、肝脏样品,测定应激和抗氧化能力相关指标。【结果】 ①与正常密度组相比,高密度饲养显著降低了42日龄肉鸡体重(BW)、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P<0.05),显著提高了肉鸡死亡率(P<0.05)。在高密度饲养情况下:料重比在蛋氨酸水平为0.35%时最高,随着日粮蛋氨酸水平的上升呈线性下降(P<0.05);与蛋氨酸水平0.35%组相比,0.45%和0.50%蛋氨酸组肉鸡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②与正常密度组相比,高密度饲养组的血浆总抗氧化力(T-AOC)显著降低(P<0.05),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蛋白质羰基(PCO)水平显著上升(P<0.05)。在高密度饲养情况下,血浆PCO水平随着日粮蛋氨酸水平上升呈线性降低(P<0.05)。③与正常密度组相比,高密度饲养显著降低了总蛋白(TP)浓度(P<0.05),提高了谷丙转氨酶(ALT)活性(P<0.05)。在高密度饲养情况下,0.50%蛋氨酸水平组血浆TP水平、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0.35%和0.40%蛋氨酸组(P<0.05);0.35%蛋氨酸组的血浆肌酸激酶(CK)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0.40%和0.45%蛋氨酸组ALT活性显著低于0.35%组(P<0.05)。④与正常密度组相比,高密度饲养显著提高了肝脏中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在高密度饲养情况下,0.35%和0.50%蛋氨酸水平组的HSP70显著高于0.45%水平组(P<0.05)。与正常饲养密度组相比,0.35%和0.50%蛋氨酸组HMG-CoA还原酶(HMGCR)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结论】 饲养密度与蛋氨酸添加水平对肉鸡的生长性能、应激程度、抗氧化能力均产生了一定影响,高密度饲养可引起肉鸡的应激反应,并对肝功能造成损伤。在高密度饲养条件下,蛋氨酸限制会造成肉鸡死亡率升高,较高蛋氨酸水平也不利于肉鸡肝脏健康。而蛋氨酸水平在0.45%时有较好的抗应激、抗氧化效果,有益于肉鸡生长。  相似文献   

8.
旨在研究单独添加屎肠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及二者混合添加对乳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免疫功能的影响,从而探究益生菌对乳鸽生长的调控机制。试验选取240只12日龄、体重接近的健康白羽王鸽,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屎肠球菌组、枯草芽孢杆菌组、混合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乳鸽,试验期16 d。试验期结束时,每个重复随机选取2只乳鸽(共48只乳鸽)称重,测定其血清免疫指标、肌肉品质、肝组织抗氧化指标和生长相关基因表达量等。试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屎肠球菌组显著提高了乳鸽的平均日增重(P<0.05),且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而枯草芽孢杆菌组显著降低了乳鸽的平均日增重(P<0.05);2)与对照组相比,3个处理组对乳鸽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腿肌率、胸肌率、腹脂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屎肠球菌组和混合组显著提高了乳鸽胸肌亮度(P<0.05),混合组还显著提高了乳鸽胸肌红度(P<0.05);3)与对照组相比,屎肠球菌组和混合组能显著提高乳鸽血清中IgG含量(P<0.05),混合组能显著提高乳鸽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P<0.05),除屎肠球菌组GL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3个处理组对乳鸽的其余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4)与对照组相比,屎肠球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混合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5)3个处理组肝组织的GHIGF-1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枯草芽孢杆菌组GHR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屎肠球菌可显著提高乳鸽平均日增重,而枯草芽孢杆菌显著降低了乳鸽的平均日增重;屎肠球菌能改善乳鸽肌肉品质,提高乳鸽抗氧化性能和免疫功能,从而促进乳鸽生长。  相似文献   

9.
试验通过测定不同日龄乳鸽嗉囊中鸽乳外观品质、能量蛋白质浓度、消化酶活性、免疫球蛋白水平及生长因子浓度,分析这些指标在乳鸽不同日龄的动态变化,旨在为系统了解乳鸽营养与生理需求提供理论依据。随机选择0、7、14、21、28日龄健康白羽王鸽乳鸽各12只,待亲鸽哺喂后屠宰,取出其嗉囊全部内容物。一部分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取上清,用于消化酶活、免疫球蛋白及生长因子的测定;另一部分制成风干样用于常规营养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0日龄鸽乳外观呈乳白色油性奶酪样,7日龄鸽乳为奶酪样鸽乳和饲料的混合物,14日龄之后逐渐过渡为软化的饲料。日龄对鸽乳的能值和蛋白质浓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0日龄鸽乳的能值和蛋白质浓度显著高于后期鸽乳(P<0.05),7日龄后,鸽乳能值和蛋白质浓度趋于平缓。不同时期鸽乳的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且均随日龄增加呈一次线性上升(P<0.05)。不同时期鸽乳的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M (IgM)和免疫球蛋白G (IgG)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均先下降后上升,与日龄呈二次曲线关系(P<0.05)。不同时期鸽乳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和表皮生长因子(EGF)浓度差异显著(P<0.05),且均先下降后上升,与日龄呈二次曲线关系(P<0.05)。0~7日龄鸽乳以亲鸽嗉囊黏膜上皮细胞的脱落物与细胞碎片为主,能量、蛋白质、免疫因子和生长因子均处于最高水平;8~14日龄鸽乳能量和蛋白质浓度趋于平缓,免疫因子和生长因子降至最低;15~28日龄鸽乳营养水平与亲鸽饲粮相似,且乳鸽消化能力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26~45日龄竹丝公鸡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为此生长阶段粗蛋白质精准供给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1 625只26日龄竹丝肉公鸡根据体重一致原则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5只鸡,各处理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依次为18.5%、19.5%、20.5%、21.5%和22.5%,试验期20 d。每个重复于试验结束当天挑选接近平均体重的2只鸡屠宰,制备血清和分割屠体,测定胴体性状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①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极显著影响肉鸡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P<0.01),随着粗蛋白质水平的升高,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升高(P<0.01),料重比呈线性和二次曲线降低(P<0.01)。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平均日采食量和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②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肉鸡屠宰率(P<0.01)、半净膛率(P<0.01)和全净膛率(P<0.05),但对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无显著影响(P>0.05),且屠宰率和半净膛率随粗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线性和二次曲线降低(P<0.01或P<0.05)。③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极显著影响肉鸡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胆固醇(TC)含量(P<0.01),且TC含量随粗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线性降低(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血清尿素氮(BUN)和甘油三酯(TG)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饲粮21.5%粗蛋白质水平可改善肉鸡生长性能,19.5%~20.5%粗蛋白质水平可改善胴体性状,18.5%粗蛋白质水平可调节脂代谢。根据二次曲线模型估测,建议此生长阶段竹丝鸡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21.41%~21.83%,可获得最佳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讨发酵豆粕(FSBM)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48头21日龄断奶仔猪(杜×长×大,6.88 kg±0.13 k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对照组饲粮为基础饲粮,试验饲粮用6%FSBM等量替代基础饲粮中的豆粕。试验期为20 d。试验期间记录采食量和体重。试验第21天,每个重复选取2头猪屠宰,收集回肠食糜测定消化酶活性和肠道菌群结构,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饲喂FSBM可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 ADG),并显著降低了料重比(feed/gain, F/G)(P<0.05);(2)FSBM组断奶仔猪回肠中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3)饲喂FSBM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回肠食糜中拟杆菌门、普雷沃氏菌科NK3B31类群、厌氧弧菌属、瘤胃菌科UCG-005、普氏菌属2、巨型球菌属、副杆菌属、Solobacterium及毛螺菌科UCG-004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链球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复合微生态制剂在断奶仔猪饲料中的添加比例及其替代抗生素后对仔猪的影响。【方法】 选取80头日龄(28 d±2 d)、体重(9.31 kg±0.52 kg)接近,健康状况良好的三元杂交断奶仔猪(杜×长×大),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仔猪(公母各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低、中、高剂量复合微生态制剂组(LOW、MED和HIG)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0.2%、0.3%复合微生态制剂(活菌数分别为1×1011、2×1011、3×1011 CFU/kg);抗生素组(ANT)在基础饲粮中添加75 mg/kg金霉素。试验期为28 d。记录试验仔猪初始体重、终末体重、腹泻及采食情况。试验第28天采集仔猪前腔静脉血,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采集盲肠内容物,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①MED组的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均显著上升(P<0.05),且与ANT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MED和HIG组的料重比(F/G)均显著降低(P<0.05),且与ANT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LOW和MED组的腹泻率均显著降低(P<0.05)且与ANT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②MED和HIG组仔猪胸腺指数及MED组脾脏指数均显著上升(P<0.05)。MED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显著高于ANT组(P<0.05)。③LOW、MED和HIG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著上升(P<0.05),MED和ANT组的白蛋白(ALB)含量显著上升(P<0.05),LOW、MED和ANT组的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④LOW和MED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 (IgG)含量显著升高(P<0.05);MED和ANT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 (IgA)和免疫球蛋白M (IgM)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且与ANT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⑤LOW、MED和ANT组仔猪盲肠菌群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LOW和ANT组普雷沃氏菌属_1(Prevotella_1)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HIG和ANT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LOW、MED、HIG和ANT组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和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而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上升(P<0.05);HIG组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相对丰度显著上升(P<0.05);MED、HIG和ANT组毛螺菌属(Lachnospira)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LOW、HIG和ANT组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相对丰度显著上升(P<0.05)。相较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LOW和HIG组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LOW组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相对丰度显著上升(P<0.05)。【结论】 饲粮中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能够改善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机能,改善盲肠微生物的菌群丰度,降低肠道致病菌的丰度,降低腹泻率,其中添加0.2%复合微生态制剂(活菌数为2×1011 CFU/kg)的效果较好,能达到与添加抗生素相似的饲喂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乳双歧杆菌组成的复合益生菌对黄麻肉鸡生产性能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为复合益生菌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将200只1日龄雄性黄麻肉鸡随机分为2组, 每组5个重复, 每个重复20只。复合菌制剂(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乳双歧杆菌=1∶1∶2)按1%比例补充于益生菌组肉鸡的饮用水中, 以正常饮水的肉鸡为对照。在42 d时以重复为单位测定肉鸡的生长性能指标, 并进行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益生菌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P<0.05), 平均日采食量、屠宰率和全净膛率增加, 料重比降低, 但差异不显著(P>0.05);益生菌组肠道菌群的OTU总数及回肠的Sob、Chao、Pd、Shannon、Shannoneven指数均降低, Simpson指数升高, 差异均不显著(P>0.05);厚壁菌门在肉鸡肠道中丰度最高, 具主体地位。较对照组而言, 益生菌组回肠中未见梭菌属, 厚壁菌门和乳球菌属的丰度均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 < 0.05; P < 0.01), 放线菌门和葡葡萄球菌属的丰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 < 0.05; P < 0.01), 盲肠中毛螺菌科的丰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 复合益生菌可通过增加肉鸡回肠乳杆菌属丰度、降低病原菌丰度来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功能和多样性; 同时通过增加盲肠毛螺菌科丰度来提高肠道发酵降解非淀粉多糖的能力, 进而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促进肉鸡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穿心莲粉对番鸭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免疫相关指标、抗氧化指标及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复合菌剂(酵母菌和乳酸菌质量比1:1)发酵穿心莲粉,根据发酵前后成分变化对其微生态功能及药用价值进行分析。将450只15日龄体重250 g左右的黑羽番鸭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Ⅰ组饲喂基础饲粮,对照Ⅱ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穿心莲粉,发酵Ⅰ、Ⅱ和Ⅲ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3%和5%的发酵穿心莲粉,预试期7 d,正试期48 d。分别于16、21、42、70日龄对番鸭称重,于70日龄从每组随机选取6只番鸭(每个重复随机取1只)屠宰,采集血液、左侧胸肌样品,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免疫相关指标及抗氧化指标、肌肉脂肪酸含量。【结果】①穿心莲粉经复合菌剂发酵后,活菌数超过2.0×108 CFU/g,粗纤维含量虽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②发酵Ⅱ组16~70日龄的料重比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Ⅰ组和发酵Ⅲ组(P<0.05;P<0.01)。③发酵Ⅰ、Ⅱ组的屠宰率均显著高于对照Ⅰ、Ⅱ组(P<0.05)。④发酵Ⅱ、Ⅲ组和对照Ⅱ组番鸭血清的IL-2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对照Ⅰ组和发酵Ⅰ组(P<0.01)。⑤发酵Ⅱ组的血清丙二醛水平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P<0.01;P<0.05)。⑥发酵Ⅱ组的肌肉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Ⅰ组(P<0.05;P<0.01)。【结论】与基础饲粮组相比,3%发酵穿心莲粉可显著提高番鸭的生产性能、血清IL-2水平、肌肉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减少番鸭脂质过氧化,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此外,3%发酵穿心莲粉对番鸭屠宰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要显著优于同比例未发酵穿心莲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该试验通过研究添加不同比例苜蓿草粉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性能以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以探明育肥猪饲粮中苜蓿草粉的较优添加比例。【方法】 选取健康、平均体重(75.5±1.03)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120头,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1个重复1栏。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5%、10%、15%的苜蓿草粉进行饲喂试验,预试期7 d,正式期45 d。测定每头猪初始体重、终末体重及每栏日采食量;试验结束后,每栏随机抽取1头猪,通过前腔静脉采血10 mL,测定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及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降低(P<0.05),5%和10%苜蓿组料重比(F/G)无显著差异(P>0.05),而15%苜蓿组料重比显著提高(P<0.05);各试验组抗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5%苜蓿组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10%苜蓿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添加15%苜蓿草粉会显著提高育肥猪料重比,添加5%、10%苜蓿草粉能够提高抗氧化能力。推荐在育肥猪饲粮中苜蓿草粉添加量以5%~10%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试验旨在探讨槲皮素在防治仔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8头体重相近、健康的7日龄仔猪(杜×长×大),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PEDV组和PEDV+槲皮素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共11 d。经过3 d适应期后,于试验第4~10天给PEDV+槲皮素组仔猪口腔灌服10 mg/kg BW的槲皮素,其他组仔猪口腔灌服等体积的人工乳,于试验第8天给PEDV组与PEDV+槲皮素组仔猪口腔灌服1×104.5TCID50的PEDV,对照组灌服等体积的PBS溶液。试验第11天早上空腹称重,全部仔猪灌服D-木糖(0.1 g/kg BW),1 h后经前腔静脉采血,检测血液生化指标、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D-木糖含量;将所有仔猪屠宰取空肠黏膜,检测肠道屏障相关基因,包括肠绒毛蛋白(villin),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闭合蛋白(occludin)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EDV组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下降(P<0.05),粪便评分显著升高(P<0.05);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肌酐和尿素氮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浆中D-木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空肠claudin-1、iFAB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与PEDV组相比,PEDV+槲皮素组仔猪平均日增重和血浆D-木糖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液中肌酐和尿素氮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空肠claudin-1、villiniFAB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结论】 10 mg/kg BW槲皮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PEDV感染导致的仔猪生长抑制和肾功能损伤,增强肠道吸收与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