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旨在构建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PCV2)cap蛋白的重组罗伊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L.reuteri),并评价其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应答效果。利用PCR扩增实验室分离保存的PCV2b型毒株的cap蛋白基因,以猪源L.reuteri为宿主菌,构建表达cap蛋白的重组菌株pPG-T7 g10-PPT-cap/L.reuteri,通过口服免疫BALB/c小鼠。采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免疫后小鼠血清中抗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粪便、鼻腔洗液、生殖道洗液、肠黏液中抗原特异性sIgA抗体水平,小鼠血清中各细胞因子水平;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免疫后攻毒的小鼠体内器官的病毒载量。结果显示,口服免疫重组乳酸菌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小鼠粪便、鼻腔洗液、生殖道洗液、肠黏液中sIgA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和对照组相比,IFN-γ、IL-2、IL-4、IL-12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IFN-α无显著变化;体外孵育PCV2和小鼠脾淋巴细胞结果表明,重组乳酸菌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口服免疫重组乳酸菌组小鼠脾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含量高于对照组;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口服免疫重组乳酸菌组小鼠体内的病毒载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表达PCV2 cap蛋白的重组罗伊氏乳酸杆菌,经口服途径免疫动物,构建的重组乳酸杆菌能够刺激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且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前后芹菜汁的主要功能成分变化和芹菜发酵液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防治及免疫调节作用。选取50只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低、中、高浓度芹菜发酵液组,每组10只。按10 μL/g BW的剂量标准给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无菌生理盐水,其他组小鼠则灌胃不同浓度的芹菜发酵液,持续7 d。从第8天开始,除空白组自由饮用无菌水外,其余组连续7 d自由饮用3% DSS溶液;在此过程,每日称量体重,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在第14天,通过摘眼球取血法获得全血,随后脱颈处死小鼠,解剖取出结肠组织测量长度并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制作病理切片,进行病理学分析。以流式细胞仪分选技术检测外周血中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和IL-10的含量。结果表明:①芹菜汁经发酵后,总酸、总糖、总多酚、类黄酮、维生素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多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芹菜发酵液高浓度组能减少DSS引起的小鼠体重损失(P<0.01)、结肠缩短(P<0.01)和DAI降低(P<0.05)。③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表明,各发酵液组的UC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肠腺结构相对完整,杯状细胞轻微减少,仅有少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入。④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模型组,发酵液组全血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极显著升高(P<0.01)。⑤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芹菜发酵液组的IL-6、TNF-α和IFN-γ含量极显著下调(P<0.01),IL-10的含量极显著上调(P<0.01)。综上,芹菜汁经发酵后主要功能活性成分均得到显著提高,并且发酵芹菜液对DSS诱导的小鼠UC具有一定的防治和免疫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维持外周血中CD4+与CD8+T淋巴细胞平衡,以及抑制促炎症因子(TNF-α、IL-6和IFN-γ)表达,促进抗炎症因子(IL-10)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旨在系统分析伯氏疟原虫感染引起宿主T细胞、NK细胞、Tim-3表达及细胞因子的变化。选取64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分别于感染后0、4、7、9、11、13、16和19 d获取小鼠脾及外周血免疫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主要免疫细胞亚群及免疫检查点分子Tim-3表达水平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疟原虫后,小鼠脾CD3+CD4+ T细胞、CD3+CD8+ T细胞及NK细胞的比例均逐渐降低(P<0.01),且伴随着3种细胞Tim-3表达量的升高(P<0.01)。小鼠外周血CD3+CD4+ T细胞的比例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CD3+CD8+ T细胞的比例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小鼠外周血CD3-NK1.1+细胞的比例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感染末期,其比例仍低于未感染组(P<0.05)。Tim-3分子在外周血CD3+CD4+ T细胞、CD3+CD8+ T细胞及CD3-NK1.1+细胞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感染疟原虫后,小鼠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2的分泌量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促炎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6在血清中分泌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IL-10呈逐渐升高趋势,且感染后期急剧升高(P<0.001)。以上结果表明,感染疟原虫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发挥了一定的杀伤作用,但由于Tim-3免疫检查点分子及一些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IL-10)的过度表达,有利于疟原虫逃避宿主的免疫捕杀作用。该研究提示了从宿主免疫抑制角度研究疟原虫感染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旨在了解猪脾转移因子(TF)对新城疫病毒(NDV)弱毒疫苗LaSota株的免疫增强效果及机制。本研究分别采用不同剂量(10-2、10-3、10-4、10-5羽份) LaSota疫苗株单独(单独免疫组)、LaSota疫苗株与TF联合(联合免疫组)免疫SPF鸡,14 d后以NDV F48E9强毒攻毒,同时设立对照组(非免疫攻毒)和空白组(非免疫非攻毒),并采用ELISA方法与蛋白质芯片技术分别测定外周血IL-4、IFN-γ与IL-12 P40浓度。结果显示,鸡免疫10-2、10-3、10-4、10-5羽份时疫苗攻毒保护率和半数保护量(PD50)如下:单独免疫组分别为100%、55%、0%、0%和0.000 8羽份,联合免疫组分别为100%、75%、0%、0%和0.000 5羽份,对照组和空白组死亡率分别为100%和0%。免疫10-3羽份疫苗后,联合免疫组IL-4和IFN-γ含量均高于其他组,并于第7、14天差异极显著(P<0.01);攻毒后,联合免疫组IL-4、IFN-γ和IL-12 P40含量均高于其他组,IL-4于第1、14天,IFN-γ于第1、3天,IL-12 P40于第1天差异极显著(P<0.01)。综上表明,TF可增强IFN-γ、IL-12介导的细胞免疫和IL-4介导的体液免疫,提高LaSota株弱毒疫苗的免疫保护率,降低疫苗PD50;在抵抗NDV F48E9强毒攻击时,联合免疫组的免疫保护率明显高于单独免疫组。  相似文献   

5.
旨在探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对SPF雏鸡血液和局部淋巴组织中T淋巴细胞数量以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将96只1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REV感染组和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酸性α-醋酸萘酯酶染色(acid α-naphthyl acetate esterase,ANAE)、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试验数据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雏鸡血液CD4+T淋巴细胞数量在第7~35天显著降低、CD8+T淋巴细胞数量在第7~28天显著升高,CD4+/CD8+比值在第7~28天显著降低(均P<0.05或P<0.01);局部淋巴组织哈德尔腺(Hader’s gland,HG)、派伊尔结(Peyer’s patch,PP)和盲肠扁桃体(caecal tonsil,CT)中ANAE+T淋巴细胞数量均显著降低(均P<0.05或P<0.01);GH、PP和CT中细胞因子IL-2、IFN-γ和TNF-α 转录量都有不同程度升高。本研究表明,REV感染引起雏鸡血液中CD4+ T淋巴细胞数量降低、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失衡、局部淋巴组织中T淋巴细胞数量相对减少及细胞因子TNF-α转录持续升高与REV造成感染雏鸡细胞免疫功能显著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明确柔嫩艾美耳球虫对球虫易感性差异鸡种的致病性,本研究以1×105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的剂量分别感染对球虫具有抗性的藏鸡和易感的隐性白羽鸡,接种后观察记录各组鸡的临床表征、血便记分、死亡率、增重、盲肠病变记分、卵囊产量,并于感染前和感染后3、6和8 d每个品种分别随机选择5只鸡采集抗凝血,应用流式细胞仪(FCAS)检测外周血CD4+T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结果显示,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后藏鸡相对增重率高于隐性白羽鸡,死亡率、血便记分和盲肠病变记分均低于隐性白羽鸡,但卵囊产量高于隐性白羽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面,感染前,藏鸡CD4+T淋巴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高于隐性白羽鸡。感染后第3天,藏鸡CD4+、CD8+ T淋巴细胞数及CD4+/CD8+比值下降,隐性白羽鸡CD8+ T淋巴细胞数略有下降,CD4+T淋巴细胞数及CD4+/CD8+比值上升,但CD4+/CD8+比值仍显著低于藏鸡(P<0.05)。感染后第6天,2个品种鸡CD4+ T淋巴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下降,其中藏鸡表现为显著下降(P<0.05),而隐性白羽鸡仅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5),隐性白羽鸡CD8+ T淋巴细胞数显著升高(P<0.05)。感染后第8天,2个品种鸡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藏鸡CD8+ T淋巴细胞数显著高于隐性白羽鸡(P<0.05),但CD4+/CD8+比值显著低于隐性白羽鸡(P<0.05)。结果表明,球虫对藏鸡和隐性白羽鸡的致病性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旨在探讨新疆野生荒漠肉苁蓉醇提物(ethanol extracts of wild Cistanche deserticola,EEWCD)调节Th1/Th2免疫反应的特点及初步的作用机制。采用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为抗原,研究EEWCD对小鼠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因子分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成熟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等的影响。EEWCD低、中、高剂量(分别记作L、M、H)分别与OVA混合,ICR小鼠随机分为0.9% NaCl、EEWCD、OVA、OVA-EEWCD-L、OVA-EEWCD-M、OVA-EEWCD-H和OVA-铝佐剂免疫组。皮下免疫2次,间隔2周。小鼠免疫后,ELISA法检测抗体滴度及分型,MTT检测脾细胞增殖水平,FACS检测CD4+ IL-4、CD4+IFN-γ和CD8+ IFN-γ的水平,以及DCs表面分子与Treg表达水平。结果显示,EEWCD提高了OVA特异性IgG抗体2~3倍;在初次免疫后21 d显著促进IgG1和IgG2a的表达水平(P<0.05);显著促进OVA特异性脾细胞增殖以及T/B细胞的活化(P<0.05);显著促进CD4+ IL-4、CD4+ IFN-γ和CD8+ IFN-γ的分泌(P<0.05)。同时,EEWCD也显著促进了DCs的CD40、CD80、CD86和MHCⅡ的表达(P<0.05),下调了Treg的水平(P<0.05)。EEWCD-M为最佳剂量。监测免疫后小鼠行为及体重,小鼠行为没有异常,且同一时间点各组体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表明,EEWCD能够促进OVA特异性的Th1/Th2免疫反应,尤其促进Th1型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激活DCs的成熟,促进IL-4和IFN-γ的分泌,降低Treg的水平调节Th1/Th2免疫反应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旨在获得具有良好免疫效果的候选抗原,本研究原核表达了副猪格拉瑟菌6个具有潜在保护力的蛋白,对小鼠免疫后进行攻毒,以期筛选获得具有免疫保护效果较好的候选抗原,从而为开发具有交叉保护作用的副猪格拉瑟菌亚单位疫苗奠定基础。63只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为9组:HPSNAG-1330、CyaY、HPSNAG-0978、HPSNAG-0140、AfuA以及Fe3+ABC-tbp 6个亚单位疫苗组、G.parasuis-5灭活苗组、攻毒对照组和空白组;亚单位疫苗组每种对应蛋白各免疫50μg·只-1,灭活苗组免疫4×109CFU,一免与二免间隔14 d,二免14 d后攻毒,副猪格拉瑟菌Nakasaki菌株攻毒剂量为1.26×109CFU。在二免14 d后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淋巴细胞增殖和IL-2、IL-6、IL-10、IFN-γ和TNF-α的表达,攻毒后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并观察肺、脾的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小鼠均能产生体液免疫反应;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显示:除rAfuA外,其它重组蛋白均能刺激灭活苗组中小鼠淋巴细胞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体外感染3D4/2细胞浓度、时间与细胞炎症水平进行探讨,建立PCV2体外感染3D4/2细胞炎症反应模型,以期为后期药物调控PCV2诱发3D4/2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3D4/2细胞分为对照组及100、10-1、10-2和10-3 PCV2感染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用DMEM培养,各PCV2感染组用不同稀释倍数PCV2液培养,2 h后均更换为含5%胎牛血清(FBS)的DMEM维持液进行培养,培养4、8、12和24 h后分别收集细胞及细胞上清液。采用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水平,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活性氧(ROS)水平,酶标法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黄嘌呤氧化酶(X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γ干扰素(IFN-γ)、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以及环氧合酶1(COX-1)和COX-2的分泌水平。【结果】100至10-3 PCV2作用4、8、12和24 h均能够成功感染3D4/2细胞。与对照组相比,100 PCV2在感染3D4/2细胞4、8、12、24 h后ROS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10-1至10-3 PCV2感染3D4/2细胞8、12、24 h后ROS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100至10-3 PCV2感染3D4/2细胞8、12、24 h后,细胞内NO浓度及MPO活性显著提高(P<0.05),细胞上清液中的IL-1β、IL-6、TNF-α、IL-10、IFN-γ、IL-8和MCP-1水平及COX-1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其中100 PCV2感染3D4/2细胞后,各炎症因子水平上升最显著,且随着时间的延长,NO浓度逐渐升高,XOD活性逐渐降低。【结论】PCV2可诱导3D4/2细胞炎症反应,且100 PCV2体外感染3D4/2细胞4~12 h是建立炎症模型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对哺乳动物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方法】 采集样品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将分离到的病毒以300 μL/只(107 EID50)的剂量通过滴鼻和肺递送方式感染豚鼠,每组各15只,对2组感染效果进行比较,然后通过分离株在豚鼠中的传播能力试验验证其气溶胶传播能力,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分离株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上的复制能力。【结果】 试验分离到1株H9N2亚型AIV,命名为SD18,病毒通过肺递送和滴鼻2种攻毒方式感染豚鼠后,肺递送组的排毒量显著高于滴鼻组(P<0.05)。通过对豚鼠肺脏相关模式识别受体和抗病毒蛋白的表达检测发现,2种攻毒方式都能诱导相关的免疫因子Toll样受体3(TLR3)、TLR7、抗黏病毒蛋白(MX)和2',5'-腺苷酸激酶(OAS)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2组在攻毒后第6天产生抗体,并呈上升趋势。对SD18 株在豚鼠中的传播能力验证发现,SD18株具有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感染豚鼠的能力,但并未证实气溶胶的产生和传播。对SD18株感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后发现,在感染后12 h可检测到病毒,24 h时病毒在细胞内复制能力最强,TLR3、TLR7、MX、OAS、白介素6(IL-6)、IL-8、干扰素-β(IFN-β)相关的免疫因子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结论】 H9N2亚型AIV SD18株的跨种传播能力变强,具有不经提前适应便可直接感染豚鼠的能力;SD18株具有通过飞沫传播感染豚鼠并使其产生抗体的能力且SD18株可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上进行复制。  相似文献   

11.
白细胞介素-10(IL-10)增高是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过程中显著特征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IL-10对FMDV感染小鼠外周血T细胞增殖及其表达效应功能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采用CCK-8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小鼠外周血T细胞增殖和T细胞表达效应功能相关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2)。结果显示,与对照小鼠相比,FMDV感染小鼠(感染12、24、36和48 h)外周血T细胞对刀豆蛋白A刺激的增殖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FMDV感染小鼠的外周血CD4+T细胞表达TNF-α和IL-2均显著下降(均P<0.01),CD8+T细胞表达TNF-α、IFN-γ和IL-2也显著下降(P<0.01或P<0.000 1)。体内阻断IL-10/IL-10R信号或者敲除IL-10均能显著恢复FMDV感染小鼠外周血T细胞的增殖(P<0.05或P<0.01),但不影响CD4+和CD8+T细胞表达TNF-α、IFN-γ和IL-2。本研究首次揭示FMDV能抑...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药联合益生菌对大肠杆菌性小鼠腹泻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筛选中药联合益生菌最佳因素配比。取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益生菌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每组12只。空白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模型组、中药组、益生菌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均先腹腔注射分离菌悬液1×107 CFU/kg,然后中药组按10 mL/kg灌胃中药液(其中蒲公英提取物浓度为0.25 g/mL,黄芪总黄酮和黄芪多糖浓度均为0.05 g/mL),益生菌组按4 mL/kg灌胃枯草杆菌悬液(菌含量5×107 CFU/mL),中药联合益生菌组按上述量灌胃中药液和枯草杆菌混合液,每天定时灌胃给药1次,连续3 d。每日记录小鼠腹泻、体重、采食量等情况。末次给药12 h后分离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肺脏,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血液分析法检测血液学指标;取粪便及小肠内容物检测粪便隐血情况并进行细菌计数;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和小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中药联合益生菌最佳因素配比为A1B2C2D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腹泻率100%且无自愈现象,症状和剖检病变明显,腹泻指数极显著上升(P<0.01),体重、采食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肝脏、脾脏器官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淋巴细胞比率(LYM)、中间细胞比率(MID)均显著下降(P<0.05),粒细胞比率(GRAN)极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腹泻指数极显著下降(P<0.01),体重、采食量显著上升(P<0.05),中药组肝脏、脾脏器官指数显著下降(P<0.05),中药联合益生菌组脏器系数极显著下降(P<0.01),中药组、益生菌组及中药联合益生菌组LYM显著上升(P<0.05)、GRAN显著下降(P<0.05)。粪便隐血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检测呈强阳性;中药组、益生菌组呈弱阳性,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呈阴性。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均极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联合益生菌组小鼠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中药联合益生菌可降低腹泻指数、肝脏和脾脏器官指数,增加体重、饮食量,使粪便隐血转阴并降低肠内大肠杆菌数、血清及小肠组织中MPO活性,从而对大肠杆菌性小鼠腹泻产生协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研究大肠杆菌(E.coli)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bovine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BEECs)的体外炎性损伤,探究大肠杆菌引发炎性反应的最佳浓度、作用时间及机制。首先,用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5×104、5×105、1×106、2.5×106、5×106 CFU/mL)诱导刺激细胞3、6和9 h,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测D450 nm值,检测大肠杆菌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其次,用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5×104、5×105 CFU/mL)处理细胞3、6和9 h,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1β(IL-1β)、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量;最后,用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5×104、5×105 CFU/mL)处理细胞6和9 h,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和p65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感染细胞9 h后,1×106、2.5×106和5×106 CFU/mL大肠杆菌组细胞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5×105 CFU/mL大肠杆菌组显著降低(P<0.05);大肠杆菌感染细胞9 h后,5×105 CFU/mL大肠杆菌组IL-1β、IL-6、IL-8和TNF-α极显著升高(P<0.01);大肠杆菌感染细胞6 h后,5×105 CFU/mL大肠杆菌组IκBα、p65蛋白磷酸化水平和IL-6均极显著升高(P<0.01),5×104 CFU/mL大肠杆菌组IκBα和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可以刺激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产生炎性反应,且当细胞与5×105 CFU/mL大肠杆菌作用6 h或与5×104 CFU/mL大肠杆菌作用9 h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非洲猪瘟病毒CAS19-01/2019株(GenBank登录号:MN172368.1)结构蛋白P72的合成肽疫苗,通过免疫小鼠评估合成肽疫苗的免疫效力。【方法】利用ProtParam、SOPMA等软件分析P72蛋白的理化性质与结构信息,通过ABCpred、SVMtrip、IEDB预测P72蛋白的T细胞与B细胞抗原表位,筛选出显著的表位多肽区域,合成多肽辅以弗氏佐剂腹腔注射免疫小鼠,检测免疫组小鼠产生的特异性抗体、T淋巴细胞亚群、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IL-2、γ干扰素(IFN-γ)、免疫球蛋白(IgG),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角度评估合成肽的免疫效力。【结果】综合分析得出P72蛋白是稳定性亲水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无规则卷曲分别占19.35%、5.42%、25.08%和50.15%。筛选出了P72蛋白的8个优势抗原表位,626-634、520-528、298-306、203-211位氨基酸处为T细胞抗原表位,587-606、232-251、110-129、39-58位氨基酸处为B细胞抗原表位。整合优势表位合成2个多肽P72-1与P72-2,首次免疫小鼠14 d时可检测到P72-1与P72-2的特异性抗体,首免后28 d达到最高值,其最高抗体效价分别为1∶25 600与1∶12 800;免疫后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显著上升(P<0.05);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显示,免疫组淋巴细胞数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细胞因子IL-4、IL-2、IFN-γ含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研制2种合成肽疫苗,在免疫效力上P72-2高于P72-1,二者都能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刺激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诱导产生细胞因子IL-4、IL-2、IFN-γ,本研究为非洲猪瘟合成肽疫苗研制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地衣芽孢杆菌BCG对肉鸡生长性能和健康的影响,探究其对肉鸡的益生作用效果,为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180只体重相近(42.62 g±0.82 g)、健康状况良好的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CT组)饲喂基础饲粮,地衣芽孢杆菌处理组(BCG1和BCG2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108和1.0×109 CFU/kg地衣芽孢杆菌。试验鸡分1~21和22~42日龄2个阶段饲养,试验期为42 d。在21和42日龄时以重复为单位对各组肉鸡空腹称重并统计各阶段采食量,计算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每个重复选取2只鸡采集血液,测定血常规、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42日龄时屠宰并分离肠道,观察小肠形态结构,测定肠绒毛高度(VH)和隐窝深度(CD),计算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VH/CD)。【结果】①与CT组相比,42日龄时,BCG2组肉鸡体重显著提高(P<0.05);在22~42日龄,BCG2组肉鸡ADG和ADFI均显著提高(P<0.05),其ADG显著高于BCG1组(P<0.05);在1~42日龄,BCG1和BCG2组ADG和ADFI均显著提高(P<0.05),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②21日龄时,与CT组相比,BCG2组肉鸡血清免疫球蛋白A (IgA)、IgM和IgG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内毒素(ET)活性显著降低(P<0.05),且血清IgA和IgM含量均显著高于BCG1组(P<0.05);在42日龄时,饲粮中添加BCG对血常规指标和IgA、IgM及IgG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③42日龄时,BCG2组空肠VH显著高于CT组(P<0.05),VH/CD显著高于CT和BCG1组(P<0.05)。【结论】地衣芽孢杆菌BCG能够提高肉鸡生长性能,增强肉鸡前期体液免疫和肠道屏障功能,改善肉鸡肠道形态结构,以添加1.0×109 CFU/kg地衣芽孢杆菌的益生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穿心莲粉对番鸭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免疫相关指标、抗氧化指标及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复合菌剂(酵母菌和乳酸菌质量比1:1)发酵穿心莲粉,根据发酵前后成分变化对其微生态功能及药用价值进行分析。将450只15日龄体重250 g左右的黑羽番鸭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Ⅰ组饲喂基础饲粮,对照Ⅱ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穿心莲粉,发酵Ⅰ、Ⅱ和Ⅲ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3%和5%的发酵穿心莲粉,预试期7 d,正试期48 d。分别于16、21、42、70日龄对番鸭称重,于70日龄从每组随机选取6只番鸭(每个重复随机取1只)屠宰,采集血液、左侧胸肌样品,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免疫相关指标及抗氧化指标、肌肉脂肪酸含量。【结果】①穿心莲粉经复合菌剂发酵后,活菌数超过2.0×108 CFU/g,粗纤维含量虽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②发酵Ⅱ组16~70日龄的料重比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Ⅰ组和发酵Ⅲ组(P<0.05;P<0.01)。③发酵Ⅰ、Ⅱ组的屠宰率均显著高于对照Ⅰ、Ⅱ组(P<0.05)。④发酵Ⅱ、Ⅲ组和对照Ⅱ组番鸭血清的IL-2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对照Ⅰ组和发酵Ⅰ组(P<0.01)。⑤发酵Ⅱ组的血清丙二醛水平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P<0.01;P<0.05)。⑥发酵Ⅱ组的肌肉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Ⅰ组(P<0.05;P<0.01)。【结论】与基础饲粮组相比,3%发酵穿心莲粉可显著提高番鸭的生产性能、血清IL-2水平、肌肉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减少番鸭脂质过氧化,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此外,3%发酵穿心莲粉对番鸭屠宰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要显著优于同比例未发酵穿心莲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试验条件下研究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所致急性脑损伤及核因子κB (NF-κB)介导脑水肿发生的相关病理机制。【方法】 18头健康长白猪随机分为2组,攻毒组(13头)和对照组(5头),攻毒组肌内注射剂量为102HAD50/mL (HAD50:半数红细胞吸附量)的ASFV毒株Pig/HLJ/18,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试验期为15 d。试验期间观察临床症状,剖检死亡猪并观察脑部病变;利用原位PCR检测进行病毒定位;HE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结果】 攻毒组9头猪表现出临床神经症状,脑部剖检病变主要为脑膜充血和不同程度的脑实质水肿;ASFV主要位于脑部微血管中;病变早期主要为脑水肿,脑皮质区结构疏松、血管周围间隙增宽、神经元肿胀变圆、染色变淡,中后期除了表现脑水肿的特征外,还可见脑血管充血、多量微血栓形成及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攻毒组TNF-α、IL-1β、IFN-γ、NF-κB及MMP-9主要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中表达,AQP-4的阳性细胞主要是微血管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攻毒组上述6种因子的阳性表达率均极显著增高(P<0.01)。【结论】 急性非洲猪瘟脑损伤的主要表现为脑膜血管充血出血和脑实质水肿、组织学病变显示病毒性脑炎,ASFV感染脑部,促进炎性因子的异常高表达,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对TNF-α、IL-1β、IFN-γ的转录进行调控,使这几种炎性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增多,扩大炎症反应,影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还能上调MMP-9与AQP-4的表达,破坏血脑屏障,促进脑水肿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