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CYP11A1在牦牛卵泡发育过程及不同成熟阶段卵母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和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CYP11A1在不同级别卵泡(0~3 mm、3~5 mm、5~8 mm及大于8 mm)和不同阶段(未成熟、成熟12 h、成熟18 h及成熟24 h)体外成熟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umulus-oocyte complex,COCs)中的表达定位。结果:CYP11A1基因在不同级别的卵泡中均有表达,卵泡大小为3~5 mm时,表达量最高,随卵泡不断扩张呈低水平表达,卵泡大小大于8 mm时,基因的表达量降为最低;在未成熟的COCs中相对表达量最低,成熟12 h的COCs中表达水平达到最高值,之后又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IF检测结果显示CYP11A1在卵丘、卵母细胞中均有表达。结论:CYP11A1参与牦牛卵泡的扩张和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CYP11A1在牦牛雌性生殖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李恒  字向东 《中国畜牧兽医》2021,48(4):1284-1293
试验旨在分析牦牛跨膜附睾蛋白1(transmembrane epididymal protein 1,TEDDM1)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在卵泡发育中的时序表达特性。研究分别收集发情期牦牛大卵泡(φ≥8 mm)、中卵泡(φ=5~7 mm)和小卵泡(φ≤3 mm)中的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提取总RNA并反转录,对TEDDM1基因CDS区全序列进行克隆测序,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编码蛋白分子特征;以牛GAPDH基因为内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TEDDM1基因在卵泡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牦牛TEDDM1基因CDS区全长903 bp,共编码300个氨基酸,与野牦牛、牛、野牛、绵羊和水牛氨基酸序列有极高的相似性,在进化中较为保守;牦牛TEDDM1蛋白为非分泌型不稳定疏水蛋白,共存在7个螺旋结构,整条肽链7次横跨胞膜,属于典型的G蛋白偶联受体;其潜在的磷酸化位点共21个,其中酪氨酸、苏氨酸和丝氨酸磷酸化位点分别为1、3和17个,仅存在1个N-糖基化位点,无O-糖基化位点;存在未知功能结构域蛋白家族(domains of unknow function protein families,DUFs)716结构域,且该结构域涵盖多个跨膜区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中卵泡中TEDDM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大卵泡和小卵泡(P<0.05),而大卵泡与小卵泡的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分析了牦牛TEDDM1基因序列及其在牦牛COCs中的表达特性,为进一步揭示该基因在牦牛卵泡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旨在探索CYP19A1在牦牛卵泡发育过程及不同成熟阶段卵母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CYP19A1在牦牛不同级别卵泡(≤3 mm、3~5 mm、5~8 mm及≥8 mm)和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umulus-oocyte complex,COCs)体外成熟的不同阶段(成熟0 h、12 h、18 h及24 h)中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CYP19A1蛋白在COCs中的表达定位。结果显示:CYP19A1基因在不同级别的卵泡中均有表达,在卵泡发育早期表达量最高,随卵泡发育呈低水平表达;CYP19A1基因在COCs中的相对表达量显示,未成熟(0 h)COCs的表达量最低,成熟18 h的COCs表达水平达到最高值,之后呈下降趋势。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发现COCs中CYP19A1蛋白的表达主要集中在卵丘细胞上。推测CYP19A1在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有助于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雌二醇(Estradiol,E_2)的分泌,对卵泡和卵母细胞早期发育有积极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探索CYP19A1在牦牛雌性生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mal1(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1,Bmal1)蛋白在牦牛卵巢中的表达定位。结果显示,在牦牛卵巢中,Bmal1蛋白主要在生殖上皮以及不同大小的卵泡颗粒细胞层中表达。根据试验结果推断Bmal1基因可能参与牦牛卵泡发育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旨在分析Hippo信号通路的效应基因YAP1在不同繁殖力湖羊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模式及功能。本研究根据系谱档案和BMPR-1B基因多态性分析,将9只体况相近且健康的经产母羊分为3组(HBB、LBB以及LB+,n=3)。提取不同繁殖力湖羊子宫内膜组织RNA,并反转录为cDNA,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分析Hippo信号通路中几个主效基因的表达模式。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YAP1在不同物种间的氨基酸同源性及其亲缘关系。体外分离湖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利用RNA干扰和细胞转染技术体外干扰YAP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分析YAP1基因对子宫容受性相关基因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干扰YAP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干扰YAP1后凋亡及线粒体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Hippo信号通路中YAP1、LATS1、MST1基因在不同繁殖力湖羊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其中YAP1基因在高繁殖力(HBB)湖羊子宫内膜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两组低繁殖力(LB+、LBB)湖羊;氨基酸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绵羊YAP1蛋白与...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阐明牦牛RGS1基因的表达特性及其在牦牛发情周期中卵巢组织的表达。通过采集不同发情周期的牦牛卵巢及肌肉、脾、心、肾、胃、小肠、小脑、肝和肺组织,以GenBank上已发布的黄牛RGS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方法扩增克隆牦牛RGS1基因及检测其在牦牛各组织中的表达谱,并使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RGS1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RGS1基因在牦牛发情周期卵巢中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本试验克隆得到牦牛RGS1基因718bp的cDNA序列。同源性与进化树分析表明,牦牛RGS1核苷酸序列与黄牛、野牦牛等大多数哺乳动物的遗传距离较近,其在进化进程中相对较保守。牦牛RGS1基因CDS区为591bp,编码196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22.48ku,不含跨膜结构和信号肽,为亲水性蛋白和非分泌蛋白。蛋白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以α-螺旋和自由卷曲结构为主。RGS1基因在所选牦牛组织样品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小肠、小脑、心和胃中表达量最高。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牦牛黄体期卵巢中RGS1mRNA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卵泡期和红体期(P0.01),卵泡期中RGS1mRNA表达水平高于红体期,但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成功克隆了RGS1基因及其在牦牛卵巢3个时期中mRNA的差异性,表明该基因参与发情周期卵巢的内分泌活动调控。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DNA分化抑制因子3(ID3)影响卵泡选择的分子机制,试验观察比较了35周龄与75周龄京红1号蛋鸡卵泡形态、大小及数量差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D3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泡中的表达,并通过CRISPRi技术与rhBMP2蛋白分别调控鸡小黄卵泡颗粒细胞中ID3的表达,检测卵泡选择相关基因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与类固醇生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35周龄京红1号蛋鸡等级卵泡数目显著高于75周龄蛋鸡(P<0.05);ID3在35周龄京红1号蛋鸡不同发育阶段卵泡中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但75周龄蛋Fx(F6/7)卵泡中ID3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卵泡(P<0.05),且75周龄蛋鸡的大白卵泡、小黄卵泡、Fx卵泡、F3卵泡、F1卵泡及卵巢基质中的ID3表达显著高于35周龄蛋鸡(P<0.05);通过CRISPRi抑制ID3表达时,FSHR与StAR的表达会显著增加(P<0.05);10、50、200 ng/mL rhBMP2能显著诱导ID3的表达(P<0.05),FSHR与StAR的表达下降,但差异不显著。研究证实ID3与鸡...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究WNT2在绵羊卵泡颗粒细胞(GCs)中的表达及功能。本研究选取4~6月龄健康母羊20只,采集双侧卵巢,免疫组化技术检测WNT2蛋白在卵泡中的表达定位;q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其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泡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差异;siRNA沉默GCs中的 Wnt2基因后,qRT-PCR技术检测Wnt2基因及参与经典WNT信号通路关键基因CTNNB1的相对表达量,并测定GCs凋亡情况。结果表明:1)WNT2蛋白在绵羊卵泡内膜细胞、颗粒细胞以及卵丘细胞内均有表达。2)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基本一致,均表明Wnt2 mRNA及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泡颗粒细胞表达差异显著(P<0.05),且在大卵泡颗粒细胞内表达量显著高于中卵泡颗粒细胞(P<0.05),中卵泡颗粒细胞内表达量显著高于小卵泡颗粒细胞(P<0.05)。3)基因沉默后,沉默组Wnt2和CTNNB1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无义序列siRNA组(NC组)以及空白对照组(P<0.05),而Wnt2基因沉默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综上表明,WNT2是通过WNT2/CTNNB1信号通路促进绵羊卵泡颗粒细胞生物学功能的。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RAC1基因在鸡前等级卵泡的表达特性及定位,本试验以海兰褐蛋鸡为供试材料,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RAC1基因在鸡前等级卵泡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分析,并进一步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RAC1蛋白在前等级卵泡的表达模式进行蛋白质定位研究。结果表明,RAC1基因在鸡不同直径的前等级卵泡内均有表达,但表达丰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直径6~8 mm卵泡中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直径4~5.9,1~3.9 mm的卵泡(P0.05);RAC1蛋白主要在卵母细胞、颗粒细胞和膜层细胞中表达,且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为进一步研究RAC1在鸡前等级卵泡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CYP11A1基因对绵羊不同发育阶段卵泡的作用,本研究以绵羊不同直径腔卵泡为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CYP11A1基因在小、中和大卵泡的表达谱;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YP11A1进行预测。结果表明:CYP11A1基因表达在大卵泡中极显著高于小卵泡和中卵泡,且在中卵泡转录水平极显著高于小卵泡。随着绵羊卵泡直径的不断增加,CYP11A1基因表达量逐渐升高(P<0.05);软件预测结果表明CYP11A1蛋白理化性质稳定、结构稳定。研究表明,CYP11A1基因可能参与绵羊卵泡选择和优势化生长,直接影响成熟和排卵等重要发育过程,CYP11A1基因可以作为绵羊繁殖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正常生理下条件下溶血磷脂酸受体(LPAR)1-3在牦牛不同时期卵巢(卵泡期、黄体期、妊娠期)表达及生物学作用,利用RT-qPCR检测LPAR1-3基因在不同时期卵巢上的表达,同时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IHC)等方法对LPAR1-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和定位。结果显示,LPAR1-3在牦牛不同时期卵巢上均有表达,其中LPAR1-3的表达量在妊娠期显著高于卵泡期和黄体期(P0.05),卵泡期表达量最低;在卵泡期、黄体期、妊娠期LPAR3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LPAR1和LPAR2(P0.05),LPAR2的表达量最低;IHC结果显示,LPAR1-3在卵巢生殖上皮、颗粒细胞、卵泡液、卵泡膜和黄体细胞均有表达。研究结果提示LPAR1-3可能在卵泡生长、发育、排卵以及维持妊娠等一系列生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LPAR3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该结果有助于对牦牛繁殖机能的进一步研究,可为高原哺乳动物生殖生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旨在探究WNT2在绵羊卵泡颗粒细胞(GCs)中的表达及功能。本研究选取4~6月龄健康母羊20只,采集双侧卵巢,免疫组化技术检测WNT2蛋白在卵泡中的表达定位;q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其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泡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差异;siRNA沉默GCs中的Wnt2基因后,qRT-PCR技术检测Wnt2基因及参与经典WNT信号通路关键基因CTNNB1的相对表达量,并测定GCs凋亡情况。结果表明:1)WNT2蛋白在绵羊卵泡内膜细胞、颗粒细胞以及卵丘细胞内均有表达。2)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基本一致,均表明Wnt2 mRNA及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泡颗粒细胞表达差异显著(P0.05),且在大卵泡颗粒细胞内表达量显著高于中卵泡颗粒细胞(P0.05),中卵泡颗粒细胞内表达量显著高于小卵泡颗粒细胞(P0.05)。3)基因沉默后,沉默组Wnt2和CTNNB1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无义序列siRNA组(NC组)以及空白对照组(P0.05),而Wnt2基因沉默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综上表明,WNT2是通过WNT2/CTNNB1信号通路促进绵羊卵泡颗粒细胞生物学功能的。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筛选F1代雄性不育犏牛与正常牦牛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家族(GPXs)差异表达基因(DEGs),探索在牦牛附睾精子成熟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调控基因和生物学功能。从转录组测序数据库中筛选并鉴定得到牦牛GPXs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GPXs基因理化性质、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关系、表达情况以及GPXs蛋白多序列比对、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结果显示:共鉴定了8个牦牛GPXs基因(GPX1~GPX8),分子量为22.60~56.31 ku,等电点为5.09~5.32,包含4~8个保守元件;GPXs蛋白具有共同保守氨基酸序列,在蛋白二、三级结构分析中显示都存在反向平行的β-折叠结构,并与ALOX5、GSS、GSTM3蛋白均存在相互作用;系统进化树显示,GPX基因家族在反刍动物的同源性最高;牦牛和犏牛附睾组织检测到GPX2、GPX3、GPX5、GPX8基因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牦牛GPXs基因家族结构高度保守,功能上可能参与调控牦牛附睾精子抗氧化等过程。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兽医学报》2019,(8):1616-1621
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是血红素分解代谢过程中的限速酶,起到重要的抗氧化损伤作用,HO-1活性的改变直接影响抗氧化损伤能力的变化。为研究HO-1基因在牦牛高海拔低氧适应的氧化损伤功能,通过构建HO-1基因的siRNA序列,转染牦牛胎儿成纤维细胞,试验前期发现HO-1基因过表达后与CYGB(胞红蛋白)、e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相关。通过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检测转染HO-1 siRNA序列的牦牛成纤维细胞在正常条件和低氧条件(5%氧气)下0,24,48,72 h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siRNA转染牦牛成纤维细胞后,试验组HO-1的表达量显著低于空白组和阴性组(P0.01),试验组CYGB表达量也低于空白组和阴性组(P0.01),且HO-1、CYGB蛋白表达量在72 h最低,试验组eNOS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空白组和阴性组,eNOS蛋白未见表达。结果揭示:牦牛成纤维细胞敲低HO-1基因后,HO-1基因和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且对携氧蛋白CYGB及eNOS信号通路的表达具有相同的影响。该结果为牦牛HO-1的功能及其在牦牛缺氧保护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克隆牦牛过渡蛋白2(transition protein 2,TNP2)基因并分析其分子特征,调查TNP2基因和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牦牛睾丸中的表达差异,为研究其在睾丸发育及精子发生中的作用提供依据。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牦牛睾丸(初生期、幼年期、性成熟初期、性成熟后期、老年期)组织,在克隆测序的基础上对TNP2基因进行分子特征分析;利用免疫组化(IHC)、荧光定量PCR(RT-q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NP2蛋白在牦牛睾丸组织中的定位及TNP2基因和蛋白在牦牛睾丸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成功克隆牦牛TNP2的基因CDS区序列,分子特征预测TNP2为可溶性的膜外蛋白,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其二级结构包含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其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哺乳动物之间的同源性较低。RT-qPCR结果显示,TNP2 mRNA在老年期睾丸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4个时期,且在幼年期极显著(P0.01)高于初生期、性成熟早期和性成熟后期,而初生期与性成熟早期和性成熟后期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NP2蛋白在性成熟早期和性成熟后期的表达量极显著(P0.01)高于初生期、幼年期和老年期,且幼年期和老年期极显著高于初生期(P0.01)。IHC结果显示,TNP2蛋白在牦牛睾丸中圆形精细胞以及精子中呈强阳性表达,而在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支持细胞及睾丸间质细胞呈弱阳性表达。研究表明,TNP2可能参与了牦牛精子发育过程中圆形精子细胞向长形精子细胞转换过程中细胞核蛋白的转换,为进一步探明牦牛精子形成机制及其长期生活在高寒低氧环境中的耐低氧机制与繁殖能力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阐明牦牛促卵泡素受体(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基因CDS序列及其在牦牛生殖轴中表达的特点,为探讨其在牦牛繁殖活动中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试验采集卵泡期的牦牛与黄牛下丘脑、脑垂体前叶、卵巢、输卵管及子宫组织,通过RT-PCR技术对牦牛FSHR基因cDNA进行扩增、克隆与序列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FSHR基因在牦牛与黄牛中的组织表达差异。结果显示,牦牛FSHR基因编码区全长2 088bp,编码695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式为C6378H10670N2088O2637S576,分子质量为177 263.85u,理论等电点(pI)为4.88,与黄牛、绵羊、山羊和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91.50%~99.38%)。FSHR蛋白为酸性不稳定疏水蛋白,存在信号肽与8个跨膜结构;二级结构由延伸链(15.54%)、α-螺旋(42.30%)、β-转角(1.44%)和无规则卷曲(40.72%)组成;系统进化树表明,牦牛与黄牛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SHR基因在黄牛、牦牛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牦牛子宫中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除卵巢外的其他组织(P<0.05;P<0.01),而黄牛卵巢中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P<0.01);黄牛卵巢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牦牛(P<0.01)。说明FSHR基因在动物进化中较为保守,其在牦牛卵巢中表达量低可能影响到牦牛繁殖机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Smad1 mRNA及其蛋白在敖汉细毛羊不同发情时期卵巢中表达量的变化规律,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方法分析绵羊不同繁殖状态下(乏情期、发情间期、发情前期、发情期)Smad1基因在卵巢中mRNA表达量的变化规律及卵巢中该基因蛋白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表明:发情期Smad1基因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三个时期(P0.01);发情前期Smad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乏情期和发情间期(P0.05)。在绵羊不同发情时期Smad1蛋白主要表达于乏情期原始卵泡、次级卵泡的颗粒细胞、发情间期次级卵泡的卵泡膜细胞,在发情前期与发情期卵泡中未见表达。卵巢中Smad1基因可能促进黄体溶解,对卵泡发育、卵子的成熟以及释放起作用,与绵羊发情的启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阐明牦牛促卵泡素受体(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基因CDS序列及其在牦牛生殖轴中表达的特点,为探讨其在牦牛繁殖活动中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试验采集卵泡期的牦牛与黄牛下丘脑、脑垂体前叶、卵巢、输卵管及子宫组织,通过RT-PCR技术对牦牛FSHR基因cDNA进行扩增、克隆与序列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FSHR基因在牦牛与黄牛中的组织表达差异。结果显示,牦牛FSHR基因编码区全长2 088bp,编码695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式为C6378H10670N2088O2637S576,分子质量为177 263.85u,理论等电点(pI)为4.88,与黄牛、绵羊、山羊和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91.50%~99.38%)。FSHR蛋白为酸性不稳定疏水蛋白,存在信号肽与8个跨膜结构;二级结构由延伸链(15.54%)、α-螺旋(42.30%)、β-转角(1.44%)和无规则卷曲(40.72%)组成;系统进化树表明,牦牛与黄牛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FSHR基因在黄牛、牦牛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牦牛子宫中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除卵巢外的其他组织(P0.05;P0.01),而黄牛卵巢中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P0.01);黄牛卵巢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牦牛(P0.01)。说明FSHR基因在动物进化中较为保守,其在牦牛卵巢中表达量低可能影响到牦牛繁殖机能。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探究正常生理条件下牦牛热休克蛋白27基因(HSP27)在雄性牦牛心、肝、脾、肺和肾5种脏器中的表达差异。试验采用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 PCR)检测HSP27基因在雄性牦牛组织器官样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HSP27基因在雄性牦牛5种脏器样本中均有表达,并存在表达差异,在肾脏中的表达量占试验总表达量的比例最低,在脾脏和肺脏中的表达量占试验总表达量的比例较低(分别为肾脏表达量的4倍和7倍),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占试验总表达量的比例较高(为肾脏表达量的95倍),在心脏中的表达量占试验总表达量的比例最高(为肾脏表达量的96倍)。通过对HSP27基因在牦牛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差异分析,推测其表达差异性可能与牦牛生活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索牦牛在高原低氧高寒环境下机体内HSP27基因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