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 我省自1979年开始暴发微粒子病后,各场都设置了品检室,加强了对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尽管防微工作常抓不懈,然而,每隔3~5年都要发生一季或连续数季的烧种。在蚕期补正检查和预知检查中,无微孢子虫检出,更无病死蚕发生,蛾期,特别是在母蛾镜检中却大量检出微粒子病蛾,造成成批烧种。笔者对我省部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家蚕微料子病在我省暴发并迅速蔓延。1989年全省因微粒子超标烧种10O多万张,占全省年生产蚕种量20%左右,直接经济损失1千多万元。因超毒和烧种造成对环境污染,蚕种供需矛盾所增大的损失更无法估计。尽管我省1987年以来,家蚕微粒子病暴发,引起了行业专家、学者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控微除微的措施.但微粒子病不仅没有控制住,相反带毒面在扩大,病毒率在增加。以我市为例:1889年全市  相似文献   

3.
<正> 1986年蚕病普查成果表明,我省养蚕生产大面积损失率达38.83%,其中传染病损失率为54.39%,加虫害为63.26%:春季病毒病占44.23%,虱螨病占28.91%;夏季病毒病占57.21%,真菌病占21.04%;秋季病毒病占80.89%,蝇蛆病占7%。近年来,微粒子病抬头,危害日剧。全省去年烧超毒种54万多张,96个蚕种场,有60个场烧种。今年盐亭、  相似文献   

4.
<正> 1989年以前,我场秋季年年烧种,仅1989年秋一季就烧种两万多张。在此情况下,我们认真分析总结了前几年秋季超毒烧种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原蚕区环境污染严重。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养蚕布局不合理,蚕农春养原蚕,夏养丝茧,秋季又养原蚕;由于蚕期间隔时间短,种茧丝茧重叠作业,导制微粒子病毒的交叉感染。此外,冬重修桑树春季发芽迟,桑叶成熟慢,秋季病虫害多,桑叶  相似文献   

5.
<正> 我省蚕种生产数量不足,超毒烧种严重,当前,必须认真总结蚕种生产中的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对策,确保茧、丝、绸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力争多出口创汇,实现振兴四川丝绸战略目标。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尿素已大量而普遍地使用于草原建设,但在人工草场和牧草育种、栽培研究工作中,却经常出现尿素“烧苗”“烧种”现象,给牧草生产和科学研究造成难以补救的严重损失。为了探索这种现象的规律,我们在1982—1983年进行了田间试验和室内水培试验,分别调查了不同用肥量的“烧苗”率,找到了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全国蚕业生产因家蚕微粒子病危害,60%的种场蚕种质量下降,经济损失严重。据资料反映,1992年全国因超毒烧种270多万张,直接经济损失几千万元。我省蚕种超毒直接损失达200多万元,不少地方倒蚕毁桑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一是思想观念问题;二是技术的贯彻和资金的投入问题。只有从领导到群众,从种场到  相似文献   

8.
浅谈桑园消毒——防治家蚕微粒子病原传染蔓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场自有桑园625亩,分布在南充市郊嘉陵江沿岸。1988年春,由于我场部份原种带毒烧种,造成全省原种分配失调,致使当年秋季全省普种生产的严重不足,蚕农缺种。不但使我场蒙受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了全省的蚕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家蚕微粒子病在我省广泛流行,给各蚕种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微粒子病在我场严重爆发是1991年、1992年,烧种分别占全年制种量的23.1%和35.4%,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1991年秋起连续三季烧种后,全体职工进行了反思,认真找出生产上的薄弱环节,并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今年2月市农牧渔业局党组派来工作组到我场蹲点,市蚕  相似文献   

10.
l 蚕种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近几年,由于行业滑坡,把蚕种业也带入了低谷.我省绝大多数蚕种场都处于极不景气的困境中:90%以上的蚕种场都债台高筑,连职工的工资发放都成问题,要保持正常的运转相当困难;一些实力较弱、经营不善的社办种场相继停产,据统计,1997年全省有10个蚕种场停产,从目前的这种现状看,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蚕种的质量低,主要表现为毒率高、烧种面大(全省每年烧种20%左右)和杂交率低,导致蚕种生产丰产不丰收;二是低效.据省蚕种公司统计,1996年全省的蚕种生产成本达到19.98元/张,而销售价格为19.80元  相似文献   

11.
自1986年起,国际市场生丝走俏,国家对收购蚕农的鲜茧价格作了相应的调整,调动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养蚕需种数量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蚕茧产量也不断地随着发种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蚕农养蚕的单张产茧量逐渐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有损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目前蚕种的品种、数量都不能满足养蚕需要;特别是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逐渐蔓延增多,因烧种而造成蚕种更紧缺。据报道:1988年全省烧种达53  相似文献   

12.
冬季低温时,畜粪往往难以腐熟,易造成烧种烧苗现象。现介绍几种常用畜粪的快速腐熟法。1牛粪先摊晒,将鲜牛粪的含水量调至65%左右(以用手紧握可挤出但不易滴下为准),再将其堆积成堆底宽2米左右、高1.6米左右的粪堆,上盖透明塑料膜,堆闷7个晴天即可使用。2猪粪将猪粪摊开晾晒,使  相似文献   

13.
<正> 一、病害情况 1990年我市家蚕普种微粒子病呈继续蔓延的趋势。全市20个蚕种场全年共生产普种毛种1625706张,其中超毒烧种155014,占总张数的9.54%,带毒种325076张,占总张数的20%。1989年我市超毒烧种为6.95%,带毒种为13.63%,1990年比上年超毒烧种增加了2.59个百分点,带毒种增加了  相似文献   

14.
搞好桑叶消毒是防治微粒子病的有效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维强 《蚕学通讯》2005,25(2):40-41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于微粒子病的暴发与蔓延,各蚕种场在蚕种生产过程中都采取了相应的防微措施.特别是近几年采用桑叶全程清洗消毒措施,使生产的蚕种因检疫不合格而烧种的比例大为降低,但就不同地区来讲,其防微水平和效果是不一样的.如重庆市2003年共检种148.79万张,平均超毒率为4.8%,而最高的超毒烧种达36.6%,带毒蚕种最高的达63.5%.2004年春季全市共检种102.3万张,烧种4万多张,平均超毒率4.5%,带毒率达25%.笔者认为,食下传染是造成上述烧种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微粒子病食下传染是蚕种生产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朱绪伟 《北方蚕业》2006,27(2):39-40
最近十几年来由于柞蚕微粒子病严重危害我省,特别是给我省的柞蚕种生产带来困难并造成巨大损失,有些种场为了繁育合格蚕种纷纷到贵州、四川等微粒子发病较轻的地区引种。这些外引蚕种几乎占领了我省的柞蚕种子市场,这些柞蚕种子除了具有微粒子病发生轻和通过异地复壮其抗病性、  相似文献   

16.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传染性蚕病。近年来,该蚕病蔓延扩散,严重影响我省蚕业生产。已知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有二:一为胚种传染,二为食下传染。对胚种传染,蚕业界早已广泛重视,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检验制度。对食下传染罕见报道,以致形成季季都检种、烧种,然而仍然控制不了此病,甚至引起此病暴发。因此,对食  相似文献   

17.
原蚕区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菊 《四川蚕业》2011,39(2):39-39,55
<正>防微工作是蚕种生产过程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蚕种场提高产品质量的首要课题,其好坏直接影响种场的兴衰成败。而作为"蚕种生产第一车间"的农村原蚕基地在防微控微方面又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种场因原蚕区微毒侵染而造成蚕种超毒烧种甚至停产停业的现象已司空见惯。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认为原蚕区防微工作必须在  相似文献   

18.
李政 《四川蚕业》2000,28(1):30-31
<正> 近年来,小型微粒子病在我场原蚕区流行危害严重,1997年春季烧种20000余张,1998年春季淘汰种茧3000公斤,烧蚕种4000余张,经济损失惨重。深入调查研究小型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 我省秋用蚕种历年来都采用冷藏浸酸种,但由于气候条件的关系,往往春季制种迟,而早秋用种早,因此早秋用种冷藏时间短,造成孵化不齐。特别是近几年来,为了提高蚕茧产量,常用多丝量春用品种作夏秋用种,由于春用品种解除滞育较难,需经40—50天低温冷藏,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20.
<正>种貉冬季饲料管理的好坏,关系到明年春季的适时发情和配种、繁殖能力的强弱和母貉产仔率以及泌乳等。因我省冬季温度较低,且低温时间又长,是冬季养种貉的关键时期。但这方面又往往被养貉者所忽视,从而易造成翌年貉的生产力降低,因此,应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