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部旱区气候资源评估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候资源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之一 ,它既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气候不断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针对农业需要动态地评估气候资源的有效性及其利用风险 ,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传统的气候资源评价方法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 GIS)的评估方法和基于模型的评估方法 ,并从协调人地关系 ,协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角度论述制定基于气候资源合理利用的区域农业持续发展规划方法。本文以西北干旱地区为重点 ,阐明在农业规划时要特别强调包括工业、生活、生态和农业生产在内的区域用水平衡 ;当热量条件允许时注重采用遗传和管理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 ,通过提高水分利用率充分利用辐射能 ;考虑与气候和市场相适应的农业种植结构与农业生物类型 ,重视眼前利益兼顾长远利益 ,重视局部利益兼顾整体利益 ,使区域经济生态效益持续较优。  相似文献   

2.
从天水市麦积区土地资源现有利用状况出发,系统分析该地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利弊程度及现有农业种植结构对气候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并依照有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原则,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该地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了分析规划。实施规划,当地的夏、秋粮及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会更趋合理,种植作物总产值有望比原来增加了14.4%。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黑龙港流域的广宗县30a来逐年温度、降水、日照的变化分析,找出了其气候变化特点。提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改良土壤等对策,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根据天水地区7个气象台站多年平均气候资料和23个点的订正资料,采用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的动态模型,对天水地区农业生态气候资源进行了量化分析和分类评价。农业生态气候的资源指数、效能指数和利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自南向北、从东到西资源指数Cr、效能指数Ce和利用系数K大致呈递减态势,其中资源指数Cr的最高值出现在天水南部的党川附近,Cr值为6.5,最低值出现在榆盘附近,Cr值为4.4;效能指数Ce的最高值出现在麦积区附近,Ce值为3.8,最低值出现在王铺、沿安等山区,Ce值为1.6;利用系数K的最高值也出现在麦积区附近,K值为0.7,最低值也出现在王铺、沿安等山区,K值为0.3。这一变化基本反映了农业生态气候的地域分异特征。通过对多年逐月平均效能指数的模糊动态聚类,划分出天水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5个类型区,并进行了相应评价,结果表明天水农业生态气候的资源潜力、匹配状况和利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甘肃省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绿洲灌区,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生产的玉米种子因具有籽粒饱满、发芽率高、水分含量低、储藏期限长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小麦和玉米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81—2016年河南省29个农业气象试验站逐日气象数据和小麦、玉米产量资料,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玉米的光、热、水气候资源利用效率,计算各气候因子对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贡献率和气候资源利用率综合指数,进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季光能资源利用效率(LUE)为1.14~1.77 kg·MJ-1,热量资源利用效率(HUE)为1.3~2.5 kg·℃-1·d-1·hm-2,降水资源利用效率(PUE)为8~43 kg·mm-1·hm-2,玉米生长季内LUE为1.8~2.5 kg·MJ-1,HUE为1.32~1.78 kg·℃-1·d-1·hm-2,PUE为9.5~15.1 kg·mm-1·hm-2。豫北、豫东地区LUE、HUE、PUE均高于豫西、豫南地区。对小麦、玉米气候资源利用效率贡献最大的分别是积温和降水。小麦生长季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综合指数(CUE*)在0.24~0.50,玉米生长季CUE*在0.21~0.31,区域内差异明显,提高小麦HUE和玉米PUE有助于提高气候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黄芳 《植物检疫》2020,(1):88-88
农业旅游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潜力大、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多、市场需求旺和综合带动性强等特点,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但在我国旅游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之中,受农业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农业旅游品牌缺失等因素影响,农业旅游竞争力不强,故而想要提升农业旅游的竞争力,应积极发挥民族文化符号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掖市水资源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开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分析研究认为,张掖市水资源在不同保证率水平下都存在一定亏缺,农业耗水过多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运用水量平衡原理分析说明,节水农业不仅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时可为其它资源的开发提供大量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应按不同区域制定相应开发策略,重点区域在黑河灌区。节水农业应重视工程、农艺、农机、管理等节水技术的配套应用,管理节水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规范的政策分析工具,CGE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外生变量的变化对整个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引入CGE模型作为分析工具,以黑河流域的张掖市为例,计算了工、农业生产的边际水价,并考察了供水变化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张掖市工、农业生产用水的经济效益差别显著,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优化当前用水结构是缓解张掖市水资源危机的有效手段。此外,供水量的变化将会对社会劳动力就业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多种来源的不同专题空间数据,运用特尔菲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以GRID(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在GIS支持下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对张掖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实现了环境评价结果全空间区域的定量表达。对张掖市土地用途管制分区进行了划定,并提出环境友好型的土地生态适宜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利用多源空间数据叠加分析的方法,可以比较综合地了解区域环境背景的整体特点及其差异,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张掖市土地适宜性空间分布及其区域分异特点。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近43年降水资源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选取甘肃省63个地面测站降水量资料,利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省降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降水量,越冬作物生育期、春小麦生育期和秋作物生育期的降水量1987-2003年与1961-1986年相比,时空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河西中东部为增多趋势,河东为减少趋势,分界线与黄河走向基本一致;河东年降水量减少的幅度和速率比河西增加的幅度和速率都大,河东气候向暖干化发展的趋势加快;旱作区降水量减少,极端干旱事件频繁发生,可利用降水资源更加紧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东部人工增雨试验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随机试验,运用序列试验法、区域对比试验法、区域双比试验法和区域回归试验法,分析了1997-2004年5~9月份在河西走廊东部进行的人工增雨作业.试验发现,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后,8年平均累计增加降雨量131.5 mm,平均相对增雨率为26%.说明河西走廊东部进行的人工增雨效果是明显的,进行人工增雨是可行的.人工增雨为河西走廊东部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改善环境、增加水库蓄水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东部高温天气成因分析及预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5个气象站1971-2005年逐日极端最高气温≥35℃资料,使用数值预报产品,应用诊断预报和统计预报方法,分析了高温天气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及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高温天气主要发生在中部平原和北部荒漠地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动力抬升、青藏高压热力加强是造成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并系统分析了高温天气发生的主要环流形势,总结出武威市高温诊断预报指标和高温定量预报方程,开发出高温预报业务系统,投入业务使用,预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基于张掖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数量结构、利用程度、区域差异分析了张掖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大,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净减少,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净增加,土地利用程度整体增加,并且土地利用变化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自然条件、政策、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化发展和科技等因素共同驱动着张掖市的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利用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 ,广泛收集、系统整理了河西走廊地区内最新的水资源利用、水利化现状、勘探实验及水文气象资料 ,在此基础上采用基流分割法、径流模数法、大气降水入渗法、和水均衡法对河西走廊不同区段的地下水天然资源量进行了最新的计算评价。经计算 1 999年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总量为 5 5 8395 .5 5万 m3 /a,其中祁连山 -阿尔金山2 3840 0万 m3 /a,走廊区 2 4 670 2 .74万 m3 /a(已扣除重复量 ) ,北山 -阿拉善中低山区 (包括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 ) 732 92 .81万 m3 /a。  相似文献   

16.
张掖市农业生产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六县(区)1961~2009年实测气温、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历年平均温度年、季变化倾向、≥10℃活动积温及霜冻的演变规律,同时分析了作物种植结构及生长状况随气候变暖的变化。结果表明:(1)80年代以来张掖市气温持续升高,其中春、夏季升温幅度最小,秋季次之,冬季升温幅度最为显著;(2)≥10℃积温及距平在波动中增加,持续天数增多;(3)霜冻终日标准差波动中趋于减小,初日标准差小于终日,无霜冻期延长;(4)生长期热量资源显著增加,利于喜温作物扩大面积,提高复种指数;(5)气候变暖加快了作物的生育进程;(6)暖冬日光温室发展迅速;(7)冬季气候变暖,病虫越冬存活率上升,加剧了作物病虫害的流行和蔓延。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东部冰雹的气候特征及天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小波分析法,统计分析河西走廊东部1961-2010年近50 a来冰雹日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冰雹日数时空分布差异较大,从祁连山区到走廊平川区冰雹日数迅速递减;年冰雹日数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164 3 次•a-1;一年中冰雹出现时段集中在6-9月,一日集中在12:00-18:00;冰雹持续时间在1~20 min。采用Mann Kendall检验法进行检验,河西走廊东部年冰雹日数从1985年开始减少,突变点出现在2006年,2006年后冰雹日数显著减少。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河西走廊东部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但开始减少和显著减少的时间均滞后于年平均气温开始上升和显著上升时间。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冰雹日数存在9 a的准周期变化。根据冰雹天气发生的物理机制和高低空环流配置,将冰雹出现的大尺度高空环流形势归纳为西北气流型、西风气流型、低压槽型3大类。对每种大尺度高空环流形势下700 hPa中尺度环流进一步细化,分析了每种冰雹类型的垂直环流特征及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8.
In recent years, climate change has been aggravated in many regions of the world. The Hexi Corridor is located in the semiarid climate zone of Northwest China, which is particularly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has led to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hich may result in hydrological drought and water shortage.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and assess the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systems in this area. The patterns of hydrological drought in the Hexi Corridor were identified using the streamflow drought index(SDI) and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at 12-month timescale(SPI12) from 1960 to 2013. The evolution of drought was obtained by the Mann–Kendall test and wavelet transform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the mean annual SDI and SPI12 series in the Hexi Corridor exhibited an increasing tren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wavelet analysis, we divided the study period into two segments, i.e. before and after 1990. Before 1990, the occurrence of droughts showing decreased SDI and SPI12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orridor and shifted to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corridor after 1990. The probability of drought after 1990 in Shule River basin decreased while increased in Shiyang River basin. The wavelet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Shiyang River basin will be the first area to go through the next drought period. Additionall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rought pattern and climate indices were analyzed. The enhanced westerly winds and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and glacier runoff were the main reasons of wet trend in the Hexi Corridor. However, the uneven spatial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and glacier runoff led to the difference of hydrological drought variations between the Shule, Heihe and Shiyang River basins.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土地资源结构理论为依据,论述了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分区,土地资源质量数量结构、农林牧合理用地构成及区域开发的整体布局。  相似文献   

20.
1958-2006年河西走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58-2006年甘肃河西走廊18个观测站大雨、干旱、≥35℃高温、≤-20℃低温、霜冻、大风、沙尘暴、雷暴、冰雹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年发生日数资料,采用多项式法、线性倾向、M 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及Morlet小波等统计学方法诊断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9年来,河西走廊大风、沙尘暴、低温、霜冻、雷暴和冰雹呈显著减少趋势,高温呈显著增多趋势,其中大风、沙尘暴、高温和霜冻分别于1996,1989,1996年和1998年前后发生突变;大雨和干旱频数总体变化不显著。20世纪90年代初,低温和霜冻由多趋少,高温、大雨和干旱由少趋多,与河西走廊突变增暖时间基本吻合。干旱和高温存在长期性变化周期,沙尘暴、雷暴存在阶段性变化周期,其余极端天气周期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