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类型夏玉米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聪玲  龚宇  王璞 《玉米科学》2008,16(2):039-043
以4种不同类型的夏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时期其主要性状、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产量。结果表明:4种类型夏玉米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密度下产量也表现显著差异,其中大株特大穗型玉米品种CF2187的产量最高,具有相当大的生产潜力;4种类型夏玉米的LAI发展受密度和株型影响,高密度较低密度拥有更大的LAI及持续期,大株大穗型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持续期最长;大株大穗型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最多,中株中大穗型玉米品种的经济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2.
夏玉米叶片出生与穗分化关系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9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在夏播条件下进行叶片出生数与穗分化关系的试验观察,结果表明:各品种的雄穗与雌穗分化时期之间均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总叶片数相同的品种,其各出叶数所对应的雄、雌穗分化时期是相同的;不同品种的叶龄指数所对应的雄、雌穗分化各时期是基本一致的。结果揭示了夏玉米出叶数、叶龄指数与穗分化进程的对应关系,为夏玉米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山东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夏玉米采取软盘育苗、小苗带土移栽与套种和直播的高产栽培途径的生育进程、产量表现和群体特征。结果表明:夏玉米采取改进的移栽方式可以解决麦田套种玉米整齐度差、夏直播玉米生育期不足和大苗移栽缓苗慢的矛盾,充分发挥当前生产上大力推广的紧凑大穗中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垄作栽培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利用中早熟品种济宁202,于垄作小麦收获后在垄上直播夏玉米,研究了垄作栽培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栽培相比,垄作栽培的夏玉米根系发达,茎基部节间缩短,穗位高及其相邻节间变长,株高降低,叶面积系数前期增长快,后期下降慢,叶面积高值持续期长,干物质积累快,生物产量高,穗粒数多,百粒重高,产量性状明显优于传统平作,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夏玉米理想株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使用金得乐(EC)化控试剂,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对紧凑型玉米的群体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挖掘夏玉米的增产潜力。试验设3个密度,每个密度设4个EC试剂叶面喷施处理,不喷施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不同化控处理下,6叶展期叶面喷施EC试剂2.25 mL/L与对照差异不明显;6叶展期喷施2.25mL/L、12叶展期喷施1.5 mL/L夏玉米株高、穗位高降低,叶茎夹角增大,穗位层叶间距缩小,株型趋向平展型;6、8叶展期分别叶面喷施1.5 mL/L夏玉米株高降低不明显,穗位高降低,单株叶面积、叶茎夹角缩小,株型更为紧凑。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密度条件下调整株型是解决群体结构郁闭突破点,确认整体紧凑、穗位低、穗下层叶间距小、穗位层及穗上层叶茎夹角小、叶间距大、群体结构持续时间长为理想株型。  相似文献   

6.
黄淮海不同夏玉米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对播期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淮海地区18个主栽品种为材料,进行3个播期处理,播期分别为6月3日、6月13日、6月23日,探讨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对播期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夏玉米生育期缩短,株高、穗位高、穗三叶叶面积和单株干物重均呈降低趋势。不同玉米品种的百粒重和穗粒数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产量下降。不同播期条件下各种指标变动小的品种适应性强,适播期长,这些品种通过保持相对稳定的生育期、较大的光合叶面积,从而保证了较高的干物质积累,最终获得较稳定的产量。因此,适时早播有利于提高产量。在无法满足早播时,可以选择抗逆性强、适播期较长的联创825或产量优势强的迪卡653等品种,以避免高温或晚播造成的减产。  相似文献   

7.
选择不同株高夏玉米品种登海661(DH661,矮秆品种)和登海605(DH605,高秆品种),设置两个种植密度(52 500株/hm~2和75 000株/hm~2),比较研究因自然降雨引起拔节期淹水对玉米植株形态和物质生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拔节期淹水后,两个类型品种子粒产量均显著降低,穗粒数明显降低,千粒重降幅较小。淹水后不同株高夏玉米各个节间干物量显著降低,玉米株高、穗位高降低,各节间长及茎粗均变小,其中,第3节间及穗位节间降幅最大,高秆品种高密度条件下更为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淹水处理后株高、穗位高、平均节间长与产量显著负相关,粒叶比、冠根比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表明夏玉米子粒产量降低主要是淹水胁迫降低了植株茎秆中物质积累量(特别是第3节间和穗位节间),明显抑制了穗分化而导致穗粒数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8.
黄淮海平原北部高产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浚单20、丰玉4、京单28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黄淮海北部平原区有限光热资源条件下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加夏玉米种植密度,提高收获穗数,从而提高收获总粒数可以有效地提高产量;但密度增加必导致群体过大,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较快,叶片衰老严重,影响吐丝后光合势增加和干物质积累,因此有效减缓高产群体吐丝后的叶片衰亡是实现夏玉米产量的重要保障。黄淮海北部平原区产量突破11 250kg/hm2的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为:叶面积指数在吐丝期达到5.80以上,后期下降缓慢,到收获时仍维持在3以上。全生育期总光合势达到370(万m2.d)/hm2以上,吐丝后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70%以上,群体的干物质积累总量为20 562kg/hm2以上,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61%以上。高产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为收获总穗数不少于76 500穗/hm2,穗粒数不少于500粒/穗,总粒数达到3 900万粒/hm2以上,千粒重350g以上,经济系数在0.53以上。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选用不同品种,设置高、低两个种植密度,分析增密后春播与夏播玉米产量及机收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增密后春玉米和夏玉米的穗粒数与粒重均呈下降趋势,但穗数显著增加,进而均显著增产,产量平均分别提高10.5%、14.4%。增密均显著降低了春播与夏播玉米子粒破碎率与损失率,子粒破碎率分别下降了0.9%、1.1%,损失率分别下降了1.5%、1.2%;增密对含杂率影响不显著。子粒含水量、子粒压缩破碎力与子粒破碎率间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降低子粒含水量、提高子粒压缩破碎力可明显降低子粒破碎率;增密显著降低收获时子粒含水量、提高了子粒压缩破碎力。因此,建议湖北省春玉米与夏玉米均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2020年黄淮海普通籽粒夏玉米区域试验中2种种植密度下共计65个品种为研究对象,对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秃尖长变异系数最大,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2种密度条件下,穗位与株高、秃尖长与株高和穗长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秃尖长与产量在高密度条件下呈极显著负相关,穗位与产量在低密度条件下呈极显著负相关,穗长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长对产量的正向直接效应最大。在黄淮海籽粒玉米品种选育过程中应注意适当控制玉米的生育期和株高,在高密度条件下要注重降低秃尖长,在低密度条件下要降低穗位、提高穗长。  相似文献   

11.
实现小麦夏玉米两熟双高产,须将一年上下两季作物作为统一生产系统,高度协调好前作与后作关系以及群体与个体关系。在高产途径上采取保证足穗、主攻大穗、稳定提高粒重,优化品种搭配组合,优化播期密度组合,提高播种质量,合理运筹肥料和后期促进根叶互养等5项配套栽培技术,保证小麦夏玉米两熟的生育进程与当地最佳季节同步,茎蘖动态与叶面积动态合理协调,搭好丰产架子与增加经济产量并重。  相似文献   

12.
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气象条件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根据山东莱州和河南温县多年进行的夏玉米超高产栽培试验资料,分析了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气象条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条件下,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大小顺序为穗粒数>穗数>粒重;影响穗粒数的关键气象因子是播种后第6、8旬(从播种期所在旬记起,下同)的降水量和第6旬的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13.
黄淮海超高产夏玉米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比较研究超高产田(15 000 kg/hm2)和高产田夏玉米的产量构成、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特性和灌浆速率等指标差异,探索超高产夏玉米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超高产田夏玉米较高产田增产15.6%,穗粒数多3.7%,百粒重增加8.9%,超高产主要依赖于百粒重的增加;吐丝后超高产田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和总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高产夏玉米田,吐丝后10~40 d超高产夏玉米田子粒干物质阶段积累速率较高,吐丝50 d后,高产夏玉米田植株衰老,超高产夏玉米子粒仍维持一定的灌浆速率。超高产田夏玉米具有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多、叶绿素含量高和灌浆时期长等生长发育特性,有效增加穗粒数和粒重。  相似文献   

14.
定量分析夏玉米同一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时空变化,探讨造成产量时空差异的气候年型组合变化特征。基于2004~2013年夏玉米种植区郑单958多点田间试验数据分析表明,夏玉米区域平均产量为9 055 kg/hm~2,年际差为1 635 kg/hm~2,变幅为18.1%;地点差4 258 kg/hm~2,变幅为47.1%。夏玉米区域平均千粒重为313 g,年际变幅为13.1%;地点变幅为27.8%。夏玉米区域平均穗粒数为479,年际变幅为18.0%,地点变幅为38.7%。千粒重的增加导致夏玉米产量显著增加。穗粒数显著降低和时空差异大是造成产量波动和时空差异变幅大的主要原因。夏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低产点受各气候要素变化的影响显著;平产点受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大于33℃的天数影响显著;高产点受降水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洛玉4号是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自选系ZK01-5为母本,自选系ZK02-2为父本杂交后选育而成的中秆、中穗、中熟、黄粒玉米单交种,2006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制种技术简便,制种产量高,适合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介绍了洛玉4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制种和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玉米地方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潜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三峡库区征集到72份玉米地方品种并分别与改良兰卡斯特和改良瑞德血缘自交系进行测配,利用测交结果对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潜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单株粒重、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在72份玉米地方品种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决定品种间遗传变异的主导因子是加性效应。在72份玉米地方品种中通过选择有可能获得单株粒重和百粒重较高、果穗较长、穗行数和行粒数较多的品种,通过遗传改良获得长穗大粒、穗行数和行粒数多的材料或自交系的可能性也较大。  相似文献   

17.
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倩  张洪生  姜雯 《玉米科学》2012,20(2):111-114
试验选用当地主栽夏玉米品种,比较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水平下,与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CK)相比,三行靠、四行靠和五行靠种植方式穗位高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茎粗增加;穗位上第1叶和第2叶叶夹角显著减小;穗位下第1叶和第2叶叶夹角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但差异不显著;穗位上第2叶、穗位下第2叶叶向值增加。五行靠种植方式穗位上第2叶、穗位下第1叶和第2叶叶夹角均最小,穗位上第1叶和第2叶、穗位下第1叶和第2叶叶向值均最大,且叶面积指数最高。各处理单位面积地上干物重均高于对照,但子粒产量增加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优质白糯玉米新品种鲜糯2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鲜糯2号玉米是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1999年以自选系N9908作母本,自选系N9904作父本杂交育成的中早熟白糯玉米杂交种。经2000~2004年的品比、生产试验、专家田间鉴定、抗病鉴定和品质分析,该品种生育期较短、抗逆性好、品质优良、稳产高效,适宜在很多玉米种植区种植,且可以清种,复(套)种,春、夏、冬播种,该品种是目前鲜食玉米青穗直接出售或速冻、真空包装保鲜加工的理想品种,种植密度为52500~60000株/hm2。  相似文献   

19.
洛玉二号(原名洛试203)是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自选系ZK03-1为母本,以自选系ZK02 -2为父本杂交后选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属于中秆大穗早熟品种,2002~2003年在河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早熟、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等特点,适宜在我国黄淮海夏玉米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20.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耐密型玉米品种中单909和非耐密型玉米品种丹玉405穗期不同遮荫条件下(S0,自然光照;S1,遮荫44%;S2,遮荫66%)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穗期遮荫后,两种类型玉米品种株高和穗位高升高;茎基部茎节单位长度、干重、穿刺强度、压碎强度、折断力度、产量和穗粒数均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减小,且非耐密型玉米品种下降幅度大于耐密型玉米品种。随弱光胁迫程度的增加,非耐密型玉米品种倒伏率明显高于耐密型玉米品种,非耐密型玉米品种较耐密型玉米品种对弱光反应敏感,千粒重和结实率下降是导致非耐密型玉米品种产量大幅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