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闽南黑鲍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鲍(原系皱纹盘鲍和日本盘鲍的杂交后代)壳形略似皱纹盘鲍,但体螺层高低明显,壳孔4~5个与外面相通,是我国鲍鱼中个体较大种类。现将黑鲍人工苗种培育技术介绍如下。一、亲贝的选择10月中旬,水温20~24℃,挑选海区吊养或陆上养殖的鲍鱼,壳长6厘米以上,活力强无损伤,性腺外观极为  相似文献   

2.
杂色鲍的冷水性病毒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鱼被列为八珍之首,其味鲜美,营养丰富。鲍壳又名石决明,具有药用价值,可镇肝清热,滋阴壮阳。鲍肉有降低血压功效,鲍肉中所含的鲍灵素Ⅰ和鲍灵素Ⅱ有较强的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鲍鱼是一种大型海洋藻食性贝类,属于腹足纲,它的足部肌肉发达,细嫩可口,营养丰富。我国自古以来,就把鲍列为海产“八珍”之冠。近年来,随着鲍鱼天然产量的减少,鲍鱼的人工养殖在世界各地迅猛发展。在我国,主要的养殖品种是皱纹盘鲍和杂色鲍,养殖方式主要有工厂化养殖、筏式养殖和潮间带池塘养殖等。  相似文献   

4.
在海洋和内陆水域中 ,我国可食用的鱼类约有 2万种以上 ,可是 ,有的名叫“鱼” ,其实不是鱼 :鲍鱼不是鱼 ,而是贝类 ,在生物学分类中 ,它与海洋中的宝贝、红螺、淡水中的田螺同属螺类。鲍在世界上有1 0 0多种 ,我国北方的叫皱纹盘鲍 ,南方出产的叫杂色鲍、洋鲍等。鱿鱼不是鱼 ,是头足类软体动物。生活在海洋 40米— 80米深水处 ,以摄取小鱼、甲壳类及浮游生物为食铒。鱿鱼有趋光性 ,它怕风、怕雷、怕雨。鱿鱼是名贵海产品 ,小的 1 0 0多克 ,特大鱿重达 5 0 0 0克。鲸鱼不是鱼。尽管鲸生活在海洋中 ,它不是用鳃呼吸 ,而是用肺呼吸的。这与鱼…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养殖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外壳附着牡蛎的防除方法,对比了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Kuster)、润泽角口螺(Ceratostoma rorifluum)和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对鲍外壳表面牡蛎的防除效果。以桑沟湾筏式养殖鲍为研究对象,自7月中旬开始,每隔15 d左右分别投放3种螺到鲍养殖笼中,共投放6次,以始终未投放螺的养殖笼为对照组。结果显示,实验结束时甲虫螺组中鲍壳上平均存活牡蛎数目为(0.04±0.04)个/只,疣荔枝螺组和润泽角口螺组疣荔枝螺组分别为(2.49±0.91)个/只和(2.21±1.05)个/只,对照组为(3.33±0.46)个/只。投放3种螺组中鲍壳上存活牡蛎数均显著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甲虫螺也显著低于其他2种螺(P<0.05)。投螺时间也会影响螺防除牡蛎污损的效果,投放时间过晚会导致螺捕食牡蛎后有明显的壳残留,牡蛎的壳高达到0.5 cm左右再投放螺即可保证防除效果。另外甲虫螺组鲍壳上死亡牡蛎残留壳长度为(0.73±0.27) cm,显著低于疣荔枝螺组...  相似文献   

6.
谢清流 《中国水产》2012,(11):72-75
鲍鱼在分类学上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原始腹足目,鲍科,俗称石决明,是一种大型海洋藻食性贝类,生活于岩礁海岸,常栖于水深、流大、海藻丛生的浅海区域,它对海水的盐度、水质等条件要求较高.在我国,主要的养殖品种是皱纹盘鲍和杂色鲍,以及由皱纹盘鲍和杂色鲍杂交产生的黑鲍.陆地水池养鲍是我国养鲍的主要养殖方式,而用塑料笼摞叠多层养殖鲍鱼又是陆地养鲍的最重要方式,它广泛应用于福建、广东与台湾等南方数省.相对于水泥鲍礁养殖,塑料笼沉箱养殖有很多优点:附着面积较大,扩大了鲍鱼活动空间;笼中水流通畅,有利于鲍鱼生长;笼具遮光,适应鲍鱼喜暗索食的生物特性;增设防护网,预防敌害生物损伤;塑料笼易移动,操作方便,利于科学管理.鲍鱼的人工养殖虽然解决了鲍鱼的大规模生产问题,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首先,在人工养殖环境条件下,水流条件不如自然环境中的水流条件,易引起鲍鱼的各种疾病;其次,人工养殖鲍鱼密度大,水中溶氧不足,会引起鲍鱼的缺氧死亡;第三,养殖中饵料的供给不如自然环境中的多样,可能会引起鲍鱼的某种营养缺乏,导致其生长缓慢或出现疾病;最后,集中的养殖使得水体条件极易恶化,要经常换水,以免出现鲍鱼的大规模染病死亡.  相似文献   

7.
九孔鲍(HMiotis diversicolor aquatilis),隶属腹足纲、原始腹足目、鲍科,俗称鲍鱼、九孔螺,为优质食用贝类。  相似文献   

8.
刁延荣  颜红妮 《齐鲁渔业》2007,24(10):20-21
皱纹盘鲍(Haliotis dicus hannai)属于腹足类,俗称鲍鱼。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辽宁、山东沿海,属耐寒不耐高温品种。鲍是我国传统的珍贵海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鲍还具有多种药用功能:鲍肉有利肠、滋阴、壮肾之疗效;壳有明目降血压之功能;从鲍中提取的鲍灵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不同加工方式对皱纹盘鲍制品消化特性的影响,分析了生鲜、煮制、罐制和干制4种方式对鲍鱼肌肉蛋白在消化酶作用下的分解情况。利用模拟胃肠液消化及SDS-PAGE比较分析不同加工方式对鲍鱼肌肉消化特性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4种加工方式下鲍鱼肌肉组织微观结构的差异。结果显示,与生鲜鲍鱼相比,经煮制的鲍鱼较易被消化,罐制加工产品最易被消化,而干制鲍鱼最难被消化。不同加工方式对鲍鱼肌肉的组织结构有较大影响。进一步对不同皱纹盘鲍制品模拟胃肠液消化终产物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发现它们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抑制活性(IC50)依次为罐制(464.2μg/m L)干制(665.4μg/m L)煮制(775.7μg/m L)生鲜(803.9μg/m L)。研究表明,不同加工方式对鲍鱼制品在机体内的消化特性及产物对ACE抑制活性存在差异,为优化鲍鱼制品生产加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辽宁鲍鱼资源现状与增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鱼是珍贵海产软体动物。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北部及印度洋东南部,经济价值较高的有二十种。分布在我国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山东及辽宁沿海的有三种。在南海、东海分布的,为杂色鲍(H.diversivolor R.)及耳鲍(H.asinina L.);在黄海水域辽宁、山东沿岸分布的为皱纹盘鲍(H.discus hanai Ino)(本文简称鲍鱼)。  相似文献   

11.
1、前言自古以来,鲍鱼即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的山珍海味,其中之一指的就是鲍鱼。鲍肉味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被称为“海味之冠”,其贝壳有清肝明目之功效,国内外市场紧俏,价格一直看好,也供不应求,在古代中国药理论述上,相传其壳可治眼疾,故有石决明之  相似文献   

12.
黑鲍原系皱纹盘鲍和日本盘鲍的杂交后代,壳形略似皱纹盘鲍,但体螺层高低明显,壳孔4个~5个与外面相通,是我国鲍鱼中个体较大的种类之一。黑鲍作为新引进的养殖品种,已逐渐在南方的一些沿海地区发展起来,成为南方鲍鱼养殖的新品种。本文报道了利用闽南九孔鲍育苗设施、海区渔排和浮筏,进行黑鲍生产性人工苗种培育技术。一、亲贝的选择10月中旬,水温20℃~24℃,挑选海区吊养或陆上养殖的鲍鱼,其壳长6cm以上,活力强且无损伤,性腺外观极为丰满,基部凸出壳缘,末端充满生殖腺而呈纯圆,雌鲍生殖腺多为绿色(少数为褐绿色),雄鲍生殖腺…  相似文献   

13.
八大海珍品之首——鲍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鱼是世界公认的美味佳肴和珍贵食品,我国主要经济鲍鱼的种类有皱纹盘鲍、杂色鲍、羊鲍、耳鲍、平鲍和多边鲍。综述了鲍的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繁殖与培育、常见疾病及防治等。应结合海区特点,改进养殖方式和提高养殖技术,实施鲍与海带、裙带菜、紫菜的套养和与海胆的混养,减少筏式养鲍的代谢物对养殖海区的水质和底质的污染;严格选种;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九孔鲍人工育苗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以来,鲍鱼育苗过程中的“脱板病”一直困扰着从业人员,成为遏制鲍鱼养殖行业发展的瓶颈。当前认为“脱板病”的病因有两种:一是亲鲍带病毒,传染给子代。二是底栖硅藻感染了病菌,稚鲍摄食后发病,造成脱板。笔者把近年来从事鲍鱼育苗的经验撰成此文,为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降低海上筏式养鲍死亡率之良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鲍鱼的养殖经过多年的试验,海上筏养方式已备受养殖者的喜爱。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也逐渐出现了大面积的死亡现象,使养鲍单位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为了促进筏养鲍鱼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建议养殖单位应当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使核养的鲍鱼死亡率降到最低限度,现结合生产实践,略论降低筏养鲍鱼死亡率的良策,以供广大养鲍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鲍鱼养殖产业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我国鲍鱼养殖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 鲍自古被誉为海味珍品之冠,素有“一口鲍鱼一口金”之说,是一类符合现代人追求的高蛋白、低脂肪的高级海鲜。鲍壳是著名的中药材石决明,又名千里光,有明目功效。其壳内珍珠层色彩绚丽,是制作装饰品和贝雕之佳品。自古以来人类就有捕捞鲍鱼的行业,但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加剧,鲍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市场供不应求,导致价格攀升,因而鲍鱼人工养殖应运而生。在世界上66种鲍中,目前已开展人工养殖的有10余种,其中皱纹盘鲍、杂色鲍、中间鲍、黑唇鲍、绿唇鲍、虹鲍、红鲍、疣鲍等养殖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17.
海上成鲍养殖应用的配合饵料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博  董明新 《水产科学》1990,9(1):18-20
关于海上养成鲍鱼配合饵料的研究,是大规模人工养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国外,据猪野峻(1937)报导,最早研究鲍鱼食性的,是日本科学家岸上氏(1894年),并发现了鲍鱼的饵料主要为褐藻类。近年来由日本农产工业株式会社研究开发本部研制的鲍  相似文献   

18.
利用杂交结合选育的方法对我国南方主要鲍鱼养殖品种杂色鲍进行了育苗试验.试验共设置2个杂交组合,每个组合分5个试验平行组.结果表明,2个组即TW♀×HN♂和TW ♂×HN♀都取得了良好的育苗效果,其受精率分别为(97.23±1.52)%和(96.30±2.25)%;幼体附着率分别为77.02%和76.69%;幼体存活率分别为66.39%和66.89%;稚鲍壳长日增长分别为136. μm和133.8μm.剥离印d后,2个组合稚鲍的存活率分别达到了64.1%和74.2%,体现出良好的杂种优势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TW#♀×HN ♂组合在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和稚鲍壳长日增长率都高于其反交组合TW♂×HN ♀,而幼体和稚鲍的存活率都低于反交组合,但方差分析表明2个组合正反交的育苗效果在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幼体存活率和稚鲍壳长日增长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稚鲍的存活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9.
在鲍鱼人工育苗过程中、稚鲍期是历时最长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饲育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左右人工育苗的效果。在稚鲍培育前期,即采苗板培育阶段,底栖硅藻饵料如不能满足,则往往导致稚鲍生长缓慢、成活率低,单位水面出苗量不高。特别是当稚鲍进入壳长3-5毫米以后,由于摄食能力的增强,如果继续使用采苗板方式培育,  相似文献   

20.
降低海上筏式养鲍死亡率之良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鱼的养殖经过多年的试验,海上筏养方式已备受养殖的喜爱,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也逐渐出现了大面积的死亡现象,使养鲍单位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为了促进筏养鲍鱼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建议养殖单位应当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使筏养的鲍鱼的死亡率降到最低限度,现笔结合生产实践,略论降低筏养鲍鱼死亡率的良策。以供广大养鲍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