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氮、磷、钾肥对玉米倒伏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本文从高产水平下的氮、磷、钾肥用量着手,研究了玉米茎秆的化学成分和解剖结构与倒伏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表明,倒伏率与茎秆含钾量、粗纤维含量、硬皮组织厚度、维管束面积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增施钾肥可以增加茎秆的含钾量,有利于提高粗纤维含量,促进了硬皮组织和维管束鞘的发育,从而提高了茎秆强度,减轻了玉米倒伏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枳橙砧木对硼胁迫的反应,揭示缺硼对柑橘砧木细根根尖成熟区和中部功能叶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营养液的方式培养枳橙砧木幼苗,试验设置2个处理,分别为不施硼(-B)处理和施硼(硼酸含量为10 μmol·L-1,+B)处理。取枳橙砧木中上部的幼嫩叶片和细根根尖成熟区部分为观察材料,采用石蜡切片并结合透射电镜(TEM),研究缺硼对枳橙砧木解剖结构和亚细胞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缺硼导致根部的皮层薄壁细胞数目减少且排列疏松紊乱、细胞变形破裂,细胞间隙增大;同时,细胞质出现解体并伴随多种细胞器消失,细胞壁厚度明显增加;而加硼处理的植株根部薄壁细胞的形态则表现正常,细胞大小均一,排列紧密,细胞间隙小;加硼处理的维管束细胞着色较深,形态正常,维管束的结构层次清晰,呈圆周状均匀分散在中央髓部周围。硼胁迫严重抑制了根部维管束发育,使其分化不明显、细胞体积小且排列无规则。缺硼的叶片纵切面加厚且不均匀,海绵组织细胞变形破裂,细胞间出现大的空缺,细胞数目多且体积大,使得海绵组织在叶肉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加硼处理的叶片纵切面各处厚度均一,表皮细胞形状规则排列紧密,栅栏组织细胞呈长圆柱形,细胞单层垂直分布表皮细胞之下,细胞排列整齐紧密;栅栏组织下面的海绵组织细胞结构完整,排列疏松,细胞间形成大小均匀的气腔。另外,缺硼导致叶片细胞中积累较多淀粉粒,叶片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比加硼时分别提高35.3%和66.7%,而加硼处理的叶片细胞中则没有观察到有明显的淀粉粒存在;缺硼叶片的维管束中薄壁细胞出现变形、破裂等现象。【结论】缺硼破坏细胞内部结构,造成细胞壁加厚,叶片细胞内淀粉粒积累加剧;影响叶片中海绵组织细胞形态大小,细胞出现不正常增生,从而抑制砧木根尖及叶片中维管束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以8份不同株高甘蓝型油菜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考察其株高等株型性状、抗倒性,观察其茎秆显微结构,测定茎秆生化成分。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甘蓝型油菜的株高等株型性状、茎杆显微结构和生化成分等与倒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的株高、一次有效分枝高度、主花序长度、顶枝角与倒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影响倒伏的株型性状分为3大类:茎秆长度因子、角度因子、分枝数相关因子。茎杆显微结构分析发现,株高越高,其茎杆皮层层数越多、皮层厚度越大,相邻维管束之间间隙越大、维管束个数越多,但是矮杆材料比高杆材料细胞排列更整齐紧密,且细胞相对较小;研究也发现横截面积、髓面积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倒伏指数、株高、皮层层数、维管束个数在聚类分析中聚为一类。茎秆生化成分分析表明,终花期茎秆各生化成分与株高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株高与木质素和粗纤维的负相关系数较大;通径分析表明,对倒伏指数直接贡献最大的是木质素,间接效应最大的生化成分为相对含水量。  相似文献   

4.
研究毛竹实生苗不同代分蘖苗不同部位茎秆的解剖结构,试图更全面地了解竹类植物茎秆解剖结构的变化规律,丰富竹类植物茎秆解剖结构。结果表明,各代分蘖苗的表皮微形态并无明显差别;秆中、下部组织比量以及秆基本形态指标(秆壁厚、直径、筒腔径、筒壁腔比)的变化随分蘖代数有明显规律性,且在同一分蘖苗不同部位秆中,也有明显规律性;秆内层和外层维管束差异较大,秆内层维管束有明显变化规律,秆外层变化规律不明显。表明竹类植物幼态和成熟态中维管束形态不完全一致;髓环细胞功能可能与贮藏有关,且其石化程度可能与竹类植物年龄有关;另外某些分蘖苗秆上部结构与节部解剖结构相近。  相似文献   

5.
潮州产抗癌植物穿心莲叶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冷冻切片法制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潮州产抗癌植物穿心莲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穿心莲叶为典型的异面叶,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形状不规则的表皮细胞组成.细胞外壁角质膜较厚、上、下表皮细胞均含有长椭圆形或棒状钟乳体的细胞,且上、下表皮均被有少数腺鳞.气孔类型为横列型,下表皮密布,上表皮仅有零星分布,叶肉组织发达、栅栏组织为1~2层排列整齐的圆柱形细胞组成,贯穿于主脉上方,海绵组织排列疏松;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约为1:2.28.主脉维管束为外韧型,呈月牙形.上述特征主要与穿心莲的生活特性以及其生长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耐寒杜鹃叶片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辽宁地区耐寒杜鹃(Rhododendron)8种植物的叶片结构,结果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形态结构特征。杜鹃叶为典型的异面叶,上表皮由1~2层细胞组成,内大外小,均无气孔器,有些种具有较厚的角质层;下表皮均由1层小细胞组成,分布有很多气孔器,气孔类型及分布密度因种而异;栅栏组织由1~3层长柱状细胞组成,排列紧密;海绵组织细胞较短,排列较疏松,细胞间隙较大。但是在种间也存在结构差异,如叶片厚度、气孔大小、气孔形态以及分布类型、表皮附属物的类型以及中脉维管束的类型等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这些结构特征差异既是抗寒、抗旱性的表现形式,也在分类学上为种间鉴别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云南丽江3个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品种与代表中原的3个牡丹品种的叶微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中原牡丹品种与丽江牡丹品种在解剖特征上最大的差异表现为栅栏组织形态、海栅比及气孔密度的差异。中原牡丹品种具有旱生植物的解剖特点,栅栏组织发达,排列紧密,气孔较小,而丽江牡丹品种则表现为栅栏组织的退化,细胞间隙大,海栅比大。丽江3个牡丹品种中,香玉板Paeonia suffruticosa‘Xiangyuban’和丽江粉Paeonia suffruticosa‘Lijiangfen’在气孔密度、气孔大小上的差异不大;而丽江紫Paeonia suffruticosa‘Lijiangzi’气孔密度最大;丽江粉具有稍发达的栅栏组织,细胞多呈长柱状,海绵组织稀疏松,细胞小,海栅比最小,且海栅比和气孔指数与中原牡丹3个品种相差不大;叶比较解剖特征反映出两品种群间的耐湿能力存在差异,气孔密度和海栅比与品种的耐湿能力呈正相关。图1参15  相似文献   

8.
运用冷冻切片技术,用光学显微镜对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C.G.&Th.Nees)Bl.〕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阴香叶为典型的异面叶;上下表皮均由一层排列紧密形状不规则细胞组成,上表皮细胞外角质膜较厚;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上,气孔类型为无规则型;叶肉组织不甚发达,具分泌腔,栅栏组织由1~2层排列疏松的柱状细胞组成,海绵组织有发达的胞间隙,横切面上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之比为1∶1.6;主脉发达,为外韧维管束,具有厚壁细胞组成的维管束鞘,侧脉有发达的由厚壁细胞组成的维管束鞘延伸区。这些特征反映出阴香叶片结构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针对设施栽培中不同芍药品种茎秆直立性表现差异,以茎秆直立性不同的大富贵和桃花飞雪为对象,对比研究了其茎秆形态、解剖特征、力学特性和细胞壁化学组成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两品种的茎秆形态明显不同,直立性较好的大富贵花枝较短、茎较粗、基部节间占总节间长的比例低;解剖分析显示其维管束数目、表皮细胞及皮层细胞厚度均较桃花飞雪高;茎力学分析表明,两个品种也有明显差异,大富贵的抗压、抗弯、穿刺强度均优于桃花飞雪;茎组成成分测定显示大富贵的木质素及纤维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桃花飞雪。相关性分析揭示,茎秆木质素、纤维素含量、上段5 cm处抗弯强度、髓茎面积比、基部节间长与芍药茎秆直立特性高度相关,明显影响茎秆直立性。因此,在筛选和培育设施栽培芍药切花品种时,应特别关注这些指标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大蒜试管苗玻璃化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红皮大蒜和白皮大蒜的组培玻璃苗和正常苗为材料,通过解剖结构和生理生化分析,探讨了大蒜玻璃化发生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玻璃苗叶肿胀,半透明水浸状;表皮细胞排列不整齐,气孔突出;维管束组织排列散乱且密度小;薄壁细胞变形,体积增大.玻璃苗组织含水量增加,电解质渗出率增大,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且酶谱带数增多,而纤维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和苯丙氨酸氨解酶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11.
以6个超级杂交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其茎秆形态和解剖结构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抗倒伏能力较强的杂交稻品种具有基部伸长节间较短、茎秆基部较粗的形态特征;超级杂交稻倒伏指数与茎秆基部第1,2,3伸长节间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秆基部壁厚以及基部第2伸长节间小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大维管束面积和维管束总面积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株高和茎秆基部长、短轴直径相关不显著.说明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茎秆基部壁厚和基部伸长节间维管束面积和数目,能增强超级杂交稻茎秆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2.
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水稻茎秆形态性状、化学成分含量和茎秆解剖结构与抗倒性的关系,分析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配合力,为抗倒伏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以3个水稻新两用核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所配的15个组合为材料,2015年,以4个水稻新两用核不育系和3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所配的12个组合为材料,以单茎抗推力作为抗倒性的评价指标,研究水稻茎秆形态、化学成分含量、茎秆解剖结构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及相关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结果】2014年的相关分析表明,单茎抗推力与秆长、单茎鲜重、弯曲力矩、粗纤维含量、硅含量和小维管束数目呈显著正相关;2015年的相关分析表明,单茎抗推力与秆长、茎粗、单茎鲜重、弯曲力矩、粗纤维含量、钾含量、硅含量、大维管束数目和小维管束数目呈显著正相关。其中秆长、单茎鲜重、弯曲力矩、粗纤维含量、硅含量和小维管束数目与单茎抗推力的相关性在2年的试验中均达显著水平。2014年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弯曲力矩、硅含量和小维管束数目对单茎抗推力具有正向作用;2015年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秆长、茎粗、粗纤维含量和小维管束数目对单茎抗推力具有正向作用。2年均入选回归方程的性状有小维管束数目。单茎抗推力的不育系×恢复系特殊配合力方差和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方差两年均达到显著水平,且单茎抗推力的不育系一般配合力方差明显大于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方差。水稻不育系075S和023S,水稻恢复系R276、R964、R527和R389的单茎抗推力的一般配合力较高。【结论】秆长、单茎鲜重、弯曲力矩、粗纤维含量、硅含量和小维管束数目是影响水稻抗倒伏能力的主要因素。单茎抗推力的遗传由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共同控制,不育系的基因加性效应对杂交组合的抗倒能力影响较大。不育系075S和023S及恢复系R276、R964、R527和R389的单茎抗推力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可用于抗倒伏杂交水稻组合的配制。  相似文献   

13.
增温对玉米茎秆生长发育、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温度升高对玉米生产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复杂,而玉米抗倒性在现在和未来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系统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研究全生育期温度增加对玉米茎秆生长发育及抗倒的力学特性的影响,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下玉米适应性栽培途径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以郑单958(ZD958)和先玉335(XY335)为材料,通过智能温室控制方法,设置3个温度梯度,分别为CK、CK+2℃、CK+4℃,研究了全生育期增温对玉米茎秆生长、结构发育、抗倒力学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温度增加,玉米株高、穗位高、第三节间长度、穗上节间长和穗下节间长均显著高于对照,CK+2℃处理的株高、穗位高、第三节间长度、穗上节间长度和穗下节间长度比CK平均增加10.80%、37.29%、16.87%、17.11%和17.78%,CK+4℃处理则比CK分别增加20.82%、54.17%、37.11%、28.48%和35.84%。温度增加显著增加了玉米穗位系数和茎粗系数,CK+4℃处理比CK+2℃处理和CK的茎粗系数平均增加15.92%和58.99%。增温使玉米茎秆维管束数目和面积显著减少,CK+4℃、CK+2℃处理的第三节间的茎秆中央维管束数目比CK平均减少42.39%、22.59%,维管束总面积比CK分别降低40.33%、28.68%,增温对中央维管束数目和面积的影响大于边缘维管束。随温度增加,玉米茎秆抗推力、穿刺强度和破碎强度显著降低,CK+4℃和CK+2℃处理比CK平均降低50.75%和43.75%(茎秆抗推力)、25.41%和29.59%(穿刺强度)、22.41%和23.58%(破碎强度)。茎秆抗推力与株高、穗位高和地上部第三节间长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茎粗、截面惯性矩、边缘维管束数目、面积、中心维管束数目、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2个品种对全生育期增温响应不同。随温度增加,热敏感型品种XY335的株高、穗位高、第三节间长度、穗位系数和茎粗系数增幅显著大于ZD958;ZD958的边缘和中心单个维管束面积减少,而XY335维管束面积呈增加趋势,且ZD958维管束数目和边缘维管束总面积的降幅小于XY335;XY335茎秆抗推力降幅显著大于ZD958,且XY335穿刺强度和破碎强度最大值出现在吐丝后25 d,之后下降,而ZD958在成熟期。ZD958穿刺强度和破碎强度与株高、穗位高、地上部第三节间长均呈显著负相关,与茎粗显著正相关,XY335穿刺强度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破碎强度则与其他指标相关但不显著。【结论】温度增加促进了玉米茎秆生长发育,改变了茎秆内部结构,使茎秆抗推力下降,倒伏风险显著增大,且温度越高倒伏风险越大;不同品种茎秆生长特性和倒伏能力对增温响应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何金铃  储何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738-10739,10748
[目的]明.确黄瓜茎卷须的解剖结构。[方法]对黄瓜茎卷须进行解剖。[结果]黄瓜茎卷须有分又现象。卷须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双韧维管束、髓射线、髓和髓腔。皮层内的厚壁组织从下向上由多层、一周,减少至近轴面半周直至缺无。维管束大小不等,排成一轮,其构成细胞均较茎的维管束小,且自下而上结构越来越简单;形成层由内外两侧具有至仅外侧具有,直至全无;内韧皮部逐渐简化直至缺少,髓及髓腔由发达至逐渐减弱直至缺无。[结论]卷须结构与茎大体相似,但构成细胞小而少。  相似文献   

15.
以超级稻38S/0293为材料,研究了习惯施肥(XG)、单质配方施肥(DZ)、复合配方施肥(FH)、不施肥(CK)4种处理对二化螟和稻曲病发生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化螟危害引起的白穗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FH>XG>DZ>CK,3种施肥处理的螟害率均显著高于CK;稻曲病病穗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XG>DZ>FH>CK,XG的病穗率显著高于FH和CK,XG与DZ之间以及DZ与FH之间病穗率差异不显著;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FH>DZ>XG>CK,FH与DZ、CK与XG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FH和DZ均显著高于XG和CK.  相似文献   

16.
【目的】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玉米生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旨在探讨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对夏玉米茎秆显微结构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在开花期设置高温(T)、干旱(D)、高温干旱复合胁迫(T+D),以自然温度和正常水分管理为对照(CK),处理持续6 d,研究高温、干旱以及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夏玉米茎秆显微结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光合特性、花粉活力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后夏玉米皮层厚度、硬皮组织厚度、维管束总数和小维管束数目显著降低,较CK分别下降8.8%、14.1%、9.4%、13.7%。此外,高温干旱后夏玉米花粉活力、光合特性和成熟期总干重显著降低,T、D、T+D各处理花粉活力和净光合速率较CK降低23.1%、8.3%、30.7%和23.7%、16.6%、37.5%,成熟期干物质总积累量较CK降低19.7%、5.1%、26.6%,进而导致产量显著下降,T、D和T+D各处理的产量较CK分别下降63.2%、13.2%和71.7%。【结论】高温、干旱、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导致夏玉米茎秆发育异常,光合性能下降,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产量显著降低,且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夏玉米产量和茎秆显微结构的影响大于高温或干旱单一胁迫。  相似文献   

17.
二化螟性诱剂大面积诱捕2代雄蛾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对 2代雄蛾进行大面积诱捕试验 ,结果表明 :诱捕 7、15天后 ,诱捕中心区、边缘区比CK区单盆诱蛾量分别降低 88.67%、71.0 9%和 84.72 %、69.72 % ;2 5天后中心区无雄蛾存在 ,边缘区几乎无雄蛾存在。诱捕 15天后 ,中心区、边缘区与CK1 及诱测灯CK2 之间单盆日诱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 7天后明显高于诱测灯 ,而在连续诱杀 15天后 ,日均诱蛾量完全与诱测灯相同。诱捕中心区、边缘区、CK1 区的水稻丛害率分别为 0 .16%、0 .3 9%和 0 .71% ,前两者明显低于 1%的危害指标。研究表明 ,二化螟性诱剂可作为该虫的测报和发生期等的预测手段 ;同时建议在白湖圩区推广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 ,可真正起到节本、简便、增产、增效 ,与环境友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对水稻植株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双季稻区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对后茬水稻植株干物质和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选择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双季稻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小区定位试验,以冬闲-双季稻种植模式为对照(CK),开展了黑麦草-双季稻(Ry-R-R)、紫云英-双季稻(Mv-R-R)、油菜-双季稻(Ra-R-R)和马铃薯-双季稻(Po-R-R)种植模式下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后对后茬水稻各部位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与分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早稻成熟期,Po-R-R处理茎、叶物质贡献率均高于其他处理;晚稻成熟期,Ra-R-R处理的茎、叶物质转运率和物质贡献率均高于其他处理。早稻成熟期,Mv-R-R处理水稻植株穗和地上部分的氮素和磷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各秸秆还田处理水稻植株茎和地上部分的钾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晚稻成熟期,Po-R-R处理叶、穗和地上部分的氮素和磷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Mv-R-R处理穗和地上部分的钾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Ry-R-R、Ra-R-R和CK处理(P<0.05)。总的来说,各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措施均促进了水稻各部位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其中以紫云英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水稻群体养分的积累与转运。  相似文献   

19.
The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Zhongyouzao8” (hsien or indica) and “Fengjin” (keng or japonica) was grown in Liaoning and Sichuan Provinces to compare the subspecies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Cheng’s index was japonicalinous. The population was more japonicalinous in Sichuan than that in Liaoning as a whole.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ndica and indica-cline in Sichuan were more indicalinous than those in Liaoning, japonica and japonica-cline in Sichuan were more japonicalinous than those in Liaoning.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 on six characteristics of Cheng’s index were different because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as well as o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ix characters, the Cheng’s index and the vascular bundle traits. For example, the length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rachis and leaf pubescence were more japonicalinous in Sichuan than in Liaoning, while the length/width ratio of spikelets and glume color at heading time were more indicalinous in Sichuan than in Liaoning. The vascular bundle characteristics of RIL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changed remarkably. The number of large vascular bundles in panicle neck was less in Sichuan than in Liaoning, while the number of small vascular bundles in panicle neck and second top stem was greater in Sichuan than in Liaoning. The ratio of large to small vascular bundles in panicle neck decreased and the ratio of large vascular bundles between the second top stem and panicle neck increased in Sichuan. Though total trend was the vascular bundle ratio of large to small in indica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japonica and the ratio of large vascular bundles in indica was less than that in japonica, it is not appropriate that the vascular bundle ratio of large to small and the ratio of large vascular bundles are regarded as the parameters for subspecies classification in rice. The vascular bundles characteristics from typical indica or japonica were recombined in the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indica and japonica crossing. Translated from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7, 33(3): 370–377 [译自: 作物学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