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索高肥力水平条件下氮肥、磷肥、钾肥的利用效率,科学指导农民合理施用化肥,达到化肥减量增效的目的,滑县特在冬小麦上开展本试验。试验设置无肥区、无氮区、无磷区、无钾区、全肥区5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在高肥力水平下,氮肥是冬小麦生产的主导因素,对小麦生物学性状和产量影响较大,不施氮肥小麦植株明显长势弱、产量低,不施磷肥、钾肥对小麦生物学性状和产量影响不大;在全肥区中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氮肥利用率较高,磷肥、钾肥利用率较低。因此在高肥力地块冬小麦生产中,应合理施用氮肥,适当减施或不施磷钾肥,以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减量增效。  相似文献   

2.
豫东潮土长期定位施肥对设施番茄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8年9个不同施肥方式处理的定位试验,研究了大棚番茄对氮磷钾肥的当季和累积利用率。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常量施用有机肥配合化肥的处理(MNPK)番茄肥料利用率最高,N,P,K利用率分别为60.0%,29.8%,50.3%。氮肥利用率大小顺序为:MNPK(有机无机肥配合)>NPK(氮磷钾化肥)>NP(氮磷配合,不施钾肥)>1.5MNPK(高量有机无机肥配合)>NK(氮钾肥配合,不施磷肥)>N(单施氮肥,不施磷钾肥)。养分不均衡处理N,NK,PK(磷钾配合,不施氮肥)对肥料的利用率最低。磷肥的当季利用率要小于氮肥利用率,8年中有一定的累加效应。磷肥利用率大小顺序为MNPK>NPK>NP>1.5MNPK>PK。钾肥利用率大小顺序为MNPK>1.5MNPK>NPK>NK>PK。肥料用量愈大,肥料利用率愈低,MNPK处理的肥料使用量是1.5MNPK处理的67%,而该处理的N,P,K的平均当季利用率分别是1.5MNPK处理的1.5倍、1.6倍、1.2倍。  相似文献   

3.
聚脲甲醛(M U)缓释氮肥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氮肥施用量,明确玉米施用聚脲甲醛缓释肥的最佳施肥配方。本研究以鑫鑫1号为材料,以聚脲甲醛的氮利用率相当于普通尿素的1.3、1.6、1.9倍,设置常规施肥、不施氮肥和几种不同聚脲甲醛施用量处理,研究聚脲甲醛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U50、MU70对玉米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处理2(1.3倍利用率75%MU50+25%PU)、处理3(1.3倍利用率50%MU50+50%PU)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常规施肥,其他各处理氮肥利用率均不同程度低于常规施肥。相同施肥量情况下,施用MU50氮肥利用率高于MU70。减施氮肥较常规施肥降低穗粗、百粒重,增加秃尖长度,产量降低,其中处理2、处理12(1.3倍利用率75%MU70+25%PU)与常规施肥产量差异不显著。相同施肥量情况下,施用MU50产量高于MU70。综上,处理2(1.3倍利用率75%MU50+25%PU)在保证产量不降低的同时,氮肥利用率较高,具有节肥增效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有机肥与无机肥不同配施处理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习惯施肥处理(CK)小麦长势最佳,产量达7 451.96 kg/hm~2,比不施肥处理(T0)高121.89%,但氮肥回收利用率(NRE)偏低(30.70%)。氮磷钾肥均减量20%,梯度配施3 750、7 500、11 250、15 000 kg/hm~2有机肥,小麦产量分别为:6 416.72、6 578.70、6 780.71、6 770.88 kg/hm~2;NRE分别为24.30%、36.87%、44.42%、13.40%,小麦产量和NRE均随有机肥施入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不施氮肥,磷钾肥分别减量20%梯度配施有机肥,小麦产量在4 079.37~4 940.60 kg/hm~2之间,显著低于CK、氮磷钾肥减量20%有机肥配施组(P0.05),NRE值(4.37%~72.71%)变幅较大且无规律。合理配施化肥与有机肥,可以维持小麦产量,降低化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深松配施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氮肥利用的影响,为该地区合理耕作与施肥提供依据。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设置5个处理:(1)常规种植,不施氮肥;(2)常规种植+常规施肥;(3)深松+有机肥+不施氮肥;(4)深松+有机肥+常规施肥;(5)深松+有机肥+常规施肥减氮15%。探讨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土壤理化性状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相比,深松配施有机肥明显增加玉米产量,增加幅度为4.93%,提高氮肥利用率9.94个百分点。在稳产条件下可以适当减少氮肥15%,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6.91个百分点。施用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4.35%~9.24%,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深松降低了土壤容重4.91%,提高土壤总孔隙度2.53个百分点,田间持水量增加1.9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利用玉米中玉15为研究材料,研究了氮肥用量和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氮处理与NO(不施氮肥)地上部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施氮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氮素积累量在不同生育期的分布和不同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大喇叭口期是玉米最高需肥时期,在这个时期追肥可以使玉米产量获得显著提高.通过中玉15在不同施氮量下产量变化曲线可以求得玉米最高产量施氮量为155.2 kg·hm-2,同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中玉15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呈降低的趋势,因此优化氮肥施用量才能获得最高的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平凉市黑垆土区测土配方施肥方式、机械施肥方式及配施生物有机肥下冬小麦肥料利用率,提高当地冬小麦生产的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减量和小麦增产。进行了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施肥、配施生物有机肥等冬小麦氮磷钾肥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方式、机械施肥方式及配施生物有机肥均能够更好地促进冬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其中配施生物有机肥对促进冬小麦增产,提高氮肥、磷肥利用率效果较好,而测土配方施肥对提高钾肥利用率效果较好。通过对各试点冬小麦籽粒产量、秸秆产量及其养分分类归并,应用肥料利用率计算方法得出,平凉市冬小麦生产中氮肥、磷肥、钾肥平均利用率分别为40.57%、20.61%、61.06%。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的田间试验,研究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复垦土壤饲草玉米生长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生育时期饲草玉米株高、茎粗和生物量均有提高作用,且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效果好于单施化肥,而以单施生物有机肥效果最差;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生育时期饲草玉米N、P、K含量及养分吸收量均有提高作用,且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效果明显好于单施化肥,而以单施生物有机肥效果最差;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饲草玉米N肥、P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7.79%~84.25%,27.85%~102.66%,且HS2处理(化肥+1.5倍生物肥)N肥、P肥利用率分别达到62.46%和24.38%。不同生育时期饲草玉米生长及N、P、K含量都为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效果好,而HS2处理N肥、P肥利用率最高,故HS2处理为最佳施肥方案。研究结果可为复垦土壤饲草玉米生长及肥料利用率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氮肥后移条件下减量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氮肥后移是有效减少氮肥投入的前提。本试验以国审玉米品种辽单575为试材,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减少氮量下不同施氮模式(T_1:25%基肥+75%大喇叭口肥;T_2:30%底肥+50%拔节肥+20%开花肥;T_3:1/3底肥+1/3拔节肥+1/3开花肥)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减氮后移处理N_(180)T_2显著提高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与常规施氮水平N_(225)相比,减氮N_(180)有利于提高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与传统施氮模式(N_(225)T_1)相比,氮肥后移且减少氮肥投入N_(180)T_2能有效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率,提高幅度分别为17.43%和14.94%。综上所述,氮肥后移模式为30%底肥+50%拔节肥+20%开花肥时,可以减少氮量到180 kg/hm~2。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为探明新疆地区冬小麦肥料利用率现状,优化养分管理方法提供参考数据和技术支撑。喀什地区泽普县小麦育种基地田间小区试验,设置空白、PK、NK、NP、NPK、NPK+商品有机肥、NPK+腐植酸、NPK+氨基酸等试验,共8个处理,测定冬小麦生长发育性状、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等。结果表明:(1)NPK处理产量7 740 kg/hm2,NPK配施有机肥处理比NPK处理分别增产11.4%、47.8%和2.6%;(2)NPK处理每形成100 kg小麦籽粒需氮(N)2.66 kg、磷(P205)0.43 kg、钾(K20)2.54 kg,施用有机肥处理冬小麦籽粒养分吸收量均高于单施化肥;(3)NPK+氨基酸处理氮、磷、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20.53、31.59和68.44 kg/kg,均高于其它处理;(4)冬小麦NPK处理氮、磷、钾肥的养分利用率分别为35.62%、11.85%和31.32%,配施有机肥的氮磷钾肥利用率比单施化肥利用率氮肥分别提高了2.76%、9.41%、8.44%;磷肥分别提高了2.56%、0.7%、3.71%...  相似文献   

11.
不同缓控释肥对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不同缓控释肥对小麦的节肥增产效果,通过大田小区试验,在山东省泰安市邱家店镇黄沟岗村设置不施氮(CK)、常规氮优化施肥(OPT)及5种缓控释肥一次性施入7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施氮对照相比,施用氮肥增产显著。(2)自制控释氮肥和鲁西缓释掺混肥料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OPT处理增产11. 4%和10. 2%;高塔有机硅缓释肥处理则显著低于其他施氮处理。(3)不同缓控释肥处理小麦秸秆和籽粒含氮量差异不显著,但秸秆生物量差异较明显,以鲁西脲甲醛复合肥处理最高。(4)自制控释氮肥和鲁西缓释掺混肥料处理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比OPT处理分别增加37. 3%和35. 3%。本试验条件下自制控释氮肥和鲁西缓释掺混肥料为适合当地土壤条件及小麦栽培使用的缓控释肥类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有机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选择典型稻田,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设置了尿素分次施用处理(U)以及尿素配合有机肥基施处理(MU)和单一有机肥基施处理(M),分析水稻生长、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U处理相比,MU处理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基本持平,但单一有机肥处理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下降。与尿素分次施用处理相比,MU处理在产量构成上无显著差异,说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可以满足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氮素需求。然而,M处理前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分蘖能力显著降低,造成有效穗数显著减少,导致减产。综合分析,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减少施肥次数和人力投入同时保证稳产,并且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提高稻田土壤肥力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黔西北山区进行两年的肥料试验,分析了施肥与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后小麦产量增加,氮磷钾肥配施时小麦产量达到最高,为5 811 kg/hm2。单施氮、单施钾和氮钾肥配施处理与不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肥可以提高小麦对土壤中氮、磷的吸收,且肥料配施效果优于肥料单施;单施氮肥时氮肥利用率仅为30.09%,分别与磷、钾、磷钾肥配施后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单施磷肥时磷肥利用率仅为17.40%,分别与氮、氮钾肥配施后磷肥利用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从1992到2000年,在中性紫色土上进行了不同肥料处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影响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肥料组合对水稻的增产顺序为:MNPK>NPK>NP和NK>N>PK>CK,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明显提高了水稻产量;水稻产量与气候密切相关,正常气候各年度稻谷平均产量在6.0~7.0t/hm2左右,1993年气候异常,各处理稻谷平均产量仅为4.0t/hm2;除1993年N肥、P肥、K肥效平均分别为:K(12.4kg)>P(7.5kg)>N(4.9 kg)外,其他正常气候年份化肥肥效则为N>P>K.施氮肥、磷肥籽粒全氮、全磷含量比不施氮肥、磷肥分别平均高14%,32%;M+NPK配施茎叶中含磷量比单施化肥处理高27%,施氮肥水稻籽粒粗蛋白含量均比不施氮肥高,施钾肥处理水稻吸钾量明显高于不施钾肥处理.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氮磷钾最佳配方下大豆的肥料利用率,特在聊城市莘县开展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产量及肥料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施肥(平衡施肥)较不施肥、单施用氮磷肥、施入磷钾肥和氮钾肥处理增产效果明显。大豆对N、P2O5、K2O的利用率为N>P2O5>K2O,缺钾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间产量下降存在显著差异;缺氮肥对产量影响最小,与常规施肥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除CK1外,不施用氮肥处理对产量影响较小,除去肥料投入外每亩收益最高。因此,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对提高大豆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氮肥对大豆产量影响较小,钾肥对大豆产量影响最大,适当增施钾肥能有效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6.
合理施肥是保证作物高产、减少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以华北平原为研究区域,基于7个长期施肥试验,探讨不同施氮量及施肥模式(不施肥CK、化肥NPK、有机肥M、有机无机配施NPKM)对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产量与施肥量之间整体呈抛物线趋势,作物产量最高值均出现在NPKM处理。不同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有一定影响,NPKM与NPK处理小麦产量无显著差异,且显著高于M、CK处理;NPKM、NPK、M处理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CK处理。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不同施肥模式对氮肥利用率有一定影响,小麦季NPKM与NPK处理氮肥利用率无显著差异,且高于M处理,玉米季NPKM、NPK、M处理之间氮肥利用率均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施氮量与有机肥替代率两因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在华北平原,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潜力可观,且不会显著降低作物产量,甚至增产,但为避免显著减产,在考虑提高有机肥替代率时,需要满足总施氮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黄慧 《农学学报》2023,13(9):13-17
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夏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探讨玉米根系对产量形成的作用,以期促进根土互作、加强根系与水肥的耦合性,提高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以‘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单施无机肥(U)、单施有机肥(M)、有机无机肥配施(U+M)和不施肥作对照(CK),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氮素吸收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处理增加根系干重、根长密度,尤其增加40~80 cm土层根长密度,使其根系空间分布合理并且深层根系多,深层根系与养分的协调性较好,根系功能期长,既能满足前期养分的需要又能够为玉米后期的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因此有机无机肥配施的总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高于其他施肥处理,有利于籽粒的形成、产量的增加。单施有机肥和单施无机肥处理增加表层土壤根系,不利于产量的形成。通过有机无机肥配施在不降低谷物产量且降低环境风险的情况下维持较好的氮素平衡,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可为黄淮海玉米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氮磷钾肥对伊犁河谷玉米产量效应的影响,揭示氮磷钾素对玉米叶绿素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机制,于2020年在伊犁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以玉米'京玉16'为供试品种,采取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施氮肥(PK)、不施磷肥(NK)、不施钾肥(NP)、氮磷钾肥(NPK)4个试验处理,分析了4种施肥处理对玉米株高、叶绿素含量、干物...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处理对连作花生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风沙土质量的影响,以风沙土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地(始于2009年)为平台,研究连续5年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与氮肥配施(MN)、有机肥与氮磷肥配施(MNP)、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MNPK)处理耕层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处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量氮(SMB-N)、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转化酶的活性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其中MNPK处理效果最好,比CK分别增加104.1%,201.2%,68.9%,34.2%,57.5%;并且其3种酶与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因此,风沙土通过长期施用有机肥或与无机肥配施,能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和酶的活性,从而提高土壤的持续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为了减少氮肥的施用量,达到肥料科学使用的目的。以蒜为材料,设常规氮肥+有机肥(F_1)、氮肥减量15%+有机肥(F_2)、氮肥减量30%+有机肥加量20%(F_3)、氮肥减量45%+有机肥加量20%(F_4)、氮肥减量60%+有机肥加量40%(F_5)、氮肥减量75%+有机肥加量40%(F_6)6个不同的氮肥有机肥配施处理,并以常规用肥量为对照(CK),研究不同的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有机肥可以提高蒜头及蒜薹的产量,其中F_4处理产量最高,F_4处理下的蒜薹产量显著高于对照;蒜头产量在添加有机肥后都显著高于对照,F_5处理仅次于F_4处理;蒜薹的叶绿素含量在F_1处理最高,F_5处理提高蒜薹游离氨基酸及可溶性糖含量,F_4处理硝酸盐含量最低;F_5处理蒜头的硝酸盐含量最低,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从蒜头和蒜薹的产量以及品质综合考虑,F_5处理表现较好,说明减少氮肥后配施有机肥可以提高蒜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