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洲鲥当年鱼种池塘遮阴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美洲鲥鱼种池塘遮阴养殖技术,采用推迟拉盖遮阴膜、提早拆除遮阴膜、适时搭建保温大棚等措施方法改进了美洲鲥当年鱼种池塘遮阴养殖方式,并开展了相关的养殖验证试验,研究比较了改进前、后的养殖效果。结果显示,2017年(改进前),美洲鲥当年鱼种经过120d的养殖,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2.46cm和26.53g,分别增长284.57%和3636.62%,肥满度为1.35g/cm~3,体长日增长率和体质量日增长率分别为0.076cm/d和0.215g/d,养殖成活率为81.02%,饲料系数为2.04;2018年(改进后),美洲鲥当年鱼种经过144d的养殖,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6.50~16.89cm和65.97~69.68g,分别增长293.70%~370.09%和6066.37%~9460.87%,肥满度为1.42~1.50g/cm~3,体长日增长率和体质量日增长率分别为0.088~0.090cm/d和0.453~0.476g/d,养殖成活率为75.94%~78.96%,饲料系数为1.63~1.77。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池塘遮阴养殖模式,其养殖效果好于单纯的遮阴池塘或露天池塘,与大水面网箱和深井水工厂化养殖模式相近。建议在江浙地区开展美洲鲥当年鱼种池塘养殖时,于放苗1周后拉盖遮阴膜,9月中旬移除遮阴膜,10月中旬搭建池塘保温大棚。  相似文献   

2.
为完善美洲鲥池塘养殖技术,对美洲鲥1~+龄亚成鱼在池塘保温大棚条件下越冬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在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奉贤科研基地开展了美洲鲥池塘保温大棚越冬养殖试验,放养密度为4 682尾/hm~2。试验结果:在水温11.2~20.6℃条件下,经150 d的越冬养殖,越冬成活率98.0%,美洲鲥体长增长26.6%,体质量增加96.2%,体质量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W=0.012 3L~(3.076),R~2=0.922 8,接近于匀速生长,体长、体质量日均增长量随养殖天数的增加呈n形变化,肥满度在1.55~1.71,最大值出现在越冬养殖中期。结果表明:美洲鲥1~+亚成鱼的适宜越冬水温在12℃以上,最佳越冬水温在15℃以上。  相似文献   

3.
谢永德  税春  施永海 《水产科技情报》2020,47(3):140-144, 149
为弥补美洲鲥对水温耐受性较差的缺陷,使其在上海乃至江浙地区能自然过冬,2016-2019年通过在养殖池塘上搭建保温棚,开展了美洲鲥2龄鱼种越冬养殖试验。试验结果:2016-2017年、2017-2018年、2018-2019年3年越冬期间,美洲鲥的体长相对增长率分别为26.58%、5.63%、11.87%,体质量相对增长率分别为96.21%、27.46%、49.6%,养殖成活率分别为93.1%、70.5%、95.0%,饲料系数分别为2.36、3.51、2.21。结果表明,水温在12℃以上时,2龄美洲鲥摄食良好,越冬期仍然是其重要的生长期,在池塘上搭建越冬保温棚能够使美洲鲥安全过冬。建议在江浙沪等地区搭建越冬棚养殖美洲鲥,越冬放养密度控制在1000~1200尾/亩(15亩=1 hm^2,下同)。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刀鲚当年鱼种池塘培育的成活率,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将鱼种按不同密度放养,进行刀鲚当年鱼种池塘培育技术研究。3年的池塘培育结果显示:2016年,按2500尾/亩(15亩=1 hm2,下同)[HT5"SS]的养殖密度放养刀鲚当年鱼种,经过141~146 d的培育,其体长增至11.21~11.43 cm,体质量增至4.23~4.62 g,成活率在69.3%~88.0%;2017年,按3750尾/亩的养殖密度放养刀鲚当年鱼种,经过152~157 d的培育,其体长增至11.32~11.65 cm,体质量增至4.44~4.88 g,成活率在42.1%~77.9%;2018年,按5875尾/亩的养殖密度放养刀鲚当年鱼种,经过180 d的培育,其体长增至11.01~11.04 cm,体质量增至2.41~2.44 g,成活率在57.5%~65.1%。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密度提高,刀鲚当年鱼种的成活率呈下降趋势,天然适口活体饵料数量对刀鲚当年鱼种养殖密度的设定以及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刀鲚当年鱼种池塘培育的成活率,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将鱼种按不同密度放养,进行刀鲚当年鱼种池塘培育技术研究。3年的池塘培育结果显示:2016年,按2500尾/亩(15亩=1 hm~2,下同)的养殖密度放养刀鲚当年鱼种,经过141~146 d的培育,其体长增至11.21~11.43 cm,体质量增至4.23~4.62 g,成活率在69.3%~88.0%;2017年,按3750尾/亩的养殖密度放养刀鲚当年鱼种,经过152~157 d的培育,其体长增至11.32~11.65 cm,体质量增至4.44~4.88 g,成活率在42.1%~77.9%;2018年,按5875尾/亩的养殖密度放养刀鲚当年鱼种,经过180 d的培育,其体长增至11.01~11.04 cm,体质量增至2.41~2.44 g,成活率在57.5%~65.1%。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密度提高,刀鲚当年鱼种的成活率呈下降趋势,天然适口活体饵料数量对刀鲚当年鱼种养殖密度的设定以及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更好地在南通地区推广美洲鲥的养殖,2022年5月开始笔者在南通市通州区五接镇开沙村里沙养殖场开展了美洲鲥池塘养殖试验,至2023年11月生产商品美洲鲥15.1吨,平均亩产1 760千克,亩效益3.04万元。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养殖设施及材料1.养殖池塘本试验的养殖塘口为里沙养殖场8号,池塘长110米,宽52米,面积8.58亩。池塘水泥护坡,池塘深度4.0米(主要方便美洲鲥越冬和渡夏)。养殖池上方建有大棚设施,方便冬季美洲鲥越冬。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池塘大棚养殖美洲鲥的可行性,采用GLP-832型标准蔬菜大棚、直径6 m的帆布池、黑白遮阳膜和通风控制系统等构建美洲鲥帆布池塘大棚养殖系统,利用河道水开展了美洲鲥养殖试验,通过自动温度记录仪每隔2h记录水温数据,并对该模式的养殖成本和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帆布池塘大棚养殖系统能够保持养殖池水温在9.9~30....  相似文献   

8.
利用7万只2~3cm的刺参在福建省莆田市开展了池塘吊养试验。经150d培养,成活率达92%,平均体长为12.0cm(108g/只),最大个体达15.6cm。总结出一套池塘吊养、冬季南方越冬的刺参养殖技术,为南方冬季海水增添新的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9.
小体鲟在静水池塘中生长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试验利用西泉眼水库岸边静水池塘养殖开口进食已两周的小体鲟幼鱼,其体质量和体长分别为0.125±0.95g、2.98±1.72 cm;经过4周饲喂,其育成率达到70%以上;体长为6±2.98cm、体质量1.78±1.25g;体长、体质量增长分别为0.115cm/d、0.0595g/d.试验结果证实如配合采用调整养殖密度、配套养殖设施、清理天敌并在池塘周围建围栏、调节水质、越冬并搭配不同食性、不同水层的鱼种等措施,小体鲟是适于在北方静水池塘生长的.  相似文献   

10.
大规格优质奥尼罗非鱼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东年 《水利渔业》2006,26(5):50-51,80
在2.13 hm2的池塘中投放平均体质量370 g的奥尼罗非鱼鱼种34 000尾,经124 d养殖,奥尼罗非鱼平均1.12 kg/尾,最大为1.81 g/尾,平均体长29.3 cm,最大为35.5 cm。奥尼罗非鱼产量38 050 kg,总产值30.9万元,获利9.1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选用良种是基础,投喂优质饲料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在3口面积各为0.3 hm^2、深度2.0 m的长方形池塘(1#、2#、3#)中放入体长0.7~0.8 cm的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无特定病原种虾,密度为3.0×10~5尾/hm^2;养殖30 d时,2#、3#池塘分别混养质量3~4 g/尾的鲫鱼450、900尾,1#池塘不混养作对照组。经过近110 d的培育,1#、2#、3#池塘"南太湖2号"种虾的平均体质量分别达18.36、18.95、22.6 g,收获量分别达931.5、898.4、842.95 kg,饵料系数分别为1.36、1.53和1.71。试验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种虾培育池塘混养合理密度的鲫鱼,虽然影响种虾养殖产量,饲料系数增大,但培育出的种虾个体较大,饱满度较高,作为亲本可以为后期育苗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鲈鲤(Percocypris pingi)苗种的生长特性,开发鲈鲤育苗技术,采用水泥池流水单养模式,在自然水温条件下,开展了10日龄至110日龄鲈鲤苗种培育试验。经过100 d的培育,鲈鲤鱼苗体质量从(46.45±4.03)mg增加到(2600.09±105.18)mg,平均体长从(16.22±0.46)mm增长到(50.78±2.97)mm,平均成活率为82.00%;体质量变异系数在4.05%~24.80%,体长变异系数在2.49%~7.32%,体质量变异系数大于体长变异系数;体质量变异系数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体长变异系数整体变化较为平缓,在整个培育阶段,鲈鲤种群生长离散呈现从加剧到减弱的变化规律;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在(0.91±0.49)%/d~(7.75±2.18)%/d,体长特定生长率在(0.47±0.29)%/d~(1.94±1.46)%/d,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大于体长特定生长率;在水温16.8~23.0℃条件下,鲈鲤生长状况良好,特定生长率相对较高,当水温高于23.0℃之后,特定生长率呈降低趋势,表明16.8~23.0℃是鲈鲤鱼苗适宜的生长水温范围;肥满度变化范围在(1.09±0.10)~(2.85±0.18)g/cm^3,肥满度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体长(x)和体质量(y)的拟合方程为y=0.0015x^3.7566(R^2=0.9806),b值为3.7566;全长(y)和体长(x)的拟合方程为y=1.223x-0.5055(R^2=0.9908)。试验结果表明,鲈鲤苗种在水泥池流水单养模式及自然水温条件下生长状况良好,16.8~23.0℃是鲈鲤苗种的适宜生长水温。  相似文献   

13.
云斑尖塘鳢池塘育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商业化生产的目的出发,研究池塘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仔幼鱼的培育。育苗池经清塘、培水后,当幼小轮虫生物量达10 eggs/mL以上时,按225~375尾/m2放养刚开口的仔鱼,饲养30 d,长成全长约1.5 cm的稚鱼,开始驯食人工混合饲料,再池养30~35 d,育成全长2.75~3.35 cm幼鱼。2006年共放养仔鱼434万尾,育成早期幼鱼119.7万尾,成活率27.6%。在傍晚时拉网起捕,“三网率”达95%。  相似文献   

14.
为调整上海郊区的水产养殖结构,开发水产新品种,提升养殖效益,2021年在上海市郊某合作社开展了墨瑞鳕(Maccullochella peelii)大棚水泥池养殖试验。试验采用2口大棚水泥池,投放经标粗培育的平均体质量为150 g/尾的墨瑞鳕大规格鱼种,放养密度为25尾/m2,全程投喂粗蛋白质质量分数43%的海水鱼膨化饲料。经过13个月养殖,共收获墨瑞鳕商品鱼9 576 kg(单位产量13.3 kg/m3,平均规格696.2 g/尾),饲料系数为1.58,单位产值为1 030元/m3。墨瑞鳕大棚水泥池养殖试验成功,对水产养殖结构调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光唇鱼与凡纳对虾池塘混养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淑娇 《福建水产》2011,33(4):73-75,56
在一口面积0.347hm2,水深2m的池塘放养体长2~4em的光唇鱼苗28000尾和体长0.8~1.0cm的凡纳对虾(俗称南美白对虾)虾苗100×10^4尾(分别在5月中旬和8月下旬2次投放,各投50×10^4尾),经215d的饲养,收获商品光唇鱼295.3kg,折合产量851.0kg/hm2,成活率59%;两季对虾产...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人工培育亲本性腺发育不佳的问题,开展了美洲鲥亲本仿洄游的培育,研究观察了美洲鲥亲本卵巢和精巢不同发育阶段(II^V期)的形态特征及相关参数,确定了仿洄游培育美洲鲥亲本性腺初次发育的特征。结果显示:在美洲鲥仿洄游培育过程中,在卵巢、精巢发育前期(II期),雌雄亲本生长迅速;而性腺发育到III期后,雌雄亲本的生长滞缓,雌鱼亲本甚至出现负生长。仿洄游培育美洲鲥性腺初次发育(II^V期)过程中,雌雄亲本均有较高的肥满度,分别为1.55~2.07和1.56~1.71;卵巢发育Ⅴ期雌鱼亲本的肥满度(2.07)显著高于在卵巢II^IV期亲本(1.55~1.67);而雄鱼亲本肥满度在精巢发育各阶段(II^V期)均无显著性差异。仿洄游培育美洲鲥性腺发育良好,雌雄亲本的性腺指数均较高,性腺发育Ⅴ期雌雄亲本的性腺指数(GSI)分别为(26.10±6.46)(18.88~33.62)和(5.18±0.68)(4.49~6.11)。研究表明,仿洄游培育的水温(10.8~30.8℃)和盐度(1~15)的周年变化符合美洲鲥亲本性腺发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利用体重1~4kg的怀仔黑亲鱼56尾,完全人工控制弱光,长流水、自然水温培育,共产仔272万尾。布池后,根据不同日龄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配饵和糠虾,控制光照,调节水质,防病治病,及时疏稀,420m~3水体育出平均全长28.8mm的黑苗77.6万尾,总成活率30%。认为,全人工控制光源蓄养亲鱼,溢水法布池,夜间开灯少量投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点带石斑鱼幼鱼中间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点带石斑鱼幼鱼中间培育的实验结果。幼鱼中间培育的关键,是根据鱼苗的规格定期及时分苗。实验使用2批鱼苗,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喂养,经45d的培育,平均全长分别由27mm和28mm增至75.7mm和82.1mm。平均体重从0.22g和0.23g增加到7.5g和10.7g。平均日增长1.1mm和1.2mm,日增重0.16g和0.23g。成活率为94.3%和94.9%。  相似文献   

19.
在涌泉水温度5.6~10.5℃下,将体质量(17.52±0.22)g的2龄褐鳟Salmo trutta饲养在流水圆柱形平底玻璃钢(半径45cm,高60cm)水槽中,水深40cm,密度分别为6.8kg/m~3(SD1)、10.4kg/m~3(SD2)、14.0kg/m~3(SD3)、17.5kg/m~3(SD4)、21.0kg/m~3(SD5)和24.5kg/m~3(SD6),每个密度组设3个重复,探讨养殖密度对褐鳟生长的影响。70d的饲养结果表明:本试验范围内的放养密度未显著影响2龄褐鳟的存活率(P0.05),净增重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大。SD5组褐鳟净增重(116.55g/(m~2·d))最大;SD4组褐鳟的日增重(0.25g/d)、增重率(102.07%)和特定生长率(1%/d)显著高于SD3组(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溶解氧含量(DO)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SD1、SD2、SD3(10.14~11.84mg/L)组极显著高于SD5、SD6组(9.62~11.53mg/L)(P0.05);养殖29d和50d时SD1组NO_2~-含量(0.02~0.06mg/L)与SD3、SD5、SD6组(0.04~0.06mg/L)差异显著(P0.05),其他时间不显著;36d后SD2、SD3(0.17~0.22mg/L)组的NH4-NT显著低于SD6组(0.25~0.38mg/L)(P0.05)。比较分析认为,2龄褐鳟的最佳养殖密度应为17.5kg/m~3,不要低于10.4kg/m~3。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池塘养殖条件下1龄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生长特性,在池塘自然水温(18.5~30.6℃)条件下,对体长(4.53±0.18)cm、体质量(2.73±0.17)g的1龄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生长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经过125 d培育,异育银鲫“中科3号”体长增长237.53%,体质量增长3312.45%;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356L2.8885(R2=0.985),属等速生长型;体质量日增长量从试验开始到100 d始终呈增高态势,75~100 d的平均体质量日增长量为最高值(1.346 g/d),之后随着水温下降而降低;体质量相对增长率在0~25 d为最高(269.60%),而后逐渐降低,至125 d试验结束时为30.37%;生长指数(0.1054~0.4647)和生长常数(1.318~5.809)随着试验的进行逐渐降低;肥满度为2.6062~2.9480 g/cm^3,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小幅波动;生长离散逐渐小幅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