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蔷薇属(Rosa)植物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观赏植物之一,其种类丰富、花色各异、具有重要的经济、绿化及药用价值。随着测序技术和各项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蔷薇属以基因组学研究为基础,涵盖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多组学的发展,为研究蔷薇属植物物种起源、遗传多样性、基因挖掘、分子机制解析、基因互作、蛋白互作等带来新的机遇。文中旨在探讨蔷薇属植物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表观组学、比较基因组学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分子辅助育种及分子编辑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2.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工业原料和新型能源作物,同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甘薯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方面研究中的进展,为甘薯品种改良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展望了甘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禾谷镰刀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禾谷镰刀菌是小麦和大麦生产上一类重大的病原真菌。禾谷镰刀菌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禾谷镰刀菌功能基因的发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信息。简述了禾谷镰刀菌在基因组学,包括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张佳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761-7763,7778
将组学在微藻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别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微藻是最有前景的生物原料及对环境友好的生物能源提供者。近年来,微藻与组学技术结合探究分子作用机理的研究日益增多。阐述微藻在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分别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细胞组学5大组学方面进行了综述,阐述了组学技术在微藻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微藻的研究前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进一步认识微藻的生理过程、基因功能、代谢机制及其在产油、制氢、固碳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柑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园艺植物,也是很难使用常规育种方法改良的植物之一。从柑橘育种的角度,讨论了近年来柑橘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包括基因图、物理学图、ESTs、基因芯片、转录组学、蛋白组和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昆虫病原真菌作为一类重要的生防资源,在农林害虫种群自然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综述了昆虫病原真菌资源的利用情况、对害虫的侵染致病机理及主要属种在农林害虫生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昆虫病原真菌防治中的限制因素,并指出了今后昆虫病原真菌研究利用中应加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多组学关联分析作物耐逆境胁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学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离子组学等。随着测序技术和手段的不 断发展,多组学的关联分析已成为研究作物抗逆应激反应常用的技术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对控制重要农艺性状 的基因进行研究。分别对转录组学与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等不同组学结合的关联分析在作物响应逆境胁迫(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以及基因功 能研究、辅助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了多组学结合的关联分析充分利用综合分析的数据,对筛选到 的核心数据的验证以及在育种中的应用。多组学结合的研究方法可揭示作物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理,为未来 培育抗逆品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是柑橘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严重威胁着世界柑橘产业的发展。该病害由难培养细菌——候选韧皮部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p.)所引起,通过带病苗木和媒介昆虫进行传播蔓延。近年来,随着DNA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基因组学被广泛应用于柑橘黄龙病的研究,并为克服黄龙病菌难培养所造成的研究瓶颈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柑橘黄龙病菌基因组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探究黄龙病菌与寄主植物的互作关系,而且可为抗病栽培和病害早期检测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结合当前柑橘黄龙病的研究概况、病原全基因组的测序策略及基因组的特征描述,重点综述基因组学在黄龙病致病机理、病原遗传多样性与分子检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下一代测序技术凭借其高通量的特点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转录组学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畜禽转录组学的研究是国内外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内容。文章综述了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原理及特点,转录组学的研究概要,重点介绍了下一代测序技术在畜禽转录组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最后对下一代测序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长期实践证明:化学防治农作物害虫会带来药物残留且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而生物防治效果更为环保、安全。虫生真菌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可以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生物手段合理防控害虫,不仅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障了我国食品绿色、安全,近年来在防治农作物害虫上发挥了出色的作用。本文分别介绍虫生真菌代表种: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轮枝菌等菌落特征及防治对象,从致病机理和毒力进行综合阐述,并围绕了真菌制剂产品特点、产品创制以及开放利用,系统总结虫生真菌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展,旨在为我国的生态安全以及虫生真菌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了解昆虫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为杀虫真菌的基因工程改良、高毒力的生防工程菌株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动、植物真菌病害的致病机理研究和控制提供理论参考,从真菌侵染宿主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分子生物学行为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对昆虫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昆虫病原真菌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昆虫病原真菌是病原真菌中一个大的类群,寄主达5目24科200余种昆虫.以昆虫病原真菌为主的杀虫剂在害虫的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致病机制一直被人们广泛的研究.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大规模基因的功能研究正成为热点,为进一步阐明病原真菌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因此,基因功能的分析方法也日趋成熟和多样化.对RNA干涉、基因敲除、生物信息学等基因功能分析策略的特异性和优缺点及其在病原真菌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作物病虫害预测机理与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作物病虫害防治普遍存在乱用农药等防治方法不当的情况,给粮食安全带来巨大隐患。有效的病虫害预测是提高作物植保综合防控水平的关键。综述了作物病虫害预测机理与方法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在预测机理方面,分析了包括气候背景、气象因子、病虫原分布、寄主状况以及种植模式等因素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影响机制,并根据已有研究结果详细阐述了海温、厄尔尼诺、大气环流等气候背景对病虫害的指示作用,以及温度、降雨、湿度、风、光照等气象因子对病虫害的发生时间、侵染速度、传播及分布的影响。在预测模型方面,对病虫害预测模型进行归纳和总结,分静态模型、时序动态模型和空间传播模型等类型介绍了模型对病虫害发生、发展概率、严重程度、扩散方向、流行趋势等方面的预测方法。最后,对作物病虫害预测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从数据、分析方法、尺度、研究和应用模式等方面对后续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虫生真菌对害虫防治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介绍了虫生真菌对害虫防治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就国内外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情况给予了总结,包括资源与分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及其毒力、菌株选育、制剂研究、自然发生与流行规律以及作为杀虫剂使用、引入定殖、流行病的诱发与调整等,并对虫生真菌以后的研究方向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基于基因组学的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物种质资源工作涉及面很广,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编目、保护、繁种更新、分发利用与信息系统建立等基础性工作,作物起源、驯化与传播、种质分类、民族植物学与传统知识研究等基础研究,遗传多样性评价、重要性状表型鉴定、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基因发掘和种质创新等应用基础研究。经过近百年的努力,种质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已卓有成效,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共享利用体系基本建立。但由于主要基于形态学的传统研究思路和方法存在很多先天不足,种质资源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一直举步维艰,效率低下。随着分子标记技术和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组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深入到种质资源研究的多个层面,使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发生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学上的变革。基因组学研究成果为种质资源的有效收集和保护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阐明作物起源和演化、全面评估种质资源结构多样性提供了核心理论和技术,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基因发掘和种质创新效率。特别是全基因组测序、重测序和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不断成熟,使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比较不同种质资源基因组变异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可阐明农作物起源以及驯化、改良和传播对种质资源形成的影响,明确现有种质资源和野外种质资源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提出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和原生境保护的最佳策略;结合表型鉴定数据,利用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等基因组学方法,可高效发掘种质资源中蕴含的新基因和有利等位基因,提出其利用途径和具体方案,并在种质创新过程中充分利用基因组学研究成果提高创新效率。文章评述了基因组学在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特别是在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异地保存和原生境保护、作物起源与进化研究、结构多样性分析、新基因发掘和种质创新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强调把基因组学理论和方法与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紧密结合,为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技术、材料与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中国虫生真菌应用50年简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 China,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over 2300 years of entomogenous fungi used as medicines,but their use against insect pests did not start until mid 1950′s.In 1970,the central government held a workshop to encourage the use of Beauveria bassiana against pine caterpillars,making the year a milestone in Chinese history of microbial pest control.Since then, quite a few fungi have been tried for control of over 60 forest and crop pests.In the past decades,low tech production has been being improved towards commercial production with higher techniques.Until 2006,5 products of fungal insecticides have been registered.Meanwhile,large scale application techniques have been being improved with molecular ecological approach towards a rational application strate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