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在鱼类病害防治中,注射免疫防病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化学药物防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鱼类品质的影响。注射免疫接种法所需疫苗剂量少,疫苗剂量准确可控,并且疫苗受环境的影响小,是鱼类免疫技术的理想方法。对鱼类疫苗自动注射的储鱼装置、吸鱼装置和注射装置进行了研究,设计一种鱼类疫苗自动注射设备。实践表明,该设备能有效提高注射作业效率,降低人工接种强度,有利于鱼苗注射接种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2.
疫苗是目前控制鱼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免疫学及生物工程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鱼类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基因工程疫苗克服了传统疫苗的一些缺陷和不足,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国内外水产养殖业的研究热点,近年对鱼用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鱼用基因工程疫苗在研究和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水产养殖业高密度、规模化、集约化高速发展,病害已成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鱼类接种疫苗既可以防控水产病害发生、减少产业的经济损失,又可以减少或消除由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带来的健康危害、生态风险和水产品食品安全等问题,从而支撑水产养殖业健康、绿色发展.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鱼类疫苗开发中包括灭活疫苗、减毒/弱毒活疫...  相似文献   

4.
核酸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鱼类免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酸疫苗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疫苗,它克服了传统疫苗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具有许多传统疫苗不可比拟的优点。有关核酸疫苗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科技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作者综述了核酸疫苗的研究背景、构建过程、作用机理以及疫苗本身具有的优缺点等,同时,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鱼类DNA疫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进展,探讨了鱼用DNA疫苗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鱼病的化学药物防治会导致水质恶化、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或病原体耐药性增强等弊端。随着鱼类免疫学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鱼用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系统地解析与梳理了鱼用基因工程疫苗发展的背景、意义及疫苗类型和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明确现阶段我国鱼用基因工程疫苗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旨在为未来鱼用疫苗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引起免疫副反应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由于动物疫病的不断变化,动物需要接种的疫苗种类越来越多,动物防疫员在对畜禽实施免疫注射过程中,由于免疫副反应而造成畜禽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从而加重了动物防疫员的负担,严重挫伤了动物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饲养户往往因免疫副反应出现死亡拒绝疫苗注射或要求减少疫苗注射量,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埋下疫情隐患。以下是笔者对免疫副反应发生原因及如何应对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当前养殖环境下,畜禽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频发及抗生素长期滥用的风险,使得高效广谱的抗菌药物创新研究迫在眉睫。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将药物包裹于递送载体内部,于特定部位控制释放,具有提高药物靶向性、增加药物体内稳定性及提高药物治疗指数方面的优势,是解决当前抗菌药物耐药性、体内残留、体内不稳定等几大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从细菌耐药性机制及抗菌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思路入手,总结纳米乳液、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固体脂质纳米粒等载体结构类型在抗菌药物递送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兽用抗菌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商品化开发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广东农业科学》2004,(1):22-22
华南农业大学是国内开展禽流感研究并可以生产疫苗的两个单位之一,已经研究出成熟的防疫技术,并在我省大中型养殖基地有效应用,广东省内大部分的鸡只已注射了该校研制生产的疫苗,近期该校将生产40万瓶疫苗,以满足广东省内1亿多只家禽的注射需要。  相似文献   

9.
家禽疫苗的接种方法一般有:点眼、滴鼻、饮水、注射、刺种、气雾等,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应根据疫苗的类型、疫苗的特点及免疫程序来选择。一般来讲,灭活疫苗也就是俗称的死苗,不能经消化道接种,一般用肌肉或皮下注射,疫苗可被机体缓慢吸收,维持较长时间的抗体水平;弱毒疫苗一般用点眼、滴鼻免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纳米颗粒指小于100~1 000nm的微粒,纳米颗粒疫苗不但能提高抗原的稳定性和免疫原性,而且能够靶向性递呈抗原和缓慢释放,增强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综述了近年来纳米颗粒在疫苗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介绍了不同纳米颗粒作为运输系统或免疫佐剂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壤铁锰结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锰结核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的产物。我国近年来对土壤铁锰结核的物理性状、内部结构、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锰矿物类型的鉴定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形成时代,同时对铁锰结核所引起的土壤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今后一段时期铁锰结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深化土壤铁锰结核形成机制、铁锰结核的空间比较性研究以及铁锰结核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15.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江淮地区小麦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蔡祖玉  张先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19-3119,3141
试验结果表明:江淮地区N、P、K的施肥配比为1∶0.5∶0.5时,小麦增产又增效。  相似文献   

19.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干热蔗区是我国甘蔗糖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蔗区光热资源丰富,唯降水分布不均成为植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蔗区植蔗特点和甘蔗需水规律,苗期抗旱是干热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保证较多的总苗数和足够的生长量是苗期抗旱植蔗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相应的苗期抗旱植蔗栽培技术措施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保障;该观点为我国干热蔗区植蔗生产、甘蔗引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