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饲料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军  汪莉 《畜禽业》2005,(3):30-31
饲料安全即食品安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等添加物在畜产品的残留,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饲料中的霉菌及霉菌毒素由于其含量一般较低,检测难.而易被忽视。本文就饲料中的主要霉菌及霉菌毒素种类、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饲料霉菌危害的防控措施作一概述,为科学防控霉菌及霉菌毒素对饲料和畜禽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饲料和饲料原料中常见的霉菌有曲霉菌属、青霉菌属、镰刀菌属、麦角菌属的霉菌。在适宜条件下,这些霉菌就大量迅速繁殖,引起饲料及其原料的发热、发霉变质,影响饲料品质,同时在饲料及原料中产生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呕吐霉素、赭曲霉毒素、T-2毒素、F-2霉素、麦角毒素等,对水生动物及其产品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3.
张益辉 《内陆水产》2008,33(2):28-29
饲料和饲料原料中常见的霉菌有曲霉菌属、青霉菌属、镰刀菌属、麦角菌属的霉菌。在适宜条件下,这些霉菌就大量迅速繁殖,引起饲料及其原料的发热、发霉变质,影响饲料品质同时在饲料及原料中产生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煳曲霉毒素、呕吐霉素、赭曲霉毒素、T-2毒素、F-2霉素、麦角毒素等,对水生动物及其产品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4.
张文革 《齐鲁渔业》2005,22(4):17-17
1.1病因 无侵袭性病原体,主要由具有藻毒素的藻类引起的中毒。藻毒素中,有含神经碱的蓝藻和隐藻毒素及含肝毒素的微囊藻毒素等。形成蓝藻水华和隐藻水华的一些种类,具有这些毒素,这些藻类在水中大量繁殖,死亡后尸体被一些细菌分解,从而使藻毒素大量释放到水体中,影响水体中各动物的生长,严重时造成大量死亡。另外,河蚌独具的晶杆体,能释放出晶杆酶消化这些藻类的外壳,结果自身被藻毒素毒害。  相似文献   

5.
气单胞菌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单胞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进养殖鱼类的大批死亡,从基因水平认识该菌对研究该菌的致病条件及防治该菌引起的各种病症等都大有帮助。自8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陆续对嗜水气单胞菌及其它气单胞菌的气溶素基因、溶血毒素基因和蛋白酶等基因进行了研究。本文从气单胞菌溶血毒素基因及分布、毒素的调控与分泌和蛋白酶基因等方面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对气单胞菌基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产气荚膜梭菌(Clostfidium perffingen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产生芽胞、严格厌氧及形成特殊荚膜的梭状杆菌.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水源、土壤及人和动物肠道之中.研究发现,该菌至少可以产生15种以上的毒素,但目前仅有5-6种毒素,即α、β、ε、ι毒素及肠毒素(CPE)、β2毒素等被认为是该菌的主要致病性毒素。根据产气荚膜梭菌产生四种致死性毒素(α、β、ε、ι毒素)的能力,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即A、B、C、D、E型。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和多种动物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科时也是人畜创伤性气性坏疽以及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对产气荚膜梭菌α、β毒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就产气荚膜梭菌α、β毒素的组成、结构、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养殖河鲀毒素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河鲀毒素及河鲀的逐步认识和利用,养殖河鲀毒素控制技术研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简要总结我们9年来在这方面所开展的一些工作以及日本等国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河■毒素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海生毒素。1909年日本学者田原纯首先从河■鱼中发现,并定名Tetrodotoxin。1950年~1957年间,横尾晃、津田藤介等人首先从红鳍东方■,紫色东方■卵巢中独立地分离到了结晶态的河■毒素。其为无臭、易潮解的白色结晶体,分子式C11H17N3O8,相对分子量为319.27。该毒素结构的测定由Woodward(哈佛大学)、平田和后藤(名古屋大学)及津田小组(东京大学—三共中央研究所)等分别完成。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河■毒素在发现之初人们就在不断寻找其更好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导致猪免疫失败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子 《畜禽业》2004,(2):14-16
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特别是烈性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实践中,猪群在经过的免疫接种之后,往往还会继续发病。概括而言.导致猪免疫失败的因素包括:疫苗、免疫程序、营养、生理状况、药物与毒素、饲养管理与环境等六种因素,以下分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肠道可以吸收营养物质并抵御病原体、微生物和细菌毒素进入内部环境,因此在鱼类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鱼类与外部环境接触面积最大的器官,肠道受到多种因素的侵害,严重制约了鱼类的健康生长。文章从鱼类肠道组织结构、肠道的屏障功能、引起肠道损伤的因素以及有效缓解肠道损伤的物质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可为进一步了解鱼类肠道健康的分子机制及相关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一类有毒次生代谢物。在世界不同地区郡发现了这些真菌大量存在于供人类食用的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已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黄曲霉毒素的危害被大量报道,以致黄曲霉毒素已成为最受人们关注的一种真菌毒素。因此,寻求准确、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对黄曲霉毒素进行高效的定性定量的分析,是黄曲霉毒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刘宗进  刘叶 《齐鲁渔业》2005,22(11):43-43
1 引起饲料营养损失及变质的因素 1.1 水分 维生素在保存期的损失与水分含量有关。小麦含水量在17%时,5个月内维生素B损失30%,而含水量在12%以内时,损失只有12%。高温条件下,水分含量偏高,极易霉变产生黄曲霉素等各种毒素,从而影响饲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畜禽业》2014,(6)
<正>玉米在收获或晾晒期间遭受连续阴雨天气,很容易产生霉变,2013年入秋以后,国内部分玉米主产区降雨量普遍较大,很多玉米在田间就已霉变。玉米霉变后会被霉菌代谢产物——霉菌毒素所污染,如黄曲毒毒素、F-2毒素、呕吐毒素、T-2毒素、烟曲霉毒素、赭曲毒素等。这些霉菌毒素化学及物理稳定性强,耐高温、耐持久,因此简单的处理加工及加热煮沸很难消除霉  相似文献   

14.
饲料和饲料原料中常见的霉菌有曲霉菌属、青霉菌属、镰刀菌属、麦角菌属的霉菌。在适宜条件下,这些霉菌就大量迅速繁殖,引起饲料及其原料的发热、发霉变质,影响饲料品质,同时在饲料及原料中产生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呕吐霉素、赭曲霉毒素、T-2毒素、F-2霉素、麦角毒素等,对水生动物及其产品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5.
饲料和饲料原料中常见的霉菌有曲霉菌属、青霉菌属、镰刀菌属、麦角菌属的霉菌。在适宜条件下,这些霉菌就大量迅速繁殖,引起饲料及其原料的发热、发霉变质,影响饲料品质,同时在饲料及原料中产生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呕吐霉素、赭曲霉毒素、T-2毒素、F-2霉素、麦角毒素等,对水生动物及其产品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6.
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人畜共患疾病之一。此病以肝脏受损,全身性充血,腹水,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症状为特征。根据国内外普查,以花生、玉米、黄豆等原料最易感染黄曲霉,含黄曲霉毒素最多。家禽对其最为敏感,尤其是幼禽。雏鸡一旦黄曲霉毒素中毒,将会造成严重损失。2003年11月,山东东营某鸡场发生一起黄曲霉毒素中毒。现报告如下,供同行参阅。  相似文献   

17.
《畜禽业》2016,(2)
霉菌毒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危害具有最广泛性、持久性、蓄积性、微量性、隐蔽性及损害的多样性等特点。在生产实践中容易忽视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一旦发生中毒,治疗效果不理想,往往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文章综述了霉菌毒素对动物的危害,简述了防制方法。  相似文献   

18.
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欧洲沿海地区频繁出现一种新毒素Azaspiracid(AZA)导致的中毒事件,给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对这类新型毒素的毒性及致毒机理还不清楚,缺少相应的贝类毒素检测方法。为此,本文对有关AZA毒素的来源、理化性质、毒性、致毒机理、检测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建议中国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以期帮助人们认识这一新型毒素,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复合生物制剂降解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效果,寻求一种安全、绿色、高效的生物降解霉菌毒素的方法。方法 将嗜热链球菌、戊糖片球菌和布氏乳杆菌混合发酵产物、酵母细胞壁提取物、杜仲叶提取物复配制成生物制剂,对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酶烯酮(ZEN)和呕吐毒素(DON)进行体外降解试验,并探究降解饲用玉米中霉菌毒素的复合生物制剂适宜配比。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生物制剂与各组分单独使用相比,其对AFB1、ZEN和DON的降解率有显著提高(P<0.05),降解率均达到90%以上;复合生物剂添加量为1%时,对饲用玉米中3种霉菌毒素的降解率最高,均超过90%。结论 复合生物制剂对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酶烯酮毒素和呕吐毒素具有显著的降解作用,其适宜添加量为1%。  相似文献   

20.
《畜禽业》2010,(5):13-13
袁慧等专家认为,饲料及饲料原料普遍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是猪高热病发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据调查.一些猪场顺利度过了猪高热病危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猪场控制了饲料原料的质量。而5月上旬以来,西南地区、江汉、江淮、江南、华南等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其中,广西南部、广东大部、江西南部、福建南部、海南西北部、湖北大部、湖南北部、重庆大部等地大雨或暴雨,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出现强降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