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宗族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独特性历来是中外学者所关注的焦点,与以往宗族的研究不同,当代宗族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转向,即在乡村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探讨宗族组织的发生和实践机制,把宗族看做是基层社会变革下的秩序重建。宗族的发生和实践是为了解决市场与社会双重危机下的基层创新。宗族研究的现代转向不仅关注当代宗族在农村社会的复兴,同时也把重新追溯宋以来新的宗族组织理念和结构的变革,宋以来新的宗族组织的产生是宋代以来基层社会经济关系结构变迁所导致。新的宗族研究注重对社会历史现实的结构分析,关注结构转型下的社会变迁,改变了过去研究中或者功能论或者思想论的缺憾。  相似文献   

2.
宗族组织是普遍存在于我国农村的血缘性地域组织,是农村非正式组织中的重要一种。它在农村社会层面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经济生产方式、政治管理方式和传统文化方面的根基。宗族组织在个体和群体的层面上都对农村社会的协调有序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流动性增强,社会关系网络日益复杂化,宗族组织必将越来越以一种较隐含性的方式存在,且日益淡化,逐渐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3.
宗族是一个依托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而组建的社会组织。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它以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和天然的区域优势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综观我国古代宗族组织的发展,它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主要发挥着行政管理、教育教化、赈济救助、军事防卫等功能。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个社会实现了新的转型,宗族势力则随着这种转型在农村得以复兴,宗族精英就在这种社会转型和宗族势力复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扮演着乡村社区中的"守门员"角色。农村改革的推动、市场经济的勃兴以及现代化的推进为乡村社区的发展注入了大量的现代化社会因素,使乡村社会的活力得到释放并造就了众多的宗族精英。本文分析了宗族精英在转型社会中的村治必然性及其缘由,揭示了宗族精英在村治功能发挥中的内在机制,从而提出了宗族精英在村治良好愿望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清代徽州乡村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宗族组织繁荣,宗族管理对于乡村社会的治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徽州宗族家法族规森严,当遇到具体问题和纠纷时多是通过制定合同文约的方式来调解和应对,这些合同文约类型繁多,内容丰富,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在宗族组织的参与管理下,清代徽州社会得以稳定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宗族的复兴与村级组织权威的弱化,影响农地制度的因素除政府、村级组织外,还有来自村社区内部其他力量.农地制度的形成实质是多种力量政治博弈的一种结果.为此,笔者建议,为缓解因农地调控引起的诸多社会矛盾,未来农地制度的构建需要考虑并协调好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国家农地政策与村级组织对农地的调控权之间的关系;二是村级组织与村社区其他各种力量(如宗族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在政府强制、引导及自发形势下,以湖广为主体的大量移民涌入商洛,他们往往以家族为本位,以族长为领袖聚族而居.政府允许他们垦荒或购买土著人的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且将他们编入当地户籍.还利用移民的宗族情结,授予族长以管理地方社会的权利,很快实现了移民与地方社会公权力的契合.随着移民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间的长久和长期与当地居民的交往,宗族情结逐渐发生了变化,宗族强烈的族群归属感向互济意识的转变是移民与土著居民契合的桥梁;宗族的特殊信任向普遍信任的转变是移民与土著居民契合的关键;宗族的农民自为向自觉意识的过度是移民与土著居民契合的催化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赣南闽西地区一系列新旧族谱中族规族约的比较发现,伴随社会的变迁与转型,宗族的规范取向已发生了显著转变,体现了诸多的现代特征。表现在,规范的领域收缩,综合功能性宗族在向文化性宗族转变;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性继承,并赋予其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意义;吸收了爱国、守法、平等、开放等现代价值规范取向,约束机制褪去强制性和惩罚性色彩,入谱承祧上突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以及狭隘的血统观等落后思想,增加了爱国主义和法制观念等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这种转变启示我们,农村宗族不是一个静态的组织,而是可以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9.
萍乡水源涵养林结构动态分析与经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京萍  张颂明  肖妮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1):4807-4810
分析了江西省萍乡林业分类经营县级森林分类区划水源涵养林建设1999-2009年10年来的结构动态,对萍乡当前水源涵养林区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保护和经营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13,(1):161-167
在元明时期,江西的宗族得到大发展,形成了成熟而完备的宗族建设机制.到清代时期,江西农村社会走向全面宗族化,表现在聚居形式的宗族化、基层社会活动的宗族化、基层社会治理的宗族化和农村宗族势力的强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学者们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抄录了"清嘉庆朝的刑科题本",2008年,由杜家骥老师主编,正式出版了《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南开大学还藏有没正式出版的《清嘉庆朝刑科题本》抄本。本文选取其中59件刑科题本,将案件中矛盾发生者之间的关系分为宗族关系类、邻居关系类(包括民与商人)、经商关系类、主佃关系类、其他关系类(包括军与民、民与宗教、官员之间等),探讨宗族的族产和宗族组织的运用、乡村组织的公产设立及其作用、清中期民人的生计和生活等方面,从而对清中期民间社会进行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2.
"孝悌"之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根源于人类纯真的亲亲之情,生长于中国特有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家族社会之中。从部分都市家庭伦理电视剧入手,细致分析了剧中人物对我国传统"孝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进一步指出了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是中国南方农村社会已全面宗族化的时期,南方农村社会的基本格局是一村一姓或几村一姓或一村一大姓为主兼及人数较少的其它几姓,因而,不仅农村甚至县城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与宗族、乡绅息息相关.本文试图通过大族个案来透视明清时期宗族、乡绅与基层社会(农村与县城所组成的县域社会整体)的关系,以及县级基层政权与乡绅、宗族的互动关系,以达到对明清时期江西的基层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由于农村宗族文化与村民现代性的发育不足,宗族集体的消极部分往往以狭隘的本族利益为归依,宗族间的争斗意识成为干扰和抗拒行政权力的工具。论述新时代法治思想背景下宗族在政治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宗族对法制建设的影响,针对性地提出了稳定开展宗族治理的应对对策,为规范有序进行农村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村民自治研究凸显。研究村民自治必须 立足于乡村社会,宗族文化则是村民自治实施的乡村文化基础。本文以宗族文化浓厚的潮汕地 区作为研究对象,立足潮汕农村社会,探讨宗族文化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为潮汕宗 族文化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良性互动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6.
为破解农村严峻的养老问题,聚焦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探析“时间银行”理论基础及国外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比分析国内实践存在的诸多问题。结果表明,中西思想文化不同、社会环境差异导致组织基础缺失,是“时间银行”本土化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结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农村“时间银行”具有可依托的宗族组织、相契合的“人情互助观”及更广泛的互助群体等优势,提出以存取筹资、服务运行和监督管理为3大支柱,构建农村“宗族-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本土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清代,皖江流域圩田由一种湿地利用的形式发展成为集水利组织、基层行政组织于一体的综合性组织,即圩区.在圩区,以乡绅为主体的家族和宗族组织广泛参与到水利工程修筑、投会救济、水利纠纷解决以及民问祭祀中,在社会控制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官府在圩区社会控制中则发挥着辅助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圩区中国家、地方和社会的关系,对于探讨圩区社会控制和权力运行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通过闽北和平村落自宋代以来的社会文化变迁,以国家、地方性知识为变量,考察国家、宗族以及民众三者如何在特定的社会场域中完成地方秩序的建构。文章认为,和平村落中的一系列国家印记实质上代表着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扩张和渗透;宗族在乡村事务中发挥着极强的影响力;当地的民间信仰则是展现国家、宗族、民众之间互动关系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9.
李江  曹国庆 《农业考古》2004,58(3):198-211,220
宗族义田,亦称义田、族田、公田、义庄田,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宗族集体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封建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是地方宗族组织敬宗收族的一种手段,也是历史上民间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兰琳  杨志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817-5819
运用SWOT分析法,对萍乡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