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实地调查,对通辽发电总厂3个储灰池不同时间植被恢复及其植物种类动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正在植被恢复的储灰池中,共出现62种植物,隶属于20个科,47个属.其中,恢复10年区共有植物59种,恢复7年区48种,恢复4年区38种.3个植被恢复区均以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占优势地位,总盖度在85%以上.恢复区的镶嵌群落以根茎植物为主.在Raunkiaer生活型谱中,3个植被恢复区均以一年生植物的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2.
杨允菲  宋向华 《草业学报》2005,14(4):116-118
赖草是科尔沁草原区沙质土壤生境广泛生长的优良禾草,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区,赖草的分蘖节和根茎均可存活4个年度.在8月中旬,经历了11~12年植被恢复的储灰池中,赖草种群的根茎是由4个龄级组成, 4~5年植被恢复的储灰池则由3个龄级组成.2个样地赖草无性系种群的分蘖株均由2个龄级组成,均为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恢复的时间越短,其增长型结构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通过果后营养期单位面积取样的方法,对科尔沁草原区火电厂储灰池植被恢复时间为12,8和5年区的假苇拂子茅种群构件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时间的3个植被恢复区分蘖株皆由3个龄级组成,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其中,植被恢复8年储灰池增长型年龄结构最为明显;随着龄级的升高,3个植被恢复区分蘖株干物质储量皆呈下降的趋势;同一龄级分蘖株的生产力随着恢复时间增加呈增加的趋势。2)不同恢复时间的3个植被恢复区根茎皆由4个龄级组成,1和2龄根茎长度和生物量占绝对比重,均为70%~80%;单位长度根茎干物质贮量均以2龄最高,4龄最低,而1龄变化差异较大;同一龄级根茎的物质储量随着恢复时间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各构件数量指标均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4.
陈璐  海棠 《草原与草业》2020,32(1):51-57
非植物寄生线虫是土壤中的有益线虫。在2018年对锡盟露天煤矿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排土场非线虫种类及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排土场的植被恢复区非植物寄生线虫种类、数量高于无恢复区;在0~10cm土层处,恢复4年、恢复8年及天然草地有3个优势属,而无恢复区有2个属;10~20cm土层中恢复8年区优势属为3个,而恢复4年区优势属为2个,天然草地及无恢复区优势属均为1个;矿区排土场种植被恢复区出现土壤cp值为4的线虫类型,而无恢复区没有此类线虫。由此可见,植被恢复使土壤非植物寄生线虫种类及数量发生了改变,有利于排土场土壤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植物种群年龄结构对于分析种群的动态和预测群落演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通辽火电厂储灰池植被恢复过程中硬拂子茅种群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根茎长度和生物量的年龄结构以及分蘖株生产力和根茎贮藏力的比较,分析了不同恢复年限和家畜干扰条件下两个恢复区内(第1次取样,1区和2区恢复12和8年;第2次取样,1区和2区恢复16和12年)硬拂子茅种群构件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恢复年限至12和8年,两个恢复区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均为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长度和生物量分别为增长型和稳定型;恢复至16和12年,两区分蘖株和根茎均为增长型,但龄级构成趋于复杂。两次取样中,两恢复区分蘖株物质生产力随龄级增加不断减少。同一恢复区第2次取样各龄级分蘖株生产力均显著低于第1次;除1龄根茎外,第2次取样各龄级根茎贮藏力均低于第1次。对于尚处于植被恢复演替初期的群落而言,继续围栏禁牧排除家畜啃食等干扰是确保植被恢复进程的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植物种群年龄结构对于分析种群的动态和预测群落演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通辽火电厂储灰池植被恢复过程中硬拂子茅种群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根茎长度和生物量的年龄结构以及分蘖株生产力和根茎贮藏力的比较,分析了不同恢复年限和家畜干扰条件下两个恢复区内(第1次取样,1区和2区恢复12和8年;第2次取样,1区和2区恢复16和12年)硬拂子茅种群构件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恢复年限至12和8年,两个恢复区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均为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长度和生物量分别为增长型和稳定型;恢复至16和12年,两区分蘖株和根茎均为增长型,但龄级构成趋于复杂。两次取样中,两恢复区分蘖株物质生产力随龄级增加不断减少。同一恢复区第2次取样各龄级分蘖株生产力均显著低于第1次;除1龄根茎外,第2次取样各龄级根茎贮藏力均低于第1次。对于尚处于植被恢复演替初期的群落而言,继续围栏禁牧排除家畜啃食等干扰是确保植被恢复进程的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杨允菲  宋向华 《草地学报》2005,13(2):130-133
对不同植被恢复阶段赖草(Leymus secalimus)种群分蘖株和根茎构件生物量年龄结构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科尔沁草原,赖草的分蘖节和根茎均可存活4个年度;8月中旬,植被恢复12年和5年储灰池中赖草无性系种群的根茎分别由4和3个龄级组成,根茎生物量均呈稳定型年龄结构;两个恢复阶段赖草无性系种群的分蘖株均由两个龄级组成,生物量均为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恢复时间短者增长型结构尤为明显;赖草无性系种群1龄级分蘖株的生产力均高于2龄级,各龄级根茎的物质贮藏具有较大的生态可塑性。  相似文献   

8.
土壤种子库是矿区植被恢复的重要因素,其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植被恢复潜力。本研究通过样地调查和室内萌发法对乌海新星煤矿区3种不同干扰条件下的土壤种子库及与其地表植被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新星矿区土壤种子库共有18种植物,隶属于7科16属,物种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2)新星矿区土壤种子库平均储量较小(226.51~739.17粒·m?2),并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其90%以上的种子储藏在0?10 cm的表层土壤;3)研究区土壤种子库植物与地上植被的共有物种数少,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植物群落相似性较低;4)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大,种子库的植被恢复潜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道路周边受到中度干扰的自然植被区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而采矿周边受重度干扰的自然植被区会受到较大负面影响,其多样性以及与其他分区植物群落的相似性较小,种子密度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9.
春季休牧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及时掌握呼伦贝尔牧业四旗天然草地春季休牧效果,2005年8月,对春季休牧区和其相应连续放牧区草地进行植物地上生物量、高度、盖度植被组成等方面的监测调查.结果表明:休牧2、3年后草地在生物量、盖度、高度等方面上高于连续放牧的草地;分别有87.5%、93%和86%的监测点显示春季休牧对植被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有正面效应.随着休牧年限增加,植被优势种呈现一定的变化,逐渐以贝加尔针茅、羊草、糙隐子草为主,藜科、菊科植物及杂类草减少,围栏休牧区植被呈现良性恢复趋势.  相似文献   

10.
摘要:植被盖度是评估区域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参数,本研究以1987、2003和2008年3期TM影像为基本信息源,通过NDVI植被指数估算植被盖度,对腾格里沙漠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效果进行定量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987-2008年研究区低盖度植被区面积逐步减少而高盖度植被区面积逐步增加,区域植被恢复效果明显;此外,通过对1987-2003年和2003-2008年两个阶段的植被盖度等级面积转化对比分析,区域内植被恢复的面积所占比率从1987-2003年的13.54%增加到2003-2008年的18.86%,表明植被恢复具后效性,其生态效益的发挥是一个逐步增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围栏封育对荒漠草地群落结构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方楷  宋乃平  魏乐  安慧 《草业科学》2012,29(3):459-464
为监测宁夏盐池不同地段荒漠草原围栏封育的恢复效果以及毒杂害草对封育改良的影响,在一块具有相同恢复措施和年限的围栏草地内分异出4个毒杂害草生长状况不同的典型采样小区。通过样方调查统计群落的基本特征,运用PCA排序方法、相关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经过9年的围栏封育,草地优势种发生明显变化,并且不同地段的优势种群不同,其恢复进程也各不相同;毒杂害草的大量生长降低了植被的总盖度、物种多度、优良牧草的相对生物量以及优势种群的优势度,使种群结构呈现简单化趋势,促进了牧草的簇状生长格局;草地系统的自然恢复过程不能明显控制老瓜头(Cynanchum komarovii)、刺叶柄棘豆(Oxytropis aciphylla)等有毒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应该采取适当的人为干扰措施。  相似文献   

12.
封育对伊犁绢蒿种群营养元素分配格局及贮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伟 《草业科学》2012,29(10):1503-1511
以绢蒿(Seriphidium)荒漠草地上的伊犁绢蒿(S.transiliense)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构件的生物量、碳(C)与营养元素含量、贮量及分配格局入手,研究围栏封育对其资源分配格局和生态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围栏封育3~4年时,伊犁绢蒿根中磷(P)含量和根颈、生殖枝中氮(N)含量以及根颈、营养枝中钙(Ca)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除Ca、镁(Mg)外,其他营养元素贮量在围栏封育后显著增加(P<0.05);随着退化梯度的减轻,生殖枝、营养枝生物量与C贮量均呈增加趋势,围栏封育使其进一步增加。围栏封育后,生殖枝的N、钾(K)分配比例与营养枝Ca、Mg、C的分配比例均增加,根颈的N/C增加,生殖枝的N/C则显著增加(P<0.05)。上述结果表明,围栏封育后绢蒿荒漠草地土壤供给营养元素的能力增加,伊犁绢蒿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上的资源投入增加,有利于伊犁绢蒿种群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3.
于2013~2017年对浑善达克沙地的11个飞播区和1个未飞播的流动沙地(对照)进行植物群落调查,采用固定样地观测和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相结合的方法,对飞播后浑善达克沙地的植被恢复状况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飞播后,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数明显增加,且在恢复第9年时物种数达到最高值;飞播提高了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密度,但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沙地植物群落的频度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乔木和灌木半灌木的综合指数波动较小,草本植物波动较大,综合指数变动幅度分别为0.0750、0.0714和0.1617;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的乔木、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主要呈竞争关系,其稳定指数分别为5.07、6.78、16.74,表现为乔木<灌木半灌木<草本植物。浑善达克沙地飞播区草本植物的稳定性高于乔木和灌木半灌木,且飞播有利于浑善达克沙地退化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4.
草原生态系统碳库变化对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尽管在全球尺度上开展了大量关于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独立研究,但放牧活动对草原生态系统不同碳库影响的一般规律认识仍然存在广泛争议。本研究采用整合分析方法对全球105篇关于放牧干扰对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文献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放牧活动显著减少了植物地上和地下以及相关碳库的大小,而对土壤呼吸通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类型碳库在不同气候带上响应存在明显差别,放牧对半湿润/湿润区地下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减少幅度分别为15.21%和15.35%,显著高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响应比;植物地上部分碳库与土壤碳库之间没有显著关系,而植物地下部分碳库与土壤碳库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碳库响应比与年平均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年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植物地下碳库响应比与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放牧活动不仅显著地减少了植物地上和地下以及相关碳库的大小,还改变了植物的碳库分配。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东北岸草甸化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对海北牧业气象站附近的草甸化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群落的组成成分单一,植物种类比较贫乏,主要植物有23种,隶属9科,21 属,主要优势种为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次优势种为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等。北温带分布的属占优势植物群落,其生活型多年生植物占绝对优势,尤其是多年生非禾草类植物是群落的主要生活型;群落垂直结构不太明显,大体分3层;从物种多样性分析看,4条样线中,物种丰富度指数(R1、R2)、Shannon 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及匀均度指数(E1、E2)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对青海省三江源区人工混播草地(海南州贵南县森多乡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牧场(记为DDM)2014年混播草地、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高原寒冷气候冬季牧场(记为HDM)2015年混播草地和海南州贵南县森多乡高原大陆性气候夏季牧场(记为DXM)2016年混播草地)的植被群落结构特征物种进行多样性调查,旨在探讨高寒区人工混播草地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为高寒区人工混播草地建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混播第2年,DDM,DXM和HDM草地的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均有所提高,HDM人工草地的植被盖度与DDM和DXM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DDM人工草地的地上生物量与DXM和HDM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从物种组成上来看,3个试验样地在混播后,植被群落组成及物种重要值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禾本科牧草所占比例均显著上升,DXM与DDM和HDM相比,上升较为明显(P<0.01)。另外,各个样地的杂类草比例均显著下降,HDM与DDM和DXM相比,下降最为明显(P<0.01)。此外,人工混播措施显著降低了3个样地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综上所述,人工混播是高寒区黑土滩退化草地修复的一种有效措施,但在不同区域的恢复效果不同,因此在青藏高原建植人工草地时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最终达到人工草地的可持续性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