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植物化感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植物的化感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本研究对近年来植物化感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报道的化感植物、化感物质以及化感物质释放途径等进行了综述,并归纳了植物化感作用在农、林、牧业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显示,在豆科、禾本科、菊科等多个科发现了具有化感潜势的植物并分别鉴定出了酚酸类、萜类、生物碱类等十几类化感物质,化感物质多以自然挥发、雨雾淋溶、根系分泌、残渣分解等方式进入周围环境并对受体发生化感作用,化感物质在不同浓度下对受体植物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等表现出不同的促进或者抑制效应;化感现象对作物的轮作和套作、混交林树种的选择搭配、合理放牧、除草剂等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在综合已报道的化感作用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植物的化感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2.
西北干旱荒漠区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荒漠生态系统中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首次对近年来该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报道的化感植物、化感物质以及化感物质释放途径等进行总结,认为:(1)中国有关荒漠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该区菊科、豆科、蔷薇科、玄参科、禾本科等科属中发现具有化感潜势的植物。(2)荒漠植物化感物质释放的途径以自然挥发为主,这主要与其生长环境有关,鉴定出的化感物质有生物碱、黄酮类、萜类等化合物。(3)最后指出荒漠生态系统中化感植物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对确定合理的荒漠植物保护措施及荒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的化感作用是当今植物保护领域研究的热点.植物化感物质的研究与应用,建立农作物合理的轮、间、套和连作制度,培育有化感作用的农作物新品种,开发新型安全的除草剂和杀菌剂等,减少人工化学品的投入和对环境的危害,实现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植物化感物质的种类、释放途径、作用机理、植物化感研究方法以及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化感现象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对生态系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有关化感作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停留在主要化感物质的生物和化学鉴定方面,在化感作用的机理以及应用仍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究。笔者综述了植物化感作用的定义,化感物质的种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化感物质的作用机制,并介绍了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前景,展望了化感作用研究的范围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植物化感物质及其释放途径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生物体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即化感物质在生物体之间传递信息并导致生物体相互作用,这称为化感作用。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近年来十分活跃,化感作用物质主要来自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该文介绍了化感作用的定义、化感物质种类及化感物质释放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单体化感物质的作用机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摘 要:化感作用研究已从化感现象证明发展到对化感机理的探讨。在作用机理的研究中,以单一化感物质为供体是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概述了关于酚类、萜类、生物碱类等单一化感物质作用机理。这几类物质主要影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物质代谢中的关键酶活性、降低光合效率、损伤细胞超微结构和膜系统的稳定性。今后,对化感物质作用机理的研究应从化感物质处理后的现象描述水平深入到真正作用过程的阐明,并寻找化感物质结构和作用靶标之间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低氮条件下化感与非化感水稻异戊二烯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与正常氮条件下相比,低氮条件下化感和非化感水稻与萜类物质合成相关的12个关键酶基因表达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化感水稻PI312777有6个基因表达下调,6个基因则上调;而非化感水稻Lemont有7个基因表达下调,5个基因表达上调。在供氮条件从高向低改变的过程中,两水稻中有11个基因的表达行为(上调或下调)相同,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了它们萜类代谢相关基因在响应供氮环境变化的行为生态上是相同或相似的。低氮引起两水稻催化生成与化感物质相关的单萜、倍半萜、二萜、三萜类物质的合成酶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下降,从而认为营养胁迫引起水稻化感抑草作用增强与萜类物质代谢变化无关。还讨论了营养胁迫引起萜类物质代谢变化与内源激素合成和生长速率减缓的关系,认为水稻甲羟戊酸代谢途径支路中3-羟基-3-甲基戊二单酰CoA合酶、3-羟基-3-甲基戊二单酰CoA还原酶和甲羟戊酸激酶相关基因表达量不同程度的上调,维持了生长所必需的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8.
牧草化感作用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化感作用是植物普遍存在的一种化学防御机制,它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生存竞争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总结了牧草化感作用在杂草控制、混合种植、生物入侵、生态恢复4个方面的应用,归纳了杂草化感作用在各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应用方式及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对于牧草化感作用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将室内探究与田间实验相结合,客观分析环境条件在化感作用中的地位,深入探究化感物质作用机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天山雪岭云杉森林化感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化感作用很有可能是云杉森林更新障碍的主要机制之一,云杉森林中各类型化感物质对种子萌发与幼苗存活各阶段影响的异同尚不十分明确。[方法]本文以雪岭云杉种子、两种单子叶植物(小麦、苏丹草)种子和两种双子叶植物(白萝卜、辣椒)种子为材料,利用培养皿滤纸法分析雪岭云杉森林的七种化感物质(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肉桂酸、3,4-二羟基苯乙酮、香草酸、绿原酸和香豆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1)在七种化感物质的作用下,单子叶植物苏丹草种子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抑制效果,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而双子叶植物辣椒和雪岭云杉种子发芽率则出现“浓度效应”;(2)七种化感物质的自毒效应强于化感效应,且高浓度香豆素对雪岭云杉种子发芽的抑制效应最强,可能是云杉重要化感物质;(3)三类化感物质对单双子叶植物化感作用强度的总趋势为:香豆素类﹥酮类﹥酚酸类,但不同酚酸类物质对种子萌发的抑制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因此,雪岭云杉森林化感物质对5种植物种子具有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且化感作用强度与化感物质种类及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化感水稻抑草作用的根际生物学特性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文雄 《作物学报》2013,39(6):951-960
当前水稻化感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遗传生理与分子生态特性和水稻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草作用的根际生物学过程与机制两方面。水稻化感作用是个可遗传的数量性状,控制该性状的QTL主要定位在第2、第3、第8、第9、第10染色体上,并存在显著的QTL上位性作用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但未见控制化感作用性状的QTL遗传信息与何种化感物质的产生紧密相关的研究报道。从现有水稻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结果看,水稻化感物质可分为三大类,即酚酸类、萜类和黄酮类物质。这三类物质对靶标植物(稗草)均有抑制作用,但酚酸类物质起化感抑草作用的有效浓度较另两类物质的高,且从土壤中检测到的浓度比室内测定的化感抑草作用有效浓度低得多。因此,酚酸类物质是否是一类化感物质经常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然而,也有研究结果表明,逆境引起的水稻化感作用潜力增强与其合成酚酸类物质的基因表达增强以及所合成的该类物质分泌释放到根际土壤中的量增多有关。当抑制化感水稻的PAL-2-1基因表达后,其酚酸类物质含量降低,根际微生物数量也随之减少,其中黏细菌属的细菌丰度明显降低,化感抑草效果下降,因而认为在田间条件下化感水稻PAL-2-1基因调控其酚酸类物质合成,经根系分泌进入根际土壤后引起根际特异微生物的趋化性聚集,在这一过程中,释放的根系分泌物可能被土壤中存在的多样性微生物所降解,从而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浓度,但正是通过土壤微生物的降解与转化作用,引发了化感物质与根际微生物的藕合效应,并由此产生了水稻化感抑草现象。因此,深入研究这一根际生物学过程对于最终揭示水稻化感作用机理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枇杷是国内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的一种植物。枇杷果实富含糖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经济价值高的水果;枇杷叶、花含有皂苷类、萜类、酚类和黄酮类生物活性的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癌、抗炎、降血糖、抗氧化、止咳平喘等功效。就枇杷的营养价值、功能价值和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行论述,并讨论当前枇杷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枇杷的综合资源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植物种类繁多,含有多样性的化学成分,一些特定的化合物如酮类、萜类等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并且植物提取物保鲜成本低、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具有良好的抗菌价值,对葡萄保鲜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应用于葡萄保鲜的植物种类及其提取物保鲜作用机理、植物提取物对葡萄采后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提取和应用方法,展望了植物提取物在葡萄保鲜方面的应用前景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初步探讨了水杨酸和缩节胺处理转 Bt基因棉花后顶端嫩叶中 Bt杀虫蛋白和主要抗虫次生物发生的变化。结果发现 ,水杨酸和缩节胺处理不能明显影响转 Bt基因棉花顶端嫩叶中 Bt杀虫蛋白的表达量 ;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和缩节胺处理能够明显提高转 Bt基因棉花顶端嫩叶中缩合单宁和芸香苷的含量 ;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处理还能够明显提高转 Bt基因棉花顶端嫩叶中总抗虫萜烯类物质的含量 ;而缩节胺处理对转 Bt基因棉花顶端嫩叶中总抗虫萜烯类物质的含量影响不大。水杨酸和缩节胺能够在一定程度诱导棉花抗虫次生物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Cannabis sativa, is a rich source of a variety of compounds, including cannabinoids, terpenoids and flavonoids. Their content depends upon the plant genetics, growth conditions, time of harvest and drying conditions. To date, more than 60 different cannabinoid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plant. Cannabis has been used medicinally for 4000 years and remained in the British pharmacopaeia until 1932, and in the British Pharmaceutical Codex until 1949. Medical use has been prohibited in the UK since 1973. The principal cannabinoid, delta-9-tetrahydrocannabinol (THC) was first isolated in 1964; the first cannabinoid pharmaceutical product Marinol® (a synthetic THC product) was approved in the USA in 1985. The discovery of specific cannabinoid receptors in the early 1990s and subsequent identification of the endocannabinoids anandamide and 2-arachadonoylglycerol, led to a resurgence of interest in the field of cannabinoid medicine, especially with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annabidiol (CBD), as a non-psychoactive, cannabinoid is currently a cannabinoid of significant interest, showing a wide range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The other classes of compounds present in cannabis also have their own pharmacology (e.g. terpenoids, flavonoids). The potential for interaction and synergy between compounds within the plant, may play a role in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cannabis. This may explain why a cannabis-based medicine using extracts containing multiple cannabinoids, in defined ratios, and other non-cannabinoid fractions, may provide better therapeutic success and be better tolerated than the single synthetic cannabinoid medicines currently available. The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of one of these medicines, Sativex®,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野豌豆属植物资源,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总结了野豌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目前文献报道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萜类、黄酮类、氨基酸等,药理活性有抗氧化、抗菌、抗癌、降糖尿病、保肝、抗帕金森病等。最后,对野豌豆属植物的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和比较了中药蔓荆子乙醇和乙醚提取液的化学组分,并对成分中萜类物质进行归类,分析蔓荆子在不同极性提取溶剂中化学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蔓荆子乙醇提取液检测出67个峰,经数据库标准图谱比对鉴定出50种化合物,蔓荆子乙醚提取液检测出71个峰,鉴定出56种化合物。两种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中有8种相同物质。萜类物质归类分析表明,提取的萜类主要为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相对含量为单萜类物质>倍半萜类物质>二萜类物质。其中乙醚提取液中单萜类、倍半萜类所占比例显著高于乙醇提取液,而乙醇提取液中二萜类所占比例显著高于乙醚提取液。  相似文献   

17.
国槐(Sophora japonica L.)是中国重要的园林植物和药用植物。本研究旨在挖掘国槐在抑制植物病原菌方面的功能。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国槐树枝中乙醇提取物和不同极性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与水)萃取物对4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并运用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国槐树枝提取物及其萃取物均对4种植物病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差异显著。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菌效果最好,它对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毒性最高,48 h的EC50为2.58 mg/mL,其次为Ectophoma multirostrata、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和臭镰刀菌(Fusarium foetens)。从乙酸乙酯萃取物检测出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脂肪族和萜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的是五氟丙酸十八烷基酯(14.77%)。国槐树枝中起抑菌作用的活性物质主要集中于乙酸乙酯相,其次为正丁醇相、水相与石油醚相。  相似文献   

18.
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CYP450具有参与多种内源物质的新陈代谢和解除外源化学物质毒害作用的功能。本研究基于RNA-Seq数据,应用RT-PCR技术首次从樟叶越桔中克隆获得21个CYP450基因cDNA片段。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21个樟叶越桔CYP450基因进行相似性分析、功能注释、家族分类以及聚类分析,除2个基因的家族分类不明确外,其余所有基因被分属于10个不同的CYP450家族中,分别为:CYP71、CYP72、CYP76、CYP81、CYP82、CYP86、CYP94、CYP97、CYP734和CYP735。推测有10个基因参与脂肪族、芳香族碳的羟基化,4个基因参与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的合成与降解,3个基因参与脂肪酸的羟基化,2个基因参与萜类化合物的合成。而KEGG分析结果显示2个基因家族未知的樟叶越桔CYP450基因可能参与了K00327途径。21个樟叶越桔CYP450基因能成功地与24个拟南芥CYP450基因聚类到一起。值得关注的是有2个樟叶越桔CYP450基因CL75.Contig12A(9)和Unigene225702A(14)被归类到拟南芥所特有的CYP82家族中,分别属于CYP82D和CYP82G亚家族,这为研究CYP82基因家族新物种来源提供了参考。本研究结果为认识樟叶越桔细胞色素CYP450基因和家族分类提供了信息,为樟叶越桔CYP450功能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