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草方格沙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志超  李宁  刘昌华 《草业科学》2013,30(5):699-702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引水工程沿线草方格沙障设置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铺设年限草方格沙障对表层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铺设草方格沙障可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的含量,其中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增加趋势最显著(P<0.05),但对速效磷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土壤养分含量随草方格沙障铺设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但达到一定阶段后趋于平缓。本研究结果说明,草方格沙障对土壤定向培育呈现为正向反馈,为采用草方格促进工程沿线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植物沙障不同种植模式对川西北沙地的恢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沙障被广泛地应用于沙化治理中,但是生物沙障不同种植模式下对沙化治理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复合草本在高寒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研究较为缺乏。为了明确混合草本沙障不同种植模式对高寒沙地治理效应,选择川西北沙地作为典型高寒半湿润沙地,利用燕麦、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作为混合草本沙障,自2014年利用行播、带播、撒播种植模式恢复高寒半湿润沙地4年,于2014年测定一年生燕麦生长状况,调查4年后地表植物群落盖度和多样性特征,并且测定土壤水分、容重、含水量、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等指标,分析复合草本不同种植模式对高寒沙地恢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草本带播和撒播模式对高寒沙地恢复效果明显。一年生燕麦后期从生态系统中消失,多年生草本适应性良好。带播和撒播种植模式显著增加了地上植物盖度、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带播和撒播模式也显著减小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等含量。在高寒沙化复合草本种植恢复过程中,建议将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作为衡量土壤性质变化的指标。综合地表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建议以混合草本带播和撒播种植模式作为高寒沙化治理的主要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3.
刈割时间与留茬高度对羊草草甸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揭示刈割时间与留茬高度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甸草产量和干草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刈割时间与合理留茬高度,本研究以吉林省大安市姜家甸羊草草甸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通过刈割时间与留茬高度两个因素,各设3水平进行随机区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8月1日至9月1日间,随刈割时间的推迟,群落盖度呈明显的递增趋势(P0.05),群落和羊草干草粗蛋白(CP)含量呈显著的下降趋势(P0.05),0-10、10-20和20-30 cm三个土层深度的群落根系生物量呈现出由增到减的变化过程,而羊草根系生物量在10-20 cm土层呈减少。8月15日刈割,群落和羊草产量均最高;留茬高度8 cm处理群落产量最高,留茬高度2cm处理羊草产量最高,但在2~8 cm留茬高度范围内,群落和羊草营养成分含量均无显著变化。吉林省西部羊草草甸8月15日刈割、留茬高度2 cm,可收获当年最高羊草产量和干草品质。  相似文献   

4.
通过2012~2019年对尼勒克县禁牧区温性草甸草原类草地8个样地的监测,对其牧草生长高峰期样方内的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可食牧草干草产量及优势植物的盖度、频度及生殖枝高度进行分析,探讨尼勒克县禁牧区温性草甸草原类草地生产力变化。结果表明:2012~2019年禁牧区温性草甸草原类草地植被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可食牧草干草产量逐年增加。2012~2019年,老鹳草、早熟禾、赖草、鸭茅的分盖度、生殖枝高度、频度有了显著提高;地榆的分盖度、生殖枝高度、频度虽有提高,但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对查干淖尔地区为治理退化湖盆所施行的生物引种和机械沙障等措施进行了效果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在引种的7种草本植物中,碱蓬是唯一能够在此类盐碱湖盆成功建植的草本植物。在移栽的5种木本植物中,白刺有较高的存活率。高、低立式沙障和防风抑沙网都表现出较好的治理效果,沙障保护区内的植被盖度和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未设置沙障的对照区。沙障设置的方向对保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低矮的卧式沙障和草方格沙障的治理效果则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建植人工草地不仅是恢复极度退化高寒草地的主要措施,同时也是家畜重要的饲草来源,然而人工草地退化、使用年限较短也成为高寒地区建植人工草地的亟需注意的问题。本研究以5个草种的单播草地和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建植年限个草地植被特征及草场质量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青海草地早熟禾作为根茎型草种,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植被高度虽逐年降低,但植被盖度则保持较高的水平。相同管理水平下,不具根茎繁殖的麦宾草、垂穗披碱草、青海中华羊茅和青海冷地早熟禾单播人工草地植被高度和盖度均随栽培年限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混播人工草地由于兼顾了上繁草和下繁草的搭配,其群落发育也趋于稳定,植被盖度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10℃、15℃和25℃)和混播比例(8∶0、6∶2、4∶4、2∶6和0∶8)对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群体植物地上部生长(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及混播物种种间竞争性(相对产量总和)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整体上有利于红豆草与垂穗披碱草高度、叶面积指数、地上及地下生物量的增加。10℃及15℃下4∶4混播比例(红豆草∶垂穗披碱草,下同)和15℃、25℃下2∶6混播比例地上生物量较大。在不同温度下,随着混播群体中垂穗披碱草所占比重增加,植株根冠比有增加趋势。从种间竞争性来看,除10℃和15℃下2∶6混播比例外,其余各处理种间竞争一般小于种内竞争。综合来看,红豆草和垂穗披碱草豆禾混播组合具有明显的混播优势,垂穗披碱草所占比重增加有利于混播群体产量优势与抗旱抗寒性能(根冠比表征)的提升,在气温25℃和2∶6混播比例组合下红豆草-垂穗披碱草混播群体具有较好的混播优势。以上结果可为高寒地区红豆草与垂穗披碱草混播草地建植区域及混播比例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选择荒漠草原区退化草地类型不同年限封育的样地共18个,分别在封育围栏内、外设置样方,于2011年、2012年对其封育效果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荒漠草原退化、沙化草地经过1—7年围封后的效果调查显示:封育草地草群平均高度、总盖度、单位面积鲜草、干草产量相比未围封草地(对照)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草群中优良牧草种类也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生物埂护坡上黄花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川东丘陵区的梯田生物埂为研究对象,选择生物埂护坡上种植的黄花和生物埂网格内土壤为研究内容,为明确4种不同种植年限黄花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生物埂护坡上黄花根系分布特征、生物量与土壤养分之间差异性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黄花根长、根量、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指标均增加,4年生黄花根系垂直分布明显比其他3种种植年限的大,分别为185.3 cm、17 133条、237.5 cm2、301.2 cm3和158.9 cm。根系水平分布由于受到网格大小的限制而出现差异性。4种不同种植年限黄花根系平均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依次为: 4 a>3 a>2 a>1 a,不同生长年限不同土壤层内根系的生物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黄花根系形态不但影响植物本身的生长,还影响其保土培肥效果,3、4年生黄花根系土壤养分含量均比1、2年生黄花高,且种植植物的样地比对照裸坡地养分含量高,不同种植年限同一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土壤全氮、有效氮和有效钾含量均与黄花根系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黄花根系的水土保持作用有保留土壤养分的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川东丘陵区的梯田生物埂的草本选择和土壤养分改良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刈割次数对热性草丛草地地面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喀斯特山区热性草丛草地1年内对地面植被进行不同次数刈割,对其产量、农艺性状、再生能力和翌年返青情况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年刈割2~4次与刈割1次相比,翌年返青期推迟4~10d;2)在相同的生长期内,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植株再生草高度逐渐降低。草层平均高度、草丛盖度、产草量三者间相互呈正相关(r=0.9749,r=0.9628和r=0.9675);3)年刈割1次,鲜、干草产量皆为最高,分别为11.87和5.33t/hm2,处理间干草产量差异显著(P0.05);4)在同一处理不同时期刈割,生长速率随气温、活动积温升高和降水量增加而增加,反之亦反。在不同处理同一时期刈割,生长速率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全年刈割1次则生长速率最高[2.1g/(m2·d)]。  相似文献   

11.
春季休牧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及时掌握呼伦贝尔牧业四旗天然草地春季休牧效果,2005年8月,对春季休牧区和其相应连续放牧区草地进行植物地上生物量、高度、盖度植被组成等方面的监测调查.结果表明:休牧2、3年后草地在生物量、盖度、高度等方面上高于连续放牧的草地;分别有87.5%、93%和86%的监测点显示春季休牧对植被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有正面效应.随着休牧年限增加,植被优势种呈现一定的变化,逐渐以贝加尔针茅、羊草、糙隐子草为主,藜科、菊科植物及杂类草减少,围栏休牧区植被呈现良性恢复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探寻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地表特征变化及其对风蚀作用的影响,以内蒙古荒漠草原(短花针茅为建群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21年5~10月植物群落盖度、枯落物盖度、土壤结皮盖度及裸地率的连续测定和风蚀土的收集,开展不同载畜率下不同高度的风沙通量与地表特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荒漠草原植物生长季,载畜率显著影响地表特征(P<0.05),载畜率增加使植物群落盖度、草层高度、枯落物盖度、土壤结皮盖度降低,裸地率增大;10 cm、30 cm、100 cm三个集沙高度的风沙通量随载畜率增加均呈增加趋势且30 cm高度以下尤其显著(P<0.05)。0~100 cm高度总风沙通量在重度放牧区最高,较对照区增加了69.4%,较轻度、中度放牧区的风沙通量分别增加44.3%、7.6%;不同载畜率下,地表特征对风沙通量有显著影响(典型相关系数0.8960),风沙通量与植物群落盖度、枯落物盖度和土壤结皮盖度均呈负相关,与裸地率呈正相关,其中土壤结皮盖度对风沙通量影响最大(载荷系数为-1.3865)。载畜率梯度干扰下的地表特征对土壤风蚀有直接影响,且干旱环境下的土壤结皮盖度对抑制风蚀有较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原鼠兔洞口密度对高寒嵩草草甸植被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鼠洞密度下高寒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鼠洞密度下,高寒嵩草草甸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牧草高度、生草层厚度、裸地面积、土壤含水量等呈显著差异。随着鼠洞密度的增加,地下、地上生物量和生草层厚度逐渐降低,裸地面积显著增加。随着鼠洞密度的增加,牧草高度呈"W"型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小叶章草甸,以本地黄牛为试验动物,连续五年进行重度、中度和轻度放牧试验,以不放牧为对照。观测不同放牧强度对始牧期(5月15日)小叶章种群特征及营养成分的影响,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增加,小叶章的高度、盖度和干草产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相比,重牧、中牧和轻牧的小叶章高度四年平均分别降低了22.95%、16.03%和7.54%,盖度分别降低了20.38%、12.25%和5.53%;干草产量分别降低47.35%、44.29%和35.81%;而小叶章密度在重牧区增加了3.02%,中牧和轻牧分别降低30.53%和36.34%。放牧年限对小叶章的株高和干草产量的影响不明显,但盖度和密度随放牧年限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着放牧年限的增加,小叶章的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上升的趋势,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云南省巧家县尖山自然村不同治理措施(人工草地、改良草地、封育草地)下石漠化草地各经济类群植被盖度、高度、密度、鲜草产量等进行连续3年的定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治理措施下各经济类群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密度和鲜草产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一年内均呈单峰曲线,8月份达到最高,出现峰值。从不同年份相同季节上看,随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人工草地、改良草地和封育草地内大多数优良牧草的盖度、高度、密度和鲜草产量、优良牧草比例及年鲜草总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杂类草则随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天然草地(对照区  相似文献   

16.
通过2012~2015年对尼勒克县荒漠草原12个样地的监测,对其牧草生长高峰期样方内优势植物的高度、盖度、鲜草产量及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可食牧草干草产量进行分析,探讨尼勒克县荒漠草原草地生产力。结果表明:荒漠草原植被总盖度、草群平均高度、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可食牧草干草产量与2012~2015年1~7月份降水量变化规律一致。伊犁绢蒿、角果黎、苔草的鲜重及总鲜草产量,2015年最高,2014年最低。伊犁绢蒿鲜重,2015年与2013年基本一致,分别是2012年、2014年的2.6倍和4倍;角果黎的鲜重,2015年分别是2012年、2013年、2014年的1.2倍、2.1倍和3.2倍;苔草的鲜重,2015年分别是2013年与2014年的3倍;白羊草的鲜重,2012年是2013年的1.3倍。  相似文献   

17.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变化可以反映土壤变化并有效指示退化土地的恢复成效。本研究以黄河源区沙化草地为对象,应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无任何人工干预措施的对照样地(CK)、播草种样地(P_1)、4年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样地(P_2)和12年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样地(P3)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不同干预措施(沙障+播草种/播草种)和干预时间(4年/12年)对沙化草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1)细菌群落在CK和P_1样地聚为一组,P2和P3样地聚为另一组,真菌群落在CK、P_1和P_2样地聚为一组,P_3单独为一组;2)表层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在P_3样地中显著高于CK和P_2样地(P 0.05),而土壤铵态氮在各样地间无显著差异(P 0.05);3)植被盖度在P3样地中显著高于CK和P_2样地(P 0.05),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在P_3样地中显著高于CK样地(P 0.05)。研究认为,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的干预措施促进了黄河源区沙化草地表层养分的积累,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利于植被的定殖和生长,且随措施实施年限的延长,改善成效愈加明显,是高寒地区严重沙化土地治理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围栏封育对伊犁河谷中山带退化草地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至2016年,连续5年以伊犁河谷中山带山地草甸类、温性草甸草原类和温性草原类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围栏内外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植被盖度、草群高度和植物种类。结果显示:围栏封育可以有效提高退化温性草原类、温性草甸草原类、山地草甸类草地的生产力;能显著提高3类草地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和草群高度;对植被盖度的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对植物种类数的影响幅度较小,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围栏封育可以作为草地改良的措施之一在伊犁河谷退化草地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13~2016年,通过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温性草原的监测,对其鲜草产量、总盖度和草群平均高度进行分析,探讨牧草长势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鲜草产量、总盖度和草群平均高度的变化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生长变化曲线不同;鲜草产量与草群平均高度存在线性正向影响;鲜草产量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较降雨量和日照时数更加敏感,存在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天祝高寒退化草地补播恢复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华  姬万忠 《草业科学》2015,32(4):606-611
为了探究补播对高寒退化草地物种丰富度和生产力的影响,于2007―2009年在甘肃天祝县开展了利用不同禾草混播改良治理退化草地的试验。结果表明,补播当年物种丰富度增加,补播第2年后物种丰富度整体下降。补播明显提高了草群高度、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且禾草类生物量一直都占据主要部分,草地的经济价值得以提高。综合补播后退化草地的草群高度、盖度、物种丰富度以及各经济类群的生物量和总生物量进行评价,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组合补播治理天祝县高寒草地的效果最佳,可以作为高寒退化草地恢复治理措施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