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淡水养殖珍珠是水产珍品生产的一个项目,为仿照天然成珠原理育成。即取河蚌外套膜表皮制成细胞小片,用手术的方法植入宿主蚌的外套膜上;或把用贝壳质做成的珠核插入,并随同植入细胞小片与核密切,使细胞小片依赖宿主蚌的结缔组织供以营养,增殖成珍珠囊。由珍珠囊分泌珍珠质沉积于囊内或核上,经2—3年的培养,即形成珍珠。只植细胞小片的生成无核珍珠;插核植片的生成有核珍珠。珍珠因其独道的药理作用和装饰价值,驰名于国内外市场,且需要量很大。北方有一定的生产潜力。为了增加出口,支援四化建设,我们于1977年冬在贾庄公社鱼种场开展了北方  相似文献   

2.
<正>一、培育技术1.育珠蚌种选择为生产淡水优质珍珠,江西抚州洪门水库开发有限公司于1997年底成功地从日本引进了池蝶蚌原种,并于1998年繁殖成功。池蝶蚌原产日本琵琶湖,日本以该蚌培育优质淡水珍珠产品享誉世界珍珠市场。经过近十年研究,池蝶蚌的壳宽是三角帆蚌的1.23倍,外套膜的厚度是三角帆蚌的1.78倍,贝壳珍珠层的厚度是三角帆蚌的2.08倍,珍珠生长速度是三角帆蚌的1.62倍,大规格、优质珍珠的比例是三角帆  相似文献   

3.
池蝶蚌(见彩中插2)是日本特有品种,产于日本滋贺县的琵琶湖,是优质淡水育珠蚌。池蝶蚌具有个体大、双壳厚、外套膜结缔组织发达厚实、分泌珍珠质能力强的特性,所产珍珠圆、光、大.品质十分优良。我们2005年从江西抚州市洪门水库开发有限公司引进不同规格的池蝶蚌,分别放养在外荡大水面中自然养殖与池塘中人工养殖,通过半年饲养管理.养殖效果良好,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挑选紫色三角帆蚌选育系作为育珠蚌和供片蚌,选择内壳色为深紫的外套膜,采用撕片法制作细胞小片,然后在珍珠生产过程中检测珍珠的生长状况,提前淘汰有尾珠和脱核珠,同时改善插核工艺,能够有效地提高正圆珍珠的比例,最后优先选择平均水深3~4米、总面积1000亩左右的外荡作为养殖场地,经过3年生产出紫色优质正圆的淡水有核珍珠,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二)——淡水有核珍珠插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元培 《内陆水产》2004,29(4):19-20
在人们尚未揭示珍珠形成的奥秘前.流行珍珠是“露滴成珠”、“日月的精华”和“鲛人的眼泪”等的说法。后来有人切开珍珠发现核心部分是砂粒等异物.如是便有“异物刺激成珠”的推测。13世纪左右.我国劳动人民发现贝类的外套膜分泌珍珠.并由此而培育了举世闻名的佛像珍珠。1806年.日本“珍珠之父”御木本幸吉氏.把外套膜成珠的机制和“异物刺激成珠”的推测相结合,在贝类软组织上先插植1颗异物(珍珠核),再往核上移植1块细胞小片,终于从15万只试验贝中.收获了1颗游离的有核珍珠.从而奠定了今日人工插核育珠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我们从1973年开始研究试验的卷片移植手术方法,已见成效,通过试验并经数理统计其结果证明,卷片移植作业是淡水珍珠优质高产的手术基础,所产珍珠,光滑细腻、体态圆正(图1);产量比常规移植的一般提高20-35%;此外,还能充分利用中心区外套膜表皮组织,提高了小片蚌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张元培 《内陆水产》2004,29(7):15-16
1.1淡水有核珍珠养殖周期 圆球形有核珍珠的育珠周期根据插植珍珠核大小而定。5-6mm珠核,养殖1年即可采珠;7-8mm珠核,养殖1.5-2.0年采收,珍珠皮层厚可达0.8mm以上;9~10mm珠核一般要养殖2~3年。珍珠皮层可达1.0—1.5mm。珠核越大.珍珠皮层要求越厚,养殖周期越长。总体来说.珍珠皮层厚的有核珍珠,质量佳,价格高。  相似文献   

8.
<正> 目前,在珍珠市场上,占有较大比例的淡水无核珍珠因其规格小,圆整度差,在竞争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成圓率高,规格大的淡水有核珍珠,又因产量低,成本高而且与海水有核珠争核源等因素,使它的批量生产受到限制。本着充分利用现有的育珠生产资源,就地提高淡水无核珍珠的圆珠率,自1980年起,我们在县水产养殖场进行了无核珍珠促圆技术的研究,获平均单位蚌产珠30—40粒,珠重4—8克,其中粒径5mm以上占40.0%,2.6—5mm占28.5%,圓珠率达68.2%,比一般方式接种生产的无核珍珠,成圆率高二倍多,产量和产值都有明显的提高,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金梅 《内陆水产》2006,31(9):29-29
三角帆蚌,隶属于瓣鳃纲,真瓣鳃目,蚌科,帆蚌属,是中国特有的优质淡水育珠蚌。三角帆所产的珍珠产量佳,珠质细腻、光滑、色泽鲜艳、形状较圆,但珍珠生长比较缓慢。池蝶蚌与三角帆蚌同属帆蚌属(日本称为池蝶蚌属),是中国大陆近年来从日本、台湾引进的优良珠贝类。与三角帆蚌相比,池蝶蚌具有壳、珍珠层、外套膜较厚,珍珠质分泌能力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正> 珍珠生产中往往发现,在不同蚌龄蚌的外套膜上插植细胞小片以及细胞小片插植在同一类蚌外套膜的不同部位,之后收获珍珠的情况有差异。为了探明差异的实际情况,我们对不同蚌龄的蚌插植细胞小片之后所收获的珍珠,以及同一类蚌不同部位上收获的珍珠,进行分类比较,为育珠生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通常,马氏珍珠贝是取用供片贝的外套膜小片,裹住珠核后一起移植,一个供片贝仅能制取小片10片左右。而小片的质量则关系到成珠的效果,即使移植优质外套膜小片,数量也是有限的,而且质量也不能保证。目前,日本东京水产厅养殖研究所已研究成一种能大量形成珍珠的外套膜细胞悬液。他们对优质珠贝的外套膜细胞进行了组织培养,  相似文献   

12.
李晓红  詹毅  虞立  金伟锋 《淡水渔业》2022,52(2):98-104
在淡水有核珍珠培育中,植核手术后的育珠蚌高死亡率和高吐核率一直影响着珍珠的品质和珍珠养殖户的收益.研究包药珠核药物的最佳浓度,提高珍珠的品质.实验设对照组1组,植入普通珠核,正交试验组16组,分别植入不同浓度的混合药液制作的包药珠核;比较各组的成活率、留核率和优质珠率的差异;采用熵权法确定成活率、留核率和优质珠率的权重...  相似文献   

13.
《淡水渔业》1974,(4):22-23
一九七二年六月,我场在试验养殖淡水无核珍珠和有核珍珠的基础上,在湖南益阳地区“五·七”干校张元培同志的大力帮助下,开始试养淡水有核有色珍珠。经过一年半的养殖,初步取得了成功。淡水有核有色珍珠的养殖与普通有核珍珠的养殖手续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先将白色  相似文献   

14.
张元培 《内陆水产》2004,29(3):18-18
淡水有核珍珠养殖具有育珠周期短、珍珠颗粒厘码大、形态多样,并能控形生产等特点。我国淡水有核珍珠养殖研究试验,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现已经取得了正圆有核珍珠、异形有核珍珠、几何形有核珍珠、大型奇特形有核珍珠、拟态控形有核珍珠、彩色有核珍珠和夜明珠等诸多科研成果。20世纪80年代初,在湖南、江西、湖北等地开始应用于生产,已经取得了很好的  相似文献   

15.
一、淡水优质珍珠培育技术要点 好的珍珠来源于好的育珠蚌.为生产淡水优质珍珠,江西省抚州市洪门水库开发有限公司于1997年底从日本引进了池蝶蚌原种并于1998年繁殖成功.池蝶蚌原产于日本琵琶湖,日本以该蚌培育优质淡水珍珠产品享誉世界珍珠市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淡水珍珠领域,有一个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他就是世界淡水有核珍珠的研创者、广东绍河珍珠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绍河。其发明的“淡水有核珍珠”被誉为“天下淡水第一珠”。谢绍河在湛江水产学院任教期间,曾师从我国现代珍珠养殖创始人熊大仁教授从事海水珍珠养殖研究.发明和推广国际首创“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7.
北力地区人工育珠的主要蚌种为褶纹冠蚌(Grstaria Plicata Leach),它分布广,产量高,体形大,成珠快,外套膜厚实,能插大核植大片可育大型珍珠。但珠型多呈长园形,沟纹多,光泽度差,成珠质量不如三角帆蚌,这是北方地区人工育珠质量差的主要原因。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Lea)是淡水育珠的优良品种,是我国的特有种。地理分布于河北省以南水域。为了提高北方地区的人工育珠的质量,探索三角  相似文献   

18.
三角帆蚌培养珍珠,有手术操作方便,手术蚌成活高的优点,尤其是成珠后,光泽晶莹美观,质量高。因此成为各地向“圆、大、光”进军,培养优质珍珠的一个重要蚌种。当前大量繁殖三角帆蚌,自力更生解决蚌源是确保淡水珍珠生产健康发展的物质基  相似文献   

19.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珍珠产量最大的国家,年生产珍珠达到20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其中,海水有核珍珠年产量10~30吨;淡水有核珍珠300~500吨,淡水无核珍珠1000~1500吨。  相似文献   

20.
珍珠又称真珠,是大自然的产物.当沙粒或微生物侵入珍珠贝的外套膜,该贝便因受刺激而分泌出碳酸钙液体-珍珠质,逐层将异物包围,从而产生了珍珠.近年各地也用插核等方法培育人工珍珠,但大多作装饰品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